共济失调型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针刺疗法改善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
临床 研 究 ・
针 刺 疗 法 改善 共 济 失调 型 脑 性瘫 痪 平 衡 功 能 的疗 效 观 察
金 建华 , 王浙 东, 李岩 , 继宏 汤
[ 要 ] 目的 探 讨 针 刺 疗 法 治 疗 共 济 失 调 型 脑 瘫 的疗 效 。方 法 将 4 摘 O例 共 济 失 调 型 脑 瘫 患 者 分 为 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对 照 组 进 行 常 规 康 复 治 疗 , 察 组 在 常 规 康 复 的 基 础 上进 行针 刺 治 疗 , 疗 前 后 分别 评 定 两 组 患 者 的 平 衡 功 能 。 结 果 观 察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观 治 平 衡 功 能 相 比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 0 0 ) P . 5 。结 论 针 刺 治疗 能 有 效 提 高 共 济 失 调 型 脑 瘫 患 者 的 平 衡 功 能 。
Ch l rf s ia Jiitd t oh w ie st id e sHo p tlAf ae oSo c o Un v riy,Su h u2 0 3 n s ,C a l z o 5 0 。Ji g u hi 1 a n Ab ta t Obe t e To iv siaet eef a yo c p n t r naa i hlrn wihc rb a as .M eh d 4 ainswe e src : j ci n e t t h fi c fa u u cu ei txac i e t ee rl ly v g c d p to s 0p te t r
维普资讯 http:ຫໍສະໝຸດ /i 1 . 1 中 国康 复理 论 与 实 践 2 0 0 7年 1月 第 1 3卷第 1期 C i h hl e r Pr cc! I 2 1 . , hnJRe aiTh oy at !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
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得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得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得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她进行性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得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2。
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应与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得瘫痪有进行性加重得特点,结合各自得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她类型得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得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得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得肌张力低下,随病情得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得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得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就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脑瘫儿童家庭康复PPT课件

• ②平衡能力训练。
7
二、康复护理
正确抱姿
脑瘫孩子多数时间由家长抱着,对其 应该根据病情,采取正确的抱法,以促 进头部、躯干的控制能力,纠正孩子的 不良姿势。
8
二、康复护理
1、痉挛性脑瘫:让孩子坐或卧于床上,双腿
分开,先把孩子蜷起来。成屈髋、屈膝状态,然 后把他抱起来,与母亲面对面的放在胸腹前,孩 子的双腿分放于母亲身体两侧,双手抱住母亲颈 部或肩,头可以枕在母亲肩上,也可以与母亲面 对面。
33
三、康复训练
家长帮助控制头部,使其一侧肘支撑,
辅助下肢完成从单肘支撑到俯卧位转换。
34
二、康复方法
下肢摆动带动身体 翻转,促进翻身动作, 注意:保持双上肢上举 上抬。
35
三、康复训练
利用斜坡使小儿做向下翻滚动作,以诱发主动翻身。
36
三、康复训练
37
三、康复训练
辅助小儿完成侧卧位 到单肘、单手支撑,到逐 渐坐起,从而完成由侧卧 位到坐位的动作转换,
(二)各型脑瘫儿童的治疗原则
1.痉挛型
• ①降低肌张力,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 ②防止关节变形; • ③抑制原始反射,促使自动反应,鼓励进行避免痉
挛姿势的自主运动。
4
一、康复原则
(二)各型脑瘫儿童的治疗原则
2.手足徐动型
• ①加压固定,静态制动为主,控制关键点; • ②减少过度刺激和过度活动; • ③强调保持对称姿势,控制
25
三、康复训练
球上头控训练
辅助孩子 双肩,做前后 左右倾斜, 以提高不同情 况下的头部控 制反应能力。
26
三、康复训练
双上肢无力,无法支撑上身体重,借助器材辅助完成手2支7 撑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的异常。
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瘫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运动和功能活动的练习,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肌肉拉伸、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瘫康复训练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痉挛和肌肉僵硬,减轻疼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脑瘫,只能缓解症状。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言语和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通过发音练习、听觉训练和口腔肌肉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说话的流利度和清晰度,提高沟通能力。
4.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主要关注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手部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5.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的方法。
通过电刺激,可以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6. 脑瘫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等。
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7. 水疗:水疗是一种通过水的浮力和阻力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
水疗可以减轻患儿的身体负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肌肉放松和运动协调。
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患儿锻炼肌肉和改善运动能力。
