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古道滏口陉
走遍山西太行八陉,横穿天下之脊

走遍山西:太行八陉,横穿天下之脊盛唐开元二十二年,李白穿越了号称“天下之脊”的太行山,“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穿越太行的行程固然不似蜀道艰险,但依旧让这位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大诗人备感艰辛,他在《忆旧游,寄谯郡元从军》一诗中为此感触不已。
█巍巍太行山█太行至尊王莽岭,拍照:隆冬太行山是最早出此刻中国历史文籍中的山脉之一,“太”者,大也,“行”者,队列也,太行者,一系列高大的山脉也。
太行山,北起北京的军都山,南至山西阳城与河南济源交界的王屋山,连绵千里,宽度近百里。
太行山均匀海拔1500米左右,最顶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 米。
太行山的一大特色就是山脉两翼不对称,东翼以大断层急剧降落到均匀海拔20余米的华北平原,绝壁绝壁随地可见;西翼坡度较缓,为平均海拔 1000 米的山西高原,它是黄土高原的构成部分。
太行山,在地势上成为我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区,晋、冀、豫三省的天然界山。
█ 太行山鹤度岭,色傲天下拍摄█从山下的河北仰望太行山上的山西,一支烟拍摄千里太行,象一座屏障,隔断了战争西进,也阻断了双侧交通。
当年,李白与挚友元演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去太原,是经过一条名为“太行陉”的孔道穿越了太行山。
“陉”者,山脉中止以成隘道的地方,说得更详细一些,就是山脉中被河流切割出的横谷。
南北朝郭缘生所著《述征记》曰:“太行山首始于河内 ,北至幽州 ,凡有八陉 ,是山凡中止皆曰陉”。
太行山中的这些横谷使连绵的山脉忽然中止,横谷以内,壁立千仞,笔挺如削,谷底与崖顶落差最大可达千米,而谷底则成为穿越太行山的天然通道。
《述征记》所谓太行八径,由南至北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太行八陉表示图█太行八陉表示图第一陉轵关陉,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仅容一车经过之险关也。
轵关陉连通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为山西西南部东出太行之路,陉口位于河南济源市西北。
轵关陉山西一侧古城镇,早在商朝即筑有城堡;战国期间,魏国修建军事城堡轵邑防守,位于今日之济源轵城镇;十六国期间,石虎由此道入,击前赵之河东;北齐时,斛律光在轵关西筑勋掌城,防北周军队从关中经晋南的袭击。
《太行八陉》过虹

《太行八陉》过虹在河北摄影界有一位坚持10年潜心拍摄一个专题“太行八陉”的知名摄影师——过虹。
自2008年至今,他冒着严寒酷署,行走在太行山脉,潜身于百姓家中,深情细腻,可触可感,真实可信,系统完整的从不同视角记录了那里悠远的历史,淳厚的民风和独特的风光。
他的这些与太行血脉相连,沁透着太行风韵的几万张影像,现已成为探寻和研究孕育太行人民历史发展的宝贵资料。
无疑,这位摄影师留在太行山脉的足迹和这些生动影像也必将载入史册。
下面就让我们用心去感知这些影像,用情去解读影像中的密码。
1/70 济源市标愚公移山雕像(轵关陉)河南济源2/70 封门口村曾经的豫晋间交通要道(轵关陉)河南济源3/70 古道修缮一新(轵关陉)河南济源4/70 古道边的老宅(轵关陉)河南济源5/70 公路旁的新村(轵关陉)河南济源6/70 开修车铺的夫妻(轵关陉)河南济源7/70 经营养鸡场的农家(轵关陉)河南济源8/70 放假回家的学子(轵关陉)河南济源9/70 王屋山下的雕像(轵关陉)河南济源10/70 阳台宫内的菩提树(轵关陉)河南济源11/70 在黄河三峡留影的游客(轵关陉)河南济源01小编:您是怎么想到去拍这样一组专题的,或者说您拍摄的初衷是什么?作者:拍摄这组专题的初衷来自摄影的实践和思考。
90年代和朋友们外出的摄影采风,第一次到了绥德、米脂、佳县,被那里春节期间热闹的年俗活动深深吸引,此后每年春节和较长的假期都外出采风,多次走陕北,还跑了甘南、贵州、西藏一些地方,虽然开阔了视野,但大多是走马观花,拍摄的内容缺乏深度。
在摄影理论学习和摄影实践中,感到摄影创作还是要立足本地,这样才能拍的深入、拍出特色,从2006年起逐渐把目光转向本地。
太行山是首先关注的题材,绵延千里的太行山风光独特,历史悠远,民风淳厚,但太行山的题目太大,一直没有着手。
2008年起开始拍摄“太行八陉”的专题,从太行八陉入手,通过这八条线路了解太行山,拍摄太行山。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

