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水西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河下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河下公社概况河下公社位于县城西面8千米处。
西南与分宜县交壤,西北与界水公社相接,南靠九龙山垦殖场和良山公社,东傍珠珊公社。
总面积125平方千米。
海拔57米。
全年17.8度,1月份气温5.5度。
无霜期284天。
下辖13个大队,1个林场,143个生产队,126个自然村,3992户,202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5人,均汉族。
以驻地得名。
在江口、洋田、潭汾等地曾成立过西路区乡苏维埃政权。
解放前夕属洋津区。
解放初属城区保平乡。
浒溪、划江、白湄属洋津区划江乡。
礼珠、礼泉属水口区礼珠乡。
龙伏、垱头、江口、洋田属水口区江口乡。
1956年礼珠和江口合为江口乡,属沙土公社。
1962年分为河下公社、界水公社。
1968年河下、界水复并为河下公社。
1972年河下、界水再次分开。
境内属半山区半丘陵地,西北高,东南低,山恋连绵,丘陵起伏,西北有王主龙,海拔443米,南有赤谷山主峰,和狗古垅山峰,海拔256米。
丘陵相间处有小块平原。
袁河围绕于南部边境,与江口水库相连。
山涧小溪自北向南注入袁河。
山塘水陂遍及。
中小水库16变色镜,塘坝16个,蓄水量840000立方米,浇灌面积19000亩,占耕地面积的70%。
江口水库建于1958年,浇灌、发电、又养鱼。
拦河大坝长450米,宽100米,高40米,蓄水量达6亿5万万吨。
耕地面积27067亩,其中水田19664亩,旱地7403亩。
另外山林面积82976亩,水产面积25740亩。
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
1980年粮食亩产963斤,全社平均分值1.05元,社员人平收入116元。
浙赣铁路和清萍公路并行横贯。
从县城至江口公路有班车通往。
社办企业有农机厂、基建队、机砖厂、效劳厂、搬运队等,职工245人,总产值290多万元。
解放前小学1所,保学3所,教员14人,学生160人。
现在中学1所、小学17所,教职员工185人,学生4525人。
医院11所,医护人员22人,病床16张,合作医疗站14个,卫生员37人,改变了过去缺医少药的状况。
新余县地名志—水西公社概况(2)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西公社概况水西公社位于县城东面10公里处,驻地水西圩。
东与罗坊公社交界,西和沙土公社接壤,南邻峡江倒,北靠马洪公社,西北界下村公社,东南连东边公社。
总面积136平方公里。
辖26个大队,414个生产队,185个自然村。
9783户,489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4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水西圩得名。
此处有一小溪,自西北丘陵流向东南,注入袁河,水西位于该小溪之西,故名。
解放前夕,袁河以南属洋津区塘下乡,袁河以北的东部属罗坊区水西乡,西部属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
1956年属水西乡,包括莫家、谢家、塘下、彭家四个乡。
1958年划分水西、塘下两个乡,同年下半年合并为水西公社。
1961年分为水西、简家两个公社,属沙土区。
1966年水西、简家合为水西公社。
1968年塘下公社并入。
1972年樟树大队划归东边公社,同时将罗坊公社的富光大队划归本社。
境内南北两面属丘陵地,袁河介于其间,构成一道天然走廊。
河谷平原,淤沙成洲,土地肥沃,袁惠渠南北两大干渠横贯南北部,水源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棉花,为全县主要棉区之一,棉田20647亩,亩产皮棉61.1斤,总产12704担,比解放前增长3倍。
现有耕地面积62912亩,粮食亩产974斤,总产将近四千万斤,比解放前增长5倍。
红薯、荞麦、小麦、油菜次之。
经济作物以花生为最多。
南部有广阔的林业基地,山林面积95160亩。
社办汗下林场和下陂分场,栽杉树48623,油茶林13000亩,年产油茶8万斤,林业收入大为可观。
浙赣铁路、清萍公路,并行横贯中部。
