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从汉字考释中管窥中国古代纺织文化

、 . 9NO 7 b11 . J l. 0 6 uy 2 0
从汉字考释 中管窥 中国古代纺织文化
邓 志 强
( 湖南工业大学 中文系 ,湖南 株洲 42 0 107)
摘
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 ,中国古代 的纺织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古汉字
● ’
一
中的帅部 、糸部 、巾部汉字及相关字群字义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进程及其鲜明特点。 关键词 :纺织;帅部 ;糸部 ;巾部;文化 ’
中图分类号 :G 1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5 6(0 6-00 -0 09 102 0) 0 9 3
纺织是人类 服饰文化 的一大进步 。据考 ,我国古代 的纺早于织 ,纺起源于旧石 器时代 的制绳 ,到新石器 时 代 已有陶纺轮。织起源 于织席 、结 网,河姆渡文化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纺织是受编织启发而来的 。 古代纺织品的原料 主要有两类 。
“ ,圆也 。 抟 ”这些同源字都 出 自 “ 专”( 纺坠) ,都有 圆转之义 。 另一类是动物性纤维 ,主要是蚕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 、养蚕 、缫丝 的国家 。在古代传说中就 有黄帝 之妻嫘祖教 民养蚕取丝的故事 l 。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良渚文化遗址 中已发现丝织品残片。甲骨文 中也有 “ 、 蚕” “ ” 丝 ” 帛”等字 ,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 b 。据统计 ,甲骨文 中与蚕桑直接有关 系的 桑 、“ 、“ 辞
一
类 是植物性纤维 ,主要是葛藤 、芋麻 。葛是一种 纺织葛布 的藤生植物 ,是多年生的蔓草 ,长于气候湿 润
的幽峭山区 , 尤其是南方山区。原是野 生 , 后人工 培植 。《 说文 ・ 帅部 》“ , 葛 矫络帅也 。 ”桂馥 《 说文解字义证 》 : “ ,细葛也 。裕 ,粗葛也 。《 ・ 矫 诗 周南 ・ 葛覃 》 葛之覃兮 ,施于 中谷 。 :“ ”(“ ” 覃 ,蔓延 。) 谓播葛种于谷 中, 及时种植 。早在石器时代 ,先 民已知葛根( 地茎) 可食 ,其蔓条可捆扎 。《 墨子 ・ 节葬下 》言禹 “ 道死 ,葬会稷之 山,衣衾三领 ,桐棺三寸 ,葛以缄之” 。葛之纺织 ,必先煮沸以脱胶 、 脱皮 , 折成缕缕洁 白纤维。《 ・ 诗 周南 ・ 葛 覃》 又云 :“ 是刈是漫 , 为矫为络。 毛传 :“ , ” 漫 煮之也 。 孑颖 达疏 :“ ”L 于是刈取之 , 于是湮煮之 , 煮治已讫 , …… 乃缉绩之 ,为矫为络。 ” 葛是我国先民最早利用 的植物纤维之一。《 韩非子 ・ 五蠹 》称尧 “ 日麂裘 ,夏 日葛衣 ” 至今发现的最早 冬 葛布是江苏吴县草鞋 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的三块葛织 品 ,表 明早在六千年前我国已利用葛纤维作纺织原料 。 周代官府专设掌 葛之宫 ,司掌葛的种植 与纺绩 。《 周礼 ・ 官 ・ 地 掌葛 》“ 掌以时征矫络之材于山农。 ”此是征敛之 事 ,意按时向山民征收织葛布 的原料 。人工栽种葛草最 著名一例是春秋时越王勾践 为雪耻灭吴而大量种葛。此
7例谈汉字中的服饰文化

绔
绔也写作袴,裤子的意思。 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 前后裆,有点像今天的运动员穿 的护腿,功用在于防寒。纨绔是 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 致的生绢,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 务正业者。
襟
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的前幅,古代作 品中提到的襟,一般指前幅,《伶官传序》中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就是指的前襟。襟 是形声字,形旁是“衣”,声旁“禁”兼表义, 因为袒胸露怀是不礼貌的,故以襟禁之。因为襟 当胸,所以可用来指胸怀(如胸襟)。 “襟”又叫“衽”,中原地区交领之服衣襟 向右掩,即左襟压右襟,而边远不发达的地区正 好相反,叫“左衽”。后代即以“左衽”指不服 从朝廷的远方敌人。
服装,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自 有人类,就有服装。为己的实用性和为人的审 美性的双重功能,使服装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必 需品。同时,服装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能展现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衣服的主要作用应该 是护体、御寒和遮羞。从和服饰有关的汉字所 表示的意义总体来看,不仅古人重视服装的服 饰美,而且大多与古代礼制有关。可见,在我 们的古人眼中,衣服的文化意义十分重大,在 某种程度上,它已超过了它的物质价值。
2.体衣
衣
甲骨文写作“ ”,象形字。
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 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
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 经· 东方未明》》中是 “常”的异体字。裳就是裙。《说文解字》 巾部:“常,下裙也。”《孔雀东南飞》写刘 兰芝即将离开焦府时,这样写道“著我绣夹 裙,事事四五通”,此处的裙即“下裳”。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裳用几幅布帛连接而成,魏晋以前男女 都穿裳,隋唐时代裙为妇女专服。后来文学 作品中就用“裙钗”代称妇女。
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服饰与礼俗

1. 某些少数民族
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3. 一时一地的短暂风俗
2. 逝者
“衽,衣襟也。生乡右 手解抽带,便也。死则 襟向左,示不复解也。”
明代早期,受到前朝 少数民族统治的影响, 部分地区的女性服饰 保留了一小段时间的 左衽。
领袖:
取诸《乾》、《坤》。”
汉服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束腰,用绳带系结, 下装通常为缠裹式而非上升式,版型宽松不 修身,以庄重典雅为美.
