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来袭 单身现象已成全球性话题

合集下载

中国单身人口近2亿,单身经济时代来临?

中国单身人口近2亿,单身经济时代来临?

中国单身人口近2亿,单身经济时代来临?作者:梅静来源:《畅谈》2015年第22期“单身贵族”是个令人向往的称谓,代表着自由、活力和尊贵,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逐渐被“单身潮”所替代。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中国迎来第四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单身潮的出现;第三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特征是,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

来自国家民政局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而且还带动了“单身经济”。

“单身经济”?吾之砒霜彼之蜜糖。

——我们的困难,却成为了商人的机遇。

比如,在中国,有单身节之称的“双十一”是全球最大的购物节。

资料显示,今年“双十一”,仅天猫的总成交金额就达到912亿元。

2007年,《新周刊》杂志联合搜智调查机构进行了一次名为“中国单身报告”的调查。

他们从京、沪、穗、深、蓉等16个具有代表性城市中抽取了1024个有效样本,分析发现:其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储蓄保险的只有5.4%。

这表明,现今的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

除了单身公寓、高素质的单身交友网站和俱乐部持续红火外,强调“生活保障”和“风险防范”概念的商业保险,以及以教育、养老为核心的理财险种应当都是“想他们所想”的对口产品。

与此同时,单身经济正在逐渐影响家电市场,不少商家都针对单身人士推出新产品。

日本品牌无印良品推出多款单身家电,包括500毫升热水壶、小容量电饭煲等。

不过,有媒体称,种种迹象都说明,摆在单身者面前的,是一条荆棘密布的艰难之路。

“单身潮”带来的商机与挑战-最新资料

“单身潮”带来的商机与挑战-最新资料

“单身潮”带来的商机与挑战一、前言日本是全球闻名的“单身大国”,50岁之前未结婚的日本男性比率约为23.4%,女性约为14.1%0但近年来,韩国大有反超日本之势,20至29岁和30至39岁人群的未婚率已先后在2005年和2015年赶超日本。

基于以上数字变化趋势,我国也不例外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达2.47%,比10年前增加近两倍,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显著增多。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达到2亿,专家表示,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面来袭!专家分析,在女性要求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今天,第四次单身潮显然担负着从真正意义上扭转这种固化现象的责任。

二、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单身经济”“单身经济”是个舶来词,最早由经济学家麦卡锡于2001年在《经济学月杂志上提出,原先指代那些单身且收入不菲的女性。

而今,随着单身群体的日渐庞大,这一概念开始泛指那些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的单身人群带来的种种商机。

“单身经济”是高负荷、快节奏的社会大环境催化的结果。

由于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适婚男女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单身。

单身人士中不乏由白领和中产阶级人群组成的精英团体,这些人在消费上的顾虑较少,还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所以他们的储蓄倾向更低,而边际消费倾向更高。

这表明单身人士与己婚人士在消费结构上大不相同。

面对这样一大波有钱的潜在用户,根据不同的需求能创造很多商机。

首先就是那些以脱单结婚为目的的婚恋交友市场,特别是结合现在的互联网十,世纪佳缘、百合网等在线婚恋市场迅速崛起。

有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它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8.4亿元。

还有《非诚勿扰》、《非常完粼等节目的火爆,这个产业的受关注度可想而知。

其次,单身狗是最舍得为自己花钱的人群了。

他们一个人吃、一个人玩,催生了很多新的需求,由需求产生了新的产业链。

比如,单身公寓。

蛋壳、乐乎等多个租房品牌都打造了单身公寓,很多房地产商也开发了更多的一居室、小面积公寓。

中国进入第四次单身潮 为什么大家不脱单

中国进入第四次单身潮 为什么大家不脱单

中国进入第四次单身潮为什么大家不脱单作者:来源:《中国经贸聚焦》2017年第09期有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达2亿,中国内地单身成年人的数量已经相当于俄罗斯和英国全部人口的总和。

