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02
魏晋文学
建安文学
总结词
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以慷慨悲壮、清新自然为主要风格,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苦难,是 汉末到魏初文学的代表。
详细描述
建安文学以其深沉、雄浑、质朴、清新的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曹操的《观沧海》、《短歌 行》等诗篇,抒发了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对贤才的渴求;曹植的《洛神赋》、《白马篇》等作品,则以华美的辞 藻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03
南北朝文学
南朝乐府民歌
总结词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 中,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的风格著 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 民的生活状况。
详细描述
南朝乐府民歌多以抒情为主,表达了 人们对爱情、离别、战争等主题的感 受和思考。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情 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水平。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局限性
01
02
03
过于注重形式
部分文学作品过于注重形 式和技巧,忽略了内容的 深度和广度。
受时代背景限制
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部 分作品带有浓郁的封建色 彩和阶级观念。
传播受限
由于印刷技术尚未普及, 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有限, 影响了其影响力的扩大。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两汉文学 • 魏晋文学 • 南北朝文学 • 文学特点与影响
01
两汉文学
汉赋
总结词
汉赋是两汉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以辞藻华丽、结构宏大为特点,主要表现 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思想。
详细描述
汉赋在形式上讲究音韵、对仗和排比,常常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借代 、排比等,以展现其壮丽的景象和深邃的思想。汉赋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历史 、哲学、政治、军事等,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文学风貌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二)文学思潮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

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第二,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丰富了。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是受汉朝皇帝的禅让,为正统,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所以魏和晋是一个根基,实力也最雄厚,简称魏晋。

加上后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

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简述

3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简述

• 《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学创作和 文学批评的专著,作者是梁代的刘勰。强调文学 的社会功能,指出文学既应有充实的内容,也要 有华美的形式(《风骨》);批判了“贵古贱今”、 “各执一隅”的不良风尚,提出文学批评要“六 观”,实事求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 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有巨大的奠 基意义。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简述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在诗歌、辞赋、 散文、小说、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一、诗
• (一)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 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 度的思想性。 代表作:《陌上桑》、《孔 雀东南飞》
(二)古诗十九首
(三)建人小说《世说新语》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 成之作,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人物的玄虚清 谈。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分成36门, 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 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 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 和文学思想,对后世笔记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 竹林七贤
• 蔡文姬《悲愤诗》
• 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 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诗标志着人与 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自 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其代表人 物是谢灵运、谢佻。
• 陶渊明
•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 对田园景物的恬美、 田园生活的简朴的描 写,表达自己悠然自 得的心境。
• 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与《木兰诗》
• 南北朝民歌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特点,反 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但由于南北朝 时代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 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 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 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所谓“艳曲 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乐府诗 集》),正是这种特征的扼要说明。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正文: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概述
1. 背景介绍:简要描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文学特点:详细阐述了该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主题内容,如咏物写景、抒发个人情感等。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初唐之间流派与代表作品
1. 风雅乐府派:
a) 流派介绍:解释了风雅乐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且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并列出其代表性作家及其名篇。

b) 具体分析每位代表性作者以及他们各自著名作品。

三: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
(此处省略若干章节)
四:“边塞”题材在唐宋元明清五大经典中所占比例
五:“豪放”与“婉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八十二万雄师过大江,
向壮图沧海云帆张;
从谢尚先容《白日侯》起,
到陆游托孤《秋夜将晓》终;
从《江南逢李龟年》到《临安春雨初霁》,古今诗人们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该时期的诗歌特点、流派及代表作品,并探讨其与后来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的联系。

附件:
1. 两汉魏晋南北朝相关资料收集
2. 风雅乐府派代表性作品选编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版权:指作者或著作权人依法享有对其所创造出版物(包括文字、音乐、美术等)进行复制发行,以获取经济利益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 知识产权:是指知觉能力成果中具备商业价值而被国家赞助者所有或由他转移使用权限。

3. 著作权:是一种民事财产纠纷类型,即因某些原因导致不同意其他单位和个体为此目标实施这项工程活动。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毛泽东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 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 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 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 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 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约瑟.汤恩比
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广武长期的僵持与疲于奔命的两线作战最后是粮道的断绝慢慢地耗尽了西楚霸王的勇气和威势等到鸿沟协议签定人人想着和平回家乡项羽大军的斗气就泄了而这种斗气一旦泄了再想提起来就很有些难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1.绕不开的刘邦、项羽
刘邦
汉高祖(前256年—前195年6 月1日),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 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汉 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 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 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楚辞家。 他对汉 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 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项羽(前232—前202),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
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 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 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 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 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 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2.两汉乐府民歌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 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 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根据《汉书· 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 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 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 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多个时期的发展,其中包括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这些时期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简要介绍:
两汉文学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包括东汉和西汉两个朝代。

在东汉时期,文学盛行于儒家经典的传承和注释上,如《论语》和《孟子》等。

西汉时期则以辞章文学为主,其中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

魏晋文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其特点是思想多样化和文风开放。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在辞章文学和诗歌创作上。