和((领结来是
系指指(构像领所
结大襟指全英口谓
方襟式领称文交交
向小)式应字叉领
)襟右)该母,,
。位祍大是“看指
y
置
襟直”起的
。
右衽指的是衣襟左掩右,外层 系带在右侧。
袖口宽度 ,大于袖根,称作“ 广袖”,广就是宽的意思。
袖子比较长,要想把手伸出来,必然令衣袖在手臂上堆 积,形成许多纵向褶皱,类似牛脖子下的垂肉,即“胡”,
所以此种袖型称作“垂胡袖”,在汉代较为常见。
袖子呈圆弧形状,如同琵琶, 故称“琵琶袖”,在明代非常流行 。
袖子很短,称作“短袖”,常用 于叠穿衣物或夏季服装。 。
族,当然也不例外。
汉服又称华服,是汉民族 的传统服饰,绵延上下五千年, 体现了汉族的礼仪风俗和审美情 趣,展示着中国人的是汉族人。
贰
汉服也不单指汉朝服 装,而是汉族服装。
叁
汉服和汉字、汉语一样,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 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
汉服的衣领和袖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经常 装饰有精美的缘边。要提起一件衣服,必须 从这两个位置着手,故有提挈之义,后引申 为国家、政党、群众团体等的最高领导人。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说文解字·衣部》中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小探

从 衣服 样式 到质料 ,从颜 色到纹饰 ,不同意义 的衣部 汉字蕴含 了历
史 的 生 活方 式 与生 活样 法 ,如 “ ” “ ” 等 字 反 映 出 的 森 严 的古 代 衮 、 榆 等级制度 ,又如 “ ” “ 褐 、 桓” 等平 民装 束有别于礼 服从而 对人们生 活
行 为所起 的制约作用 ,都体现出汉字是时代 文化的活化石 。以下 是对部 分衣部字的具体分析和文化阐释 :
用。
《 文解 字 》 洲 :,丹 毅 衣 也 其 本 义 为红 包 细 制 的 搬 说 ” k 篇 ・ 衣部》 云 : 王后衣也 。 即特 指王 后之衣 。衣 作为 内 一 服擎握 的 ” j 王后 六 服 之 一 ,其 衣 为 上衣 下 裳 连 属袍 式 ,本意 于暗 , j 帮 的 忠贞不二之心。按 《 说文》 i『 J,展衣应 为红 色 ,毛 许传 ¨: “ 前 i 礼 普 ,以 丹 丝 为 衣 与许 慎 说 法 同 另有 一说 衣 为 白色 . 郑 j 5 农 日 :“ 衣 , 白衣 也 。 然 而 无 论 色泽 ,农颜 色 都 为 包 之 ・ 展 ” .胜 】 后 朝 见皇 帝 及 宾 客 的 重 要礼 服 袢 ,《 说文解字》 训 :“ 敝膝也 ,从衣韦声。 《 岗礼》 L :“E后之 - I 服 讳 衣 谓 画 袍 。 《 名 ・ 衣 服 》 日 :“ 后 上 服 曰袢 衣 , 【 母 雉 之 史 ” 释 释 王 I 珏 I ,衣 』也 。 丰 衣 是一 种 在 黑 色 礼 服 L用 五 彩 绘 制 翟 形 的 千 后 祭 服 其 = ” 书 - 功 用 是 作 为 王 后 从 王 祭 先 王 时所 服 。 《 礼 》 郧 玄注 日 : “ 王 祭 先 E , 周 从 则服丰 衣。 由于周礼 的传统典 范作用 ,伟 衣成 为 l后 世皇后 的最 高彤 书 ” 『 制礼服。 榆 ,《 说文解字》 训 :“ 谕翟 ,羽饰衣 ,从衣俞声 ”偷翟 是王后助 祭的礼服 ,与神衣 、阙狄合 称为 “三翟” ,即王后 的三种绘有 翟形 的祭 服。王筠 《 说文释例》 日:“ 周礼天官 内司服之 揄狄 ,许所据本盖 作输 翟 ,榆者衣之名 ,翟者衣之饰。 ”偷翟 服色 为青色 ,其 上饰有 鹞碓 ,以 《 三礼图》 为证: “ 翟 ,王后 从王 祭先公 服衣也 。刻青 翟形 彩lJ , 谕 目雉 缀 于 衣 是 也 。 ” 除衮 、丰 吝、榆外 ,“ 衿”一 说为 周时祭服 . .《说文解字》 i : “ , J I 修 l 玄服。 《 ” 周礼 ・ 春宫 ・ 司服》:“ 祭群小祀 则玄冕。 “ 冕即是黑 包衣 ” 玄 服 ,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 服 ,《 记 ・ 礼 王制》 人冕 而祭 ,幺农 :“
汉字与服饰文化ppt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
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
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
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
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
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
②冕 (免)——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
头衣 体衣 足衣
(一)头衣
古代帽子叫做“头衣”,又叫“元服”
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 (biàn)、胄、帽、巾、帻、笄、簪
1、冠 冕 弁 —身份的象征
①冠 是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冠——《说文》:“冠,絭 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 也。”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 组成。
冠的文化含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 贵族身份的标志; 男子成年的标志。
