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欧洲:斯巴达的骑士教育除身体和战斗技能训练外,稍 加文化教育——咏诗。雅典教育则演化为三科(文法、 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 称“七艺”。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主义个别教学。 1. 教学内容、方法都有所发展,但比较缓慢。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如《论语》载·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 生说:“小人哉,樊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 教育(13、14世 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 现开始)
01
04
科学民主的呼 声不断高涨。
03
文化特别是自然科 学得到很大发展。
02
生产力发展迅速,大机器 生产促进生产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 的几个特点: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01 学 校 教 育 逐 渐 普 及 。
03
普及教育主张最早出现于孔子的
“有教无类”。提出交少许学费就
可入学。他说:“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最早创办私
学)。古雅典梭伦提出:“父亲有
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02
14—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
大利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等地,
欧洲中部的德国等地工场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也发达起来,
剌激航海业——国际贸易和掠夺殖
民地的发展。
1
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2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பைடு நூலகம்
四书五经
对比
教会学校:七艺:三科+四学 骑士学校:七技
2
永恒性
历史性
民族性
社会属性:
生产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
不平衡性
教育的功能
1
按照作用对象 按照作用方向 按照呈现形式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 隐藏功能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下)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神话起源说
朱熹最早提出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古印度:宗教教育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 雅典:尚文
封建社会
西汉:太学,鸿都门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二馆
近代教育 20世纪以后
宋元:书院 明清:1905年废除科举 国家重视、干预教育、公立教育崛起 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世俗化:与宗教分离 教育精制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终身化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上)
教育概述
“教育”的由来
孟子《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
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主导作用
教育的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手段,教育内容 中介
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正式提出 孟禄 米丁斯基、凯洛夫 最科学
口诀:本能生利西 心理仿孟禄 米凯爱劳动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学内容单一,不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夏:庠、序、校

教育学 PPT

教育学 PPT
• 教育经验:时间 条件 • 教育规律:概括 提升 • 经验汇编 实践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任务
• (一)理论建设 • (二)实践运用 • 因材施教 • 教育改革 • 理论转化
(一)理论建设
• 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 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 传统-现实-未来-虚拟
• 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 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二)政治制约教育制度
(三)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 的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二)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1、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的发展促使了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 的变化
4、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 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 段 (二)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主要 是灌输与死记。
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三、现代教育形态
(一)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知识点汇集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知识点汇集

教育知识与能⼒章节知识点汇集第⼀章教育的产⽣与发展⼀、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在我国,最早使⽤教育⼀词的是孟⼦。

1901年5⽉,罗振⽟创办《教育世界》,教育成为常⽤词。

2、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种影响活动:教育是发⽣在⼈与⼈之间的,可以是⼀个⼈或⼀群⼈对另⼀个⼈或⼀群⼈的影响,不包括动物界、⾃然界对⼈的影响;(2)教育是⼈与⼈之间的⼀种影响活动;(3)教育是⼈与⼈之间⼀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与⼈之间的⼀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6)教育是⼀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式使⼈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从⼴义上讲是⼀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的的促进⼈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从狭义上讲特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场所。

(1)教育者:专职和兼职教师,三个职责:辅助、指导、管理;(2)受教育者:学⽣,被动、受控制的地位。

受教育者是⼀个具有能动性的⼈,所有教育施加的影响需要受教育者内化才能变成现实;(3)教育内容: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技巧;智⼒开发、品德发展、体⼒增强、⼼理健康、价值形成等;(4)教育场所: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电影院、⼯⼚等。

4、教育的系统结构(教育形态):(1)第⼀层次:国家或地⽅⼀级的领导机关、教育⾏政部门及其⼯作⼈员。

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案,兵督促、检查⽅案的执⾏,按照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2)第⼆层次: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

任务是把上⼀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案。

(3)第三层次:教师。

任务是把学校⼯作的总⽅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作⽅案、教育认识与⾏为。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是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

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质的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的动物。

若取得一些新的倾向,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

英国的沛西·能在其所著的《教育原理》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起源说的依据:观察动物生活状态——比较研究——发现动物本能式求生技能学习——提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是本能的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和“育”⼆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中。

“教”字意含有⼈在执鞭示范演⼘,督促着站在旁边的孩⼦学习;“育”字则如妇⼥养育孩⼦之形。

可⻅,我国古代象形字就赋予了“教育”⼀词“示范”“培育”之义。

⼀般认为,最早将“教”“育”⼆字合起来使⽤的是孟⼦。

(⼆)教育的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活,教育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个⼈格⼼灵的“唤醒”过程。

教育不但要把⼈隐藏的能⼒与⾃我的本质挖掘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的有规则的社会⽣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所在。

共性:教育是培养⼈的活动,是促进⼈身⼼健康发展的过程(直接和⾸要⽬的),教育活动是顺应⼈性、社会发展之需要的。

教育的定义⼴义:⼴义的教育泛指⼀切增进⼈的知识与技能及影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对⼈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的活动。

含义或特征①教育是⼈类特有的⼀种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以影响⼈的身⼼发展为直接⽬标的活动。

③教育是使⼈的身⼼向着“积极”的⽅向发展。

概念:①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以⼈为对象以促进⼈的发展为直接⽬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的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知识·技能·品德·性格·能⼒·兴趣·情感·意志·身体健康等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义教育中的概念,即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起到教育影响作⽤的⼈,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原理2(1)

教育原理2(1)

教育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演变: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3、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4、教育的发展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

5、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系统。

6、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7、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

a.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b.受教育者指的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c.教育中介是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

教育中的物质中介是指教育中的器物。

意识形态中介表现为教育内容、及一些社会文化、风俗、乡土人情等,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也是教育活动的意识中介。

