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的类型

人格障碍的类型世界卫生组织(1986,日内瓦)在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里提出了下列人格障碍分类: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型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冲动型人格障碍 5.癔症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7.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8.依赖型人格障碍9.其他人格障碍10.未特定的人格障碍现就ICD10中提及的几种主要类型的人格障碍描述如下:一、偏执型人格障碍特点为对自己有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
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
长期耿耿于怀。
多疑、易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而产生歪曲体验。
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问题主观片面,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心生嫉妒。
在失败的时候,时常迁怒于人而原谅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牺牲品。
因此,这种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特点是情绪冷淡、缺乏亲切感,不能表达对他人的温暖、体贴以及愤怒,对赞扬或批评无动于衷。
没有愉快的情感体验。
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过分沉湎于幻想,孤僻自处,行为怪僻。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或称悖德型人格障碍。
行为与整个社会规范相背离而令人注目。
这种人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
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义务,长期地行为不负责任。
他们的认识完好,但行为未加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
他们从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
不能与他人维持长久的关系,容易责怪他人,或为自己的粗暴行为进行辨解。
这一型人格障碍被Schneider称为“病态人格”(psychopathy)。
四、冲动型人格障碍或称暴发性人格障碍。
其特点为对事物往往作出暴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于暴发愤怒冲动或与此相反的激情。
行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倾向。
不能在行动之前事先计划,有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心境,行为暴发时不可遏制。
人格障碍

三、A组人格障碍A组人格障碍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古怪,对人怀疑,很难与人建立人际关系,很难适应整个社会系统。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㈡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
(三) 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el personality Disorder)我国的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内容包含了分裂型人格障碍,并未区分。
四、B 组人格障碍具有不适当的或极端的行为,很难遵从社会规范,在别人看来是自我中心的。
包括反社会型、冲动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
㈠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这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人格障碍类型,也是最为典型的人格障碍,患病率大约是2%~3%,我国有报告是1%,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行为特征是反社会,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高度攻击性,无责任感、不顾后果、受偶然动机驱使,无羞耻感,不知悔改,经常违法,物质滥用。
30岁以后,反社会程度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减轻。
(二)冲动性人格障碍(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以情绪不稳定(情感爆发)行为冲动(缺乏控制)为特征,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暴发很常见,爆发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不发作时是正常的。
(三)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最主要的特点是人际关系、行为、情感和自我意象的不稳定,生活的混乱。
其情绪倾向在抑郁、焦虑(紧张)和恼怒间波动,有自杀、自伤、物质滥用、危险性行为倾向。
70%~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仿自杀”,自杀率约为7%~8%,其特征表明,BPD患者在所有功能领域内都呈现一种不稳定和调节困难的模式,75%病例为女性。
人格障碍的一般特征

“人格障碍症”的说法不准确,可以直接称之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表现比较多,因为人格障碍的分型较多,不同的分型涉及不同的表现:
1、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比较低落,对事物提不起兴趣,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很少有朋友,对家人也不关心。
2、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疑神疑鬼,而且非常固执,多爱与人理论,常常怀疑其他人想害自己,而且容易牢记仇恨。
3、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以易怒、易激惹为特点,而且常因小事导致攻击行为,难以控制,攻击行为过后常懊悔不已。
4、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夸张的行为,过度打扮,努力吸引周围的注意力,容易感情用事。
5、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强迫别人做事情,并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力求完美,人际关系不好。
除了上述类型的人格障碍,还有焦虑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多种,均有各自的特点,出现人格障碍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与治疗方法

