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小丑--表演型人格障碍报告

合集下载

小丑电影观后感

小丑电影观后感

小丑电影观后感在观看完《小丑》这部电影后,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出色的表演和独特的视觉风格,给我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影片中的小丑,名叫亚瑟,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和绝望的社会底层。

他患有精神疾病,靠着一份小丑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他的世界里没有温暖,没有关爱,只有无尽的欺凌和冷漠。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却总是被人嘲笑和误解。

亚瑟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挫折。

他被街头的小混混殴打,被老板无情地斥责和开除,甚至连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的母亲,也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谎言。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亚瑟的内心逐渐扭曲,最终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电影中的哥谭市,是一个腐败、堕落、充满暴力和不公的城市。

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心灵被扭曲,道德被践踏。

在这样的环境下,亚瑟的悲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他就像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被无情地抛弃和碾压。

然而,正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亚瑟开始了他的反抗。

他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任人欺负的小丑,而是一个敢于向社会宣战的叛逆者。

他的反抗,虽然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但却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绝望和愤怒。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堪称完美。

他将小丑的痛苦、挣扎、绝望和疯狂演绎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小丑,一个被社会逼疯的灵魂。

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也为其增色不少。

昏暗的色调,破败的街道,嘈杂的声音,都营造出了一种压抑和绝望的氛围。

而那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小丑内心的情绪波动。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否真的公平?我们是否给予了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足够的关爱和帮助?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时,我们又该如何去拯救他?同时,电影也让我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亚瑟的精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他的悲剧。

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给予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或许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

小丑形象流变及其对影视作品受众的心理认知影响

小丑形象流变及其对影视作品受众的心理认知影响

第37卷第1期2019年2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7No.1Feb.2019doi :10.3969/j.issn.1673-0887.2019.01.010收稿日期:2018-06-14作者简介:陈香莹(1987—),女,助教。

小丑形象流变及其对影视作品受众的心理认知影响陈香莹(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枣庄277100)摘要:小丑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角色,经历了谐趣—悲情—恐怖等一系列的形象流变。

这种流变造就了如今影视作品中小丑“恐惧又迷人”的受众心理认知,文章借助相关理论分析了该认知产生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小丑;影视作品;受众心理;巴赫金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9)01-0052-04小丑是以马戏团和游乐场为代表的现代娱乐业的标志性形象之一。

他们通常穿着宽大的裤子和皮鞋,在人群中通过吹气球、玩杂耍、做鬼脸等方式,为娱乐场所招揽顾客,也增强了娱乐产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但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小丑的感情其实更为多元化:在收回的2000份调查问卷中,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面对小丑时会产生恐惧情绪。

在群体心理学深度介入娱乐营销和艺术创作的今天,消费者对小丑既亲近又恐惧的心理,已成为娱乐产品和流行文化的生产者和创作者深度挖掘小丑角色内涵的依据,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小丑形象,其中影视作品最具代表性。

小丑对受众心理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其“既可怕又迷人”的人物设定。

一、小丑形象的流变小丑作为一种喜剧角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的埃及第五王朝时期,一般由侏儒扮演,通过逗笑法老而获得赏赐。

历史上,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职业和角色。

中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优旃者,秦倡侏儒也。

悲伤的小丑

悲伤的小丑

悲伤的小丑引言在人们的印象中,小丑总是以快乐和欢笑的形象示人。

然而,在每一个笑容背后,都隐藏着无尽的悲伤。

小丑的职责就是用自己的悲伤去换取观众的笑声。

本文将深入探讨悲伤小丑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真正情感以及所承受的痛苦。

小丑的转变小丑最初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角色。

相反,他们常常是充满激情和乐观的表演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感受到社会的残酷和无情,逐渐失去了对幸福的信念。