8.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同时传授一些天文,医学方面的知识。

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而在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一“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就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小结:
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 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 无目的的活动。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 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 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习的意义,也 有其合理性,但对此过于强调,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 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
(二)古代社会教育
金属工具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标志着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剩余劳动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 级。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 一次分离,产生了官吏、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等知 识分子,社会文化日渐丰富,促成了教育从社会生 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在我国古代,读书、做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或 解释圣书,总离不开引经据典,谁的经典学得多、记 得熟,谁就最有学问。这是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 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保守 性和封闭性。即使是一些具有革新思想者,在自己的 行为上也不得不表现出这一特征,即打出古人的旗号, 采取托古改制的手段。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表现: 宓羲:教民以猎 燧人:教民以渔;钻木取火 神农:教民以耕;尝百草
2.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原始社会生活中教育主要是以“巫”承 担:“以巫为师”。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 密切联系,主要在宗教活动中进行,宗教活 动蕴涵教育意义。表现形式有冠礼(青年 礼)、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Letourneau) 沛西·能(Percy Nunn) 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 主要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 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生存竞争的 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 种和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 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比较教育导论
授课老师:杨九斌 联系方式:jiubing20050926@
第一节 比较教育的产生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1
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 (1817年以前)
2 比较教育的奠基时期(1817年~19世纪末)
3 比较教育的形成时期 (20世纪上半叶) 4 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二战后至今)
• 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也称 为“学科倡导阶段”或奠基阶段。
• 思考:
• 比较教育首先兴起于何处?为何?
• 比较教育研究为何起初主要有政府官员实行? 这背后反映了何种问题?这种现象对比较教育 研究取向与什么影响?
三、比较教育的形成时期(20世纪上半叶)
• 迈考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 1861-
➢ 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在一开始奠定了一个不断科学化 的发展方向。
➢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比较的研究方法,尽管还不具备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品质,但毕竟明确地把比 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化了,这就为比较教育摆脱 无结构的比较和散漫的评论,进而建立自己的方法 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 库森(Victor Cousin,
• 《演说家》 、《共和政体 》
• “一个名符其实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任何 问题,任何需要云云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进行 演说,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 势,得体、审慎地进行演说。”
马可·波罗
(Marco Polo, 12541324)
意大利旅行家 《东方见闻录》
玄奘(602-664)
• 比较教育的真正价值主要还不在于从别国的 教育中移植某一个片段,而是在于分析和理 解别国教育制度中体现的精神,在于从深入 的分析比较中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从而找 到改善本国教育的途径。
• 方法论
• 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认为要联系各国教育 的不同社会环境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分析比较。
• 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确提出了“民族性”概念和研 究校外事物的主张。
• 薛福渐记(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奠基时期的特点
❖ 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 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 但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 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 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 论。
《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
• 1.建立和研究比较教育的必要性和设想 • 四条建议 : ❖ 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任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
资料的搜集工作; ❖ 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教育资料,提供国际教育协会分析
研究,以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 ❖ 建立师范学校教育体系,用最新的方法培训教师; ❖ 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期刊,传播教育改革经验。
• 《第七年报告》
• 赞赏了普鲁士学校出色 的教学方法和非强制性 的纪律。
• 田中不二磨( 1845-1909 )(明治时 期人,1875年被提升为日本文部次长)
• 《理事功程》
• 1871年参加日本使节团对欧美的访问,考察了 欧美教育制度,对日本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
• 中国:洋务运动,兴西学,学洋技
1792~1867,法国比较教育学家 ,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 )
• 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 鲁士的教育,并写出了《关 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 告》,为法国政府制定初等 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基 佐法案》(1933)提供了重 要参考。
• 霍拉斯·曼(Horace
Mann, 1796~1859,美国 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 , “公立教育之父”)
• 任何出色有效的教育都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之中的, 因而总是反映出一定的民族特性,理解这种反映在教育 中的民族性,将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的 教育制度,从而也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国外的教育经验。
• “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并且
校外的事可以支配和说明校内的事” 。
•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埃克斯坦称这一时 期的教育比较为“旅行者见闻”(travellers’ tales)。
二、比较教育的奠基时期(1817年~19世纪末)
马克·安托万·朱利安 (1775-1848 ,见习记者、见习外交官
,1817年以后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比较教育之父” 、“ 国际教育研究的先驱” )
1943,生于英国南约克郡,曾进入牛津大学三一 学院学习,师从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政论家罗斯金。 “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
• 《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 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1900)
• 目的论
•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 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而是在研究别国 教育的基础上,以改善本国的教育为目的。 ”
唐代僧人,7世纪中期 到印度学习佛教
《大唐西域记》
史前时期的特点
❖ 主要是旅游者、访问者的观感描述,并做一些印 象性评论;
❖ 随意性强,主要是出于一种兴趣和个人爱好; ❖ 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很多比较主要出自其他目
的,如抨击本国政府不重视民生,国家治理有问 题,通常采用一些教育例子来说明; ❖ 几乎没有实际应用目的。
2.比较教育研究的调查表格
影响和历史贡献
➢ 第一次系统地倡导和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 想,他的《纲要》被比较教育界广泛公认为最早系 统阐述关于比较教育设想的序言性草案。
➢ 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为比较教育作为 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的形成作出了开 创性的工作。他的开创性工作使比较教育的研究工 作结束了以前那种零散地夹杂于别的学科研究或纪 实性文艺作品中的无序状况,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 。
一、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 (1817年以前)
• 比较教育的根源存在于更遥远的 历史之中。
色诺芬(
Xenophon,公元前 430-前355,希腊历 史学家)
苏格拉底的学生,著 有《回忆苏格拉底》 、《波斯国王塞勒斯 传》 等。
• 西塞罗(Cicero,公元
前106-前43年,)
•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散文家 、政治活动家,雄辩术的倡 导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