向北有班车通往马洪。
向南通往汉元,与峡江县仅一山之隔,简易公路四通八达。
社办企业18个,职工513人,总产值174万元。
拖拉机站规模之大,居全县首位,有汽车4辆,拖拉机137台。
新余县地名志—观巢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观巢公社概况观巢公社位于县城西北面,驻地观巢圩,距县城12.5公里。
东北与下村公社交界,东南和沙土公社接壤,西北与欧里公社相连,西靠分宜县,南邻界水公社。
总面积90平方公里。
下辖15个大队,202个生产队,127个自然村。
4342户,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8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观巢圩得名。
观巢原名鹳巢,“鹳”是一种水鸟,因地处低洼,四面环山,中间形成盆地,好像一个鸟窠,故名。
现简称观巢。
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辖14个保。
解放初属二区,下分七个乡。
1956年辖燎原等14个高级社,加上欧里乡的南土布、告田高级社,黄溪的上沂高级社。
1958年成立观巢公社。
1968年将欧里公社并入。
1973年欧里公社分出,并将湖陂大队划归沙土公社。
1980年湖陂大队复归观巢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中部形成一大块山谷平地,西南高,向东倾斜,西部边境的仙师庙岭上海拔335米。
南部边境的无门岭海拔260米。
山涧小溪向东南汇入汾水,由下游孔目江注入袁河。
仰天岗环绕于东南,此处有山溢口,名为吉闸,两山对峙,孔目江穿越其间,地势险要,是西通观巢的必经要道,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此进行过激烈战斗。
如今新欧公路沿孔目江走向,每日有班车开往县城,交通称便。
本社原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田地荒芜,水利失修,农业落后。
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兴修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8座,陂坝38座。
有效灌溉面积二万一千余亩。
现有耕地面积35003亩,其中水田30272亩,旱地4731亩。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年产22033500斤。
其次是大豆、红薯、荞麦、小麦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年产量17万斤。
由菜、芝麻次之。
盛产茶油,年产茶籽110万斤,1980年油脂2262担。
新余县地名志—观巢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观巢公社概况观巢公社位于县城西北面,驻地观巢圩,距县城12.5公里。
东北与下村公社交界,东南和沙土公社接壤,西北与欧里公社相连,西靠分宜县,南邻界水公社。
总面积90平方公里。
下辖15个大队,202个生产队,127个自然村。
4342户,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8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观巢圩得名。
观巢原名鹳巢,“鹳”是一种水鸟,因地处低洼,四面环山,中间形成盆地,好像一个鸟窠,故名。
现简称观巢。
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辖14个保。
解放初属二区,下分七个乡。
1956年辖燎原等14个高级社,加上欧里乡的南土布、告田高级社,黄溪的上沂高级社。
1958年成立观巢公社。
1968年将欧里公社并入。
1973年欧里公社分出,并将湖陂大队划归沙土公社。
1980年湖陂大队复归观巢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中部形成一大块山谷平地,西南高,向东倾斜,西部边境的仙师庙岭上海拔335米。
南部边境的无门岭海拔260米。
山涧小溪向东南汇入汾水,由下游孔目江注入袁河。