这一转变不仅源于外界的打击,也来自内心的自我怀疑和痛苦。

小丑的背后在表演的过程中,小丑化身为一个欢乐的角色,用自己的身影带给观众快乐。

然而,当灯光熄灭,观众离开,小丑孤独地面对着属于自己的寂寞和悲伤。

他们没有真正的友谊和亲密关系,只有无休止的演艺生涯和空洞的人生。

笑容背后的泪水小丑们将自己的悲伤隐藏在笑容背后,让观众看不到他们真正的痛苦。

他们用各种手段来逃避内心的痛苦,包括追逐物质享受、滥用药物等。

然而,这些只是暂时的逃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当灯光熄灭,他们回到寂寞的住所,心中的悲伤再度涌上心头。

无尽的追求小丑们追求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幸福,而是观众的快乐。

他们用自己的痛苦和悲伤来换取观众的笑声,从而获得认可和满足感。

然而,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小丑们在追求欢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越来越离自己的内心世界远去。

可怜的命运小丑们的命运常常是可怜和悲惨的。

他们在逐渐失去自我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幸福的追求。

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同一片黑暗,无人理解和关怀。

尽管他们带给观众欢笑,但却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内心痛苦。

这无尽的孤独和痛苦,使得小丑们越陷越深。

寻找真正的快乐尽管小丑们变成了悲伤的角色,但他们并不想一直沉浸在悲伤中。

他们对真正的快乐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这并非易事。

他们需要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念,寻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结语悲伤的小丑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

他们用欢笑掩盖悲伤,用自己的痛苦换取观众的笑声。

人格心理学论文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关于表演型人格障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3081817106 计本08-1班詹萍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名为“小月月”的极品女,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根据网上的帖子的描述,网友们归结出小月月的夸张症状很类似人格心理学上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我对这个事件也非常感兴趣,因为很戏剧化的效果,好像在看电视剧一般的生活情节,我很好奇拥有这样特质的人群是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为人处世,这些几乎不被人们认可的夸张行为究竟来源于何处,又怎样才能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我借着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探究一下有关这种心理病症的知识。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为臆症型人格障碍。

特征性地表现为过分感情用事或以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

这类人的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女性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常有罗曼蒂克的幻想,并有意无意地扮演幻想中的角色,她们任性,提出要求非要即刻满足不可。

某些男性患者的表演形式则是吹嘘自己的能力、体力、家庭等,目的是为了吸引别人。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网帖中的极品女小月月言语轻浮,对才见过几次面的小W就定义为男友,即使有女伴在场也毫不避嫌的宽衣解带,谈论敏感话题,故作柔弱,在小餐馆吃饭也要吟花弄月,说话有气无力,喜欢假装呕吐和晕倒,在公众场合有不文明行为,为了达到挽留男友的目的就下跪,为了得到男友的礼物就以跳楼自杀相威胁,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就进行自虐式的泼洒汤水在衣服上,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引起众人的注意,并且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被强烈的抗拒之后又会可怜兮兮的讨饶,博取同情。

游览世博的过程中不断哗众取宠,引来周围游客的围观,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在街上大喊大叫,哭闹耍赖,事后却一副天真幼稚很无辜的样子,让人无所适从。

与其类似还有自认为身材无比性感的芙蓉姐姐,自认为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凤姐,这些例子都可以反应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表演型人格障碍和我们平日里看到的电视剧的表演不同,电视剧的表演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需要,为了冲击人们的心灵以达到促进经济效益的目的,而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则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和个性,在日常生活中夸张的言行举止是不能被人接受的,因为表演式的行为不适合平淡生活的背景,我们不需要带着不同人物不同个性的面具来上演一幕又一幕轰轰烈烈的剧集。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小丑》主人公人物内核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小丑》主人公人物内核

声屏世界2021/6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小丑》主人公人物内核阴罗晴摘要:精神分析学挖掘了被埋在电影文本深处的主体意识形态体系,它将电影理论从对影片表层结构的阐述变为对影片无言叙述的内在框架的研究。

