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7讲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1课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1课

• [拓展深化] • 1.儒家的民本思想 • (1)表现
•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 爱人”。
•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 战争。 •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 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
• 2.正确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 • (1)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求统治者 尽可能减轻剥削,给人民以最基本的生产生 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这种思想有利 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 民本思想。 • (2)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 张是为了更长久、更稳固地统治人民;“君 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
• 五、庄子的思想 本质 齐物 • 1.提出了“__________”的观点。任何事物 相同 在__________ 上是__________的,没有区别。 逍遥 • 2.提出“__________ ” 的人生态度。 不相胜 顺从 • 3.认为天与人“__________”。人必须 ______自然。
B.勤俭节约 D.国富民贫
• 【答案】A
• 四、老子的思想 春秋 • 1.地位:__________ 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道德经 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收集在 《__________》一书中。 • 2.思想内容道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1)核心:“______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辩证法 • (2)提出“__________ 、 __________ ” 的思想。 无为而治 • (3)包含丰富的__________思想。 伦理学 • (4)政治思想:“ __________”,以“无事取 道德人格 天下”。 • 3.评价: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
• 史料三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 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 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岳麓版必修3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 2345 6
B [材料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的家为自己的 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这反映的本质是要无等级差别地相亲相爱, 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1 234 56
5.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批驳、非难其他派别的同时标新立异,各
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
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依据是( )
A.民贵君轻
B.人性本善
C.重义轻利
D.浩然之气
B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人性本善,这是孟子主张仁政的人性依据。 A、C、D 三项虽然是孟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
1 2345 6
4.“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 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 的 1 000 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 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 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荀况《荀子·性恶》 史料三 ④为治者有众而舍寡,故⑤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
[解读] (1)史料一为文献史料,主要叙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①表明 治国理念是“仁政”。②具体而言就是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 薄赋,减轻刑罚。
(2)史料二为文献史料,主要论述了荀子对人性的看待。③表明荀子 主张人性恶,主张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 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 础。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单元整合课件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单元整合课件

措施。
[考题体验] 2.(2016·湖北联考)南宋马端临在《通考·职役考》中指出:“秦人所行什 伍之法与成周一也。然周之法则欲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是教 其相率而为仁厚辑睦之君子也。秦之法,一人有奸,邻里告之,一人犯罪,邻 里坐之,是教其相率而为暴戾刻核之小人也。”这说明秦什伍制( B ) A.融合了儒家思想 B.体现了法家思想 C.是西周之制的传承 [ 解析] D.是郡县制度的完善 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材料文字 “ 周之法 ” 反映了儒家思想,
以沦胥,运极道消”可知,《晋书》修撰者认为西晋以来崇尚玄学,废弃儒学 的正统地位,致使国破运丧,其目的在于提醒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儒学,故撰者以史为鉴
和复兴儒学的主张。
[考题体验] 1. (2016·银川 )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 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 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C )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
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 长叹息者矣。”材料表明的观点是( C ) A.否定佛教传播 C.主张正视儒学 [ 解析] B.肯定道教影响 D.主张三教合流
由材料信息 “ 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 ”“ 二京继踵
“ 秦之法” 不能反映儒家思想, A项排除;材料文字 “ 秦之法,一人有奸,邻
里告之,一人犯罪,里面坐之”是什伍连坐制的反映,体现了秦法的严酷,是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实践, B项正确; “ 周之法 ” 与 “ 秦之法 ” 的思想渊源不

高一历史27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27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27课知识点在高一历史的第27课中,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下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1. 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475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主要是中国境内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且社会经济矛盾也日益加剧。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进步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墨子与墨家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以爱和和平来解决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和道家,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各种学派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除了儒家和墨家之外,还有道家、法家、兵家等等。

这些学派各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大一统皇帝,也是秦朝的奠基者。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手段,最终统一了中国的各个诸侯国,并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5. 秦朝的法律制度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焚书坑儒》的措施,通过焚烧古代典籍和坑杀儒士来追求统一思想和思维方式。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等制度,使得各个地区的交往更加方便。

