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博弈论)【圣才出品】
《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全面)

三、庸俗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产生背景:以私人产权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 财富总量迅速增大,收入分配的两级化也迅速拉大。资产阶级急 需要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 主要思想: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而是 决定于商品的效用,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决定于 商品的稀缺性,决定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
(3)资源利用:是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节约资源,作到 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4)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层次与方式
两个层次:宏观层次;
微观层次
两种方式:市场机制方式
计划机制方式
两种配置方式各有相应假设条件、优劣之分
6
三、为什么要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1)人的欲望(需要)的无限性。
(2)资源的稀缺(有限)性。 Scarcity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
稀缺性是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的显著特征之一。 稀缺性并不意味着稀少,而主要指不可以免费得到。 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用其他经济物品来交换。 稀缺的原因:一定时期内 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18
第六节 本教材的特点
一、一般教材体系
《西方经济学导 论》(梁小民)
《经济数 学基础》
《西方经济 学》(高鸿业)
《高级宏观经济学 教程(上、下)》
(梁小民)
《中级微观经济学》 (叶德磊)
《高级宏观经济学》 《动态最优化基础》(蒋中一) (戴维.罗默)
《高级微观经济学》 (邹薇)
《运筹学》(李庆高)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某一个人的独创,它是在长期的 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基于探索如何创造更多财 富的目标,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计算答题)【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三、计算题1.考虑包含技术进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为:()()()()1Y t K t A t L t αα-=⎡⎤⎣⎦资本和知识积累方程为:()()()d d K t K t sY t t == ()()()d d A t A t Y t t ϕ== 其中:s 为储蓄率,φ∈(0,1),人口增长率为n。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给出知识积累方程的经济学解释。
(2)将资本和知识积累的增长率()()()K K t g t K t = 和()()()A A t g t A t = 表示为A (t),K(t)和L(t)的函数。
(3)经济存在资本和知识积累增长率为常数的稳态吗?如果存在,请计算出资本和知识积累的稳态增长率。
(4)储蓄率如何影响稳态人均产出增长率?[中国人民大学2019研]解:(1)知识积累方程为:()()()d d A t A t Y t t ϕ==方程中,•A(t)是技术状态(知识水平)进步的速率,A(t)是技术状态(知识水平),Y(t)是总产出,指数φ∈(0,1)。
知识积累方程表明技术状态(知识水平)的进步速率是总产出的增函数,当φ固定不变时,总产出越大,技术状态(知识水平)的进步速率越大。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的产出越高,对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源投入越多,技术进步速率也就越大。
(2)将资本积累方程和总量生产函数代入资本积累的增长率,可得:()()()()()()()()()()()()11K K t A t L Kt sY t g t K t K t s t K t A t L t s t K ααα--⎡⎤⎣===⎡⎤=⎢⎥⎣⎦⎦ 将知识积累方程和总量生产函数代入知识积累的增长率,可得:()()()()()()()(){}()()()()()()()1A K t A t L t K t A t L At Y t g t A t A t A t A t t t A L t αααϕϕϕϕϕ-⎡⎤⎣⎦===⎡⎤=⎢⎥⎣⎦(3)设按有效劳动平均的产出为()()()y t A t L t =按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存量为()()()()K t k t A t L t =则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可写成:()()()()()()()()()()()()()()()()()1K t Y t K t A t L t A t L t A t L t Y t K t A t L t A t L t y t k t ααααα-⎡⎤==⎡⎤⎢⎥⎣⎦⎣⎦⎡⎤⇒=⎢⎥⎣⎦⇒=稳态时,按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存量k(t)为常数,其增长率为零。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二、简答题1.如果一国政府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请运用IS-LM模型说明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效果有什么不同?(1)中央银行保持利率水平不变。