文章以电影《小丑》为例,从符号语言角度入手分析电影中主角的自我与本我之间矛盾冲突,通过对镜中我理论和精神妄想症的讨论,为更好地理解本片人物精神内核提供思路。

关键词:精神分析镜中我妄想症符号语言电影《小丑》故事背景诞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人公亚瑟靠扮演小丑为生,无论遭受什么挫折,他都深深地记得母亲的教诲,面对着一个疯狂的世界和人们的嘲笑,他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最终彻底崩溃。

亚瑟的人物形象代表着社会无人问津的底层人民,他们被社会青年欺凌,被上层贵族讥笑,到最后成为一个冷酷的杀人的狂魔,他的堕落与其身体状况、所接触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导演将精神分析理论和符号语言相结合,使得影片人物立体,精神内核丰满,值得学习和研究。

通过符号语言来研究亚瑟的自我与本我全片有较多的隐喻符号,这些符号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精神状况。

无法控制的大笑代表着本我,是一种基本的欲望,代表着快乐原则,是逃避社会的一种方式;手枪的多次出现代表着自我逐渐沦陷、本我占据主导,手枪作为符号语言的冲突强度和暴力程度可见一斑。

片中多次出现的楼梯,每次上楼梯时亚瑟佝偻着身体,与昏暗的天空、两侧的高楼,微弱的灯光,融为一体,显得格外的落寞低沉,代表着亚瑟的精神状况十分不佳,在保持自我的道路上,随时可能崩溃。

直到亚瑟离开办公室时,全片第一次开始了下楼的镜头,与上楼时的佝偻和昏暗灯光不同,下楼时的亚瑟是站直身体,跳着轻快的步伐。

这时两侧仍然是墙壁,但是有明晕的灯光,似乎让人觉得这是奔往幸福的道路,同时也表示亚瑟开始将自己逐渐交给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周围的墙壁代表着社会的压力仍然压迫着他,并且离他更近了。

直至亚瑟盛装打扮,穿着红色西服,系上领带,画了一个小丑装,去参加电视直播节目走下楼梯时,他舞蹈着、跳跃着,地上的污水溅到他身上,他也毫不在意,依旧尽情地旁若无人地跳着。

心理知识竞赛案例分析题

心理知识竞赛案例分析题
• 试对上述女生的行为作出合理分析。
专家分析
• 在这位女大学生的咨询自述中提到, 有男生说她是同性恋,这有一定道理, 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只能 说有同性恋倾向。同性恋是一种对同 性别者产生强烈依恋感和性爱的行为, 即把同性作为性欲满足的对象。这是 性心理障碍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 考上大学以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在中学学 习时数学就不是强项,对数学不感兴趣,因而报考了社会 科学专业,没想到这个系也要学习数理统计,数学和统计 学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都要学,这就给她带来了沉重的 心理负担,每到期末复习考试临近期间就紧张焦虑,还伴 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 请分析这是什么症状,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患者进行帮助和 指导。

我深爱上网却又痛恨上网,它吸走了我仅有的钱,
使我到处欠债,使我形象败坏。我也想学习,但不上网
就坐立难安,看不进书,最后还是跑到网吧…… 到了
大学,人变得私欲膨胀,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这种生
活我适应不了。我太压抑了,门上七八个洞都出自我的
手。我想寻求解脱,改变形象,但同学还是歧视我,把
“小丑”的帽子扣在我头上。
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 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
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
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 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案例分析二
• 艾华(化名)现在是某师范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她是由一 所幼儿师范学校保送到这所大学来的。在幼师的时候,凭 着自己聪明的头脑、健康的休质、多才多艺的表现,不论 是基础知识课程还是一些艺术类课程,表现都相当突出。
• 试对李某的情况作适当分析。

《小丑》观后感600字

《小丑》观后感600字

《小丑》观后感600字《小丑》观后感600字1当他第一次跳舞的时候,是杀了那三个人,他获得了一种内心压力突然释放的快感,他的舞蹈柔和而又诡异,当他真正决定自杀的时候,也许是他真正放开的时候,内心真正的释然,甚至可能觉得自己终于要解脱了,所以他第二次跳舞和第三次跳舞,舜姿动作剧烈,给人感觉不受约束,洒脱而又诡异。

