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分类
生物:人教版8年级 扁形动物和环形动物知识点总结

生物:人教版8年级扁形动物和环形动
物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8年级生物教材中关于扁形动物和环形动
物的知识要点。
一、扁形动物
1. 扁形动物的特征
- 扁形动物体扁平,多为扁长形,疏松的细胞层构成体壁。
- 扁形动物通常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少数寄生在其他动
物体内。
2. 扁形动物的分类
- 扁形动物的主要分类有扁虫、吸虫和线虫。
- 扁虫有条状的扁体,常寄生在人和家畜的肠道内。
- 吸虫有扁平带状的体形,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肝、胆道等器官。
- 线虫细长而圆柱形,生活在土壤、淡水和海洋中。
3. 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殖
- 扁形动物多为寄生生活,吸取寄主体液为生。
- 扁形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二、环形动物
1. 环形动物的特征
- 环形动物的体长呈圆筒状,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内有一对细长的刚毛。
- 环形动物的体壁由肌肉组织构成,能够收缩和舒展。
2. 环形动物的分类
- 环形动物的主要分类有海蛞蝓和蚯蚓。
- 海蛞蝓生活在海洋中,体壁上有粘液腺。
-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喜欢潮湿的环境。
3. 环形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殖
- 环形动物多为自由生活,以吃食物为主要生活方式。
- 环形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以上为8年级生物教材中关于扁形动物和环形动物的知识要点总结。
扁形动物的生物学研究

扁形动物的生物学研究扁形动物是一类广泛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又称“扁虫”,有发达的器官系统,是一群研究者热衷的生物模型。
在扁形动物研究中,系统发育、生殖、发育、行为、解剖等方面的问题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扁形动物的生物学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I. 扁形动物的分类扁形动物是一类广泛分布的节足动物,目前,已知的扁形动物大约有20,000多种,具有相当高的多样性。
扁形动物的分类学分为两个大类:A. 法囊虫类(Platyhelminthes):包括泼尼松类(Turbellaria)、吸虫类(Trematoda),绦虫类(Cestoda)等。
B. 宽吻类(Gastrotricha):包括肖吻目(Chaetonotida)、蠕吻目(Macrodasyida)等。
另外,还有一些未被归入到上述两大类中的扁形动物,分别称为线虫类(Nemertea)和永细胞类(Acoela)。
II.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育扁形动物的系统发育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很长一段时间,扁形动物的系统分类都依赖于形态学特征,如鳞片、皱褶、体型和节片等。
然而,这些特征并不具有足够的信息量,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分类问题。
同时,由于线虫和永细胞的存在,导致了传统的分类方式变得不够明确。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序列被用于扁形动物的系统发育研究。
2008年,一项基于大约5,000个核基因序列的分析揭示了扁形动物的基本系统发育( Egertová et al., 2011) 。
该研究发现,扁形动物共分为四个单系类群(全体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A. 钵形动物类(Catenulida):也称为毛吻虫类,体呈无节片链状,口位于前端,是扁形动物的基础类群。
B. 热带吸虫类(Trematoda):也称为吸虫类,具有一个带刺的口吸附在其他生物的表面,例如蚯蚓、鱼等。
吸虫类的幼虫会引起人体的传染病。
C. 细颈吸虫类(Monogenea):这里指体小的寄生性吸虫类,常 parasitize on fish,可以发生亚个体性繁殖。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一、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1.身体扁平,呈带状或片状。
2.无分节,无腔肠,没有呼吸和循环器官。
3.消化道为单口式,进食和排泄通过同一个口进行。
4.兼具原肠腔动物和中肠腔动物的一些特征,既有中胚层、回肠和体腔,也有原肠腔和器官腔囊。
二、扁形动物的分类:1.扁形动物门:包括叶须动物、扁虫和吸虫等。
2.叶须动物门:体呈叶片状,有鞭毛,如蠕虫。
3.扁虫门:呈带状或条状,体表覆盖细长微体或刺状突起,如绦虫。
4.吸虫门:体呈椭圆形或卵形,长约1-30mm,如血吸虫。
三、扁形动物的主要种类和特征:1.叶须动物:(1)多为水生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的动物。
(2)体表有纤毛,用于运动和进食。
(3)消化道为单管式,具有前端口和后肛。
(4)鞭毛细胞为其特征之一,为纤毛细胞的一种细胞特化。
2.扁虫:(1)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
(2)呈细长条状,由头部、颈部、体节和尾部构成。
(3)体表覆盖微体或刺状突起。
(4)头部有吸口和感受器官,用于吸附主人的营养物质。
(5)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如猪绦虫、牛绦虫等。
3.吸虫:(1)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如肝、肺、肠等器官。
(2)外形呈椭圆形或卵形。
(3)口盖在身体中间或后方,有多个感受器官。
(4)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宿主寄生关系,如血吸虫、肠吸虫等。
四、扁形动物的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1)叶须动物:常通过纵裂、横裂、片裂或内离体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绦虫:通过体节的再生或脱节分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3)吸虫:通过体节的再生或孢子囊裂成许多体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性生殖:(1)叶须动物:雄性和雌性个体交配,通过交配器官进行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2)绦虫:先产生雌雄同体个体,然后交配产卵。
(3)吸虫: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有雌雄同体和两性生殖两种。
五、扁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叶须动物:多数为水生动物,有些寄生于水生动植物或动物体内,如水蛭、水母等。
生物:人教版8年级 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知识点总结