3、丝织过程:
1 缫丝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2 练丝 对蚕丝进行沤煮漂白 已练之丝叫熟丝,未练之丝叫生丝 绡,生丝也。纥,丝下也。缅,微丝也。级,丝次第也。 3 纺织 纺,网丝也 织,作布帛之总名也 纪,丝别也 绝,断丝也。继,续也。续,连也。经,织从丝也。纬,织横丝也。 4 染色 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紫(青赤色)、缥(青白色)、绛(大赤色)、
《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 衣皮带茭(干草),冬则不轻而温,夏则 不轻而凊。”
衰蓑
《说文·衣部》:“衰,草雨衣。 秦谓之萆。从衣,象形。”
《说文·裘部》:“裘,皮 衣也。从衣,求声。
2、手工时代
我国古代的纺早于织。纺起源于旧石 器时代的制绳,到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纺 轮。织起源于织席、结网,河姆渡文化 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

浅谈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是指将汉字的形状、意义、象征等特点运用到服饰设计中,通过汉字艺术元素的融入,使服饰更具有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汉字艺术可以应用在服饰的创意图案设计中。
汉字有着独特的笔画和结构,通过调整、变化字体、线条、间距等形式,可以创造出各种形状独特、富有美感的图案。
将“福”字的内部笔画进行重新构造,形成吉祥纹样,运用在服饰上,既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营造喜庆、吉祥的氛围。
汉字艺术可以应用在服饰的装饰细节中。
通过将汉字的形状运用在衣领、袖口、腰带等部位上,可以增加服饰的独特性和视觉吸引力。
在衣领上绣上一些汉字,可以突出服饰的主题,凸显设计的风格,同时也能给人一种简约、雅致的感觉。
汉字艺术还可以应用在服饰的色彩搭配中。
汉字的字体和色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通过将汉字的形状和颜色运用到服饰设计中,可以使服饰更具有表达、传达特定情感或文化寓意的能力。
在服饰上运用红色的汉字,可以突出喜庆、热烈的氛围,而黑色的汉字可以带来庄重、稳重的感觉。
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品牌标识、广告宣传等方面。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将汉字融入到品牌标识和广告宣传中,可以增强品牌的中国特色和文化自信。
很多服饰品牌在设计品牌标识时,会使用汉字的拼音或简写形式,既能传达品牌的本土文化,又能便于消费者记忆和辨识。
汉字艺术在服饰文化中的设计应用是一种创意的,可以使服饰更具有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方式。
通过运用汉字的形状、意义、象征等特点,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图案、装饰细节和色彩搭配,体现品牌的文化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字艺术的应用也要注意尊重和保护汉字的文化价值,避免滥用和变形,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衣冠之邦——汉语中服饰词语的意蕴

、
关 于衣
《 说文 》: 衣 ,依也。上 日衣 ,下 日裳 。在现代汉语是衣 服 、衣 裳之意 。 ( 一 )有 “ 衣 “ 字的服装 词汇 “ 白衣 ”: 古 代普通 百姓都 穿 白色 衣服 , 《 史记 ・ 儒林列 传序 》记载 : “ 及窦太后崩 ,武安侯 田纷为丞相 ,绌 黄 、老 、 刑名 百家之言 ,延文学儒 者数百人 ,而公孙 弘以 《 春秋 》白 衣 为天子 三公 ,封以平津 侯 。 ”后来代 指无 功名或元 官职 的
【 关键词 】 服饰# l  ̄ r - ;衣冠之邦;服饰文化;汉字意蕴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 活的要素 , 也是一种文化文 明的载体。 在 中华 民族悠久 的文 明史中 ,服饰不仅可 以遮体 避寒 ,更蕴 含厚重 的文化 内涵 。中国被誉为 “ 衣冠之邦 ” , 服饰源远流长 , 先 民们不但创 造出多姿多彩 的服饰 , 还延伸 出很 多服饰词 汇 。 这些词 汇承载 了深厚 的历史文化 、审美风俗 、社 会生活 的意 蕴 ,丰富 了汉 语语 汇 。
社 斜纵横
青年与社会
衣冠之邦
一
汉语 中服 饰词语 的意蕴
潘 忆 燕
广州 5 1 0 3 1 0)
( 广 州市纺织服装职 业学校 ,广 东
【 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文章试图通过对汉语服饰词汇的追根溯源,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厚 内涵,从而进一步理解汉语中服饰
词 汇的丰富意蕴 ,更好 弘扬 汉语语 言。