6. 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是秦始皇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而制作的,它们规模庞大,数量众多,造型栩栩如生。

兵马俑的发现对了解秦朝的军事、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战国时代、墨子与墨家、诸子百家、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朝的法律制度和兵马俑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2课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2课时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精准高考
历史
岳麓版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7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2课时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
基础攻关
2
考点突破
3 仿真模拟
4
复习练案黄__老__之__学__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 3.___汉__武__帝_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 二、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 1.特点:以《__公__羊__春__秋___》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7/10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0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7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7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考点突破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三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
3.形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图解识记]
1.列表比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不同观点
论点 治国策略 对立双方
人性论
人与自然 人生态度
儒家 法家 “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孟子 荀子 性本善 性本恶 荀子 庄子 制天命 顺自然 儒家 道家 积极进取 “逍遥人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非攻 兼爱 (1)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 ”。 浪费 ”,主张“_________ 节用 ” (2)提倡“尚力”。反对“________ 节葬 ”。 “__________ 2.思想
3.评价
手工业者 的利益, 下层 (1)代表了__________ 劳动群众特别是__________ 战国时期的显学 一度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他学派广泛征引 (2)他的思想曾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战国 以后,墨子的思想便________________ 不受人们重视了 。 (3)但到________
七、法家的思想 韩非 1.代表人物:__________ 。
2.主张 法 术 势 (1)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相结合,建立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国家。 一个____________ 是古非今 ”的历史观,主张__________ 变法革新 。 (2)反对儒家“__________ 3.评价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需要。 儒家 (2)西汉以后,与__________ 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 理论基础 社会统治思想的______________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优质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优质PPT】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 的影响。(4分)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
不合时宜„„他们把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
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D
C.墨家
D.法家
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 白相用,干湿 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 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 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C
继承——仁政、民本 发展——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根本目的——神化皇权,维护专制集权
(2014江苏)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
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
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形成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 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 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 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2012山东)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 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 负。(6分)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知识讲义:专题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知识讲义:专题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专题3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第一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背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③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2、形成:代表不同阶层的学术派别,纷纷提出不同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诸子百家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1、董仲舒创立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以儒学为选才授官标准;教育: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五经”为教科书,博士为教官;下令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开始在 民间 处于独尊地位二、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1、主要派别及其主张和影响:2、汉武帝实行思想和主流 思想并处于独尊地位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7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2课时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仿真模拟岳麓版
必修3
1.(2016·全国卷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导学号 42442340 ( C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 据材料,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 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

2.(2015·海南·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导学号 42442341( B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体现了朱元璋试图以重刑来结束社会动荡的现象,故本题应选B项;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专制集权确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儒家思想一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A、C两项的表述错误;D项中“无准”、“无据”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3.(2016·保定)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

这主要反映了导学号 42442342( D )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解析] 汉初为休养生息实行黄老之学,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黄老之学不在适应经济强大的需要,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在汉代消失,故A项错误;汉文帝、景帝时面临着土地兼并、诸侯叛乱、匈奴进犯等问题,并非安家乐业,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汉代诏令措辞中不断引入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4.(2017·衡水中学期中)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C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由材料“臣兼功于君”可知“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以民为本,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材料“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这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排除D项。

5.(2016·晋城二模)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

这表明汉代导学号 42442343( D )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解析] 汉代皇帝几乎都以“孝”为谥号,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则、宗族法规等,这点材料显然不体现,A 项不选;材料主题是皇帝谥号而非社会伦理,B项不选;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及佛、道学说兴起,使得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C项错误。

6.(2016·沈阳)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导学号 42442344( D )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解析] 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了“仁”与“礼”的思想,但当时并没有推动国家统一,
故A项错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B项错误;秦朝时的治国思想为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西汉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