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范文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范文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降水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频繁发生的趋势。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极端降水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估,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时间分布特征近年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

特别是夏季,南方地区经常遭受长时间的降雨和洪涝灾害,而北方则时常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

此外,我国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连续干旱和极端干旱事件。

(二)空间分布特征我国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极端降水的高发区。

而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和华北地区,虽然降水量相对较少,但短时强降水和干旱灾害频发。

此外,山区、盆地和沿海地区也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域。

(三)影响因素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大气环流、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大气环流是影响极端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夏季的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都会对我国降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也会对局部地区的降水特征产生影响。

三、未来预估(一)预测模型利用气候模型和统计方法,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可以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估。

目前,常用的气候模型包括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等。

(二)预测结果根据预测模型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将呈现出更加频繁、强度更强的趋势。

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方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和干旱灾害将更加频繁;南方地区的连续性暴雨和洪涝灾害也将更加严重。

此外,山区、盆地和沿海地区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极端降水挑战。

四、应对措施建议针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应对措施建议:1. 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近52年我国各强度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近52年我国各强度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近52年我国各强度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臧海佳(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2.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摘要 利用1954~2005年我国67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雨量和天气现象观测资料,构建了全国范围的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和特大暴雪序列,分析了中国各强度降雪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①我国年平均降雪日数超过30天的地区有新疆北部、东北东部与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全国只有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年平均降雪日数超过60天;②我国降雪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4月,其中小雪和特大暴雪1月份最多,中雪2月份最多,大雪和暴雪3月份最多;③在51个年度里,1955~1967年度我国降雪处于少雪的负位相,1968~1994年基本为多雪的正位相,1995~2005又为少雪的负位相。

关键词 降雪强度;时空分布中图分类号 S1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3-06064-03T em p o ra l an d Spa t ia l D is tribu t ion Ch ara c te rs o f th e Sn ow fa ll w ith Va riou s In te n s it ie s durin g 1954-2005in C h in a ZANG H a i-jia (A tm osph e ric D epar tm en t o f P ek in g U n ive rsity ,B eijin g 100871)A b s tra c t B ased on th e da ily w ea the r ph en o m en a and precip ita tion da ta fro m674m e te oro logy sta tion s ove r C h in a du r i n g 1954-2005,th e ti m e se rie s o f th e sm a ll snow,m ed iumsn ow,h eavy sn owand sn ow sto rmo f th e w h o le C h in a h a s been con s tru cted .T h e stu dy an a lyzed th e te m pora l an d spa tia l dis-tr ibu tion ch aracte rs o f th e sn ow fa ll w ith diffe ren t snowin ten sity ,th e re su lts sh ow ed tha t :①th e area s w he re th e an n ua l m eansn ow fa ll day s is m o re th an 30days inclu des th e n o r th o f X in jiang ,th e east and th e no r th o f th e n o r th ea st o f C h in a an d th e e ast o f the Q in gh a i-T ibe t P la teau.T h e on ly a rea h av i n g th e ann u a l m e ansn ow fa ll da ys m o re th an 60day s are table lan d an d the h igh m oun ta in s ;②th e sn ow fa ll in C h i n a m a in ly h appen s be tw een N ovem be r an d n ex t A pr il .T h e ti m e s o f sm a ll sn owan d snow s torm m a in ly h appenin J anu a ry ,and th e ti m e s o f m ediumsn ow m a i n ly h appenin F ebru ary.T h e ti m e s o f h eavy sn ow an d sn ow s to rm m a in ly h appenin M a rch.③D u r in g 1955-1967,th e sn ow fa ll day s is k eepin g a n ega tive ph ase .T h e ph ase o f sn ow fa ll day s w a s in th e po sitive s i de s in ce 1968and th e sn ow fa ll day s decrea sed aga in at th e m idd le o f 1990s .K ey w o rd s S n ow fa ll i n ten s ity ;T e m po ra l and spa tia l distr i bu tion作者简介 臧海佳(1977-),男,辽宁盖县人,在读硕士,工程师,从事气候学方面的研究。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东至县气象局章卫华摘要:本文回顾了对中国降水量及降水期的时空特征的研究。

对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研究中,接过表明近40 年来中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相应时段的雨日数空间分布较一致;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主要呈现东北-西南分布,其中以西部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增加和华北及川东地区的减少趋势更加显著。

