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30张PPT)

【本课小结】请同学谈谈这 节课的收获与感想。
1、下面四副图片哪一个反映的 清明节的习俗( B )
A
B
C
D
2、将下面的诗句和对应的节日用线连起来。
千门万户曈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宵节 中秋节
春节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节手抄报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吃赏祭玩饮观赏月花桂潮桂饼灯花花酒
中秋节的诗词
《十《五望夜月望怀月远》》
((唐唐··王张建九)龄)
海中上庭生地明白月,树天栖涯鸦共,此时。 情冷人露怨无遥声夜,湿竟桂夕花起。相思。 灭今烛夜怜月光明满,人披尽衣望觉,露滋。 不不堪知盈秋手思赠,落还谁寝家梦。佳期。
七夕节 端午节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重阳节
中国有56个名族,各名族在社 会发展进程中都有本名族的传 统节日,请大家课后收集其他 少数名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并能整理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
分小组展示同学们的成果!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习俗
春 节 的 习 俗
贴窗花贴对联守岁看春晚放鞭炮贴年画拜年压岁钱包饺子蒸年糕
春节的诗词
喜迁除元莺夜日·守岁 马乾合坤雪簪消,空爆春鸣落浅鸦竹(。列(落南声听炬宋宋),爆,中)王竹几文岁安一送处(天石宋月穷玳祥岁代,筵)去除椒开史浩花宴堂,待。堂旦介,我;系百 千坼末 命眉,路随女寿争伴,妍惊年春千。齐粉风欲频捧面风 门告玉。雨尽送万语壶,,,金暖户守盏穷身入瞳岁。边与通最屠瞳宵奇饱 世苏日,绝莫,雪俱;,放是霜忘笙小歌桃。;散新。 酒满无晕身复朝花霞影屠总,,苏寒遥把欺指梦新重珠,翠帘桃,深挑换却院灯忆。旧凤待夜符屏到香了未。暖,央。道笑一。拂声

人教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ppt

人教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ppt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 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02 清明节传统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 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 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 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
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 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 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 筝带走了。
节令食品
腊八粥
庆祝丰收. 又称“大家饭”, 是纪念民族英雄 岳飞的一种节日 食俗。
年糕
又称“年年糕”,与 “年年高”谐音,寓 意着人们的工作和 生活一年比一年提 高。
饺子
又称水饺,是中 国北方民间的主 食和地方小吃, 也是年节食品。
元宵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 口感都均为不同 的食品。
风俗习惯
守岁
除夕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
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 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课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课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23张ppt)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
部化悠我内日中 分的久们容形国 。 一的中丰式的
个历华富多传 组史民,样统 成文族是,节
之扬 第
精传 髓统
节 日
三 部 分
之探 内传 涵统

第 二 部
日分
之寻 起传 源统
节 日
第 一 部 分
爆春(竹 风声宋送元中)暖一日王入岁安屠除石苏,;乌风清(啼吹明寒唐鹊旷寒食)噪野食野白昏纸谁望居乔钱家吟易木飞哭,,? 节万分古(端传唐端午闻)自为午文谁屈秀言原,; 千门万户瞳瞳日,古墓累累春草绿。堪笑楚江空渺渺, 总把新桃换旧符。棠梨花映白杨树,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呢?

节日习俗之我见
拜团祖 年圆先
饭祭 祀
踏清
凭吃龙 吊粽舟
子竞 渡
青明
郊祭
游祖
问题:
1、总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传统节日,得出他们共同 点是什么? 2、从这些节日中你能得出中华 民族的道德观有哪些?
3、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 为什么?
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凸显了故乡和家庭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 凸显了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尽是。
03

“《称把农最春
年 , 谷
说 文 。
为 “ 年
谷 的 生
业 , 古
初 的 含
节 和 年
熟 也 :

禾 部 》 :
” ,
长 周 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课件ppt

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 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

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 节
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
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
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
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二02 、 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扫墓
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 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 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 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 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 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扫各纷 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 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 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 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 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 人的怀念。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
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 插 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 柳
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 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 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 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 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 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 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 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 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 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 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 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PPT)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春节
清明节
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中秋节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节
七夕节
❖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 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 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 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 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 为乞巧节。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传统节日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还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有历史的岁时文 化、汉族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三大部分;涉及领 域也很广泛,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 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 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和价值观。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以及 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认识中华民族的 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来源。有些节日是 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 济的产物,还有些节日则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 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到秦汉时 期,节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宵、端午等。魏 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 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 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已成为礼仪性、 娱乐性的活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教学课件 (共8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教学课件 (共88张PPT)