(2)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应量不变。
[中国人民大学2019研]答:(1)如图1所示,设经济原来处于均衡,均衡时产出为Y*,利率为r*。
根据IS-LM 模型,当政府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ΔT时,计划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ΔT×MPC/(1-MPC),得到IS1曲线,当中央银行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时,由于IS曲线移动使国民收入增加,带来利率上升压力,为了使利率水平不变,中央银行将增加货币供给,导致LM向右移动ΔT×MPC/(1-MPC),得到LM1曲线,此时利率仍为r*,但产出增加到Y1。
图1中央银行保持利率水平不变(2)如图2所示,设经济原来处于均衡,均衡时产出为Y*,利率为r*。
根据IS-LM模型,当政府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ΔT时,计划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ΔT×MPC/(1-MPC),得到IS1曲线,当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应量不变时,LM曲线不变,此时利率增加到r2,产出增加到Y2,经济中产出增加、利率上升。
但是Y2<Y1,产出相对于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时增加得更少。
图2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应量不变(3)经过比较,如果一国政府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中央银行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时,最终结果为利率不变,产出增加;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应量不变时,最终结果为利率增加,产出增加。
但是由于前者货币供给的增加抵消了利率上升的挤出效应,所以减税的经济效果更好。
2.在劳动供给函数上,凯恩斯不同意古典学派看法的理由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9研]答: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市场完全竞争,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能够自动调整至均衡,市场出清,充分就业能够自动实现;凯恩斯认为,劳动市场不完全竞争,工资具有刚性,劳动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外部经济)【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外部经济14.1 复习笔记一、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1.外部经济(1)外部经济的含义外部经济又称“外部性”,是指一些人的经济活动对没有参与这些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讲,这些影响并不是有意造成的。
在有些场合,一些人的经济活动,如消费和生产某些产品会给不从事这种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收益或损失,而那些得到收益的人无需付费;蒙受损失的人也无法得到补偿,外部经济也就产生了。
(2)外部经济的类型①外部收益外部收益是指如果一些人的消费或生产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前者无法向后者收费的外部经济;外部收益包括消费性外部收益和生产性外部收益。
②外部成本外部成本是指如果一些人的消费或生产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而前者没有补偿后者的外部经济。
外部成本又可以分为消费性外部成本和生产性外部成本。
(3)外部经济的影响在外部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价格只能反映经济活动内部的成本或收益,并不能反映经济活动外部对他人产生的成本或收益,这样,价格所传递的信息是不真实的。
这种外部成本或收益最终会由他人或社会来承担或收取,因此,如果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决策,消费者个人的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会导致社会的消费过多或过少,生产者个人的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会造成社会的生产过多或过少,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会失灵。
2.外部成本外部成本既导致短期低效率也导致长期低效率。
我们知道,当产品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就进入一个竞争性产业;当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时,厂商就退出。
在长期均衡中,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
而当存在外部成本时,长期平均私人生产成本低于长期平均社会成本,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会鼓励太多的企业留在制造污染的产业内,造成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
3.外部收益外部收益下,边际私人收益低于边际社会收益。
在出现外部收益的情况下,完全竞争的价格水平过高。
从而使得,社会供给水平过低。