对于降水期的研究中,定量计算了全年降水的聚集度和最大降水对应的聚集期,并利用计算出的聚集度和聚集期分析了中国降水期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挑选长江中下游作为关键区,对其降水期进行了区域平均的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发现,该区的降水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年代际变化则表现得比较稳定。

关键词:空间分布;年际变化;降水聚集度;降水聚集期;小波分析1 引言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多变,降水类型多样,其影响因子也较多,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2-8】,气象灾害造成越来越大的经济损失[ 9 ]。

2007年夏季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辽宁、吉林降水异常偏少,其区域平均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少。

南方局部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部分中小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洪水。

7月,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重庆、四川、山东、新疆、云南等地遭受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江南、华南以及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

8月,黄淮南部、江淮大部、江汉及湖南西部和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和西部、贵州大部、广西南部、海南大部、河北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新疆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多。

湖北、安徽、天津月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大值或最大值,局地暴雨洪涝灾害频繁。

2007年8 月13—17 日,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不同地区降水的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各地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的特征,旱涝成为影响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灾害之一。

中国1960-2010年降雨增减、转折时空演变特征

中国1960-2010年降雨增减、转折时空演变特征

中国1960-2010年降雨增减、转折时空演变特征赵华荣【期刊名称】《热带地理》【年(卷),期】2013(33)4【摘要】根据1960-2010年中国563个地面观测站年降雨量资料,采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和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中国年降雨增减、转折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近50年中国年降雨量出现环勃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两个减少中心和高原东南地区和江淮地区南部两个增加中心;中国降雨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3次转折变化,其中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两次沿纬向变化,20世纪90年代沿经向变化,3次初始转折时间由西向东转移;降雨的增减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大部分地区降雨增减呈交替变化,表现为三极子型分布。

中国降雨增减、转折变化中心线与南北分界线基本一致。

【总页数】6页(P414-419)【关键词】增减变化;转折;降雨;时空演变;中国【作者】赵华荣【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相关文献】1.最近30年河龙区间降雨侵蚀力的时空演变特征 [J], 刘建祥;李智广;张晓萍;李锐;许晓鸿;周鸿文2.近百年中国西南降雨侵蚀力反演计算与时空格局演变 [J], 操玥;王世杰;白晓永;李汇文;王明明;吴路华3.近45年安徽省降雨侵蚀力年内分配特征的时空演变 [J], 孙莉娟; 陈金华; 徐阳; 黄进4.1951-2015年广西极端降雨时空演变特征 [J], 杨家祯;杨云川;杨淇淇;韦钧培;陀静超;韦明宝;韩奥博5.1951-2015年广西极端降雨时空演变特征 [J], 杨家祯;杨云川;杨淇淇;韦钧培;陀静超;韦明宝;韩奥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

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

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多少和雨带的分布均受到东亚夏季风的调控。

而东亚夏季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显著的多尺度变化,因而中国的夏季降水也表现出多尺度的复杂变化,导致各种旱涝灾害的频发。

所以,分析研究夏季降水变化规律和机理是很有必要的3.1 中国夏季总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概况(a)(b)(c)图3.11951—2014年中国夏季降水概况(a)平均降水量,(b)站全年降水的百分比,(c)年际变化的标准差图3.1给出了1951—2014年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状况。

由图3.1(a)可见,中国夏季总降水量(STP)64年平均的分布,可以看出中国STP自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趋势,降水量最多的区域为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总降水量可达到700mm 以上,西藏东南部至内蒙古东部(东亚夏季风边缘区)STP可达200mm左右,而降水量最少的区域为西北内陆的新疆、内蒙古西部等非季风区,STP在100mm 以内,有些地区不足50mm。

由图3.1(b)可见,青藏高原至东北一带的北方地区及西南地区,STP占全年降水的50%以上,尤其是青藏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所占的比例高达70%,表明这些地区雨季主要在夏季,而北疆、长江中原、江南和华南东部等地STP站全年降水比例低于50%,表明这些地区全年有多个雨期,如华南地区有前汛期和后汛期。

STP的标准差分布(图3.1c)和STP多年平均的分布类似,也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局势,东南地区标准差在150mm以上,最大的地区为华南和长江下游地区,标准差达200mm以上,西北地区标准差在50mm 以下,表明东南地区STP的年际变化大,而西北地区年际变化相对较小。