中国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

为什么大家不脱单?有人说,不婚是为了逃避责任,也有人坚决地反对这一观点。

为什么单身的人这么多?是真的如网友所说这是一种“逃避”,还是有其他原因?亦舒在小说《我的前半生》里说,婚姻仍是最体面的制度,她笔下的罗子君离婚后,用再婚重启后半生。

尽管亦舒被新女性尊为师太,但距离小说出版不过短短十年,新女性却已升级换代,更为果决。

所谓中国的第四次单身潮,她们便是主角。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用镜头探究过日本的少子化现象。

少子化的前一个环节,便是单身潮。

镜头下,日本一部分适婚男性宅在家中,与他们的电子情人互动,享用它们虚拟的可爱乖巧与顺从。

镜头切换到日本的另一部分适婚女性,她们则奋战在职场,凭自己的努力赢得人生,谈到结婚,她们笑着说,男人们都被妈妈宠坏了。

在中国的家庭里,更多的情况是,男人躺在沙发上打游戏看球赛,女人做家务带孩子,很多已婚女性抱怨自己在丧偶式育儿,中国的传统婚姻,大多数依赖于女性的重大牺牲。

所以,现代女性走出围城后哀怨的少了,感觉重获新生的反倒多了。

新时代女性与男性一样,学业工作,一路拼杀过来,到了家庭,你让她牺牲,这不公平。

单身是无奈的选择吗?新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看似是单身潮的原因,但根子恐怕出在男女意识发展的不同步。

新女性已经坐上了飞机高铁,很多男性还在赶着牛车。

网络上的直男癌一意孤行,越走越远。

鲁谨写过一篇《暖男》的文章,曾经让无数女性心有戚戚焉,暖男触动女性的,并不是大半夜的一盒美食。

而是男性对女性的那种理解与体恤。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两个疲惫不堪的人回到家中,互相支撑与安慰,才是婚姻该有的样子。

所以,符合新女性理想的优秀男性非常抢手,同时也非常不够用,不愿意将就的女性便主动选择单身,毕竟经济独立为她们提供了这种可能,但她们并不是天然的独身主义者,这只是一种不得已,两害相权取其轻。

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来袭婚恋态度调查报告ppt模板

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来袭婚恋态度调查报告ppt模板
,而非“自身条件困难”,
一定时间以后就会
达到平衡
必然阶段
生活选择
“回归”理性层面
公寓
单身公寓

小号商品

单身俱乐部

交友网站

陪吃陪聊服务

家政

独食餐厅

理财
单身经济
单身者,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群
体一个社会符号,由此催生出“
单身经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单身族增多,婚龄推迟,
已经是一个
无论是享受单身,还是盼望早日脱单,
只要 就好,
“单身汪”的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世界性的趋势,
理性对待
3次的单身潮
中国历史上共经历了
已有超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 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式来临……
出生人口逐年下降
202X
年末中国总人口
万人
7.11 ‰
4.96 ‰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
全年死亡人口975万人
比上年下降0.25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137462
原因
中国第四次单身潮爆发的
男女比例
严重失衡
02
单身潮的背后,有着很深的社会隐忧
一人报团旅游被加收单房费
老板总让单身的加班,反正没结婚嘛
中国经营性墓地20年后无子女续费,按无主墓处理
想进养老院,必须有子女或监护人签名
市场规模相对下降
!
发放
组织相亲
对未婚高收入者
征收
“单身税”
津贴
男女约会政府买单

“单身”热潮的社会学解析

“单身”热潮的社会学解析

2008年第5期第29卷Northwestpopulation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一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有51.5%的妇女以没有婚姻配偶的方式生活,单身妇女首次超过半数,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搅动美国社会的一大因素;在日本,“单身赴任”则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继1950年、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三次单身潮之后,近年来我国的单身数量又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一些大城市,单身数量更是急剧上升,单身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新单身热潮的出现2006年4月,北京人口学专家根据一组人口普查的数据预测:北京、上海的单身男女已突破100万,而在1990年,北京30岁到50岁的单身人数约为10万人。