二、干预方案1.皮古税收(1)税收方案的效果税收方案是指政府向制造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税。
税收方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古提出的法则,皮古认为,如果要达到社会总福利的极大化,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必须相等。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不完全信息)【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不完全信息13.1 复习笔记一、信息不对称1.信息与信息成本(1)信息不对称的含义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行为,或者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信息。
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或者说是不对称的。
不完全信息并不是指某个人获得信息量的多少,而是指这种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所以,信息不完全通常也称为信息不对称。
(2)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因为获取信息需要成本。
获得任何信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信息的成本。
如果寻找信息的成本过于高昂,或者有些人不愿意为获取信息支付成本,而能够降低信息成本,或者愿意支付这种成本的一方就形成了对另一方的信息优势,从而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格局。
2.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风险,二是逆向选择。
(1)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协议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例如在购买了全额保险之后,人们的行为会变得不合情理,更加不注重防患风险。
道德风险有时被称为“隐藏行为”,因为对这种行为保险公司无法获知确实的信息,或者说无法支付了解这些信息所需要的成本,它又称为“隐藏信息”问题。
保险公司为隐藏信息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不得不付出比预计多得多的赔偿费支出。
所以,在有道德风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被迫提高他们的保险费或者甚至拒绝出售保险。
(2)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指市场的某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另一方受损,倾向于与对方签订协议进行交易。
在保险市场上,想要为某一特定损失投保的人实际上是最有可能得到赔偿的人,因此,保险公司的赔偿概率将会超过公司根据大数法则统计的总体损失发生概率,这就是保险公司的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行为会加重逆向选择,但两者并不相同,道德风险是由于人们的隐藏行为而提高了发生损失的概率,而逆向选择则是由于投保人分布的偏向性而使保险公司的赔偿率超过预计水平。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4版知识点笔记课后答案

第1 章导论1.1复习笔记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稀缺性(1)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选择行为的理论。
更明确地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
人们进行选择的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
(2)稀缺性的含义稀缺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同时,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有限的。
(3)稀缺性与选择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费,稀缺性就要求人们做出选择。
对社会来说,稀缺性体现在生产资源的相对不足。
社会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投资中做出选择。
对个人来讲,稀缺性体现在消费资源(收入)的相对不足。
个人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储蓄间做出选择。
(4)稀缺性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人们不可能拥有无穷无尽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取舍”,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2.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形式的资源配置都会产生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人们选择所产生的成本。
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弃了这一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
如果某一种资源有两种以上的其他用途,那么,机会成本就是指其中最有价值的用途所创造的收益。
因此,机会成本是指所放弃的“次佳”选择产生的收益。
(2)如何生产由于选择生产什么需要成本,由此产生了“如何生产”的问题。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劳动市场)【圣才出品】