“ 铁衣” : 用铁甲编成的战衣。 《 乐府诗集 ・ 木兰诗》 : “ 朔 气传金柝 , 寒 光照铁衣 。 ”唐代 岑参 《 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 京 》 : “ 将 军角 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 ”故有 “ 铁 衣郎” 的说 法 ,指 战士。 “ 衲衣 ” : 僧人 的衣 服许多 补丁 ,称作 “ 衲衣 ” ,所 以和 尚又用 “ 老衲”自称, 代指僧人。戴叔伦 《 题横山寺》诗云 : “ 老衲供茶碗 ,斜 阳送客 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装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此衣即指上衣。
“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
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
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
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
直领是衣领从颈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
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 U。
《说文.糸s I部》:“绔k U,胫j i ng衣也。
从糸,夸声。
” 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
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 《释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 《后汉书.廉范传》 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 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 袴表示生活好。
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 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
意为用刀裁衣。
《说文.刀部》 :“初,始也。
从刀,从衣。
裁衣之始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 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
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 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
今北方牧羊人 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
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 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 字变成了形声字。
“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 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
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 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 今天的“裘”字。
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名.释衣服》:“绔,跨也。
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也。
” 衣”贝朋贯串 “贝”字的本义是蛤g e 、螺lu o —类有贝 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 ;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 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 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
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 “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 : “舟 表”或“上衣《”说。
文.衣部》:“表,上衣也。
”段玉裁注:“上 衣者,衣之在外者也。
”“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 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徐锴k a 注:“古以 皮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会意。
”表后来引申指表面横为玉片的平视图形,一竖为贯穿玉片的绳。
璧为古代货 币,后代的铜钱有孔而以绳穿之为一贯,即是以玉为货币的遗俗。
玉本是一种光洁美好的石头,进入铜器时代后,玉器 字原写作王,它与“君王”的“王”的区别是:“玉”字三横距离相 等,而“王”字中间一横靠上,后来“王”字三横也写等距离了, 于是为了与“王”字区别,才加了一点,但因“王”字很少作字的 构件,所以作为左右结构的字形构件的“玉”字仍不加点。
字皆变成了“礻”。
