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发展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学者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简述我国学者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简述我国学者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学者在心理学领域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经典的是中国心理学家郑度所提出的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

一、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是从出生至两岁的阶段,特点是行为反应具有本能性和无意识性。

二、儿童期
儿童期是从两岁至十二岁的阶段,特点是儿童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活动和学习,逐渐发展出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

三、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从十二岁至二十岁的阶段,特点是身体发育迅速,精神世界也在快速变化,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四、成年期
成年期是从二十岁至六十岁的阶段,特点是人们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会角色。

五、老年期
老年期是从六十岁以上的阶段,特点是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但是人们的心理功能仍在维持,可以通过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等方式保持自我价值感和快乐感。

总之,这五个阶段的划分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大致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 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 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 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 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 方面的各种影响。环境和教育规定了心理 发展的现实性。
1.胎内环境的影响 母亲的年龄 母亲服药 母亲情绪 2.早期经验作用 ●敏化效应是指以前经常遇到的压力和逆
境,会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时 产生更为脆弱的感受。钢化效应则是指先 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对今后类似消极经 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对。 ●电视、网络媒体的影响 ●学校教育
第 四 节
影 响 心 理 发 展 的 遗传 与 环境 因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 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 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 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 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 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 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 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 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 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 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 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 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 的制约。

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与前一阶段相 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
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

阶段涵盖所有认知领域,也即

认知发展具有领域一般性。新
近的一些观点则对此提出了不

同的看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

(如Fodor,1983),认知能力

心理的个体发展名词解释

心理的个体发展名词解释

心理的个体发展名词解释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成长、进化和变化过程。

它包括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心理发展阶段:指个体在心理发展中经历的不同阶段。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是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

2. 生理发展:指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身体和脑部的生理变化。

生理发展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如婴儿期的大脑神经连接的形成、青春期的性腺发育等。

3. 个体差异: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中表现出的差异。

每个人的基因、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导致个体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差异,如个体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等。

4.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和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教育制度、家庭环境等,它们会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和认知产生显著影响。

5. 自我发展:指个体在心理发展中构建和发展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过程。

自我发展涉及到个体对自身特点、能力、价值观等的认知和评价,如培养自尊心、自信心等。

6. 社交发展:指个体在心理发展中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进行互动的过程。

社交发展有助于个体建立情感联系、学习社交技能和
规范行为,如亲子关系、友谊的建立等。

7. 情绪发展:指个体在心理发展中对情绪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发展包括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节等过程,对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动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一些心理的个体发展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人类在心理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名词解释

个体心理发展名词解释

个体心理发展名词解释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个体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特征。

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包括发生和发展两个方面。

发生指的是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它不等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而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任务都不同,但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是整体性的,各种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个体心理的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预测个体的心理变化、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以及提高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
意义。

同时,个体心理发展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体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由低级向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

在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和速度相对稳定,变化较小。

同时,个体心理发展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2.定向性与顺序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
儿童先学会抬头、坐、爬、站立等动作,然后才会走路、跑步等。

这些顺序是固定的、有规律的,不能随意改变。

3.不平衡性: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时
间有差异。

例如,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快速发展,而语言能力则需要到几岁时才能快速发展。

4.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存在个体差异。

即使是在同
一年龄段内的儿童,他们在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绝对存在的,每个个体的发展都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根据儿童的需求和特点来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个体的心理发展概述

个体的心理发展概述

发展的关键期
▪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 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 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 失。
(一) 成熟因素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所谓成熟,即指在遗传程序控制下,机体、神 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逐渐发育成长的过程。成熟 是影响智力发展的一个因素,它为智力结构的演 化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还 必须有一些其它因素,例如练习,经验和社会和 相互作用。
行为主义观
▪ 强调行为,反对以那些不可捉摸的内部过 程(意识、心理状态、意志等)为研究对 象。
▪ 儿童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起来的,任何 正常儿童都能学会任何事情,只要具备或 施加适当的环境条件。
▪ 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变化, 没有质的变化。
精神分析论
▪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 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 的发展。
发展的不平衡性
▪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 进程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 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 的速度直线发展,发展的 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系统 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 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 上的不同进程,也表现在 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 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 同的发展速率。
发展的差异性
▪ 发展的速度 ▪ 最终到达的水平 ▪ 发展的优势领域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关键期 1——3岁 4——5岁 0——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心理发展的内容
口语学习的关键期 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 成熟势力说 ▪ 行为主义观 ▪ 精神分析论 ▪ 相互作用论

