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1至4全面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必修1至4全面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必修1-4复习经济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

B、必须用于交换。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①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

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3、金属货币与纸币区别联系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下跌,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

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高中政治复习提纲(全)

高中政治复习提纲(全)

基础知识天天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职能。

3.纸币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2.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相反。

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其互补品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相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促使商品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反之缩小生产规模。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获得价格竞争优势。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4.(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知识点

政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成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媒介的职能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货币的发行: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可能出现物价上涨或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结算方式:现金结算、银行转帐结算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一百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时,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价格较高,称为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价格较低,称为买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率提高,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收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收入的变动会影响人民人们的消费水平。

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贷款消费、租凭消费、钱货两通消费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是指从食品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3)消费为生产产生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1.由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2.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3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大力发展产力的措施: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必须通过改革。

3.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提高科技水平与人口素养。

实行可连续发展战略。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何?怎么办?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1)合适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安稳,多层次的状态,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增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实行这一制度的措施: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绝不摇动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绝不坚定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竞争,相互增进的新格局。

五.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二六.我国就业的现状,意义,措施分别是什么:1.我国就业的意义:(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全部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酬劳,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生产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域,从而增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中必修一至四政治复习提纲(完美)

高中必修一至四政治复习提纲(完美)

第一课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商品(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区别:(1)含义不同。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价值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形态不同。

使用价值具体;价值抽象。

(3)性质不同。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4)主体不同。

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统一)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十大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二)商品价值、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三者的关系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

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

(三)价格与交换价值区别与共同点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

区别:A交换价值(是指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存在于货币产生前(即物物交换时期),而价格存在于货币产生后。

B价格是价值的符号,而交换价值则不是。

(四)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1)公式不同: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2)直接的物物交换一般在货币产生前,而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3)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只要满意就可成交,而商品流通的买、卖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复习提纲主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原始社会(一)经济(二)社会结构(三)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的最初和最低阶段生产力(低下) 劳动者: 采集者 生产者 劳动方式:采集 农业、畜牧业 劳动工具:旧石器 新石器 劳动对象:大自然(适应自然) 大自然(改造自然) 生产关系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分配制: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社会关系:平等互助的生产关系部落联盟部落 部落 部落 部落 氏族 氏族 氏族 氏族 氏族 氏族 氏族 氏族 氏族成员地位平等,通过氏族议事会共同管理集体事务。

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家庭劳动代替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出现奴隶主和奴隶主阶级二、阶级社会阶级: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一)奴隶社会1、生产关系:所有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分配制: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关系地位: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2、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3、社会结构: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国家产生了)4、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进步性: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封建社会1、生产关系2、封建土地所有制(1)地位: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高中政治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政治复习提纲完整版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1、 商品的(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用于交换;二、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货币的(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2)产生: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产生了货币。

(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4)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即标价;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和流通手段(即买与卖;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5)其它职能: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充当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意:区分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与支付手段(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等),刷卡消费是流通手段。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 货币流通次数4、纸币及其本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危害?(1价值)。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下跌的现象。

(本质: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注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无权任意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但无权规定购买力。

(3)纸币的职能: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纸币能执行货币的所有职能5、结算方式有那些?人们通常采取哪些结算工具?(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复习提纲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
(直接决定因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p58-60)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适用范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P58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P58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p59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p59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适用于个体经济中)p59
※2、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p60
①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第二节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p60-63)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P60
2、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p60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3、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p60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4、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措施:p61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P62
☆2、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P62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注重效率就会有差别,差别过大就会有失公平。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62-63
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③既要落实就业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④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节国家财政(p64-68)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P64
2、财政收入的实现过程: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P64
☆3、财政的作用:P65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P65-66
经济不平稳运行的两种情况:
①经济滞缓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
②经济过热时: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一)财政收入P66-67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种类):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原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②分配政策
☆4、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②国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二)财政支出P67
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种类):
①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5债务支出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P68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第二节征税与纳税(p68-72)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税收与国家的关系:有国就有税。

②税收与法律的关系:有税必有法。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P69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相互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P69
(1)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为五大类:
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资源税(矿产税、土地资源税)
财产税(契税、遗产税)
行为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
※(2)两大税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P70
①增值税:属于流转税。

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②个人所得税:属于所得税。

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纳税人: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跟,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税率制度: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意义: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任务
☆1、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P71
2、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P71
※3、增强纳税人意识:P71-72
(1)义务意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每个公民必须自觉诚信纳税。

(2)权利意识: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批评和检举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