3.2 中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图3.2 各年代的夏季 降水距平百分率合成图 (a)1951—1959 (b)1960—1961 (c)1970—1979 (d)1980—1989 (e)1990—1999 (f)2000—2009 (g)2010—2014(b) 1951—1959 (a) 1960—1969 (d) 1970—1979 (c) 1980—1989 (f) 1990—1999 (e) 2000—2009 (g) 2010—2014为了研究中国夏季降水的十年际尺度上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图3.2给出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各年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合成图。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第25卷 第2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 125No 12 2010年2月JOURNAL OF NAT URAL RES OURCES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8-06-24;修订日期:2009-10-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03A02);科技专项(2007FY120100);上海市气象局启明星专项(QM200801)。

第一作者简介:张皓(1982-),男,天津市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作物生长模拟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研究。

E 2mail:zhangh@cli m ate .sh .cn3通信作者简介:冯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系统模拟、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E 2mail:fen 2gl p@cau .edu .cn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张 皓1,2,冯利平13(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2.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摘要:利用华北地区(京、津、晋、冀、鲁、豫)92个气象台站近5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小网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 S 工具实现空间分异表达。

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年均降水量为614mm 。

年均降水量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春季降水纬向分布明显,而夏季降水经向分布更为突出,秋冬季降水与年降水分布相似。

随着年降水量由多到少变化,多雨区由东部沿海向南部地区移动,少雨区呈由中西部地区向中北部地区移动的趋势。

该区降水年际变异性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春季降水略呈升高趋势,冬季降水升高趋势更为明显。

1980年为由多雨期向少雨期的转折点,降水量存在8~10a 的显著振荡周期。

20世纪60年代为月降水正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而80年代和90年代为月降水负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

华北地区降水量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降水集中,全年65%~8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

我国降水的变化趋势

我国降水的变化趋势

我国降水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降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区域降水变化差异明显:我国的降水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差异较大。

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的降水总体趋势呈现增多的情况,而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降水则呈现减少的趋势。

2. 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降水季节性的变化比较明显。

例如,北方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多,而冬季降水减少;南方地区的降水量则呈现出夏季降水减少、冬季降水增多的趋势。

3. 强降水事件频繁: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出现的强降水事件频率明显增加。

强降水事件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水灾和洪涝灾害,对农业、交通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 暴雨和干旱频繁交替:我国降水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暴雨和干旱频繁交替。

某些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连续暴雨,而在另一段时间可能出现连续干旱。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的变化趋势是复杂多样的。

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但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预测和解释降水变化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近40年来中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近40年来中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l全 2个 逐日 I 国76 站点 降雨
J l 螭数据(95 1 9

不 仅 降水 多 ,而且全 年降水 量 的 6 0% ~8 0% 又集 中在 6月 ~9月 的 4个月 里 , 中最大 的降雨 , 其 又往 往 占全年 降水 的 3 0% ~5 0% 。 据调 查 , 大洪 峰流 最
作 者 简 介 : 国珍 (9 1 ) 女 , 田 18 - , 山西 省 阳 曲县 人 。2 0 0 6年 毕 业
20 0 2年 ) 的逐 日降 雨 量 数据 , 用 数理 统 计 方 法 分 析 了研 究 区 年 降水 变率 、 降水 距 平 、 利 年 降水 空 间 变 化 趋 势 、
3 d降雨 量 极 值 等 降雨 量 特 征值 , 现 近 4 发 0年 来 , 究 区 春 、 两 季 的降 雨 量 均 有 明显 的增 多 趋 势 , 季 则 研 夏 秋 有 大 幅 的减 少 趋 势 , 季 的 变 幅相 对 来 说 最 小 。整 体 表 现 出 降雨 量 变 化 幅 度 大 、 雨 量逐 年减 少 、 候 暖 干 冬 降 气

20 年) 02

全闻76个站点逐句阡阿 2 数据( 6—6 年1 1 100 9 2

fI
— 一 广
I 。
量与 多年最 大 洪峰流 量平 均值 之 比 ,在北 方达 到 5
倍 一1 0倍 , 南方 达 2 ~ 倍 5倍 。因而 , 国东 部地 区 中
往往 发生暴雨 洪水 。 由 于 受 大 陆 性 季 风 活 动 的影 响 ,中 国 大 部 分 地
数 据 处 理 流 程 见 图 1 。
a 对序列 5a阶段分 析 和 5a 动平 均处理 。 ) 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摘要本文利用TRMM卫星的降水资料,对我国2001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水进行了分析比较;然后选取了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其十年间的降水距平和四季的降水距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2005年和2006年全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示:由于我国受季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的降水距平高于西北地区,且波动更加剧烈,在西北地区春、秋、冬季的降水距平在零线附近,降水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值,华北地区四季波动相对强烈。