8. 脑瘫康复游戏: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增加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使用游戏化的训练器材、进行团队合作的康复游戏等,可以激发患儿的积极性,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综合运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功能电刺激、康复辅助器具、水疗和康复游戏等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的康复ppt

倾斜反应:俯卧位,抬高一侧检查台时, 小儿出现头直立,四肢伸展,呈支撑样的 伸展动作。
坐位平衡反应:小儿坐位,检查者向前后 左右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小儿头部 直立的同时,上肢出现保护性伸展以维持 平衡
立位平衡反应:立位,检查法与上相似, 小儿上肢伸展以维持平衡,下肢肌紧张避 免摔倒。
脑瘫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拇指内收 原始反射异常 腋下扶提起小儿时,两下肢交叉,步行
时呈剪刀步态 有不随意运动,精神紧张或有意识动作
时明显,安静时减少,入睡后消失 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醉汉步态
……
脑瘫的评价
神经反射发育的评价 运动发育的评价(PDMS-2) 肌张力的评价 姿势异常的评价(GMFM) ADL能力的评价 智力评价(Gesell)
促进总体模式的分 离
用最适宜水平努力 避免诱发异常反射 活动
用抗抑制技术促进 正常运动模式的建 立
不随意运动型
治疗目标
增加头、肩胛带、 躯干和髋的稳定 性
鼓励保持不自主 运动最少的位置 上
促进分段运动
康复治疗方法(综合性)
运动疗法 作业治疗 言语功能训练 支具和辅助具治疗 药物阻滞 引导式教育 环境和用具的改造 教育和职业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作业治疗
脑瘫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会有重叠,都会涉及到坐 起、爬行、行走、平衡、反射等运动技术。
PT更多侧重于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主要涉及大肌群 如腿、躯干部位的肌群。
OT侧重于精细运动技能的发展,主要涉及手、臂和 脸部的肌群,在训练中注意视、听、触等感觉输入。
作业治疗需解决的问题A
肌张力或运动质量(运动的僵硬)问题 基本的手技能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对患儿的生活和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
康复训练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以期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首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
对于幼儿期的脑瘫儿童,重点应放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上,如翻身、爬行、站立等。
对于学龄期的脑瘫儿童,则需要更加注重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如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
对于青少年期的脑瘫儿童,需要着重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根据脑瘫儿童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强度。
对于轻度脑瘫儿童,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训练和康复理疗,以促进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对于中度脑瘫儿童,需要加大训练强度,可能需要借助辅助器具进行训练。
对于重度脑瘫儿童,训练内容可能更多地侧重于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辅助技能的培养。
此外,康复训练计划还需要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脑瘫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将家庭成员纳入其中,让他们了解训练内容和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的来说,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脑瘫儿童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希望每位脑瘫儿童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健康快乐地成长。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一些镇定剂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此外,一些神经调节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另外,心理治疗也对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共济失调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共济失调带来的种种困难。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症状。
例如,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共济失调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共济失调,重拾健康。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共济失调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
协调是指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平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二、类型类型病灶病因
1小脑型小脑、脑干(与小脑联络的通路)小脑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性病2深感觉障碍型末梢神经、神经根、后索、丘脑、神经及神经根炎、脊髓痨、压急顶叶性联合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顶叶或丘脑病
3前庭型前庭及神经和核前庭神经炎和脑干病变,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中毒
4额叶型额叶前部(额-桥-小脑束;齿额叶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网状核-红核-丘脑-皮质束)性病
三、常见表现
(一)协同不良
(二)辨距不良
(三)眼震
(四)意向震颤
(五)失平衡
四、共济失调的治疗
以康复医学临床中较常见的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叙述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一)治疗目的
对小脑型共济失调的治疗目的包括以下诸方面。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①增强近端稳性②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二)治疗的原则
(1)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