滏阳河的变迁与灌溉航运史略陈光唐滏阳河自西向东流经邯郸市境七十多公里,是邯郸自古以来一条主要的河流,是河北五大水系中子牙河上游的主支。
一、河的发源与变迁滏阳河源远流长,水最充沛,是河北南部历史上灌溉、航运的主要河流。
其主源起于我市峰峰矿区太行山支脉的鼓山南麓纸坊村和神麋山北麓黑龙洞村附近,两山相距仅一公里,其间有“四股大泉,七十二股小泉”。
大泉即广盛泉、晋祠泉、元宝泉,黑龙洞泉。
大泉从山涧岩缝进出,滚滚成河。
小股由沙际喷射,犹如釜中翻腾的沸水。
《淮南子·地形篇》说“滏水其源,沸涌如釜中汤敞日釜”,因系河流名称,所以釜字左旁加水为滏,称滏水。
滏阳乃县名,魏黄初(公元220—226年)年间由武安县分出临水县,临水之名是因县城靠近滏水而得。
到了周武帝(公元561—528年)时,改临水县为滏阳县,因县城在滏水之阳而名。
后入遂以县名转称于河,原滏水改称为滏阳河。
滏阳河的上段,即上述鼓山水源以上的河流,据《磁县县志》载“八字涧在城西七十里,其水东南流入滏阳河”。
鼓山距磁县城四十华里,可知滏阳河在鼓山西北的上段,只有三十华里。
根据地理形势,其上段可能更长一些。
滏水发源地的鼓山与神麇山之间,是横贯东西山谷的陉道,其谷口,称滏口陉,为太行八陉之一,属第四陉。
陉是山谷要道,也是险要之地。
八陉是穿越太行山脉,由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主干,象这样的要遵,古代多系利用河流走向开拓的,因此滏阳河的上段,有可能也是源远流长的。
滏阳河在矿区还有两股水源,一出金村西流,一出明峪村龙池沟东流,两水在和村会合后南流为滏阳河水源之一。
滏泉汇合成河,由黑龙洞起为滏阳河。
其水滚滚向东,经南留旺、九龙口、路村营、东武仕,至西闸口又东流经尹家桥、固城村到磁县城,长约二十八公里。
绕城东北流经西候召,草堂营、高臾村至东闸口又北流经琉璃镇、东城桥、阎家浅至邯郸东,长约三十三公里。
从水源至邯郸城,总长为七十多公里。
其水汇了牛虻河、涧河,羊渠河、泥河,渚河、沁河、蔺家河.输鼋河……。
绝塞飞狐黑石岭堡

黑石岭堡遗址位于河北省蔚县与山西省灵丘县交界的地方,在地图上能查找到“黑石岭村”,位于黑石岭山顶,从山肚子穿过的张石高速公路有“黑石岭隧道”。
随着现代公路的修筑和运输方式的改变,很多曲折蜿蜒的古老山道逐渐废弃了,黑石岭堡所守护的这一条也不例外,如今特意翻山越岭找寻这一处明朝遗迹,甚至颇有一点点不易。
黑石岭堡是明长城宣镇的军堡,为宣府守道分辖南路所辖,但这一路并不在大明和蒙元之间的边境线上,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庇护畿内。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记载:“本路在镇城西南,屹然上谷一藩篱也。
西界顺圣川涧,北抵盘羊山,南通紫荆关,广一百四十里,方三百九十里……本路阻山带河,其险足恃……本路实障紫荆、倒马二关,从来虏无敢有越境跳梁者,畿内不足虑也。
”文中的“畿内”指大明的国都北京,“上谷”指的是战国时期的上谷郡,郡治遗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
百度百绝塞飞狐黑石岭堡◇ 刘 媛科说,上谷郡“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代郡毗邻,汇桑干、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
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宣化、涿鹿县、赤城县、沽源县以及北京延庆县等地。
”而这一带,也正好是北京的西北门户。
若这门户被打开了,则北京城就沦陷了。
若北京沦陷了,则大明王朝就濒危了。
宣府守道分辖南路通过保障紫荆关、倒马关这两道内长城关口,来实现它“上谷藩篱”的责任。
紫荆关位于黑石岭堡东南方向90公里,倒马关位于黑石岭堡正南70公里,紫荆关与倒马关距离95公里。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靠骑马、骡车拉辎重,这样不足百公里的交通距离,最多仅2天时间即可抵达。
紫荆关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荆岭上,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
倒马关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最初于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古道探奇:巍巍太行八陉,穿行在晋冀豫之间的千年古道