越了解小丑,我感觉自己越可悲。

杰昆。

菲尼克斯的演技是真的好,骨瘦如柴的背影看的揪心,这版小丑给人印象很深。

小丑这人物很难演,面部表情和神态需要演技刻画出来。

因为演的好,所以小丑深入人心。

神导诺兰的黑暗骑士中希斯。

莱杰演的小丑也超级好,据说莱杰为了演好小丑把自己关进小黑屋里一个月,还有蝙蝠侠饰演者克里斯蒂安。

贝尔,影视界敬业的体重升降机,认真用心的好电影,看完黑暗骑士我激动了好久,太好看了。

这版小丑听说是DC的独立电影,杰昆。

菲尼克斯饰演的小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小丑是个悲剧,是底层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他知道自己可能是市长的儿子后,急匆匆的去找市长的家,在知道不是后决定将自己毁灭。

小丑从来不是在破坏,而是在找死、让人杀了他或杀了所有人。

小丑将自己当成丑角,一个反派、丑角消失了那所有的悲剧也就消失了。

一个把杀人当成理所应当的'人,那不是个丑角是什么。

而为什么没有感觉出他是丑角,那时因为杀人就是理所应当的、就连英雄都适应其中,这才是最大的悲剧!他也是积极乐观的人,-直压抑心里的不快,童年的阴影,还去看医生,说明他想治好自己的病,每次他难过的时候都会大笑,仔细观察他的笑其实很痛苦,他还是很友善的递出卡片,让他们不要建议,医院是他唯-可以倾诉的地方,即使医院没怎么解决他的问题,但是他觉得心里有舒服些。

他也有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却被嘲笑,他很友善的对所以人,这些人却不友善的对他,所以后面他爆发!电影虽然只有两个小时,但每一分钟,亚瑟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自己内心的变化,这个社会底层的人,到底犯了什么错误,电影中的老板,就是这样子的人,自己吃了亏,总是要把错推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而亚瑟只能默默忍受,每个人对他的看法,每个人对他的行为,看似点滴,实际上千里之坫溃于蚁穴,亚瑟人生中,一切快乐的事情都充满了未知,这部电影有太多的未知,不知是否真否,亚瑟到底是不是韦恩的儿子,到底是他母亲的幻想,还是韦恩用自己的财力掩盖了事实,默里到底有没有让亚瑟上台过,让他体会到父亲般的温暖?这都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看点,你觉得那?《小丑》观后感600字2在香港看的《小丑》,2个多小时认真地看完,总觉得该写点感想,又不知道从那落笔,或许是对影片期待尤久,或许没有把些许情节看懂,又或许意犹未尽。

案例分析表演型人格障碍

案例分析表演型人格障碍

案例分析表演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表演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李某,男,26岁,工人,汉族,未婚。

因晴整体表现自己,感情用事,极易隐痛13年入院。

病人于13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

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

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

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

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

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

因此许多人说他不知好歹。

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

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

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几乎无亲密朋友。

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于1992年3月25日入院。

患病13年来,病情从未减轻过,但饮食、呼吸、大小便基本如常。

平素体健,无高热、抽搐、昏迷史,无中毒、肝炎、结核等病史,无服用成瘾物质病史。

母孕期身心健康,足月顺产,幼年发育正常。

7岁上学,学习成绩较好,初中毕业后出席工作,专门从事通常体力劳动。

姐弟3人与2个姐姐为同母异父,因此父母对其特别疼爱、娇惯。

任性,不想人,听不得抨击意见。

精神状态检查:意识清,仪表整洁,自行步入病房,年貌相符,接触主动合作,对周围环境不感陌生,定向力完整,饮食、睡眠好,生活可自理。

未发现感、知觉障碍和思维联想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小丑——表演型人格障碍报告【案例分析】【症状描述】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癔症型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

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

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

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

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成因分析】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基因和家庭环境相关。