(示字旁 ) 求裘 “ [、•” 裘”原本 求”、“ 人之子,熊罴P i 是裘。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 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 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
说文.衣中国古代的佩玉甲骨文的玉字,像玉串,成了国家重器和珍贵饰品,并以它来比拟崇高的德行。
玉”壳动物的总称,甲骨文文字,像贝壳形。
古代以贝壳为货币, 货以之为珍贵的装饰品,故贝也指货币。
《说文.贝部》“贝” 字下:“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在构中“贝”常表示钱财。
“朋”字甲,骨文文字,像把贝连为两串, 左右对称,本为货币单位,据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研究,故 五枚贝为一串,两串为朋,源于同师为系。
“贯”本指串钱贝的绳索,《说文.毋部》:“贯钱贝之贯。
从毋(gu a n)、贝。
”“贯”缺口的佩玉。
字形有“玉”和“夬”i 两个构件组成。
因是 实为玦之古字,玦的名字来源于“决”,故其形有缺口。
古代玦除作为一般的配饰使用外,还隐含着“决断”与“诀别”两种意图,为决断、诀别的象征物。
《白虎通》:“君子能决断以示之者三。
”因玦有“决断”含义,所以范增以玦项王,让他的玉器。
《说文.玉部》:“琮,瑞玉。
大八寸,似车釭g a ng 。
从玉,宗声。
”琮的起源很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墓 是后起字,是在毋字形上加“贝”而生成,专表钱贝之串a 。
“ 串” 实即毋字,毋为横置, 串为竖置。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毋” 字之下:“者宝货之形, 独言宝货者,例其余。
一者所以穿而持之也。
古贯穿用此字, 今贯行而毋废矣 .... 后有串字,有字,皆毋之变也。
”玦ju e 玦是古代一种环形而有玉器,故以玉为构件夬”既是表音的声符,又兼表义,“夬”则配玦。
”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决心杀掉刘邦。
琮 c 0 ng 琮是 外方内圆而中空葬中,即大量出现了玉琮。
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璧圆琮 方,故分别指向天地。
《礼记.校特牲》 :“魂气归于天,形魄 归于地。
”即人死只是形体之死,魂魄永存,人死之后,魂魄分归天地,璧琮既是给天地的礼物,又是魂魄归天地的通行梳一般分为两种,两种的区别是齿与齿距离的宽窄,齿间距 宽的叫梳,齿间距窄的叫篦,但梳、篦二字都是后用的字形, 至少在汉代以前,一般用“疏”、“比”二字,如马王堆一号 策和居延汉简等皆有“疏比一具”之语,一具即一套,这也说 明古代之梳是梳、篦成套使用的。
“疏比”为反义词,比,密也,疏指齿少距宽,比指齿多距窄,所以分别用二字表示两 种梳子。
《史记.匈奴列传》 :“比余一。
”司马贞索隐引《仓 颉篇》:“靡者为比,粗者为梳。
”《说文.木部》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
”后来才改“疏”为“梳”造了专字《。
说 文.木部》:“梳,理发也。
从木,疏省声。
”以木为构件,是 因为梳大多为木制。
《释名.释首饰》 :“梳,言其齿疏也。
篦是一个借用的字,但也与其字从竹有关,李贺《秦宫诗》能梳子的最早名称是栉,如《诗经.周颂.良耜 s i 》:“其 比如栉。
”朱熹集传:“栉,理发器,言密也。
”《庄子.寓言》:实于》”皆用“栉”。
栉,从木,节声,节也表义,《广雅.释证。
中国古代的梳妆用具 梳篦 古代的。
” 王琦注:“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
”栉zh i进盥漱巾栉。
”成玄英疏: 栉,梳也。
”《仪礼. 冠礼》:“栉后来“栉”就成了各类梳子的总称。
《说文.木部》 :“栉梳人很少用镜,只在盆中置水照面,但在距今四千余年前的新 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墓葬中已经发现了铜镜,可见镜的起源很 早。
铜镜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墓葬中都有少量发现,但 直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铜镜才大量出现,可知此时铜镜才 较多使用。
古镜一般呈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不同中心有纽可以穿系 j i 。
战国时期的铜镜背面多几何 图案和动物图案,无文字。
常见的纹饰有卷云纹、山字纹、 花叶纹、连弧纹、菱纹、虎纹、蟠P a n 龙纹、龙凤纹等。
汉以后, 镜背多铸有吉祥语。
宋元以后才渐趋衰微。
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 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 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 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器》:“梳,栉也。
”王念孙疏证: 栉之言节也,其齿相节次也。
”比之总名也。
”古代的梳子大多用木制成, 另外也有用角、 象 牙、玳瑁等材料制作的。
形体大多为马蹄形, 也有少数为长方形的。
说文.金部》 : 镜,景也。
从金,竟声。
”古代的镜以铜制为主,故从金。
战国以前,古 纹饰, 匚=f 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 富多彩。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