古道探奇:巍巍太行八陉,穿行在晋冀豫之间的千年古道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注: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xing),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
“陉”(xing),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传说中的太行山奇险,体验下太行八径之雄伟险峻。
第一陉:轵关陉——古道漫漫,太行第一陉轵关陉(济源----侯马),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
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县东的轵城镇,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通道仅当一轵(车)之险关也,轵关陉所穿越的,是太行山脉最南端的“尾稍”,晋文公时期曾因军事拓宽、加固,其大军正是通过这条道路深入中原。
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轵关陉的最后一关为现侯马市南的铁铃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
第二陉:太行陉——太行雄关逐中原第二陉是太行陉,地势雄峻,素称天险,位于太行山南麓之丹水出口,是战国时韩国连接上党的唯一通道,太行陉一名丹陉,起于河南沁阳,经晋城、高平至壶关、长治(上党)。
“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这是李白留下的著名诗句,描写了古代人们穿越“太行陉”之难,李白走过的古陉,也许与今人常走的大路不同。
历史上的太行陉阔不过三步,长不及四十里,但它却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战略通道,为山西上党地区南下太行所必经,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截断太行陉,断绝了韩国上党与国都的联系,使得上党被迫降赵,从而引发了改写中国历史的长平之战。
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4.11(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道文物考察报告

太行道文物考察报告综述太行踞河内之北,挺然高拔,摩天接云。
《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孔安国《书传》、孔颖达《正义》,皆谓:“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
”《元和郡县图志》引郭缘生《述征记》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
”《括地志》曰:“太行山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为天下之脊。
”德清胡渭《禹贡锥指》谓:“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然必有所止。
经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绝无越恒山而仍为太行之理。
轵关陉在今济源县,太行陉在今河内县,白陉在今辉县,滏口陉在今武安县。
此四陉实太行山也。
若井陉在今获鹿县,尚在恒山之南,即以为太行,亦无不可。
至飞狐陉在今蔚州,蒲阴陉在今易州,军都陉在今昌平州,此三陉者,皆为恒山所隔,不得为太行。
太行虽大,不过千里而止耳。
”戴震《水地记》曰:“发鸠之南,沁水东、丹水西曰太行山,在凤台县南三十里,河内县北二十里。
山脉北连发鸠,西以沁水为界,东以丹水为界。
昔人谓连亘河北诸州,非也。
考河北八陉,起西南,迤而东北。
轵关之山,其脉来自太岳,与太行中隔沁水;白陉之山,其脉自发鸠,别而东,与太行中隔丹水;井陉、滏口之山,其脉自清漳之原沾岭,别而东,与白陉中隔漳水;飞狐、蒲阴之山,其脉来自北岳,与井陉中隔滹沱;军都之山,其脉自大同府之外阴山,别而东,与蒲阴中隔桑干水。
特以太行尤著,或称太行八陉耳,非谓轵关以北,军都以南,皆可谓之太行也。
核实言之,在今山西凤台县南三十里,河南河内县北二十里。
”清代山西阳城人张贻谷《太行考》一文罗列诸说,界太行为千里之说本于程朱,谬。
张文又说:“余素喜批览舆图,访察水道,于诸说皆窃疑之,及壮岁游两河历三晋,知世所指为太行者,自河北诸处望之,陡见连峰叠嶂,巀嶭而起,恍若云之排空。