关键字:降水TRMM 时空变化降水距平目录摘要 (I)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引言 . (1)1.1研究意义 (1)1.2研究现状 (1)1.3本文研究内容 (2)第二章资料和方法 (2)2.1资料说明 (2)2.2方法 (3)第三章数据资料分析 (3)3.1 2001年—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分布特征 (3)3.2 2001-2020年降水的季节平均分布特征 (5)3.3降水距平分析 (8)3.4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 (10)第四章结论 (11)第一章引言1.1研究意义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到达地面,称为降水。

其主要形式有降雨和降雪,以及雹、露、霜等。

降水是水循环基础的一个环节,且是水量平衡方程的基本参数之一。

降水是地表径流的源头,也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头。

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是引起洪涝,旱灾的主要原因。

所以对降水的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大部分区域位于大陆气流和海洋气流的交汇区,这两种气流汇合形成了我国主要雨带,二者的强弱,消长容易造成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又由于受到东亚季风活动的影响,我国降水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降水主要集中在下半年。

在此期间,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区的降水分布、雨带的移动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东亚季风的控制伴随着季风,由南向北推进的降水给我国东部内陆地区带来了充足的水汽资源,必将导致各地区降水量的大小及其季节内的分配形态出现年际或年际带的变化。

我国的降水分布不仅在时间上呈现着鲜明的季节性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也有着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疆域辽阔,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海陆分布的热力影响极为显著,各地区气候差异非常大。

并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从在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到我国东部的平原地区形成三级阶梯,且我国多山地、丘陵,导致在相同纬度也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逐年之间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我国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

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旱涝灾情并采取应对措施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将面临的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

在以往的监测中,通常以气象观测站点的数据作为指标,例如: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土壤湿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等,这些指标能比较好地反映出旱情,但在以往的方法中存在着以局部代表整体的问题,旱情观测范围仅限于有限的观测站点,不能完全覆盖我国地区。

相比较于以往的站点监测,遥感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面信息,其监测结果更为直接、客观。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是一个传统的旱情指标,它是某时段的降水量与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相比的百分率。

降水量距平百分比是表示某段时间降水量与常年值相比偏多或偏少的指标之一,能够直接表示由于降水异常引起的干旱;在气象业务中一般用于评估月、季、年发生的干旱事件。

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利用遥感数据计算降水量距平百分比。

所采用的遥感数据为TRMM降水产品。

1.2研究现状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我国东部的降水分布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作了不少研究,发现了若干事实。

王艳娇和闫峰[1]对1960—2020年中国降水区域分异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降水实际区域分异特征比较符合,并与中国气候区划相一致。

在研究数据方面,已有的研究多采用中国500多或700多台站对降水特征进行分析(李聪,2012[2],王勇,2007[3];),由于中国地形差异大,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采用500多或700多站点资料分析全国降水在表征局地降水区域性差异的代表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研究空间范围方面,由于中国降水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已有的研究多选择中国的某个区域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如东部(张人禾,2008,[4])、西北地区(李栋良等,2003; 施雅风等,2003,[5])、西南地区(马振峰等,2006[6];)或更小的区域如流域(陈睿智等,2012[7])等,对全国性降水分区特征研究相对较少。

杨少鄂,吴炳芳[8]基于TRMM 降水产品计算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对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由TRMM 数据计算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可作为旱情监测的有效手段。

毛江玉,吴国雄[9]基于 TRMM 卫星资料揭示的亚洲季风区夏季降水日变化,揭示了亚洲季风区降水特征,格桑,苏雪燕[10]对降水距平百分率在西藏干旱判定中的验证,得出。

降水距平百分率等级标准判断的干旱结果与实际出现的旱情基本吻合1.3本文研究内容本文将基于TRMM 卫星所得的降水观测资料,对2001年—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降水的平均分布特征,平均降水距平和降水距平百分比进行分析,研究了全国十年来降水空间分布的特征、降水十年来的波动情况以及我国近年来的干旱、洪涝情况。