而广东省15岁及以上未婚人口达到2003万,占同龄人口的31.9%,远远超过了10年前的23.8%[1]。

研究同时指出,广东离婚率缓慢上升。

15岁及以上人口中,离婚人口数34万,占同龄人口的0.53%。

另据国家有关社会研究机构的统计,受“未婚人口老龄化”与“离婚人口年轻化”两大社会发展趋势的共同影响,目前我国的单身人数已经超过了人口总数的30%,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稳定在30%左右[9],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第四次“单身浪潮”。

一切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即人口,则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单身”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行为,但是现已形成一种群体现象,就成为了一个人口问题,那么这种合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关注这一现象的存在,并力图减轻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第四次单身浪潮的特点与中国前三次单身浪潮相比,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第四次单身浪潮有其独特的特征。

1.“单身族”的人口学特征首先,在人口数量上,以目前公认和预测的30%的比例核算,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2],那么单身者就应该占了39638.7万人。

中国单身情况分析

中国单身情况分析

中国单身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

造成单身人口越来越多的原因有5个: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剩男”问题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

重男轻女、偏好男孩的思想观念是造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

8 1= 2004-2015・由电人期虎(注:联合国明确认定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 之间,其他值域被视为异常。

)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衡造成适婚年龄段男女比例失调,适婚年龄段的男性人数大大高于适婚年龄段的女性人数,导致女性人口紧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比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高达206比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男多女少造成“婚姻挤压”,不少男性被迫成为“光棍”。

“剩男”社会问题越发严峻,适婚年龄段男性婚恋难度加大,单身问题难以解决。

-------- 华丽的分割线当“90后”进入婚育年龄,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推算,目前我国0—19岁年龄段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2377万,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的累积效应已经相当严重。

这一部分主要大龄青年难以找到对象,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高学历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女性与男性有着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近年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只有0.88%的女性进行大学本科学习,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5.76%,涨幅近6倍。

另外,2015年女性人数占研究生总数为45.4%,相比2000 年上升15.2个百分点。

S 丰中殂靑屮班以上另隹* 女H人口占比女性受教育年限增加势必影响婚恋年龄,导致结婚年龄推后。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学历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

他们为啥不想结婚?

他们为啥不想结婚?

他们为啥不想结婚?167期他们为啥不想结婚?单身者,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

但是在中国,选择做一个“单身贵族”需要承受的压力比想象的要重很多。

第四次单身潮来袭女性戏份加重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

近期有印度媒体刊文称,一项新调查显示中国成单身大国。

人口学家认为,未来这一趋势将在中国愈演愈烈。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正在迎来第四次单身浪潮。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部《婚姻法》带来了全国的离婚潮;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

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

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为2013年的14.6%,如今有超过5800万人一个人生活。

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正随着中国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而日益显现。

另外,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上女性人口中,有2.47%未婚;而此前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仅有0.92%未婚。

十年间,这一比例增加了近2倍。

新加坡《海峡时报》称,在中国,单身男性比单身女性多得多,但一些中国女性根本不把婚姻放在眼里。

文章称,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25—29岁女性有22%未婚,大大高于2000年的9%。

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人“不婚”?在经济+精神独立的中国年轻一代看来,婚姻似乎不会带来什么好处。

为什么单身的人会这么急剧涌现,难道“真爱”真的越来越少了吗?答案或许非常复杂,以致我们很难去做出精细研究。

但大体分析,导致单身成为一种趋势,恐怕有下面几个方面不能绕过。

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社会越进步,选择慎重走入婚姻的女人就越多。

因为她们已经脱离了以前社会女性对男性的物质依赖,由物质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要求。

中国婚恋危机_第四章中国“单身率”:“单身族”崛起为“第57个民族”

中国婚恋危机_第四章中国“单身率”:“单身族”崛起为“第57个民族”