仰天岗环绕于东南,此处有山溢口,名为吉闸,两山对峙,孔目江穿越其间,地势险要,是西通观巢的必经要道,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此进行过激烈战斗。
如今新欧公路沿孔目江走向,每日有班车开往县城,交通称便。
本社原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田地荒芜,水利失修,农业落后。
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兴修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8座,陂坝38座。
有效灌溉面积二万一千余亩。
现有耕地面积35003亩,其中水田30272亩,旱地4731亩。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年产22033500斤。
其次是大豆、红薯、荞麦、小麦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年产量17万斤。
由菜、芝麻次之。
盛产茶油,年产茶籽110万斤,1980年油脂2262担。
地下资源丰富,已开采的无烟煤,年产一万六千吨。
石灰年产一万六千吨。
锰矿一千二百吨。
其次有陶瓷厂、砖瓦厂、农具厂等。
社队企业占总收入的41%。
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下村公社概况下村公社位于县城北面,驻地下村圩,距县城15公里。
东与马洪公社接壤,西和观巢公社交界,南与沙土公社毗邻,北和仁和公社相连。
总面积148.23平方公里。
辖21个大队,278个生产队,169个自然村,8262户,461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91人,均汉族。
下村公社以驻地得名。
据谱记: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
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分;水北区水南乡的一部分。
解放初属江东区,下设6个乡。
1956年合作化时,分设星星、民主、青春、联盟、前进、胜利、高升、爱国、友谊10个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时,属江东火箭人民公社。
1961年火箭公社分为下村、何家、虹桥三个公社。
1968年3个公社合为下村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蒙山延伸于西北,龙王寨、璜猴岭环抱于东南,笔架山耸峙于北部边缘,整个公社呈三角形。
西北的高虎寨海拔455.2米。
北部的笔架山高程317.4米。
东部的龙王寨海拔338.4米。
孔目江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水库遍布,南部的狮子口水库(中型),地跨马洪、水西两公社,坝高26米,集雨面积15.25平方公里,库容量18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三万五千亩。
小(一)型水库4个,小(二)型水库26个,塘、坝160个。
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耕地面积5220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粮食总产量27661543斤,棉花面积10033亩,总产量4970担。
经济作物盛产花生。
马步茶油,闻名全县。
社办企业以煤炭为主,现有灰港煤矿职工331人,年产煤6万吨。
境内有省办的花鼓山煤矿,年产煤31万吨。
其次有农机厂、砖瓦厂、林场、鱼种场、养猪场、农机站、基建队、搬运队等,共社办职工603人,年产值69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现有中学4所,其中高中1所,教职员工68人,学生1212人。
小学21所,教职员工257,学生6790。
新余县建置沿革

新余县建置沿革
日期:2007-04-06 12:00:00 标签配置不正确!sourcelist 浏览次数:标签配置不正确!hitnumber 【浏览字号选择:
大中小】