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

第一节 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基本性质
(二)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儿童身心的发展在正常的条件下总是指 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 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是按照 两条法则进行的, 一是从上至下法则(头尾法则), 一是从中心到边缘法则(近远法则)。
第一节 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基本性质
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不同阶段的发展速率 会有很大的差别。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第二个加 速期, 从发展的不同方面来看,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先 快后慢,而生殖系统则先慢后快. “关键期”:关键期源于动物习性学研究,又称 “敏感期”,儿童在心理发展某个时期对某些刺 激最敏感,也是发展技能、能力最佳的时期,错 过了将带来不可逆影响,不是“快速期”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按教学对象的区 别提供不同的学习需求,对有效教学的 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个体差异-以智力和性别差异为例
一、智力差异 1. 智力的测量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离差智商
第三节 个体差异-以智力和性别差异为例
一、智力差异 2. 智力的人口学分布
第三节 个体差异-以智力和性别差异为例
第一节 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基本性质
不同的儿童学会某一动作的具体 时间可能各不相同,但任何一个 儿童的动作发展一定遵循着抬头 →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 向和顺序。
第一节 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基本性质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的 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进行的 速度、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 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 化的发展模式。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儿 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二节 遗传、环境、教育与发展 主体性: 考虑发展主体(即个体自身) 的影响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在生命过程中,从出生到成年,心理功能和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它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渐进性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

婴儿时期,个体的心理功能较为简单,主要反应为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理功能逐渐丰富和复杂化,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2. 阶段性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个体需要在每个阶段中完成相应的心理发展任务,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

3. 个体差异个体心理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

尽管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但每个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速度都有所不同。

这种个体差异可能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人的心理发展轨迹都是独特的。

4. 自主性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制约,还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个体可以通过主动探索和学习,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

同时,个体还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调整,主动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5. 受环境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是受环境影响的。