魏晋时期的骚体诗,以曹操、曹丕和曹植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南北朝文学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的时期,文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南朝的文学以乐府民歌为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间的生活。

北朝的文学则以文学和骈文为特色,如北魏的《元气》和南朝的《世说新语》。

总结起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也通过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常识

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常识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一、《史记》1.西汉时期,出现了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描写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的《项羽本纪》。

2.《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表”是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礼乐制度、天文、历法、水利、经济、财政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陈涉世家》是例外);“列传”主要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3.《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来叙述历史,是从《史记》开始的。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1.东汉时期,汉乐府继《诗经》、楚辞之后,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逐渐由杂言趋向于五言,以叙事为主,是叙事诗发展走向成熟的新标志。

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东汉时期,南朝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3.汉末至曹魏时期,产生了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为代表的诗作,其诗语言清新笔力刚健,慷慨激昂,被后世誉为“建安风骨”。

4.《短歌行》为曹操所作。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

他的作品集有《曹操集》,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5.陶渊明是晋代最著名的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田园诗和咏怀诗以朴素的语言和恬静的笔调,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上的“田园诗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载歌载舞,或兼有伴唱与伴奏 的表演形式,即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戏的重要节目有《大面》、《钵头》、《踏谣 娘》。
第四节 董仲舒、阮籍、 嵇康的音乐思想
• 一、西汉董仲舒的音乐思想 • 1、董仲舒 • 西汉思想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
• 1.发展过程 三国时,魏氏三祖(曹操、曹丕、曹叡)非常喜爱相和歌,并作有大量歌辞。曹丕即
位,设立音乐机构——清商署,专门从事收集整理西汉以来相和旧曲和创作新曲的工作, 从艺术上把相和歌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旧曲、清商乐与南方 的新型民间音乐逐渐融合、发展。北魏孝文帝时,这种融合后的清商乐又传到北方,在 宫廷中作为“华夏正声”收到重视,清商乐便成为全国性民间音乐的总称。
二、弹拨乐器 1、箜篌 汉代的箜篌分为卧箜篌和胡箜篌,胡箜篌为竖弹。
2、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
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 皮),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 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
第一节 音乐机构“乐府”
一、乐府
• 1、乐府的发展过程

乐府诗创建于秦代,兴盛于汉代,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公元前112年,
汉武帝下令改组并扩充乐府机构,乐府由此呈现出兴盛繁荣的局面。公元前7年,汉哀帝
继位,对乐府机构进行裁剪,乐府由盛变衰。
乐府钮钟
1976年2约6日,秦始皇陵出土一件“钮钟”, 刻有铭文“乐府”二字,由此,可知秦代已 有乐府机构的建立。 2000年4、5月间,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安秦代遗址中发 现封泥325枚,其中有“乐府承印”等封泥, 具有重要的历史内涵及艺术价值。对于秦汉 史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多段体,有歌、有舞、有但曲的歌舞大曲形式,结构包括
“艳”、“解”、“曲”、“趋”、“乱” “艳”:分有词、无词两种一般在曲前,起引子的作用,音乐婉转抒情,舞态优美。 “曲”、“解”: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曲即歌曲,解是每段歌曲后器乐伴奏的舞
蹈部分,速度快,情绪热情奔放。 “趋”、“乱”:常用于一曲末尾,是整个大曲的高潮部分,后来趋逐渐代替了乱。
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负责饲养宫中的狗,后因擅长 音律,故颇得武帝宠爱。一日为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 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 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后来封为李夫人,汉武帝死后李夫 人被追封为汉武皇后。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协律都尉”,负责管理 皇宫的乐器。
两汉时期的古琴家
1.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以辞赋见 称。他是为汉武帝的乐府作歌的著名作者。早年他“家徒四壁”, 比较贫困。有一次,他在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即席弹奏琴曲,引起 卓王孙的女儿文君的爱慕。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和司马相 如私奔(《史记·司马相如传》)。琴界根据这段故事,创作了 《文君曲》、《凤求凰》等作品,来赞扬他们的爱情。传说司马相 如富贵之后,又打算“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非常气债,演唱了 琴曲《白头吟》来表示决绝和抗议,从而制止了司马相如娶妾的企 图(《西京杂记》)。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前206年汉王朝 建立,从社会性质上看,此时是封建社会建立初 期,政治经济新的一轮社会规则由此开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中央集权制代替了 诸侯分封,实行了休养生息制度,在“文景之治” 中初享了统一、安定的中央大国的荣耀,后经过 王莽新乱,有进入到“光武中兴”的第二发展期。 后经群雄四起,历史再一次走向动荡。
跃,直接带来了个体文人的觉醒。在此背景下,一批清谈家如“竹林七贤”应运 而生,构成了与传统儒学向抗衡的思想流派。
• 2、阮籍 • (1)阮籍,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著有《乐论》,相传琴曲《酒
狂》也为他所作。 • (2)《乐论》事实上是在调和道家崇尚的“自然之乐”与名教崇尚的“雅颂
之乐”的关系,这其实是阮籍最终屈服于司马氏集团的体现。
3、笳 古代北方民族的吹奏乐器,似笛。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通常称“胡
笳” 最初是卷芦叶为笳,吹以作乐。
4、角 角原为西北少数民族乐器,最初可能是用牛、羊角制成,后来进一步改用竹、
木、皮革、铜等做成弯角状。 汉代流入中原,在鼓吹乐中应用颇广,它的形制在汉魏时期为曲形角。现存汉鼓
吹乐图片中吹奏的角形体很大,已经是人工制造的号角。
吴歌、西曲多为五言四句一曲,较为齐整。其附加成分有“和声”、“送声”。 “和声”在乐句句末出现,“送声”则在乐曲末出现,相当于尾声。
3、伴奏乐器 琴、瑟、琵琶、筝、箜篌、筑、笙、节、鼓、笛、箫、钟、罄、埙、篪等。
第三节 民间歌舞、百戏 与歌舞戏
一、民间歌舞
• 1、公莫舞 • 是一种以衣袖或巾为道具的小型歌舞,最初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后来渐以巾为主,
• 3、乐府的意义