生物:人教版8年级扁形动物和软体动
物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8年级生物课程中有关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重要知识点。
一、扁形动物
1. 扁形动物的特点
- 扁平的身体结构
- 单一的消化道
- 呼吸和排泄通过皮肤进行
- 双面对称的身体
2. 扁形动物的分类
- 绦虫:常寄生在动物和人的肠道中,身体由许多片段组成。
- 吸血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对人类健康有害。
- 蚴虫:寄生在淡水中的动物体内,传播着寄生虫病。
二、软体动物
1. 软体动物的特点
- 身体外部覆盖有软壳或贝壳
- 软体部分有发达的肌肉组织
- 呼吸有多种方式,包括鳃和肺
- 多数为两侧对称的身体结构
2. 软体动物的分类
- 腹足类:主要由蛞蝓和蜗牛组成,身体后部有一个足可以爬行。
- 双壳类:包括蛤蜊和扇贝等,身体被两个贝壳保护。
- 铠甲类:例如大螺旋藻,身体外有硬壳保护。
- 颈足类:主要包括鳃足动物,具有一对鳃足用于呼吸和运动。
以上是本文档对人教版8年级生物课程中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
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扁形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扁形动物知识点一、扁形动物的分类和特征扁形动物是一类无脊柱动物,主要特征是体扁平,呈条形或叶形,平行于腹背轴线,一侧为背侧,一侧为腹侧。
扁形动物的触角和口都在腹侧,肛门在背侧。
扁形动物分为海生扁形动物和陆生扁形动物两类。
其中陆生扁形动物常见的有吸虫、绦虫和扁形蠕虫。
二、吸虫吸虫是扁形动物中的一种,体形细长大约2-3cm左右,成年后能够寄生在牛、猪、狗、猫等动物的肝、胆、肠等内部组织中。
吸虫的生命周期非常复杂,其幼虫需要在两种不同的寄生生物之间转换才能完成生命周期。
人类也有可能被吸虫感染,引起各种感染疾病,如血吸虫病、棕色吸虫病等。
预防吸虫感染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感染源、饮用可靠的饮用水、定期进行体检等。
三、绦虫绦虫是扁形动物中的另一种,也是一种寄生虫。
绦虫体形细长,具有很强的顶端和底端差异化,所以会呈现出节片状。
绦虫的头部有一个牙齿状的结构,用于吸附在宿主肠壁上。
绦虫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多数情况下感染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严重感染会导致肠道阻塞、胆管阻塞以及营养不良等疾病。
预防绦虫感染的方法包括为动物做好预防、人类定期进行体检、生食或不熟透的食品要避免食用等。
四、扁形蠕虫扁形蠕虫是指那些具有扁平体形、从未形成蠕动运动器官的蠕虫。
扁形蠕虫在地球上的分布区域非常广泛,约有100种左右,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砗磲、石蝎等。
一些扁形蠕虫可以被认为是一些典型的生化反应器,可以不需要操作就能进行多种催化反应,如光合作用等。
五、结语扁形动物形态简单,生活方式多样,种类繁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与扁形动物的接触,减少感染的可能,避免带来致命的危害。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了解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环境。
12扁形动物门