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与治疗方法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常常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以及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这种障碍在人们的生活中可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地了解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获得更健康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一、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常见于那些缺乏社会道德观念、违法犯罪或者常常欺骗他人的人。
他们往往缺乏对他人情感的关注,并经常表现出冷漠、冲动的行为。
2. 避矛盾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常见于那些对于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争执感到极度不适的人。
他们往往害怕承担责任,缺乏自信,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3. 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常见于那些感觉容易被孤立和抛弃的人。
他们常常有着不稳定的情绪,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的状态,对待别人的感情也十分极端。
4. 强迫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常见于那些过分追求完美,强调秩序和规则的人。
他们往往对细节过分关注,缺乏弹性,对待日常事务过度谨慎,同时也常常对他人苛刻批评。
5. 避免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常见于那些情感脆弱、敏感并且对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感到极度不安的人。
他们往往回避社交场合,痛苦地害怕被否认或者被嘲笑。
二、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人格障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师的面对面交流,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并学会应对负面情绪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治疗等。
2. 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药物治疗可以成为人格障碍的辅助治疗方法。
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个体的症状开具适当的药物,以减轻焦虑、抑郁等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状的暂时缓解,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人格障碍。
3.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旨在提供一个互助和支持的环境,让个体能够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彼此的困惑和成长。
人格障碍的类型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格障碍的类型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格是个体的核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行为模式等方面。
然而,某些人可能会出现人格障碍,这种心理问题对于个体和他人的人际关系都会带来一定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障碍的类型以及这些障碍对人际关系的具体影响。
一、人格障碍的类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存在异常或不健康的特征,严重影响了其生活和社交能力。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人格障碍通常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表现出无视他人权益、缺乏同情心和愧疚感等特征。
他们可能会以欺骗、违法、侵犯他人权益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2. 抑郁型人格障碍抑郁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伴随着持久的沮丧、自卑以及对自己的迎合需求。
这种人格障碍会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缺乏自信、难以表达真实情感,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
3.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情感不稳定、恐惧被抛弃以及自我认同模糊等特征。
他们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过分依赖或者冷漠疏离,使得他们与他人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4. 避症型人格障碍避症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对于社交场合或人际交往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恐惧。
他们可能会远离社交活动,避免与他人交往,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十分疏远。
5.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有过分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表现出过于执着、顽固和苛求他人等特征,使得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产生障碍。
二、人格障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格障碍对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际冲突增加人格障碍患者常常会因为其特殊的个性特征,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
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可能会涉足违法犯罪活动,导致与他人发生纷争冲突;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因情感不稳定可能常常与他人产生争执。
2. 情感表达困难抑郁型人格障碍者常常因为自卑、消极的情绪状态而无法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其情感无法得到充分表达,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产生隔阂。
人格障碍不同类型和特征

人格障碍不同类型和特征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长期而持久的异常模式,导致与社会和个人功能发展出现明显障碍的一种心理疾病。
根据《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人格障碍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
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常规违反、漠视他人权益以及缺乏责任感和后悔之情。
这类人格障碍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并可能表现出激进、冲动和攻击性的行为。
2.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模糊以及冲动和自残倾向。
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可能导致个体情绪剧烈波动,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和情感失控。
3. 避躲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避躲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极度的社交回避、自卑感和对批评过度敏感。
这类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适,极度害怕被他人拒绝和批评。
4.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过分注重规则和秩序、完美主义以及强迫行为。
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使得个体过于谨慎和刻板,经常表现出执着和强迫性的行为模式。
5. 遗传性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遗传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寻求行为、情感表达过度以及对他人评价过度关注。
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个体往往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焦点,并表现出戏剧性和情感爆发的行为。
6. 遗传性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遗传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自大、自我中心以及对他人欣赏的渴望。
这类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高度自负,并对自己的品行和表现有过高的评价。
人格障碍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及其表现

人格障碍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及其表现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障碍,它表现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持续的、固定的、不自然的、刚性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根据《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手册》(DSM-5)的分类,人格障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第一类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怀疑、猜疑和嫉妒心理。
患者常常过分关注微小的细节,常怀疑他人对自己的动机和意图,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和矛盾。
第二类人格障碍:避痛型人格障碍避痛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对社交场合感到不适,因此他们会回避和远离社交交往。
他们害怕面对他人的评价和批评,担心自己会被拒绝或羞辱。
因此,他们往往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参与社交活动,对个人和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三类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份、情感和人际关系存在着不稳定的认知和感知。
他们容易出现情感波动,情绪不稳定,并常常表现出自我伤害和自杀的行为倾向。
第四类人格障碍:抑郁型人格障碍抑郁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对自己持有消极的看法和评价,常常感到自卑、无助和沮丧。
他们通常对生活缺乏兴趣和动力,对未来充满绝望感。
这种人格障碍常常与临床抑郁症有关。
第五类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对他人过分依赖,缺乏自信和独立性。
他们往往依赖他人来做决定、提供安全感和指导,并且害怕独立行动和承担责任。
这种人格障碍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
第六类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表现出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和自大的态度,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特别的、独特的,并且渴望特别的关注和赞扬。
他们经常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且对他人的评价和批评过于敏感。
这些仅仅是人格障碍中的几种类型,根据DSM-5的分类,还有其他的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适当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人格障碍的五种类型

