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

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一、综述临床路径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成本、优化患者体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患者变异与退出的问题成为影响临床路径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效果,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患者变异主要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与预设临床路径预期不符的情况,如病情恶化、并发症出现等。

这些变异情况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按照预设路径接受治疗,进而影响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效果。

患者退出则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或放弃治疗,从而导致临床路径管理的终止。

这些退出原因可能与患者自身因素、医疗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综合分析已有文献和临床实践,患者变异与退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患者病情复杂性,如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等,导致临床路径实施困难;二是医疗服务因素,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流程不合理等,影响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三是患者自身因素,如患者意愿改变、对临床路径认知不足等,导致患者无法继续接受临床路径管理;四是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压力、社会支持不足等,也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效果。

1. 介绍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要性和目的。

临床路径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其重要性和目的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日益凸显。

临床路径管理主要围绕疾病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制定标准化、流程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接受到规范化、系统化的医疗服务。

其目的在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和满意度提升。

通过对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规范医生行为,提高医疗服务的同质化程度,保证患者得到更加稳定可靠的医疗服务质量。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

方法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对患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成因。

结果142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中,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退出率为23.94%;患者发生临床路径变异,变异率为66.20%;影响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因素为疾病变异因素占44.12%,患者因占32.35%,医师因素占23.53%。

结论在消化内科疾病给予临床路径中,虽然疾病因素不可控制,但是可以从患者、医师两方面入手加以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概率。

标签: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临床路径于2002年提出,以医学临床为主要研究范畴,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

从含义上来说,临床路径主要是指在根据疾病的类型建立与之相承接的治疗模式,并且在一定标准规范的引导下减少变异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1]。

对此,本院对影响消化内科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加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卫生部颁布的六种疾病类目。

男79例,女63例,年龄最大为76岁,年龄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41.24±7.29)岁。

其中,肠息肉摘除71例,急性胰腺炎31例,胆总管结石22例,肝硬化腹水15例,胃食管反流3例。

1.2 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住院治疗为主要方式,将符合标准的消化内科患者纳入临床路径体系中,规范操作行为,将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各种方案、护理措施均填写进度表中,以便对患者的临床路径加以监督管理。

在临床路径变异退出观察中,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针对退出因素加以归纳总结,由专家组控制,严格流程,切实有效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临床路径退出及变异原因(仅供参考)

临床路径退出及变异原因(仅供参考)

临床路径退出及变异原因(仅供参考)
临床路径退出原因:
1、第一诊断修改,第二诊断严重影响临床路径第一诊断的实施。

2、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相符。

3、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路径不能执行。

4、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大幅延长或者必须实其他诊疗措施。

5、发生医疗纠纷,导致路径不能执行。

变异原因分析
1、病人/家属因素
1.1、病情变化(含并发症)
1.2、入院即合并有其他影响路径的疾病
1.3、要求增加或决绝某些治疗或检验
1.4、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医护指导
1.5、其它
2、医生/护士因素
2.1、医嘱延迟
2.2、执行医嘱延迟
2.3、会诊延迟
2.4、发现因误诊而进入临床路径
2.5、医、护人员间沟通、协作不良
2.6、其它
3、系统因素
3.1、设备故障
3.2、排定之检查(验)延迟
3.3、检查(验)报告延迟
3.4、手术室排刀问题
3.5、没有合适病床供转入使用
3.6、支持部门所致的作业延迟
3.7、其它
4、出院计划因素
4.1、病人/家属拒绝出院安排
4.2、家属无法依预定时间接病人出院4.3、病人/家属要求退出临床路径管理4.4、其它。

消化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措施

消化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措施

I 特别关 注 ' . 1
Spe i l t ntons c a Ate i
《 国 生 量 理 第1卷 第5 ( 第1  ̄ 2n 9 中 卫质 管 》 9 期 总 0 ) 年0月 8 o
消 化 内科 6种 疾 病 临 床 路 径 变 异 原 因分 析 及 措 施
◆王 银 环 魏金 文
WANG n u n WE iw n, Yih a , I n e WANG X a y n,t 1/ C ieeHel ai n g me t2 1 1 ( ) 1 J io a e ./ hn s at Qu t Ma a e n 。0 2,9 5 :6一l ,0 a h l y 72 Abta t s c Obet e T n lz ecue f a a c i dsae e at n f at e t ooyt po t te s r jc v oa a et a ss r nei s i ssnD pr i y h o vi n x e i me t s one lg r e h e oG r r o mo u
出现不 同程度 的 变异 , 变异 率 5 . % 。有 3 97 2例 出现 2次 以上 变异 , 中有 1 其 7例 因 变异 而终止 路 径 。路 径 终 止 变异 率 1 . % 。结 论 43 在 实施 临床路 径 时, 出现 变异是 不 可避 免 的 , 些 变异会 导 致路 径 终止 , 大 多数 变异 不影 响路 径 的 完 有 而
【 摘
王 晓 燕 徐