绝壁上2500年前的白陉古道,怎能保存至今?看古道沧桑赏太行美景

绝壁上2500年前的白陉古道,怎能保存至今?看古道沧桑赏太行美景今天从娘子关出发前往太行第四陉滏口陉。
滏口陉是连接晋冀两地的重要通道从河北临漳通往山西长治。
但并不险要,只有风月关、东阳关东西两个关隘,其他路段相对平缓。
其实滏口陉已经没有什么遗迹可寻,只留下了几个有关的地名。
在滏口陉的东口还有玉皇阁和风月关两个遗迹。
在滏口陉古道上,有一座响堂寺。
响堂寺分南北两寺。
南响堂在古道鼓山纸坊村,北响堂在鼓山的暖村东,两地相距15公里,两寺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余尊。
建于北齐年间号称第五大石窟。
走太行山高速,中午到达邯郸峰峰矿区,峰峰美食很多,选择了杜家驴肉。
点了一份驴全拼可以每样都尝一点,还有一份驴肉丸子汤。
这里本来就是二十年后故地重游,想打卡就走。
可是在滏阳河边却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在风月关下的滏阳河里好多人,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打水仗,有的在捞鱼,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在陡河边戏水的情景。
现在河水污染虽说都进行了治理,但是也没有达到游泳的水平啊。
好奇之下下到河边才明白,原来风月关下有天然石洞黑龙洞,洞中清泉喷涌,是滏阳河的重要水源。
河中的人行台阶步道实际是一条水坝把泉水与河水隔开,泉水部分水平面高于河面,多余的泉水从人行步道间隙流入河中,而河水不能流入里面。
远处看河道两个部分浑然一体,形成一道景观。
这个设计太巧妙了,为设计师点赞。
下午从虹霓关穿越太行山到达长治,住在城隍庙对面的潮曼酒店。
酒店是新开业,非常干净服务热情。
让我吃惊的是酒店的智能化,智能机器人名叫小曼,你只需把你的要求例如打开空调、拉开窗帘,打开电视等就等自动开闭。
我出游喜欢住在城市中老城区的酒店。
一是便宜又舒服,另外还可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小吃美食。
城隍庙步行街虽然是一条仿古街道,但是店面都非常时尚,都是奶茶、烧烤、臭豆腐等。
没什么兴趣。
打卡城隍庙和上党门,建筑精美、其实恢弘是现存最大的府城城隍庙和府衙遗址,代表了长治的重要地位和辉煌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烽火古道滏口陉
孟祥书
滏口陉,位于鼓山最南端南,是太行古八陉之一的第四陉。
北依鼓山,南靠神麇山;西过彭城、和村断带盆地至太行山的天井关和东阳关;向东出滏阳河则是一望无际的冀南平原。
滏阳河象一把利剑横劈两山形成一狭窄的峡谷,陉口宽不足200米,长约300米,因紧临泉水沸腾的滏阳河源而得名。
这里两山相峙,山岭高耸,陉口狭窄,扼守太行山东出冀南平原之咽喉要道,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连通古晋冀之天然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在我国两千多年古代军事史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像滏口陉这样承载这么多频繁而
厚重的战争烽火,无数英雄的胆识、智慧、计谋在这里交汇撞击,无数将士铁蹄战马来来往往穿行在滏口古道上,无数的尸骨又横陈在鼓山脚下、滏水两岸。
一幕幕了惊天动地的战争场景,成就了无数或慷慨悲壮或笑傲天下的英雄。
一
第一个登场的是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盛的秦国和经过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
主角是赵国大将廉颇秦国大将白起。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为抵抗秦国的威胁,赵国经再三权衡,遂遣名将廉颇前往潞安(今长治)御秦。
廉颇统率浩浩荡荡四十五万大军过滏口陉至太行山山前,通往潞安的路有两条,一是过天井关(武安西40千米天井峧)到达潞安。
二是过东阳关(涉县正西50千米)到达潞安。
一向谨慎的廉颇为了大军的安全分兵两一路二十万人走天井关,另一路走东阳关,三天后顺利到达了潞安。
安营扎寨没有选择别的地方,选择了长平。
起初交战,赵军在总体实力上不如秦,但熟知战术的廉颇,秦兵也未捞到太多的便宜。
廉颇针对敌强我弱的现实,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