公元前7年,“性不好音”的汉哀帝撤销乐府机构。乐府的建立在客观上起到了保存民
间音乐的作用,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的高度繁荣,对其后千百年室民间音乐的经验,永远值得后代借鉴与学习。
李延年
西汉音乐家,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皆能歌善舞,容 貌喜人。
秦、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
公元前221--589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5年为西汉;25-220年为东汉。 三国 220-280年,即魏、蜀、吴。
两晋 265-316年为西晋;317-420年为东晋。 南朝 420-589年,即宋、齐、梁、陈。 北朝 439-581年,即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
• 3、嵇康 •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 (1)简介 • 擅长古琴弹奏,犹善《广陵散》; • 琴曲创作: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 • 著有《琴赋》一文,这是一篇艺术化了的音乐评论。 • (2)声无哀乐论 •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中。 • 音乐是客观的存在,人的哀乐是主观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 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音乐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段的内在统一; • 音乐具有审美作用,但其美与不美,与人的感情哀乐毫无关系; • 音乐对人的哀乐情感的产生,只起到诱发与媒介的作用; • 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李延年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 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 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 的贡献。
第二节 鼓吹乐、相和歌 与清商乐
一、鼓吹乐
• 发展过程 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约在秦末汉初之际,在北方汉族
3.相和三调 即平调、清调、瑟调,平调以角为主、商调以商为主、瑟调以宫为主,后因汉高祖好 楚声,汉代的房中乐皆为楚调,楚调又生出了“侧调”。
• 4.伴奏乐器 • 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等。
• 三、清商乐 • 清商乐是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又称清乐、清商,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
诸曲,并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的总称。
• 2、音乐思想 • (1)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经之路; • (2)认为作乐必须以天下大治、人心和乐为前提; • (3)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方面,他一方面强调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要统一,另
一方面又更主张“先质而后文”。
• 二、三国阮籍、嵇康的音乐思想 • 1、社会背景 • 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传统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遭到动摇。学术思想的活
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流行,后传入中原,被汉代宫廷采用。 • 种类:
鼓吹(黄门鼓吹):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宫廷宴享使用,也用天族专用的仪仗。 乐器有排箫、胡笳。
横吹:又称为鼓角横吹,一般由鼓、角、横笛乐器等组成,是骑在马上演奏的军乐,最 初的曲调是李延年根据西域乐曲《摩诃兜勒》改变的《新声二十八解》,魏晋以后亡佚。 今存文辞如《木兰辞》《出塞》《入塞》等。
第五节
乐器
一、吹管乐器
1.排箫 先秦已经出现在宫廷雅乐的演奏中,两汉时期更广泛地应用在鼓吹、横吹的乐
队中。
2.羌笛 出自我国羌族,竹制,最初的羌笛是用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有两种用途,既是
吹奏的乐器,又是策马的马鞭,故又名“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羌笛只有 四个音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枣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 音孔,才有了五个音孔。
真人代歌 又称北歌、代北,北魏统治者体长鲜卑族的民歌,命宫女歌唱,凡一百五十章,内容多 记载祖先与群臣事迹,用丝竹伴奏,亦用于效庙宴飨之中。
二、相和歌
• 是两汉及魏、晋时期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汉 代兴起于北方。
1.发展过程 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即“ ”,后逐步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 “但歌”。在但歌中加入乐器伴奏,即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模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 奏型器乐——节。尤其发展过程可见,相和歌有着身后的民间音乐基础。作为一种俗 乐歌曲,其内容和形式均有广泛的群众性。
李延年对后世音律作词起着深刻的影响。礼教不分家,他的音 乐著述无一不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文化上,他的代表作《佳人 曲》对五言诗起着一个开端的作用 。
李延年不但善歌,且长于音乐创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 新颖高超,且思维活跃,他曾为司马相如等文人所写的诗词配曲, 又善于将旧曲翻新,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编为28首 “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明 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 他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