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不良的环境条件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则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6. 可塑性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虽然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制约,但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改变能力。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和经验积累等方式,改变自己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深度知觉
出生4个月的婴儿,才能聚合来自双眼的 信息,形成深度知觉。
吉布森和沃克 “视崖”实验
被试:6~14个月的婴儿。 结果:大多数婴儿不朝母亲 那边爬,而是朝相反方向 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 来。这表明,婴儿具有深度 知觉。
(3)方位知觉的发展
第一阶段:5~7岁儿童能辨认自己的左、右,但不
性欲的发展。 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口唇期 — 肛门期 — 前 生殖器期 —潜伏期 — 生殖期
第二节
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婴儿出生伊始具备怎样的能力?有生存 的先天机制还是完全无助的呢?
通过以下学习,你会惊奇地发现,婴儿 一离开子宫,就表现出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并
做出反应的非凡能力,具有“生存的先天机
制”。
克等多种科学奖。
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
的核心,分四个阶段,每阶段出现的先后次 序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1、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 最初几月,婴儿大部分行为以天生的运动活动 如吸吮、观看、抓握等为基础,并开始协调感觉、
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尚无表象、思维和言语。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最重要的认知发
第九章
个体心理发展
邓晓红 博士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主任 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假如你正抱着一个婴儿,请你预测一下, 他1岁时是什么样子?5岁呢?15岁呢?50岁 呢?
本章将着重讲述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 * 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认知与语言的发展
*
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及主要观点
新生儿对某些味道也有特别偏好。当饮料 有甜味时,就会吸吮较长时间。母乳喂养的婴
儿出生几天后就能分辨出母亲乳汁的味道。
新生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觉也很灵敏,可凭借妈妈的特殊 味道找到自己的母亲。
婴儿通常用嘴和手的触觉了解自己及环
境,他们表现出许多学习能力:对重复出现 的刺激会习惯化并形成期待;通过主动的探
索进行知觉学习。
碑,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从以
自我为中心转变为把自己看作无数客体中的 一个。
2、前运算阶段(2~7岁)
(1)开始用表象和语言进行交际,描述外部世界和
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开始运 用象征符号,但还不能进行心理运算思维。
在游戏时,儿童用小木凳当汽车, 用竹竿做 马,木凳和竹竿是符号,汽车和马是符号象征的东 西。儿童已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凭着符号对客观事 物加以象征化。皮亚杰认为这就是思维的发生,同 时意味着儿童的符号系统开始形成。
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
第二阶段:7~9岁儿童不仅能辨别自己的左右,还 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 第三阶段: 9~11岁儿童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能正 确指出三件并排物体的左右相对位置。
在教学中须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的知 觉方位,特别要注意方位知觉困难造成的学
习上的错误,如初入学的儿童经常是
“d” 与 “b”,“ p”与“q”不分等。
5、发展的关键期 动物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 佳时间。此时给适当的良性刺激可促使其发 展;反之,则阻碍其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 究竟谁起主要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学 派有不同观点。
(一) 格塞尔的成熟论 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次序 地进行,基因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为成熟。 成熟是
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传统的 发展心理学主要以儿童为研究对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发 展心理学家将人的毕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 认为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儿童发展各阶段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固定
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如所有的婴儿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
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的种系发展
对动物进化过程中从反射活动到心理的
出现、由低级动物到高级类人猿心理的比较 研究,形成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
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的心理进
节,如mama 等,对婴儿而言没有意义。 8、9月:咿呀学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 动。
9~11月:能听懂一些话并做出相应反应(对他说 “拍拍手”,就会做相应动作)。是对包 括词语在内的整个语境的反应。
11个月:词语从情境中分离,开始真正理解词的意
义。
1~1.5岁:单词句时期,可说有意义单词,通常是单 音重叠,如“球球” 。 1.5~2岁:双词句时期,如“车车开开”等,电报 句。 2岁后:出现结构完整的简单句,复合句也逐步出 现。简单句和复合句保持同样的发展趋势。
有差别。
结论: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
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教育越超前越好(拔苗助长)?
几十天开始学习走路?
两三岁开始学识字?
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
子分两组,一组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
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每15个月测一次智商。
发现: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 点,但小学四年级时,逐渐丧失了优势,接受父母 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都赶了上来。
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或另一主要照
料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倾向。表现:啼
哭、笑、吸吮、咿呀学语、身体依偎和跟随
等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儿童生存的
基本需要,有力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哈罗的幼
猴依恋实验。
Harlow的实验
结果:如果强迫婴猴做选择,它们宁愿同软布 “母亲”接触而不喜欢金属“母亲。
3、对特定的人的反应阶段(8月~2岁)
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行为,依恋产生的 标志是分离焦虑(母亲离开时,婴儿大哭大 闹、喊叫等)和怯生(当陌生人靠近,婴儿 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
运动的发展从新生儿反射开始,力量、 姿势控制、平衡和知觉技能的发展等都会影 响运动发展的结果和模式。
2、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最初两月,婴儿只关注物体的边缘,两月后,开 始关注事物的整体。 * 偏爱整体面孔,不喜欢面孔特征随便排列的面孔。 * 偏爱人类(特别是母亲)的面孔,而非视觉上相似 的圆形。
儿童迅速掌握语言规则的原因
* 斯金纳认为,儿童自发地发出各种声音,近似于
成人说话的声音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或强化,语
言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大部分是因为
观察与模仿。
*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迅速掌握语言规则的答案存在 于人类的基因中 例如,聋童不能获得口头语言,这些儿童创造自 己的手势系统且有规则的语法结构。 乔姆斯基认为,随儿童脑的成熟,在一定条件 下,儿童先天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被激发, 便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
(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问:你有兄弟吗?
儿童: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儿童: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儿童 :没有。
(思维不可逆)
(3)自我中心性,这个年龄儿童常似乎与自 己说话,而不是与他人交流。
汤姆4岁时,第一次看到大海。海浪奔腾不息的 怒吼使他害怕。他转过身来问爸爸,“大海什么时 候才停息呢?”父亲回答说:“它不会停息”。汤 姆接着奇怪的问,“就连我们睡着时也不停息
一、感知能力的发展 1、感觉和运动的发展 婴儿的视觉系统发育不成熟,只能看清 较大较近的物体。
研究视觉偏爱
婴儿出生前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出生后四 周以内的婴儿)更喜欢母亲的声音,对父亲的声音 没有特别的偏好,说明他们在子宫里就学会了辩识 母亲的声音。
出生后能对某些声音做出反应,会将头转向声
音的来源方向。
四、智力的发展 在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发展较快,以后逐 渐减缓 。
第三节
情绪和社会化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新生儿:布里奇斯认为,新生儿的情绪是杂乱无章
的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与学习,不同
性质的情绪才分化出来,如3个月时兴奋分
化为痛苦与快乐,8、9个月时,痛苦又分
化为怕、怒和厌恶等负性情绪。
6个月到1.5岁:出现依恋和怯生。
展是获得了对抽象物体形成心理表征的能
力,即发展出客体永存的能力。
客体永存
和宝宝“藏猫猫”时,你一躲开,他看 不见了,也就不找了,以为世界上不存在 “你”这个人了。可在1周岁左右时,你再和 宝宝做游戏,你叫他一声,然后躲起来,宝 宝就会用眼睛到处找。
挡住后,为什么没兴趣了?
客体永存的建立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里程
关。可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班杜拉认为,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
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通过观察就可 完成学习。
尽管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各有
侧重,但他们都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 育塑造起来的。
(三)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
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心理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心理
推断:身体接触比食物喂养对依恋的形成作
用更重要。
(一) 婴儿期依恋的发展阶段
1、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0~3月)
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没区别,都以相同的方
式如抓握、微笑等作出反应。
2、 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3~8月)
婴儿看到亲人或经常照顾者会发自内心地微
笑,看到陌生人时,会谨慎地注视对方,但并不排
斥陌生人。
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
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双生子爬梯研究)
双生子爬梯实验
双生子T和C行为发展水平相当,出生48周时,对T进行 爬楼梯训练,对C不作训练。训练6周后,T比C更早地显示
出某些技能。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只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