赵军先占据有利地形,通过严密防守再伺机还击,交战虽各有伤亡,也很难一时分出胜负,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战争持续近三年,各自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随后秦派多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使反间计,散布廉颇不主动出击是保存实力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多疑的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取代廉颇任大将。
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了急于求胜,下令赵军全线突击,赵军虽然勇猛,而且杀伤秦军过半。
但秦军帅将白起留下大部分将士迎战赵军,派一小股精锐士兵悄悄出太行山的天井关,占领把持了滏口陉。
在战争的最紧要关头,赵军的后方粮道被熟知战略地形的秦军拦腰截断,一无粮草又无救兵的赵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秦军一举歼灭,无一生还,赵括被射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四十五万鲜活的生命,连个墓地也没有留下,只换来了几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不遗余力、义不帝秦、纸上谈兵、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等。
从此赵国一蹶不振,逐渐被秦国消灭。
总结赵军之所以战败的原因细细分析有三条,一是秦国商鞅变法是一次全面深入的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使的秦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在军事领域。
这也就导致了赵国在政治上,特别是经济上的改革显得薄弱。
而战争是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全方位较量。
二是秦国的改革彻底到位,而赵国则半途而废。
商鞅
被杀身亡,秦变法仍在执行;而赵武灵王被困死沙丘后,改革就此终止。
三是在战争的最关键时候,赵国失去了鼓山滏口陉粮道补给的战略通道。
战争的天时、地利、人和赵国全部丧失,亡国的结局也就注定无疑了。
二
然而,滏口古道战争的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
几百年后,还是滏口陉,一代枭雄曹操来了。
紧跟着,袁尚也来了,他是来占领邺城的,是来消灭曹操的。
东汉建安九年七月(公元204年),袁尚起兵。
袁尚也看上了滏口陉的战略位置,想利用古道的地理优势直取曹操的大本营邺城。
但是,袁尚的计划被曹操一眼识破。
曹操满怀信心地对他的部下说道:倘若从大路上来,吾当避之;若从西山小路而来,一战可擒也。
而西山小路指的就是滏口陉。
当袁尚的兵马在滏口陉东侧的滏水河畔安营扎寨,准备攻取邺城时,曹操的军士已经在滏口两侧的山上早已埋伏。
双方一交战,曹操利用滏口陉的有利地形便轻而易举地战胜袁尚,袁尚败逃中山。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雄心勃勃的曹操带领兵马又一次踏上滏口陉,过东阳关,目的地是过太行山到晋地讨伐高干。
百天之后,大获全胜的曹操归来,依然是从滏口陉返回邺城,从此曹操统一了北方。
但胜利并未带给他快乐,相反,连年征战,习惯了生死离别的他,身心憔悴,内心充满了忧伤与矛盾。
踌躇满志的曹操写下了那首雄浑苍凉脍炙人口的《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三
英雄们一个个闪亮登场又一个个黯然离去,滏口陉依然难见太平。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建都邺城的后赵政权发生内讧,各路军事集团随即围绕邺城争夺而展开了一场残杀,在这次变乱中,后赵将军张沈因屯兵数万于滏口,呈进可攻、退可守之势,最终问鼎邺城。
后燕慕容垂率大军挥师滏口,西进灭西燕。
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大将军尔朱荣率精骑七千,东出滏口,与葛荣领导的起义军大战于滏口之东,葛荣被俘,这支转战河北多年的起义军最终被残酷镇压。
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大将军高欢趁尔朱氏内乱之际,以带河北六镇降户“就食山东”为名,率葛荣旧部20万众,自晋阳直奔滏口,起兵反尔朱兆。