新余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县,从1981年水西公社出土的殷钟和1982年珠珊公社出土的石器证实,至少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商朝就有人在这个地方居住。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
夏商周时期,相传分天下为九州,我县隶属扬州,达2000余年。
春秋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
至秦设郡,属九江江郡。
至汉代,始属淮南,后属豫章。
当时这里尚未建县,也没有新余这个地名。
东汉200年,隶属亦未变。
三国吴孙皓宝鼎二年(公元267年),新余始建县,这时西晋已建立,而吴国尚未灭亡,我县属吴国的安成郡。
晋灭吴后,直至南北朝均属荆州的安成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省新渝入吴平”,废安成郡仍属豫章,改豫昌郡为洪州。
几年后,又省吴平入宜春。
公元598年设袁州,新余复置属袁州,这中间新余撤县九年。
隋后期至庸唐,五代将近400年一直属袁州。
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置临江军,“领清江、新淦、新喻三县”,以后各代临江改军为路,改路为府,新余均属之,直至清末,将近1000年。
其中在元代的元贞元年(1295年至明初的七十年左右,曾升新余县为州,明初改州为县。
解放后始属袁州专署,中属南昌专署,后改宜春专署,1960年改县为省辖市,1963年撤市复县仍属宜春专署。
1983年撤销新余县,恢复新余市,成立渝水区。
附:新余县建置沿革表。
新余县地名志—行政区划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新余县行政区划变更概况1949年全县行政区划如下:县城区:下辖县城6保60甲。
附城乡6保44甲。
江口乡10保60甲。
大和乡10保78甲。
观巢区:下辖观巢乡14保85甲。
界首乡8保51甲。
欧里乡11保66甲。
江东区:下辖江东乡11保66甲。
下村乡8保66甲。
三和乡11保81甲。
蒙山乡4保29甲。
蒙阳乡13保104甲。
罗坊区:下辖罗坊乡13保94甲。
水东乡11保86甲。
水西乡9保76甲。
洋津区:下辖洋津乡10保70甲。
水口乡6保36甲。
潭口乡8保54甲。
塘下乡13保83甲。
水北区:下辖水北乡11保91甲。
新桥乡11保81甲。
凤鸣乡9保79甲。
岭南乡9保78甲。
岭北乡6保41甲。
姚圩区:下辖姚圩乡15保126甲。
南安乡8保52甲。
溪乡10保77甲。
狮峰乡6保46甲。
南英乡15保117甲。
总计29乡,282保,2087甲1952年全县设11个区,128个乡:洋津区:下辖洋津、珠珊、鄱头、板桥、白砂、夏莲、周宇、黄虎、八百桥、炉下柏家共11个乡。
沙陂区:下辖水西、罗家、江家、沙陂、桐林、严家渡、谢家、简家、鹏湖、彭家、亭孜、安和、莫家共13个乡。
水北区:下辖店下、楼山、黄坑、上村、泉塘、堎陂、跃塘、颖江、龙骨、慕江上仁、石上、水北共13个乡。
水口区:下辖黄田、泉田、塔前、水口、江口、礼珠、划江共7个乡。
蒙山区:下辖鹄山、窝里、递步、兰塘、荷沂、小步、浒江、中和、团结、棣村、仁和、街里、鸭溪、大窝共14个乡。
城关区:下辖民主街、团结街、城郊、通济、沙土、富塘、盆塘、送桥、宝平、共9个乡。
罗坊区:下辖玉桥、楼下、槐江、火田、雷山、团结、张家、暇村、板桥、后塘、燕山、罗坊街共12个乡。
南英区:下辖堎塘、皂东、榴花、和平、河南、大川、万全、东边、丰洲共9个乡。
江东区:下辖岭下、大桥、甘秀土布、南元、何家、河下、东陂、白沙桥、新和、虹桥、山塘、下村共12个乡。
姚圩区:下辖石湖、河埠、郊田、南港、三联、临河、柘湖、白湖、西潭、双溪、龙溪、泗溪、南河、秀江共14个乡。
新余县地名志—欧里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欧里公社概况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欧里公社概况欧里公社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处。
东邻下村公社,南靠观巢公社,西北与分宜县交界。
总面积64平方公里。
辖13个大队,129个生产队,67个自然村,2964户,154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5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欧里圩得名。
