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电影推荐:论持久战

合集下载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论持久战》 1938年主要内容有: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启示:第一,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

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

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

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

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

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

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

还不止此,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

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

《论持久战》解读

《论持久战》解读

《论持久战》解读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写的一篇著名的军事理论文章,它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原则。

以下是对《论持久战》的解读:
1. 战胜日本侵略:《论持久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写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分析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必须采取持久战的战略,通过持久的抵抗,逐渐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2. 战略思想:《论持久战》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想和原则。

其中包括:以人民战争为基础,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战斗;运用游击战、阵地战等多样化的战术手段;注重政治工作,巩固人民基础;灵活运用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等。

3. 依靠人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抗战的胜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他认为,只有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形成强大的抗战力量。

4. 统一战线: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提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他呼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的统一战线,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5. 战略运筹:《论持久战》对战略运筹也进行了
一定的探讨。

毛泽东强调了运用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的灵活组合,以适应不同战场和敌情的需求。

同时,他也提出了要善于运用间接战、主动战和防御战相结合的原则。

总体来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关于抗战时期战略思想的重要阐述,对中国的抗战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持久战》:毛主席的旷世奇文,科学预言抗日三部曲

《论持久战》:毛主席的旷世奇文,科学预言抗日三部曲

《论持久战》:毛主席的旷世奇文,科学预言抗日三部曲2021-10-28 12:12作家,历史领域创作者,文化领域爱好者毛主席一生著作等身,其中《论持久战》是主席的一部光辉著作,它犹如一座思想灯塔,照亮了抗日战争前进的方向。

它像一颗“精神”核弹,在日不落帝国的心脏炸响,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战争以来妄图灭亡中国的幻想。

01“亡国论”与“速胜论”激烈争锋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八十三年前那个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场。

"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不费一枪一弹抢占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迅速地占领了华北地区。

尽管二十九军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拼死抵抗,但后来因势单力薄而战死沙场。

消息传来,震惊国内舆论界。

当时舆论四起,流行观点是“亡国论”和“速胜论”。

持“亡国论”的人认为日本军队过于强大,武器弹药也远比中国的先进,并且日军战力非常强悍,中国军队远非日军的对手。

他们害怕中国打不赢日本,担心这样打下去就会亡国。

”蒋介石政府也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曲线救国方针,蒋介石政府一方面加紧对红军实施军事“围剿”行动,另一方面却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条约》。

不仅普通百姓有这种“亡国论”的倾向,当时就连知名学者梁漱溟也有这样的想法。

他曾在抗战爆发后专门去延安请教过毛主席。

他问道:“中国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毛主席明确告诉他:“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可是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军队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后,胜利冲昏了很多人的头脑,“速胜论”又冒起来了。

许多亲美亲英人士认为只要有外国支援,中国就可以迅速地打败日本。

而当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外国援助尚未有实质进展时,“再战必亡” 又占了上风。

如果任由"速胜论"和"亡国论"一直占领着社会舆论高地,人们在思想上就会一团雾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那么就无法凝聚民心,让抗日大业误入歧途。

《论持久战》解读 -回复

《论持久战》解读 -回复

《论持久战》解读-回复什么是《论持久战》?为什么要解读《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成的一篇重要论文。

它是针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中遭受的挫折和困境而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提出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持久战的原则取得胜利,最终赶走敌人。

解读《论持久战》的意义在于挖掘其背后的思想精髓和事态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思考现代战争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它是对战争长期性、复杂性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也是对战争中著名战役和战略的细致剖析。

通过解读《论持久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一部分:持久战的理论依据和概念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持久战?2. 持久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3. 持久战以及相关的理论概念有哪些?持久战是指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采取避实击虚、敌人出击时消耗其力量、等待时积蓄自己力量的战争方式。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特别是在与国民反动派长达十年之久的武装斗争中形成的。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持久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如“绝对力量”、“相对力量”、“正义”、“革命战争”等。

他认为,绝对力量是指参战各方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力;而相对力量则是指战争各方的力量对比。

正义是指革命的干旱、正确性和打击受压迫者的反动派。

因此,持久战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把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第二部分:持久战的实施与实践指南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答以下问题:1. 持久战的实施需要哪些要素?2. 毛泽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3. 如何坚持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持久战的实施需要包含多个要素。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十六字方针。

这个方针指导着对敌作战的全过程,包括积极的进攻行动和坚决的防御手段。

在“战无不胜”方面,重点是正确运用自己的优势兵力,以及从敌人的错误判断和失败中获得机会。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读《论持久战》有感《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写的一篇重要的战略论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系统、深刻地分析了持久战的原则、特点和战略意义,对于指导长期战争的战略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让人深受启发和感悟。

以下就我个人阅读《论持久战》的体会和思考进行谈论。

一、持久战的特点和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阐述了持久战的特点和重要性。

他认为,持久战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建立有利的阵地,协同作战,以待时机反攻。

持久战具有既是防御战,又是进攻战的特征。

它能够使用正确的策略和战术,在战争中逐渐消耗敌人,抵制敌人的攻势,争取时间和胜利。

持久战在长期战争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能够让敌人在战争中不断消耗,降低其实力和士气,进而达到我们主动出击的战略目的。

另一方面,持久战还能够为我方的后备力量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逐步壮大自身的实力和能力,最终实现战争胜利。

二、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长期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包括坚持损敌于势、从敌之所长、利用敌之所不意、退避时机、消灭打击战、游击战和都市战等战略思想。

在战争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力量和资源,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和可能性。