起源之一
纪念屈原
相关习俗
起源之二
此说出自东汉 《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 人,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当时 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过了 十七天,在五月五日 投江,五日后抱出父 尸。
纪念孝女曹娥
起源之三
春秋时,吴国 忠臣伍子胥含冤而 死之后,化为涛神, 世人哀而祭之,故 有端午节。
“新春、新年,亲情的温暖、欢聚的时光,也有了不同的载体。 与一般观感不同,手机上的“年味”其实并不淡。在2017年淘宝年 货节上,全国有2.8万个村的村民通过农村淘宝置办年货,而农村淘 宝精选的200种土货,吸引了全球365个城市的消费者抢购。数据显 示,年轻人不仅热心于“爆买”,也非常在意“过年”,他们十分 关注传统年俗。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与“春节”相关话题的累计讨 论量达3.9亿,“回家”“过年”“年夜饭”“全家福”仍然是高频 热词。其实,对中国家庭而言,过年堪称周期性的“集体仪式”, 不仅赓续着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更寄托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夙愿。”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 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 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 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起源之一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 《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 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 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 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 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 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 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 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新课标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新课标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新课标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教案)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教案活动⽬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的起源和演变,提⾼⽂化素养;2.从中国传统节⽇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整理、分析资料的能⼒;4.在活动中提⾼沟通和表达能⼒。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难点:通过以上活动弘扬中国传统⽂化。

教学⽅法⼩组合作学习法;⾛访、搜索资料,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新课⽼师导⼊:请同学们回想⼀下,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节⽇是什么节?学⽣回答: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师导⼊: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常熟悉的节⽇。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进这些传统节⽇,在感受传统⽂化魅⼒的同时,探寻这些节⽇的渊源。

今天我们上⼀节活动课第22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

⼆、展⽰活动⽬标(见活动⽬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标,⼼中有⽬标,⾏动有⽅向,学习有动⼒。

三、活动过程⾸先,分⼩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学⽣活动:在⽼师的帮助下,在⾃愿的基础上将全班分三个⼩组: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2.节⽇习俗与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3.传统节⽇对社会⽣活的作⽤其次,搜集资料,课堂活动。

⼀、春节主题活动资料1.向同学们出⽰喜庆的春节图⽚,请⼀组同学说出春节的起源.⽼师概括:春节的起源:春节⼜称为新年、⼤年、新岁,⼝头上⼜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中的⽴春,也被视为是⼀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初⼀开始为新年。

⼀般⾄少要到正⽉⼗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初⼀⾸”(即“年”),年节的⽇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二、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对 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 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 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 称一直沿用至今。
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游戏一 猜灯谜
1、谜面:犹如丫丫翻了身 (打一字) 2、谜面:暗访山东 (打二字国家名) 3、谜面:女真侵宋分南北 (打一字) 4、谜面:连呼减速 (打一词牌名) 5、谜面:听音便是意中人 (打一字) 6、谜面:拔苗助长 (打二字战国人名)
游戏二 读古诗猜节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5、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6、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7、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8、此夜明台应久话,清空万里共婵娟。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第22课 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的起源 和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通过学习不同的中国传统节日, 提高学生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3.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 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 国情怀。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 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从---秘鲁--案----《声声慢》---因---商鞅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又叫踏 青节,寒食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 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开始于周代,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 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晋公子重耳吃,渐渐恢复了 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 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 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 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 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 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传说,元朝末年人民为推翻残暴的元 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 上,放在月饼馅里。最后起义终于推 翻腐朽的元朝。
七、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又称"踏 秋",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最早形成在战国时期,唐代被正 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 至今。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一起登高"避灾",插 茱萸、赏菊花。
讨论:四人小组完成116页的讨论题
课后小结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 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是我中国 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 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 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 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它 们并将它们发扬广大。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是阴历七月七日,又称乞巧节。 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 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 即在月光下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 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后来受 西方国家影响,乞巧节被视为情人节。
六、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象征团圆,吃月饼,是赏月的佳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 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四、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
据《史记》记载,楚国人屈原力主联齐 抗秦,遭到反对被流放。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见祖国被侵略, 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 石投江。楚国百姓到江边去凭吊屈原, 怕鱼龙虾蟹咬屈大夫的身体,用树叶包 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 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 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新年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一、春节的起源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 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 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公历一月一 日称为元旦,把农历一月一日叫春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