第八章劳动市场8.1 复习笔记一、劳动的需求与供给1.劳动的需求与需求弹性劳动需求曲线的倾斜程度还与劳动的需求弹性有关。
一般来讲,劳动的需求弹性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劳动使用的密集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某种生产过程大量使用劳动,而使用资本的数量相对较少,那么,劳动的需求弹性就较大;反之,劳动的需求弹性就较小。
(2)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的速度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得越快,劳动需求弹性就越小。
(3)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生产该产品所需的要素需求弹性就越大。
作为一种派生需求的要素需求,其弹性与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一致的。
(4)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性从长期来看,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性也是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性越强,长期劳动需求弹性就越大。
2.劳动供给的时间配置模型(1)工资与闲暇的时间最优配置用来表示闲暇时间,用表示个人的收入,用表示小时工资率,一天为24小时,那么预算约束线将符合下面这个表达式:从一般意义上说,收入和闲暇都是正常商品,即更多的收入或更多的闲暇时间能给人们带来更高的效用水平。
假定个人效用函数为,则个人的最优收入—闲暇组合均衡点为图8-1中的点。
图8-1 工作与闲暇的时间配置(2)工资变动的价格效应这里所指的工资就是闲暇的价格,那么价格上升,会有价格效应发生,而价格效应又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①替代效应工资上升后,闲暇的价格也上升,劳动者的替代行为应该是用收入来替代变得相对昂贵的闲暇,闲暇就会减少,所以替代效应使劳动者在工资水平上升后少休息、多工作。
②收入效应工资上升,劳动者的收入也随之上升,劳动者会用收入购买更多的闲暇,闲暇反而会增加,所以收入效应又使劳动者在工资水平上升后多休息、少工作。
因此,工资提高带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是相反方向的,前者鼓励多工作而后者鼓励多休息,所以,工资的提高有可能使劳动者增加劳动供给,也可能正好相反,净结果即价格效用的最终作用如何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大小。
(完整word版)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版)习题详解(博弈论)

封面作者:ZHANGJIAN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3版)第六章博弈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解释下列概念上策上策均衡纳什均衡混合博弈重复博弈序列博弈威胁承诺答:(1)上策上策是指无论对方如何选择都使自己利益极大化的策略。
(2)上策均衡在一些特殊的博弈中,一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可能并不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
也就是说,无论其他参与人采取什么策略,该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是唯一的,这样的策略称之为上策均衡.如表6-5所示,通过对支付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A、B两厂商都是理性的,则这个博弈的结果是两厂商都做广告,即不管一个厂商如何决定,另外一个厂商都会选择做广告。
这种策略均衡称之为上策均衡。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表6-5 广告博弈的支付矩阵(3)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4)混合博弈不是单一的策略或者纯策略,而是把不同的策略混合在一起使用,这种博弈称为“混合策略”博弈.混合策略博弈中,对局者必须遵循的原则:①不能让对方事先知道自己可能采取的策略;②必须采取随机选择的原则;③选择策略的概率一定要使对方无机可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博弈论
6.1复习笔记
考点一:静态博弈★★★★★
1.囚徒困境与上策
(1)博弈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对局者。
对局者也就是游戏的参与者,通常是由几个厂商或个人(消费者)组成,他们都是利益极大化的理性人。
②策略。
在博弈论中,有多种策略可供对局者选择。
每个对局者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根据现有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选择自己的策略。
③得益。
对局者通过选择自己的策略得到一定的得益,得益可能是利润或效用。
每个对局者分别选择自己认为是最好的策略,但他最后得到的得益却是所有对局者采取的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2)囚徒困境
表6-1显示了囚徒困境博弈的得益矩阵。
表6-1囚徒困境
囚徒A会分别根据B的两种选择做出对自己最优的决策,B也会同样做出对自己最优的决策,所以最终的均衡时(坦白,坦白)。
因此,可以看出,个人做出的对自己最优的决策,对于群体却带来了最坏的结果。
(3)上策与上策均衡
上策是指无论对方如何选择都使自己利益极大化的策略。
在囚徒的例子里,无论B如何选择,A的利益极大化的策略是坦白;同样,无论A作出什么决定,B的最优选择也是坦白,因此上策就是坦白。
囚徒困境的最后均衡是在矩阵的左上角,即大家都坦白,这种均衡也称之为上策均衡。
上策均衡是博弈均衡的一种特殊状态,但纳什均衡却不一定是上策均衡。
2.纳什均衡