程 兆 明 徐 永 中 源自要 】 目的 对消化 内科 6 种疾病 变异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以便推广使用。方法 对 2 1 3月 一 0 1 1 00年 21 年
l9例 患者 中有 7 1 1例 患者

消化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措施

消化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措施

消化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措施消化内科作为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涉及到多种常见疾病。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疾病预防的推广,各类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路径也在逐渐偏离标准化。

在此,我们将分析疾病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一、肝硬化原因:由于肝硬化的多样性和重症程度差异,医院内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同时,在一些医院中,医生的医疗观念和临床治疗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措施: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肝硬化的标准化诊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的疾病知识学习,提升其对疾病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二、消化性溃疡原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复杂,患者病情急剧变化,容易导致诊疗路径的变异。

另外,不同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处理也存在误差。

措施:诊疗路径应以标准化治疗为基础,并制定区别疾病不同病程的技术细节,以及全面超级检查和协商合作等治疗方案。

在治疗中,更应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掌握疾病的先进治疗方法,提高医护技能。

三、胃癌原因:胃癌早期症状隐蔽,临床路径歪曲度较大。

同时,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等因素也会影响诊疗路径的变异。

措施:制定规范化的胃癌诊疗方案,包括分级诊断、剂量的控制,以及术后支持等措施。

在医护人员的训练中,应重视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利用先进技术检测和预测,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

四、慢性胃炎原因:慢性胃炎患者多方面异常,但不同患者病程、病情鉴别、诊疗方法等条件也会影响临床路径的歪曲度。

措施:建立慢性胃炎标准化医疗团队,制定一系列实用、有效的诊疗方案,建立规范化的治疗路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制定更加严格地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部分严重病例的团队会诊。

五、炎性肠病原因:炎性肠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病情,不同患者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的不同也会影响炎性肠病的临床路径。

措施:规范炎性肠病的治疗标准,制定针对不同患者的诊疗方案,建立多专业科室组成的专业团队,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疾病诊疗知识的学习。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及改进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及改进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及改进在医疗领域中,临床路径是一个重要而广泛应用的管理工具,它旨在优化患者的医疗流程和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临床路径的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变异,这可能导致患者照顾和治疗的质量下降。

本文将探讨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临床路径变异的原因。

一方面,医生和护士的知识、经验和态度可能会对临床路径的执行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和实践习惯,导致同样的病例在不同医生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另一方面,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也可能导致临床路径的变异。

有时,患者的状况可能比预期的更加复杂,或者患者可能有其他疾病需要额外的治疗。

针对临床路径变异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临床路径执行监测系统是必要的。

通过该系统,可以对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监测系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系统来实现,这些系统可以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数据。

其次,加强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教育也是关键。

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统一医生和护士对临床路径的理解和执行标准。

此外,培训还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使他们更加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通过提升医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可以减少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的变异。

另外,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减少不同医生之间的偏好差异,提高临床路径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此外,患者的主动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被鼓励积极参与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并积极配合治疗。

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临床路径的目的和重要性,并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需求。

通过患者的参与和支持,可以提高临床路径的执行效果。

最后,临床路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也需要得到完善。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及措施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及措施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及措施目的通过了解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临床路径患者变异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路径变异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结果有6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率达62%,15例患者因各种原因退出临床路径,变异路径退出率为15%。

结论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控制患者因素与医生因素,保证医院临床路径变异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标签:消化内科;路径变异;原因;措施临床路径变异指的是患者治疗结果或医务人员行径与临床路径预期结果不一致。

我国临床路径的研究和应用起初晚,2010年才开始试点工作。

且相关资料表明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易发生变异情况,变异率高达64.5%[1]。

为此了解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并以此为据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我院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符合临床路径标准(卫生部颁布)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在24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52.2±2.3岁。

疾病类型:十二指肠溃肠1例,急性胰腺炎21例,胆总管结石23例,肠息肉摘除术49例,胃食管返流1例,肝硬化腹水5例。

变异病例64例,其中急性胰腺炎变异13例,胆总管结石21例,肠息肉摘除术27例,肝硬化腹水3例。

变异终止15例,其中急性胰腺炎变异3例,胆总管结石4例,肠息肉摘除术2例,肝硬化腹水6例。

1.2 一般方法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消化内科临床路径标准,对满足标准的患者执行相关疾病临床路径。

首先,对患者疾病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选择治疗方案。

入院1-2d,进行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胸片检查,做好心电图监护,执行临床路径操作流程图,记录患者用药与生命特征等变化,强化出院指导。

