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备课时间:使用时间:主备人:闫晓微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学习评价:《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者时代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学习难点】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自主预习秀出风采】了解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因自幼生长与金人占领区,从小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

身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受到朝廷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合称为“苏辛”。

辛词的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辛弃疾的词大概分为以下几类:抗战词表现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农村词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闲适词描写退隐心情与感受。

爱情诗托意高远,别具特色。

如:《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1.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下片作者用了哪些典故?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结合全词内容,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2.作者借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最少分析其中的三种。

【合作探究智慧共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当堂检测】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恭维豪放派的代表。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方法提示: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A级)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B级)答案:(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B级)答案: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级)答案:(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级)答案:3、总结整合:(D级)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培训讲学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培训讲学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____________ 词人。

字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 ,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_______________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与苏轼并称为“___________ ”。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 ) 玉簪( )螺髻( )鲈( )鱼堪脍( )倩( )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最新《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最新《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12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学习目标】4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5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6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78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9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自主学习】1011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13南飞14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15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16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17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18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19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2021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23、背景介绍:23《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24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25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2627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28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2930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31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32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33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34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 6 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水龙吟)【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抒情的写法,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提示与建议: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遥岑.()玉簪.()休说鲈鱼堪脍.()螺髻.()倩.()何人搵.()英雄泪尽.()西风尽.()早献愁供.()恨供.()认求田问舍.()舍.()生忘死2.看拼音,写汉字玉zān jiàn 越 zân 言市kuài kuài 炙人口狡kuàihuì菜 wân 泪 wēn 疫yùn 怒 yùn 藏3.解释词语(1)遥岑远目.(2)可惜..流年(3)倩.何人唤取(4)搵.英雄泪4.名句默写(1)遥岑远目,,。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2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2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注音:
舞榭(xiè)封狼居胥(xū)佛(bì)狸祠(cí)下
注释:略
问题探究:
1.作者登上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歌颂和追慕他们的英雄业绩,抒发了“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借刘义隆仓促北伐,招致惨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

2. 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3.串联典故,增强意蕴词的标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所用典故应该和北固亭有关;但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4.从本词题材来看,用典是必然的其次,从典故内容来看,并无重复之嫌相反,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典故,就不能完整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当堂检测:略
课外赏析:
(1)上片极写元宵灯会的盛况,用来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他“与众不同。

(2)孤高、淡泊的女性。

不慕灯火之热闹,不与笑语盈盈的众多女子在一起,而是独立于灯火阑珊之处。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与苏轼并称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玉簪.( ) 螺髻. (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6)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制作人: 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与苏轼并称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6)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表现手法:3、总结整合: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

结构曲折而严谨。

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

不愧为传世之作。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背诵诗歌(2)比较两首词的异同一、【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3、背景介绍:《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

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上阙用了1、;2、。

下阕用了:1、;2、;3、。

(这五个典故用原文的话答)上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①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C级)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下阙: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D级)答案:【学习方法】: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三、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和。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赏析】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

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

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

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 .明丽的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单调死板的B.富有生机的 C.赤地千里的 D.荒凉空旷的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惊诧的B.得意的 C.悲伤的 D.愤慨的二、名句衔接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豪放(风格)为主,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注音:遥岑(cén)玉簪( zān ) 螺髻( jì ) 鲈(l ú)鱼堪脍( kuài ) 倩(qìng)何人唤取揾英雄泪( wèn )3、解释: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断鸿:失群的孤雁脍:把鱼肉切细倩:请托。

揾:擦拭。

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B级)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豪放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借景抒情。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比喻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5)、解析: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辅助分析: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 级)答案: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