圩座落于山坑里,方言山垇里,(“垇”,方言读欧“ou”)演变为欧里。
解放前夕属观巢欧里乡。
解放初隶属沿旧。
合作化时由上巢、白梅、栗山、皇华、联盟、带源、联合、昌坊、新甫、哲村、堎背十一个高级社成立欧里乡。
1958年公社化时,11个高级社改为大队,属观巢公社。
1961年从观巢公社分出。
1968年并入观巢人以社。
1973年再从观巢公社分出仍为欧里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岗峦连绵,与分宜县隔山分界。
地处边远山区,交通还很落后,只有新欧公路,有班车直达县城。
以西南部新甫为标准,海拔160米。
全年气温17.2度,1月份5度。
无霜期278天。
山溪小涧汇入汾水,再向东南流经欧里而直下观巢。
解放后兴修大小水利工程126座,其中水库7个,塘坝119个,总容量4157420立方米,灌溉面积9900亩。
基本上能抗御自然灾害。
耕地面积18400亩,其中水田15021亩,旱地3379亩。
林业面积4500亩,水产面积967亩。
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100多斤,提高到亩产745斤。
其次有少量棉花、红薯等。
麻、苧布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土特产,远销外省。
年产量约1500匹,产值36万元。
苧麻约360亩,年产24000斤,产值2万元。
地下资源丰富,主要为煤炭、石灰。
社办金坑煤矿建于1947年,职工133人,年产量一万吨,产值21万元。
社办石灰厂建于1958年,职工62人,年产量7000吨,产值23万元。
队办白梅大队煤矿建于1971年,职工110人,年产8000吨,产值20万吨。
有欧里、洲上、昌坊、木村、皇华五个大队的队办石灰厂,共职工129人,年产4万1千吨,年产值46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西公社概况水西公社位于县城东面10公里处,驻地水西圩。
东与罗坊公社交界,西和沙土公社接壤,南邻峡江倒,北靠马洪公社,西北界下村公社,东南连东边公社。
总面积136平方公里。
辖26个大队,414个生产队,185个自然村。
9783户,489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4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水西圩得名。
此处有一小溪,自西北丘陵流向东南,注入袁河,水西位于该小溪之西,故名。
解放前夕,袁河以南属洋津区塘下乡,袁河以北的东部属罗坊区水西乡,西部属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
1956年属水西乡,包括莫家、谢家、塘下、彭家四个乡。
1958年划分水西、塘下两个乡,同年下半年合并为水西公社。
1961年分为水西、简家两个公社,属沙土区。
1966年水西、简家合为水西公社。
1968年塘下公社并入。
1972年樟树大队划归东边公社,同时将罗坊公社的富光大队划归本社。
境内南北两面属丘陵地,袁河介于其间,构成一道天然走廊。
河谷平原,淤沙成洲,土地肥沃,袁惠渠南北两大干渠横贯南北部,水源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棉花,为全县主要棉区之一,棉田20647亩,亩产皮棉61.1斤,总产12704担,比解放前增长3倍。
现有耕地面积62912亩,粮食亩产974斤,总产将近四千万斤,比解放前增长5倍。
红薯、荞麦、小麦、油菜次之。
经济作物以花生为最多。
南部有广阔的林业基地,山林面积95160亩。
社办汗下林场和下陂分场,栽杉树48623,油茶林13000亩,年产油茶8万斤,林业收入大为可观。
浙赣铁路、清萍公路,并行横贯中部。
向北有班车通往马洪。
向南通往汉元,与峡江县仅一山之隔,简易公路四通八达。
社办企业18个,职工513人,总产值174万元。
拖拉机站规模之大,居全县首位,有汽车4辆,拖拉机137台。
现有中学3所,教职工156人,学生2565人。
小学26所,教职工386人,学生9625人。
电影队2个,文化站1个。
医院1所,医务人员43人,病床27张。
队队有医疗站,卫生员61人。
李辉连,白水塘人,留学日本,江西医专创始人之一,任江西医学院教授、校长等职。