(1)纳什均衡的含义
纳什均衡是指在对手选择既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对局者的选择都是最佳选择。
因此,在纳什均衡条件下,所有的对局者都不会去改变他们所选择的策略。
(2)纳什均衡的例子
①价格战
如表6-2所示,假定两家厂商A和B,双方抢占市场份额的策略都为降价和不降价,双方的得益为表中数字表示,对局的纳什均衡为(降价,不降价)。
表6-2不同市场份额厂商的价格战
厂商A存在上策“降价”,而厂商B面对A不同的决策选择不存在上策。
因此,A一定
会降价,在这种情况下,B选择不降价。
因此,纳什均衡是(降价,不降价)。
②性别战
一对情侣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球赛,但女的则喜欢看电影,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
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来的满足程度如表6-3所示,表中的数字代表效用单位。
最终同时出现了两个均衡状态(球赛,球赛)、(电影,电影),这两个均衡都是纳什均衡。
表6-3性别之战
类似性别之战的博弈在博弈论中也称之为“协调博弈”,因为这种博弈出现了多个纳什均衡,需要双方进行协调才能达到一个最后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
(3)纳什均衡和消费者与生产者均衡的区别
①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均衡,他们都是独立地作出选择,与其他人的决策无关;而纳什均衡需要考虑其他对局者的决策。
②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均衡中,消费者或厂商如果改变自己的选择,就会偏离利益极大化的选择;而在纳什均衡中,如果对局者改变自己的选择,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处境更糟,也有可能使自己的处境得到改善。
③消费者或生产者的均衡点是唯一的,离开这个均衡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
而在博弈论分析中,有可能存在多个均衡点。
(4)纳什均衡的解法——划线法
划线法的原理是个人的效用或利润最大化,即在其他对局者不同的决策中选择对自己最
优的决策,并在对应的得益下方划线,所有的得益都被划线的情况就是纳什均衡。
3.混合策略
(1)纯策略与混合策略
纯策略博弈是指博弈均衡中对局者所选择的都是单一策略或纯策略,所达到的均衡也称为纯策略均衡。
混合策略博弈也被称为随机策略,是指对局者的策略组合不可能是单一的策略或者纯策略,而必须把不同的策略混合一起使用的博弈,所达到的均衡也称为混合策略均衡。
(2)混合策略博弈中对局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博弈的双方需在逻辑上同时行动。
②必须采取随机选择的原则。
随机选择即不让自己的选择带有规律性,一旦一方的选择带有规律性,对方就会根据你决策的规律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而占上风。
③选择策略的概率一定要使对方无机可乘。
一方选择的概率要使对方无法通过选择某一策略而占有优势。
即一方所选择策略的概率要使另一方选择的所有策略的预期收益相等。
(3)混合策略的现实意义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一个现实意义在于,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厂商的决策必须带有不可预测性。
考点二:动态博弈★
1.重复博弈
(1)以牙还牙策略
“以牙还牙”策略就是指在一个重复博弈中,选择前一轮对手所选择的一种策略。
该策略将与合作者保持合作,而报复不合作者。
(2)无限重复博弈与囚徒困境
只要竞争的时期足够长,竞争的双方都将可以预期在未来还要进行很多次对局,那么,竞争的格局就可能近似于无限次重复的博弈,对局者也就可能选择“以牙还牙”的策略,“囚徒”可以摆脱困境,厂商也可以达成相互合作的结局。
2.序列博弈
对局者选择策略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某些对局者可能率先采取行动,这种博弈被称为序列博弈,序列博弈则是另一种动态博弈形式。
在这种博弈中,先行者可能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称为先行者优势。
考点三:威胁与承诺★★★
1.阻止市场进入的威胁
存在一个垄断市场,潜在竞争者选择进入或不进入;市场上的垄断厂商选择反击或不反击。
这个博弈的得益矩阵如表6-4所示。
显然是潜在的竞争者先选择而后垄断厂商决定作出反击或不反击的选择。
阻止市场进入的一种策略是垄断者对潜在竞争者发出威胁,即垄断厂商向潜在的进入者传递某种信号,达到阻止竞争者进入市场的目的。
但在面对如表6-4所示的得益矩阵的情况下,垄断者的威胁是不可信的,潜在进入者仍然会进入市场,这种威胁被称为空头威胁。
表6-4阻止市场进入的博弈
2.承诺与可信性
(1)承诺
承诺是指对局者所采取的某种行动,这种行动使得威胁变得可信。
空头威胁无法有效阻止市场进入的主要原因是,它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
因此,只有当对局者发布的威胁需要较高成本时,才能使威胁可信,从而变成承诺行动。
(2)策略性行动
策略性行动是指通过限制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做法。
策略性行动就是对局者通过限制自己的行为来限制其对手的选择。
但是,这种行动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需要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时仍然背水一战,就会使自己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3.“保证最低价格”策略
保证最低价格策略是指,消费者购买这种商品的一段时间内,如果发现存在比本店更低的价格,本店将退还差价,并且补偿一部分金额。
实际上,“保证最低价格”策略是一种承诺,由于法律的限制,店家必须实行这一承诺,即这一承诺是可信的。
6.2课后习题详解
1.解释下列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