此外,观察患者临床路径实施过程,记录变异患者,并分析其变异原因,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信息资料进行归类,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变异控制方案。

临床路试行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

临床路试行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

临床路试行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在临床路试行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准确地分析患者在进行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变异情况和退出原因,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干预措施的效果,优化试验设计,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探讨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的分析方法以及其在临床路试中的应用。

一、患者变异分析患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变异情况主要包括生理变异和心理变异。

生理变异是指患者在基线状态下存在的差异,如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心理变异则是指患者在试验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如心理状态、服药依从性、行为习惯等。

在进行患者变异分析时,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比如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来评估患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生理和心理变异对试验结果的多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试验数据的解释能力和推广适用性。

二、退出原因分析患者在临床试验中主动退出或遭受研究者叫停的原因是进行退出原因分析的关键。

常见的退出原因包括患者意愿、不良事件、违背研究入选标准、丧失随访联系等。

通过分析退出原因,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试验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在进行退出原因分析时,应以准确的数据为基础,将患者退出原因进行分类和整理。

然后,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不同退出原因的影响进行评估。

定性分析可以运用内容分析法、主题分析法等,对不同维度的退出原因进行综合评估;定量分析则可用逻辑回归、生存分析等方法,将退出原因与干预措施及试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

三、临床路试中的应用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的分析在临床路试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准确分析患者的变异情况,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间的差异,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提高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此外,对于变异较大的特定患者群体,还可以进行亚组分析,寻找干预效果差异的可能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

方法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对患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成因。

结果142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中,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退出率为23.94%;患者发生临床路径变异,变异率为66.20%;影响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因素为疾病变异因素占44.12%,患者因占32.35%,医师因素占23.53%。

结论在消化内科疾病给予临床路径中,虽然疾病因素不可控制,
但是可以从患者、医师两方面入手加以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概率。

标签: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
临床路径于2002年提出,以医学临床为主要研究范畴,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

从含义上来说,临床路径主要是指在根据疾病的类型建立与之相承接的治疗模式,并且在一定标准规范的引导下减少变异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1]。

对此,本院对影响消化
内科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加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卫生部颁布的六种疾病类目。

男79例,女63例,年龄最大为76岁,年龄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41.24±7.29)岁。

其中,肠息肉摘除71例,急性胰腺炎31例,胆总管结石22例,肝硬化腹水15例,胃食管反流3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住院治疗为主要方式,将符合标准的消化内科患者纳入临床路径体系中,规范操作行为,将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各种方案、护理措施均填写进度表中,以便对患者的临床路径加以监督管理。

在临床路径变异退出观察中,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针对退出因素加以归纳总结,
由专家组控制,严格流程,切实有效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1.3 评判标准
以传统分类方法为依据,临床路径退出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因疾病本身
而导致临床路径退出;第二,因患者主观因素而导致临床疾病退出;第三,因医师或治疗方案的因素而导致临床路径退出[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以SPSS 19.0統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退出率为23.94%;9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变异,变异率为66.20%,41例患者在第一次临床路径中出现不低于2次的变异情况。

以路径退出标准为依据,通过流程表、病例表对影响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因素的分析如下:疾病变异因素15例(44.12);患者因素11例(32.35%);医师因素8例(23.53%)。

以疾病类型为划分依据,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退出率分析如下:71例肠息肉患者退出率为18.31%,3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退出率为25.81%,1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退出率为13.33%,2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退出率为50.00%。

由此可见,肝硬化腹水退出率最低,胆总管结石退出率最高。

3 讨论
临床路径主要是指在根据疾病的类型建立与之相承接的治疗模式,并且在一定标准规范的引导下减少变异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临床路径退出对严重影响到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要加强对临床路径变异情况的有效控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制定来尽可能的减少临床路径退出率[3]。

首先,因疾病因素而导致临床路径退出,则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重新选择临床路径;其次,因患者主观因素而造成临床路径退出,则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促使患者明确临床路径对自身疾病治疗的良好作用,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最后,因医师因素而造成临床路径退出,院方则需要加强对医师的有效管理,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临床操作。

在本次研究中,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中,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退出率为23.94%;9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变异,变异率为66.20%;影响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因素为疾病变异因素占44.12%,患者因占32.35%,医师因素占23.53%。

综上所述,在消化内科疾病给予临床路径中,虽然疾病因素不可控制,但是可以从患者、医师两方面入手加以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彭艳.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与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02):420-421.
[2] 壮平,张春红,魏金文,马卫平,徐岷.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8):2460-2461.
[3] 王银环,魏金文,王晓燕,徐岷,程兆明,徐永中.消化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及措施[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05):16-17+20.
[4] 黄曦亮.信息化衔接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