水西圩位于县城东面10公里平地上,袁河北岸,四周大片田陇,水渠纵横。
浙赣铁路横贯于北,南北公路延伸,北接清萍公路,南达县境南端汉元,隔山与峡江县我界,水陆交通方便。
公社驻地。
全镇跨地1平方公里。
188户,1644人。
其中农业58户,270人。
圩建于清末。
每逢二、五、八赶集。
[水西大队] 紧靠水西西北0.2公里田畈中央,浙赣铁路南侧,介于南北袁惠渠道中间。
北部丘陵环绕,清萍公路沿丘陵边缘横贯。
中部地势平坦,全境属河谷平原。
辖13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
302户,1546人。
耕地1546亩,解放前夕罗坊区水西第一保。
解放初属水西乡水西农民协会。
合作化时由龙上、张家、邹家、周家、桥头等五个初级社成立高级社。
1958年为水西大队。
1968年属桐林大队。
1980年从桐林大队分出为水西大队。
龙上大队驻地。
紧靠水西北0.2公里平地上,村北紧靠北干袁惠渠。
东北50米处有水西火车站。
44户,231人。
[刘氏族谱]清雍正年间从官田分居。
以处村田陇之上而得名。
谐音简称龙上。
邹家位于龙上北0.6公里田畈中央,四周宽阔田野。
南距浙赣铁路200米,北距清萍公路500米。
15户,76人。
[邹氏族谱]明崇祯年间,从南市迁来。
张家位于龙上北面0.4公里田畈中央,四周平坦,水渠纵横,南靠浙赣铁路。
公路畅通。
44户,242人。
[熊坑张氏族谱]张子明由广东韶州府曲江县金田村迁此。
明嘉靖年间榜眼张春出生于此。
周家位于龙上西北0.5公里平地上,村南紧靠浙赣铁路。
西有小江,自北向南通过铁路桥,注入袁河。
42户,227人。
[上坊周氏族谱]四世天伦于明正德年间,从吉水泥田周家四房迁此。
陈家位于龙上西北0.7公里田畈中央,浙赣铁路北侧。
介于浙赣铁路与清萍公路之间。
23户,99人。
[陈氏族谱]扬居九江德化县义门世家。
传三十九世克华之曾孙执公于明正统年间,由德化县徙珠珊菜园陈家。
明万历年间由菜园陈家分居。
桥头位于龙上西偏南0.5公里田畈中央,浙赣铁路与北干袁惠渠并列横贯于此。
溪流水渠纵横交织,水源充沛。
77户,398人。
[凤溪伍氏族谱]国正于宋绍兴年间授江西都御史,卜居县城南凤池。
清康熙年间从伍家边分居桥头。
村西北有小江石拱桥,村建于桥的一头而名之。
[简家大队] 位于水西北偏西3.5公里田畈中央,四周丘陵,西有公路通往水西。
小溪向东南流入袁河。
北部大片松树和油茶林,与马洪公社交界。
全境属丘陵地。
辖24个生产队,13个自然村。
519户,2686人。
耕地4544亩。
解放前属县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谢家乡。
合作化时由简家、欧里、黄岚、五一初级社合并为星火高级社。
1962年划分为宠江、黄岚、简家、欧里、刘家五个大队。
1968年五个大队合为简家大队。
1972年宠江大队分出。
简家大队驻地。
座落田畈中央,四周丘陵,南北为一狭长山坑。
西有公路通往水西。
152户,695人。
[简氏族谱]于象、于鼎、于宝兄弟于明洪武初年由珠塘徙东坑上房(上简)。
惟于分居东坑下房(简家)。
艾坑位于简家西北3公里山坑里,四周丘陵起伏,北与马洪公社接壤。
14户,54人。
艾姓始居。
[曾氏族谱]清嘉庆年间,永祥从峡江县大塘迁来。
石人坡位于简家西北。
3.5公里山坡下,山坡里有两个巨石似人形,故名。
15户,84人。
[廖氏族谱]明初由福建永春县芦毛丘迁此。
油珠位于简家北偏西2.5公里油茶林山坑里,茶籽如珍珠,故名。
村前有小溪,村后靠马洪公社。
17户,64人[陈氏族谱]清嘉庆年间由板桥陈家分居。
枫树下位于简家北偏西2公里山坑里,村前有小溪,村后靠山。
山中枫树成林得名。
25户,114人。
[傅氏族谱]明初,学佐、学佑兄弟由清江沙塘傅家迁附近山背。
清乾隆年间学佐后裔三十世孙由山背迁此。
学佑后裔迁猪头山。
刘家位于简家西北3.5公里山坡下,狮子口水库东面边缘。
四周环山。
30户,181人。
[刘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屋场分居大塘。
1958年成修水库由大塘移居于此。
小元位于简家西北4公里山坡下,狮子口水库东端。
西靠下村公社。
17户,92人。
刘姓清末由沙洲迁毛坑。
1958年修水库毛坑村废,居民迁小元。
原名小源,以小溪的发源地而得名。
后简化为小元。
水坡里位于简家北偏西1公里山坡下,村旁有小溪和支渠。
以小溪流经山坡而得名。
17户,80人。
[黄氏族谱]宋绍兴年间,黄云由沙塘桥黄家徙居欧里。
清咸丰年间从欧里分居于此。