所谓“单身”,是指一个人成年以后,应该婚配而没有婚配成家的人,主要是指从来没有结过婚的,也可以扩展到那些已经离异或者丧偶而没有再婚配的。

单身,有的是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婚配,属于“被迫”单身;有的则是自己“不愿”婚配,属于“自愿”单身。

一、新中国四次“单身潮”,含义大不同新中国建立以来,出现了四次“单身潮”。

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在“反对包办”氛围下,全国出现离婚潮;第二次,是“文革”结束、“知青返城”,形成一批大龄单身群体;第三次,是1980年婚姻法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理由,随后中国离婚数量大增;第四次,是21世纪以来,一大批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单身族群”形成,其时代特征就是“独生子女”演变为“独身男女”。

第一次单身潮——“解放”新中国第一次单身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

1950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该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婚姻法的颁布,使离婚成为妇女解放的象征,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

过去长期存在的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式夫妻关系大量解体,那些在革命年代无暇顾及个人问题而遵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以及一些并没有和伴侣共同生活的形式婚姻,也大量散伙了。

由《婚姻法》的颁布和实行,而引发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离婚大潮,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单身人群。

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间,全国大约有600万对离婚夫妇,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单身人口群体,社会学家称此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单身潮”。

第一次单身潮的出现,是与国家政治性质的改变、社会婚姻制度的变革、受压迫妇女的解放、社会风俗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次单身潮——“期盼”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单身潮,这次单身潮的出现,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相联系。

在“文革”期间,大批城市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

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很多城市男知青在农村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已经恋爱成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来袭单身现象已成全球性话题
【花镇】
媒体报道的数据有是否准确,民政部门并没有给出定论。

但随着中国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单身独居群体日益庞大却是眼见的事实——各种火爆的婚恋网站、相亲节目无不予以了佐证。

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来袭单身现象已成全球性话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城市范围内,单身女性更多;而在农村范围内,单身男性更多。

对于单身男女而言,大部分人依然在寻觅伴侣,还有部分在不婚和要婚中摇摆,而少部分人则是绝对的不婚主义。

单身男女中,30-40岁的人结婚欲望最为迫切。

40岁以上的单身男女更容易成为“终极单身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85后和90后中,一种后现代的婚姻观已经形成,他们不再认为结婚是一种必然。

不论如何,单身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到底是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还需要另外讨论。

男婚女嫁,单身与否不单单是中国话题。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统计,在澳大利亚2000多万人口当中,目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终身不婚,还有更多人选择长时间单身。

据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在单身人群中有两百万人选择独自居住,而这一数字在2031年时会增长到320万。

在墨尔本中央商务区,20到35岁的居民中,38%的居民是单身而且独居。

悉尼和布里斯本等澳大利亚大城市同样如此。

分析认为,澳大利亚单身人士如此之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澳大利亚各个地区的男女比例较为不均。

有报道显示,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城市正在闹“男人荒”,而广袤的农村地区正在闹“女人荒”。

另一方面,很多人并不把婚姻作为唯一确立两人关系的方式。

澳大利亚对事实婚姻的认可度较高,在法律和社会福利方面,只有同居证书或只是单纯保持长期同居关系的伴侣,在很多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因此导致很多年轻人对结婚并不迫切,甚至终身摇摆于同居和单身之间。

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称,近十年来,英国单身人数不断攀升。

2015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单身人数首次超过非单身人数,占51%。

从地区来看,伊斯林顿地区以63%的男士单身率和57%的女士单身率位列榜首,单身比例较高的城市还有曼彻斯特、诺丁汉、布莱顿和霍夫等。

不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单身未婚并不等于没有生活伴侣。

英国国家安全局表示,英国单身人数的增加可以归因于很多因素,包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婚率降低、社会对未婚人群以及未婚同居人群的接受度提高等等。

与此同时,老年人离婚率和丧偶率升高,单身人群也日趋老龄化。

由于女士偏向于嫁给比自己年长的男士,英国未婚女士的平均年龄目前是26.9岁,低于未婚男士的28岁。

而且随着年轻一代的思想越来越开放,80后、90后对于婚姻并不是那么迫切,很多人觉得单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目前,在德国不到八千万人口中,单身者和独居者接近两千万。