既要学会攻击,又要学会防御,在消耗敌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的实力和资源。

在面对敌人的进攻时,我们要及时地采取退避战术,良好的战略计划才能让我们在战争中占得先机。

同时,游击战的战术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敌人进行常规军和游击军混合的战争形式,消耗敌人的实力和数量,最终实现战胜目标。

都市战争的实施可以让我们牵制敌人的进攻和逼近,保卫重要的城市资源和地区。

三、保持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论持久战》在抗战时期被广泛传阅,充分反映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文中反复强调了“保持革命精神,坚持斗争”的重要性。

战争时期,党员和干部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

他们要以身作则,坚定信仰,发扬革命精神,努力投身于战争事业中来,勇往直前。

浅谈《论持久战》对抗战的意义

浅谈《论持久战》对抗战的意义

浅谈《论持久战》对抗战的意义
抗战虽然已经胜利70多年了,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那段历史,毕竟,中国人民用14年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祖国的和平与强大,本文旨在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中,谈一下对中国抗战的一些意义。

首先,从战略防御阶段来说明一下。

关于战略防御的时间节点,本人的看法是从1931年9.18到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这一时期,虽然敌人占领了东三省、山东大部、山西余部,但是,也无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打败中国军民。

随着1937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进华北开辟敌后战场,大力开启人民战争的模式,创建了十几块根据地,有力地拖住了敌军扩张的步伐。

其次,就是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抗战的关键时期,大概的时间节点应是1938年至1943、1944年。

这一时期,不管是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还是友军,都在前线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志凌云的抗战史。

八路军在这一时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了65%的敌人陆军兵力,进行大小战斗6万多次,不断发动群众,在战略相持阶段中,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都进行了大生产运动,为前线的官兵提供了大量的后勤保障,从开始的三个师发展到90多万人的部队,并且在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站稳了脚跟。

经过1942、1943年最困难的阶段,终于坚持到战略反攻的一天。

最后,则是战略反攻阶段。

抗战的最后一年,随着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中国主战场也迎来胜利的曙光。

在各大战线,中国军队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攻势,华北战场的敌人只能龟缩在几个较大的城市坐以待毙。

所以,《论持久战》给予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极大信心,也是为抗战前途指明了道路。

《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

《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

《论持久战》的当代启示《论持久战》作为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之一,探讨了持久战的道理和在革命战争中的应用。

尽管这本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革命时期,但它的当代启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独特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持久战》强调了持久战的重要性。

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其他领域,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都适用于当代社会。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变革和发展都需要人们有一份持久的奋斗精神,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是坚持原则,保持长远目标的清晰性,并且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斗争,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其次,《论持久战》提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革命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各种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动力,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要注重发扬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论持久战》着重强调了战略和战术的统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任何战略都需要有科学的战术谋划和实施。

这就要求我们在战略层面上明确目标和道路,但同时也必须灵活、变通地应对各种局势和挑战。

尤其是在面对未知的新问题时,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策略和战术,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要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统一,善于应对变化,找到最适合当前形势的战略和战术方法。

最后,《论持久战》还强调了革命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有纪律、有组织、有坚定意志的队伍,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这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一个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团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高度的纪律和团结一致的行动。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时,保持团结与力量,最终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论持久战》这本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持久战内容解析

论持久战内容解析

论持久战内容解析一、持久战的概念持久战是毛泽东提出的一种战争理论,是指在弱势条件下,通过灵活机动、消耗对方资源和士气、逐步扩大自身优势,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争方式。

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是“消耗战”,即通过不断打击对手,削弱其实力和士气,使其陷入疲惫和困境。

二、持久战的特点1. 长期性:持久战是一场长期战争,需要坚持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2. 灵活机动:持久战注重机动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战略和战术,避免僵化和刻板的战斗方式。

3. 消耗战:持久战的核心是消耗对方的资源和士气,通过持续的战斗和消耗,逐渐削弱对手。

4. 综合斗争:持久战不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斗争,形成全民动员的局面。

5. 防御为主:持久战中,防御更加重要,可以在阻击敌人的同时,积极发动反击,使敌人陷入被动。

三、持久战的实施要点1. 正确认识形势:要准确把握自身和敌人的实力对比,找准敌人的薄弱点。

2. 灵活运用战略:根据战场形势和敌人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主动出击或采取防御。

3. 综合斗争:要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斗争,加强群众工作,争取人民支持。

4. 消耗对方资源:通过持续的战斗,不断消耗敌人的兵力、物资和士气,削弱其实力。

5. 聚焦主要战场:集中兵力,精确打击对方的主要战略目标,避免分散兵力,陷入被动局面。

6. 保持士气:通过政治思想工作,保持部队和人民的士气,坚定信心,增强战斗力。

7. 灵活运用战术:根据不同战场和敌人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取得战略优势。

四、持久战的意义1. 打破强弱悬殊局面:持久战可以在弱势条件下,通过消耗战逐渐扭转局势,最终取得胜利。

2. 壮大自身实力:持久战可以通过战斗的持续和消耗,增强自身的实力和战斗力。

3. 争取国际支持:持久战可以通过艰苦奋斗和坚持不懈的斗争,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同情。

4. 动员人民群众:持久战需要全民动员,通过政治思想工作,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电影推荐:论持久战
推荐文章
栀子花开电影主题曲MV视频热度:电影大圣归来主题曲从前的我MV视频热度:抗日战争电影推荐:风声热度:坑日战争电影推荐:三毛从军记热度:抗日战争电影推荐:赛德克·巴莱热度:导语: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

今年是抗战胜利的第70周年,让我们通过一些视频电影一起回顾下那段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抗战时光吧。

电影介绍: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

当地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

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始免于难。

此后,高传宝和新支书林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总结了地道斗争的经验教训,带领高家庄人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
抗日战争电影推荐:论持久战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