敖上位于简家西北2公里山坑里,村建山坳上,谐音演变为敖上。
24户,137人。
[康氏族谱]明初,从福建永春县芦茅丘迁来。
樟村坡位于简家西北1.2公里山坡下,以山坡樟树而得名。
1968年,村民迁居简家,1969年办知青队。
1980年改为简家大队农场,现有管理人员5人,耕地30亩。
欧里位于简家北面0.5公里山坡下。
四周丘陵,油茶林成片,西北小溪环绕,西有公路通水西。
147户,755人。
[黄氏族谱]唐天宝十三年,黄伦为临江府尹,卜居沙塘桥黄家,传十五世云公于宋绍兴年间,由沙塘桥黄家分居东坑(欧里)。
村建山坑之东。
山坑俗称山垇,故名欧里。
上简家位于简家西北0.5公里山坡下,四周丘陵。
22户,121人。
[简氏族谱]于象、于鼎、于宝三兄弟于明洪武初年,由珠塘徙居东坑上房(上简家)。
黄岚位于简家西北1.5公里山脚下,村前有小溪环绕。
38户,202人。
[赉塘傅氏族谱]宋雍熙二年,从清江石头迁马洪内塘。
清嘉庆年间从内塘迁此。
以山坑雾气而得名。
东坑方位于简家西面0.5公里山坡下。
19户,101人。
[廖氏族谱]唐吉王府司马祖镇,徙顺昌交溪之廖坑(东坑)。
村建山坑之东,后演变为东坑方。
[富光大队] 位于水西东北4公里田畈中央。
清萍公路横贯于南,袁惠渠环绕于西北,北部丘陵与马洪公社交界。
东南平原有大江流过。
东靠罗坊公社。
辖13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
248户,1226人。
耕地2023亩。
解放前属罗坊区水东乡第6、保。
解放初属罗坊区槐江乡。
合作化时由大富桥、小水、老杨溪、新杨溪四个初级社成立富光高级社。
1962年属罗坊公社江边大队。
1958年为富光大队。
1972年划归水西公社,仍为富光大队。
大富桥大队驻地。
四面环水,北靠袁惠渠,南傍大江。
江上横跨木桥,以水足民富之寓意而得名。
110户,532人,[城南施氏族谱]伯通于南宋绍兴六年,由粤东来渝择城西槐巷。
不久分居大富桥。
小水位于大富桥西北1公里山坡下,东西北三面环山,北与马洪公社交界。
34户,174人。
宋孝宗乙未年,文肃之元孙授新喻儒学教谕,由顺昌徙居槎江。
清初由槎江分居。
村处缺水山坑,仅有一些小溪流,故名。
杨溪新屋别名杨墈上新屋。
在大富桥西南0.5公里平地上,北干袁惠渠东畔。
65户,313人。
[廖氏族谱]唐咸通五年,南岳居衡山峰下。
五代时仕南唐,为都昌令诏迁连州刺史。
唐天祐年间,弃官居璜猴岭。
清康熙年间,南岳之后裔茂实、子鸾、子仪三兄弟迁杨溪,次子子鸾居新屋。
以村建土墈上,墈下有洋塘,杨柳环塘而得名。
又名杨溪。
从老居派生的新村而称新屋。
杨溪老屋位于大富桥南面0.7公里山坡上,介于大江与北干袁惠渠中间。
39户,208人。
[廖氏族谱]清康熙年间,南岳之后裔茂实、子鸾、子仪三兄弟居杨溪,长子茂实居老屋。
三子子仪居杨溪廖家。
村建洋塘西畔土墈上,故名杨溪,别名杨墈上。
[光明大队] 位于水西西北4公里山坡上,清萍公路横贯于南,全境属丘陵地。
辖10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
240户,1137人。
耕地2306亩。
解放前属县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谢家乡。
合作化时由矮江、东家边、谢家初级社转为光明高级社,公社化时为光明大队。
1968年合并为红卫大队。
1978年分开为光明大队。
东家边大队驻地。
北傍山坡,公路穿村而过。
村南小溪自西北向东南流入袁河。
88户,424人。
[章氏族谱]清顺治年间,世茂从县城章家迁来。
李姓于清初由潭塘分居。
以始居钟姓取名钟家,谐音演普为东家边。
力元位于东家边西北1公里山脚下。
18户,86人。
[胡氏族谱]顾位由奉新华林迁桐林。
明成化年间由桐林迁此。
以小溪旁的枥树而得名枥源,后简称力元。
谢家位于东家边北偏西1公里山坑里,南紧靠狮子口水库渠道。
64户,297人。
[谢家族谱]二十二世道清于明宏治年间,由新淦迁喻邑台上口,再分居枥源谢家。
矮江位于东家边东南1公里山坡下,三面环山,西南有小江,清萍公路横贯于南。
52户,240人。
[顾氏族谱]清康熙年间,成范从田迁此。
原以矮小的山岗得名矮岗。
后以村前小江更名矮江。
新屋位于东家边北偏东1公里山坡下,四周丘陵。
18户,90人。
[东溪王氏族谱]清咸丰年间由石岗王家迁此。
迁居时搭棚而居,不久建新房,故名。
[潭塘大队]位于水西西北5公里田畈中央。
清萍公路横贯于南,全境属丘陵地。
辖11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