通过对各季我国陆地的降水多年的平均分布,分析了我国降水的季节性变化。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2.1资料说明热带测雨卫星(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是1997年11月27日由美国和日本共同发射的卫星。

自成功发射以来,它为气象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热带海洋降水、云中液态水的含量、潜热释放等气象数据。

TRMM 卫星是一颗非太阳同步卫星, 轨道与赤道的倾角约 35°, 轨道高度为 350 km (2001年8月7日后调整为 400 km), 环绕地球一周约需 91.6分钟。

分辨率是网格为0.25°×0.25°空间分辨率在50N 和50S 之间的一个全球性的皮带,并有3个小时的时间分辨率。

TRMM 卫星共搭载5种遥感仪器,分别为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VIRS 、TRMM 微波图像仪TMI 、降水雷达PR 、闪电图像仪LIS 及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GERES 。

其中VIRS 、TMI 和PR 为TRMM 卫星的基本降水测量仪器。

对于降水的测量,我们使用的TRMM 3B42第7版产品:该产品融合了降雨雷达与地球同步卫星和从雨量计数据的附加信息对连续降水量估计测量。

热带测雨卫星(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ecipitation Radar, PR)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其监测结果更为直接、客观。

2.2方法降水距平(precipitation anomaly),是指某地个别年(月)份的降水量与多年(月)平均值之差称为降水距平。

M=P−P mean其中P代表某地个别年、月的降水量,P mean代表多年、月降水量的平均值,M 代表降水距平。

降水距平的值有正有负,将某地区的某些年份降水距平的绝对值相加,再除以记录年份数,就得出该地区平均降水距平值M a=∑|M i| ni=1n其中n代表年份,M i代表i年的的降水距平,M a代表平均降水距平值。

降水量距平百分比,即将降水距平取绝对值,再减去降水量的平均值,将此结果除以降水量平均值,乘以100%,即为降水距平百分比。

P a=|M|−P meanmean×100%式中P a为降水距平百分比。

是重要的气候指标之一。

第三章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区域及季节划分:全国数据的选取范围为:70°E~135°E,15°N~50°N;西北地区数据的选取范围为:90°E~100°E,30°N~40°N;华北地区数据的选取范围为:110°E~120°E,30°N~40°N。

本研究季节划分为:12月~次年2月为冬季、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

3.1 2001年—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分布特征图1 2011年—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分布图l所示的是基于2001年1月-2020年12月TRMM的降水产品,分析了我国降水的10年平均分布特征。

图中可以看出来降水量的大值区基本在图中呈现为黄色、少部分地区呈现橙色或红色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降水的因素基本可以认为有地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气旋、对流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在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全国降水量最大值可达2000mm以上,而最小值只有几十毫米。

图中的颜色大致呈现出从南至北逐渐变浅,说明伴随着纬度的升高,降水量在逐渐变小。

一般来说,低纬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从而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所以降水多。

而高纬地区,气温往往偏低,蒸发量小,空气中水汽含量低,故降水少。

并且在图中可以看出,从海洋沿岸到内陆降水量也是逐渐递减的。

因为海洋是水汽的主要源地。

因而距离海洋的远近直接影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进而影响陆地上的降水量。

所以我国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

图中的降水量在秦岭淮河一线有一个明显的色差,说明在我国的降水以此为界限,有一个明显的分别,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因而气旋、对流将对我国降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春夏之际气旋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一带常形成持续的连绵的阴雨天气,即梅雨季节,而进入7、8月份后锋面北移进入华北,西北地区,从而使广大的华北和西北地区进入雨季。

台风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影响还是很大,是这一地区雨季的主要降水形式,有些台风还能深入内地,减弱后变成低气压,从而给我国内地带来较大的降水。

图中在同一纬度上,同样毗邻海洋,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量却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这说明地形对降水产生的重要影响。

地形主要是通过气流的屏障作用与抬升作用对降水的强度与时空分布发生影响。

当气流从西南方向过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对气流产生抬升作用,从而导致降水的产生。

而在青藏高原上全年少雨。

3.2 2001-2020年降水的季节平均分布特征图2~图5是利用2001年3月-2011年2月TRMM的产品得到的全国范围内的降水的季节平均分布图,以此来分析全国范围内降水的季节空间分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