人格障碍的五种类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人格构成和表达方面存在持续而刚性的异常,导致其思维、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异常。
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DSM-V),人格障碍被分为十种类型,本文将介绍其中五种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边缘型人格障碍、躁狂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避免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
1.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特征包括情感的不稳定性、自我形象的不稳定性、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冲动性和自残倾向。
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对他人有强烈的依赖和恐惧,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
他们常常想要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但同时也害怕他人的拒绝和批评。
2. 躁狂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躁狂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喜欢吸引他人的注意,具有过分的表演和戏剧化的行为方式。
患者常常表现出渴望成为他人注意的焦点,喜欢夸大自己的成就和经历,表现出无礼的行为,易受外界情绪的影响。
他们常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对友好和亲昵的态度敏感,但情感不稳定。
3.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过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中心。
他们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特别、独一无二,期望被他人崇拜和钦佩,并渴望与尊重的人交往。
患者常常表现出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漠不关心。
他们也容易变得怀疑和嫉妒他人的成功。
4. 避免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避免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感到自己不被他人接受或拒绝,因此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尊心持怀疑态度,害怕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拒绝,因此常常避免参加社交活动。
避免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非常敏感,并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拒绝所伤害。
5.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依赖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恐惧被抛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障碍在人格理论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格理论最终都要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治疗理论。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
通常认为,人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
在精神医学中,“人格” 一般不包括智力。
人格最重要的特征,可从气质和性格两方面表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被大多数人所反对,或在其内心体验中存在由于人格特点所引起的持久痛苦,这个人就很可能有人格障碍了。
人格障碍,亦称变态人格。
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施奈德对人格障碍的定义是: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人格障碍例子是由大约200年前一个法国人所描述的。
这个人格障碍者是一个性情极暴躁的男性。
有一个女性,只因言语不慎触怒了他,便被他投入井中淹死。
据载,他小时候,母亲对他有求必应,稍不遂愿,他就大叫大骂。
长大后,他更加专横跋扈,连家犬稍不如意,也被他活活踢死。
现在看来,这个病例很可能是个“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
研究人格障碍问题日益受到精神病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视,究其原因,可从下述几方面看出:①人格障碍本身构成一个临床问题,需要精神医生的处理,尤其在司法精神病学方面.更是如此。
②对每一位患者作出人格特点的评定是必要的。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不仅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影响疾病的预后。
③对人格特点的研究,在文学、哲学、心理学方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综合而言,临床上发现的人格障碍者,大多有下述几个特点:1.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
2.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各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
3.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
4.矫正比较困难。
(一)强迫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在待人接物以及对自己时,有一种求全和固执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涉及面广、相对稳定。
在生活中,这种人处处以“正人君子”自居,不苟育笑。
他们总是把标准定得太高。
因此,常常因为自己有一点错误面陷入深深的痛苦。
工作上,他们由于相信某一既成模式,因而不能容忍任何变化。
他们行为刻板,缺乏想象力。
在决断事情时往往需要思虑再三.有时则因此而误事。
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上,这些特点也较为显著,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小节却投人太多的精力,如桌椅的摆设等。
有些人还有洁癖,容不得一丝纤尘。
有的则如“葛朗台”一样吝啬,明知无用的东西也下愿扔掉。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如下: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5. 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电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要符合以上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者的早年家庭环境一般较好,但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过分严厉、苛刻,动辄责备、训斥。
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
在精神科临床上,有一种强迫性神经症,其主要表现是有各种强迫意向、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如强迫怀疑、强迫检查等,明知不必要,但控制不住,病人因此感到很痛苦。
精神病学家发现,强迫性神经症病人中,约有3/4在病前有强迫性人恪,可见,二者关系是密切的。
除此外,强迫性人格障碍者较易患抑郁症,这也是应引起注意的。
(二)偏执性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
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妒忌,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
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偏执型人格的主要特征如下: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已正确。
5.好嫉恨别人。
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用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才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者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
他们不能享受人间的情感乐趣,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因此大多数分裂型人格患者独身,即使结婚也多以离婚告终。
一般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一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一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这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
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蚀立性。
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很突出。
他们的内心世界极为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
他们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逃避现实,但他们的与世无争的外表并不能压抑其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如下:1.有离奇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信念,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有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才可以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
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问不能独立,需要父母的照顾,在这种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
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
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直。
更进一步,如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型人格。
(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
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性人格是心理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患者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爆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和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愧疚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则,经常发生反社会行为,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心理学家克莱克利在其《正常的假面具》中对反社会人格的特征做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下列16个明显特征: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
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人认为是精神病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作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
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
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进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上述特征中,特别重要的是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
一般来说,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
30岁以后,大约有30%一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失父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在生活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丰要社会因素。
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虽然在形式上学习到r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其理解和分担他人的情感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
父母对孩子喜怒无常、赏罚不定。
儿童对同伴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愧疚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而造成的。
(五)攻击型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与情绪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爆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其特点主要如下:I.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卤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