在49岁以下的年轻单身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而且绝大多数单身者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示满意。

据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单身者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超过30%的居民是单身。

根据调查研究,德国单身者的比例如此之高,有两个主要原因:女性要求太高,男性太不主动。

但社会学家认为,单身现象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个人经济上的独立,使得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委曲求全,搭
伙过日子,传统的家庭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目前,德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采取传统方法为单身者创造相识的机会,为单身者牵线搭桥;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人们组成家庭,如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

不过单不单身,似乎并不影响德国人的生活质量。

据调查显示,61.9%的单身者对自己的生活表示满意。

花镇是以女性婚恋咨询与情感成长为主的服务机构,若有情感困惑,请添加花镇:,在线咨询情感问题。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也从没有独立生活过,直到来了加国。

然后发现,有生俱来的独立细胞瞬间苏醒,几乎可以万事不求人,独立自强到令自己刮目相看。

其实是环境使然,因为我也求不到人,举目无亲,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人带着女儿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有幸结识了几位华人朋友,圣诞节前第一次聚餐,说起各自的安居经历,无不感叹,加国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堪堪把在座的娇娇女都变成了女汉子。

主人是一位大我两岁的姐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最是热情好客,令人宾至如归。

席间说起各自的圣诞计划,我打算带女儿去夏威夷度假。

话音刚落,便有两个声音相继表示可以负责我的机场接送。

我和这里的许多老外一样,早在订机票的同时就租好了机场的昼夜停车,自驾往返机场。

于是婉言谢绝了朋友的好意。

“下次不许再这样了啊!知道你是不想给人添麻烦,但你知不知道我们就是喜欢被麻烦呀?”主人心直口快地埋怨道。

“我是早上七点的航班,五点半就得值机,四点半出发,若是让你们送的话,岂不是要跟我一样倒时差了,如果是中午的航班,我就不客气了。


“任何时侯都不需要客气。

朋友是用来干什么的?朋友就是用来相互亏欠的。

因为把你当朋友,所以我有求于你的时侯才不会犹豫,反之你有需要的时侯,也理所当然地来求我办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一次次的相互亏欠互还人情的过程中日渐亲厚的。

我巴不得你麻烦我,这样下次我麻烦你的时侯就理直气壮了,否则你从不求我,我怎么好意思去求你,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我把这当作了一堂宝贵的人情世故课。

简单朴实的道理,却蕴含着与人交往的大智慧。

怪不得她周围有这么多的朋友,我很羡慕她为人处事的通透。

从那以后,我学会以另一种方式与人相交,大方索取,大方回报,有欠有还,交情不断。

有位家长临时有事找人代班去图书馆做义工,我正好有时间,立刻响应。

之前我们只是恰好在同一个家长群里的点头之交,见面连话都没说过两句。

事后,她主动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替我一次班,我欣然接受,你来我往的便成了朋友,更是将相互代班发扬成了传统。

邻居外出期间托我帮他浇花剪草送收垃圾桶,我爽快地同意,等我回国时,也毫不犹豫地请他为我服务。

有一天我不在家,监控摄像头通过手机提示我的院门被风刮开了,摇摇晃晃,还没来得及通知朋友帮我去看一眼,就见邻居走进了画面,拿着工具帮我把松掉的门拴修好,关门离去。

我又欠了他一次,没关系,下次包饺子时给他多煮一份。

女儿的玩伴度假回来带给我们一罐锡兰红茶,等到春天,我从国内给她捎回明前龙井。

她妈妈种的蓝莓大丰收,送给我一盆,我吃不了做成了蓝莓酱,又给她送回去一瓶。

下一次,她干脆叫我去她家,品茶煮蓝莓酱。

几年下来,我不再是当初那个独在异乡求助无门的女汉子,如今女汉子仍在,却是同在异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朋友是用来相互亏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