研究显示,成长在对孩子缺乏关爱与期望、性滥交家庭背景的孩子更易发展成表演型人格障碍。

此外,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美国的统计研究表明2/3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达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标准。

这两种心理障碍的潜在人格特质有相似的一面,只是男女的表达形式不同罢了。

女性更多通常以“表现型”型的人格反映出来而男性更多以“反社会”型的暴力人格表达出这种潜在人格特质。

【治疗方案】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棘手的心理障碍。

即使在心理学最发达的美国临床治疗效果也很不乐观。

这种心理障碍呈现出高自杀率,在国外经常采用住院治疗。

心理疗法方面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对其成长史进行涉入分析。

但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认知行为疗法。

治疗集中在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上并且教会她们如何表达她们的渴望与需要。

目前尚无较好的具体治疗方法,但应持积态度进行矫治。

一、药物治疗: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作为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并非无益。

焦虑表现明显者可选用苯二氮类抗焦虑药,伴有脑电图改变的暴发型人格障碍可予抗癫痫药,碳酸锂对有冲动或攻击行为者有效。

二、精神治疗:在精神支持性治疗基础上的行为治疗,或通过参加治疗性团体(又称治疗性社会)组织的活动以控制和改善其偏离的行为。

三、精神外科治疗:颞叶切除或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一些人格障碍的表现,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实践证明: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和锻炼,适当的劳动对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是有益的,处罚很少见效。

提高素质和改善环境是预防人格障碍的主要措施,也是十分艰巨和长期的工作。

【浅谈】其实我们对这类人并不陌生,因为有些网络名人就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很遗憾,这类人中女性多于男性。

她们表现的很幼稚,是一种和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表现。

比如都三十多岁了,仍然在公共场合撒娇发嗲。

穿着奇装异服,怎么搭配奇怪怎么穿,就是期望引起他人的注意。

情绪时而激情澎湃,时而痛哭流涕,令人捉摸不定。

经常不分场合不分角色含情脉脉的看着异性,用只有舞台上才能出现的形体语言和现实中的社交。

她们爱好表演,爱出风头,经常是麦霸、场霸。

但她们表演的东西,当然也很难称之为“艺术”。

甚至看完以后,大家会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但这个表演肯定不是艺术。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

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

多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

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

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基因和家庭环境相关。

成长在对孩子缺乏关爱与期望、性滥交家庭背景的孩子更易发展成表演型人格障碍。

此外,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美国的统计研究表明2/3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达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标准。

可以说这两种心理障碍的潜在人格特质有相似的一面,只是男女的表达形式不同罢了。

女性更多通常以“表现型”人格反映出来而男性更多以“反社会”型的暴力人格表达出这种潜在人格特质。

在现实生活中,有表演型人格的人也是很多的,也就是他们够不上判断为“人格障碍”的标准,但却有不同程度这类人格特征的表现。

一样女多于男,所以下边用“她们”这个代词来指代这类人。

其实她们很需要别人关爱,而且因为她们的“幼稚”表现,也容易引起对方的疼爱和娇宠。

可是她们却难以知足,对男朋友往往会过度的吃醋和撒娇,喜怒无常和过分要求做这做那,恋爱关系自然难以持续。

这种对爱的渴望和对爱的无限索取的倾向,让她们更容易受伤。

她们常常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悲惨”、“委屈”的情感经历,一面对男人恨之入骨,却又真的离不开男人。

如果恋爱关系发展到婚姻,高兴时千娇百媚风情万种,但一旦怀疑对方出轨,那就是痛哭流涕不依不饶。

尤其是在吃醋方面,她们可谓集古今之大成。

所以她们执着而热烈的爱,正是她们失去爱的原因。

又因为她们挫折后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怨天尤人,很容易选择自杀之类的极端手段期冀对方的回头。

但往往越是如此,越是事与愿违。

所以经常被亲友们说成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其实她们真的很可怜,但别人却也无法真正的帮到她们。

因为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节表演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又称歇斯底里人格,或戏剧型人格。