高欢于邺城破尔朱兆军,又引兵起军滏口,追击尔朱兆,逼迫尔朱兆自杀,建立北齐王朝,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北齐时期高氏定都邺城(今临漳),晋阳(今太原)为陪都,北齐诸帝过滏口陉往来于邺城与晋阳之间,把佛教定为国教的高氏,在滏口两侧,凿石窟、立寺院、建行宫,形成了高氏诸帝游览、礼佛、避暑的胜地。
然而,北齐王朝于公元577年被北周西邮滏口之兵所灭。
但短命王朝留下雕艺精美的的响堂山石窟,不但见证了短命王朝曾经的辉煌,也给后世留下了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术、书法的宝贵文化遗产。
四
最充满悲剧色彩的战役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与沧州刺史窦宗的鼓山滏口陉之战。
一方是被逼无奈揭杆而其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一方则是效忠于朝廷的忠义之士窦宗——英雄对英雄,是非存亡,都注定是一场悲剧。
沧州刺史窦宗率官军固守在鼓山之巅鏊子岭上,窦建德率领的农民军在鼓山脚下围而不攻。
窦建德敬佩窦宗的忠烈品格,想规劝其降。
因此,战场上安静的出奇。
窦建德并不急于攻山,他将通往山上的各条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完全断绝了窦宗的粮草,试图用冷战逼迫窦宗下山归降。
七天七夜之后,奄奄一息的窦宗忽然站立起来,穿上整齐的盔甲,面向西南方的滏口古道,向古道上的石阙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用尽平生最后一丝力量仰天长叹,立逝而亡!窦宗慷慨悲壮的举动不仅深深感动了窦建德,也感动了当地的山民,为敬仰他忠烈不屈的壮举,在他逝世的山顶上修建了一座窦公祠,又叫苍龙庙,是众多英雄在滏口古道上留下唯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庙宇,现在依然高高耸立在山顶供人们怀念,同时在当也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五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在滏口置关,滏口陉又成为唐代中央政权与河北藩镇割据势力争夺的要地。
唐安史之乱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在滏口置昭义县(今临水)并设“昭关”,是联通晋阳(今太原)、潞安(今长治)二州与邺城(今临漳)、洺州(今永年县)、磁州(今磁县)、大名(今大名)四州的兵马调动粮草转运的咽喉,也是唐中央政权与河北藩镇割据势力争夺的要地。
最著名的战例,是唐大历十年(公元744年),唐军与藩镇大将卢子期大战于昭义。
河北藩镇魏博镇(驻大名)节度使田承嗣,诱使昭义镇将吏反叛唐朝廷。
田承嗣派手下大将卢子期率军万人,进攻磁州,驻扎在昭义西一个山头上(今元宝山)。
唐朝宫廷派昭义留后李承昭、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率军救磁州,他们驻扎山下,安营扎寨,以此引诱卢子期。
卢子期从山上往下望,见官军队伍不整、寨墙不固,命令步兵万人先期包围营寨。
又令四千兵从山上乘高望麾而下,进攻营寨。
此时,同来救磁州、隐蔽在山背后的河东军刘文英、章忠臣部,从背后袭击卢军。
卢军大乱,营寨中的李承昭军等乘势冲击,内外合击,展开了一场决战。
最后卢军大败。
《旧唐书》记载:“尸体纵横数里,斩首九千级,马千匹,官军掳获卢子期及将士二千三百人,惫旗器甲鼓角二十万,卢子期被斩首”。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为此感叹不已,咏道:尸填太行道,血走浚仪渠。
滏口师仍会,函关愤已摅……
北宋末年,磁州知州宗泽及其部将岳飞,也驰骋在滏口陉内外,率兵抗金。
为抵御金的入侵,在滏口陉东侧(今峰峰新市区)一带挖地道,俗称“躲金洞”,现在依然保存完好。
昏庸腐败的北宋皇帝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北宋王朝随之灭亡。
小皇帝南逃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滏口古道这个曾经作为十几个封建王朝争夺的战略要道才渐渐远离了战争的烽火硝烟。
注释:
1狭义上的滏口陉是指鼓山最南端的天然峡谷。
2广义上的滏口陉是指鼓山以西彭城、和村断代盆地至太行山的天井关、东阳关一带。
通讯地址:峰峰矿区大社学校
姓名:孟祥书
邮编:05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