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方法引导。
①减少压缩的压力;
②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
③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
④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
⑤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
⑥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6)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7)要注意的几点:
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
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③PNF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
④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治疗的方法
(一)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
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
(2)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
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平衡反应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失去控制。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范围的运动。
(5)一旦患者双上肢能游离地活动而无需支持,就要准备作站起的练习:前倾骨盆,伸直脊柱,身体在骨盆上前倾,先作小范围的活动,获得控制后再增大活动范围。
(6)治疗师在患者前方一定距离处竖立一根体操棒,上端持在治疗师手中,下端立于地板上。
患者坐在低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双足平放地板上,双上肢伸直向前,双手握住体操棒,治疗师通过将棒向患者方向轻轻地推而对他的上肢和肩胛带进行压缩,促进这些部位的稳定。
然后再让他前倾骨盆,伸直脊柱,使躯干在骨盆上作向前、向后和向侧方的小范围活动,获得控制后再逐步增大活动范围。
进而让将双手放自己膝上,继续上述的练习,如感不够稳定,可让他用双手向下对双膝加压。
(7)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持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
起初活动范围要小,治疗师控住球以进行帮助。
以后减少对球的控制,并让患者一手离桌放于自己膝上,继续练习,改善后再将另一手也离桌放于膝上练习。
(8)患者的起始位置同(7),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治疗师较大范围地活动球,患者适应后,他的上肢的变化同(7)。
室内骑电动马和室外的骑马慢跑同样是练习坐位平衡的有用方法。
(二)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躯干倾向前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避免跌倒而加宽步行的基底,即两足的左右距离加宽。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
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时的精细控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后者与骨盆的侧向运动有显著关系。
对上述问题,治疗人员可进行如下的训练。
(1)在站立中期,即一下肢在前另一在后地站着时,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其法如下。
1)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掌心向前方,抵在站在前面的治疗师的双掌上,治疗师通过患者伸直的双上肢施加压缩以建立其上躯干的稳定和控制,并使患者能集中在控制骨盆在站立腿上向前运动上。
2)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握住治疗师竖于其前方的两根长棒上,治疗师再次通过推动棒对患者进行压缩,目的同1)。
3)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分放于治疗师双肩上,但不应靠在治疗师身上。
治疗师引导患者躯干和骨盆在站立腿上方向前运动。
一旦患者姿势已正确,可进行下列活动:①通过患者负重站立腿侧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②猛击髋外展肌以获骨盆的侧向稳定;③猛击髋伸肌以获骨盆的前后方稳定和对髋伸肌的控制。
(2)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
①患者双足平行地站着;
②患者在站立中期的位置上站着(可两腿轮流向前)。
(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4)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
①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
②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
③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5)为使患者有在站立腿上平衡的感觉,治疗时单膝跪在患者前方,患者将迈步腿屈髋、屈膝、背屈踝地将足放在治疗师股上,治疗师沿站立腿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
一旦姿势正确,为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治疗师可通过迈步腿的膝向下压缩。
(6)为时患者有正常向前踏步的感觉,治疗师可将患者放在自己股上的足移到正常足根着地时的位置以引起相应的平衡反应,此时患者的站立腿必须仍保持于伸髋位。
(8)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
①走和越过障碍物;
②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
(三)改善协调
为改善协调可进行Frenkel体操(Frenkel exercise),现以上肢的抓握、下肢的步行和本体感受损或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共济失调为例来说明具体的训练方法。
(1)抓握抓握这种复杂的动作要求手指有众多肌肉的协调。
抓时拇、示中指像抓卡盘一样抓住物体,这种方式及其变型占所有抓握动作的70%;用四指接近大鱼际部的方式及其变型占20%;用拇指接近示指桡侧或另一指尖的方式再次之。
所有手指的这些动作都是以已经再神经系统中形成并且已事先编定程序的印迹或记忆印迹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形成这些印迹,即使每条原动肌都能动作,动作也不会协调。
印迹是预编程序的某条肌肉的活动形式的神经过程,一旦形成将像记忆那样能够保留,并且每次兴奋时能使有关肌肉产生相同的运动形式。
为掌握不同形式的抓握动作,要求婴儿和儿童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形成多根肌肉的协调印迹。
婴儿在8个月时还不能用拇、示指夹捏,此后再训练几个月才达到初步的协调;儿童需2年多的练习才能握住一根铅笔和绘一简单的直线,如要临摹一个三角形,还要再训练3个月。
正常成人形成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印迹需要几百万次重复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