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缺乏深刻感,生活如同在演戏,希望成为众人的注意对象。

1.人格特征(1)情绪外露,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表情丰富、生动、矫揉造**发脾气。

(2)自我中心,爱交际、好表现,对别人要求甚多,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依赖性强,喜欢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

(3)女性患者往往卖弄风情,但却没有真正爱情。

部分患者在实际生活中表现阴冷或缺少性【和谐吗】高潮。

(4)表面上聪明伶俐,但思维肤浅,缺乏深思熟虑,感情胜过理智,凭印象办事。

不习惯于逻辑思维,常有自欺或欺人之言。

易接受暗示,用幻想或想象补充事实,凭猜测和预感作出判断,言语内容不完全真实可靠。

与强迫性人格相反,不注意事实真相与细节,因而知识相对贫乏,显得天真幼稚。

总之,戏剧型人格的人行为、处事表现肤浅、做作,他们总想博得别人的注意、赞许,如果别人忽略他们,便会感到不舒服,并会为此不借使出种种过分的花招。

戏剧性人格有的时候还挺逗人喜爱,但因为这种人的情绪多变、不真实,所以只能博得他人一时欢喜,昨日的好朋友今天便可反目为仇,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是不太好的。

这种人通常抱怨自己身体不好,如虚弱、头痛,有时甚至有人格解体的主观感觉。

过度紧张时,可能表现出暂时性的精神病症状。

2.自我疗法(1)情绪调整法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应听听别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他们对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态度如何。

可从自己的亲朋好友调查、询问,他们可能对你有以下的看法:对并不十分好笑的事哈哈大笑。

说话时手舞足蹈,欠稳当。

动不动泪流满面,以表达激动。

故意做作以惹人注意,自鸣得意,其实别人很反感。

通过反省,患者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较为公允的评价,对表现过分的地方加以调节,然后在相关行为中注意,让好友对一天的表现作一评价,一周后或一个月后作个总结,看看由于自我的约束,过分的表现是否有所收敛,体会一下内心的感受。

可对前面夸张的情绪表现作如下修正:经常说些俏皮话,讲些幽默故事逗人发笑。

说话时注意自己的举止,防止过分动作的出现。

在激动时,以适当的言语代替眼泪。

学会踏实些,以自己的成熟获得别人的尊重。

这样反复提醒自己,督促自己,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过分的情绪表现,并请亲朋好友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评价,并要观察他人的言行和情绪表现,使自己的情绪反映更自然些,得体些,从而变得越来越自然。

【心理医生提示】如果日常的行为中有符合下列状态中的三项,那么医生就会判断患者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幼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他人难堪或表示强烈不满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以往心理学界认为表演型(癔症型)人格与癔症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表现为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仅有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因此表明表演型人格虽与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

故现在普遍倾向于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对此种人格障碍进行表述,以达到区分“癔症人格”与“癔症”之目的。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外在表现一般有以下五个方面:引人注意,惰绪带有戏剧化色彩。

喜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

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

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

他们经常沉溺于幻想,把想像当成现实,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的时候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惰感易变化。

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

对于轻微的刺激即产生情绪激动的反应,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

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以戏弄他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馅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

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高度的自我中心。

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的时候才符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不遗余力地攻击他人。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成因表演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

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人格发育不成熟的特点,患者的自我心理矫正有相当的困难,因此主要以外在治疗为主。

目前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主要有认知领悟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两种方法。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心理防御机制发育不成熟,削弱了疏导焦虑、控制冲动或发展。

在认知领悟疗法操作过程中,引入其成长经历所致影响,帮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矛盾冲突情景进行剖析,使其重新认识和探索自我,随着其对己、对人和对环境产生理性的认识和领悟,个性趋于成熟和发展,逐渐以成熟而建设性的态度取代幼稚原始的反应方式。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持强烈要求备受关注的自我中心之态度,因而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致使他们生活中的应激较多,常有不合理的情绪爆发以及混乱的行为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