无
有 无 肝片吸虫
无
有吸盘 小钩 有 猪(牛)带绦 虫
多自由生活,多数生活在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也有生 活在土壤中的。 体表有纤毛。 海洋生活的种类多栖息于潮间带石下或海藻丛中,一些种 类也侵入养殖埕地,成为蛤( Ruditapes)、蛏 (Sinonovacula)等贝类的养殖敌害。 分类:过去一直根据消化管的有无及其复杂程度分为无肠 目、单肠目、三肠目及多肠目。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以生 殖系统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消化管的结构进行分类较为确切、 合理。 常见种类:旋涡虫(Convoluta)、微口虫 (Microstomum)、平角涡虫(Planocera)、真涡虫 (Dugesia)、直口涡虫(Stenostomum)。
扁形动物——生殖、发育
中胚层的出现——导致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输卵管、 输精管等)+附属腺体(前列腺、卵黄腺等)。 因具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体内受精——动物由水 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扁形动物大多数行有性生殖,多数雌雄同体,生殖器官构造比较 复杂。 涡虫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当饥饿时,内部器官(如生殖系统)被吸收消耗,惟独神经 系统不受影响,一旦有食物后,器官又可以重生。 脑内神经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和再生作用有关(再生过程中, 神经分泌细胞的数量增加)。 涡虫纲具有无性生殖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横分裂),且具有极性, 这可能与轴的生理学和发育的梯度有关。此外,三肠目涡虫随着 饥饿虫体缩小,退行生长(degrowth),有时从成体大小缩到孵 化时的大小,再喂食又能重新生长。推测这种过程可能是组织恢 复活力(rejuvenation),胚质不灭(immortality)能力的表 现。
原肾系统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又是排泄器官, 尤以淡水种类原肾管发达,海产种类不发达。
扁形动物科普文

扁形动物科普文引言:扁形动物是一类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动物,它们具有扁平的身体形态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扁形动物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一、分类:扁形动物属于动物界中的一个门,被称为“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根据其生殖方式和解剖结构的差异,扁形动物可分为两个亚门:吸虫亚门(Trematoda)和绦虫亚门(Cestoda)。
二、特征:扁形动物的身体呈扁平形状,通常由一个细长的主体构成。
它们没有体腔,也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单一的,只有一个口和一个肛门。
此外,它们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通常由一对眼点和一对感觉器官组成。
三、生态习性:1. 栖息地:扁形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也有一些物种生活在陆地上。
它们可以在河流、湖泊、海洋底部以及湿润的土壤中找到。
2. 摄食方式:扁形动物的摄食方式多样,有些物种是寄生生活的,通过吸食宿主的体液获取营养;而另一些物种则是自由生活的,通过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或腐食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3. 繁殖方式:扁形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是雌雄同体的,即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而另一些物种则是雌雄异体的,需要两个个体交配才能繁殖。
四、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其次,一些扁形动物是寄生虫,它们可以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对宿主的种群结构和行为产生影响。
此外,扁形动物还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再利用。
结论:扁形动物是一类独特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其扁平的身体形态和特殊的生态习性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扁形动物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资源。
希望本文能够增加大家对扁形动物的了解,并引起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动物第四章.扁形动物PPT

某些扁形动物被人类捕杀或作为药物、食品等资 源利用。
3
实验研究
扁形动物常被用作科学实验对象,以研究生物学 和医学问题。
保护与利用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监管等,保护扁形动物的生存环 境。
可持续利用
合理利用扁形动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
科普教育
加强公众对扁形动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THANKS
感谢观看
物种特点
扁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表现在它们的形态、生活习性、繁殖 方式等多个方面,这些特点有助于它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生存和繁பைடு நூலகம்。
进化与系统发育
进化历程
扁形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适应辐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物 种。
系统发育
通过对扁形动物的形态、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类群的 进化历程和物种多样性的起源。
寄生或自由生活
01
扁形动物通常为寄生或自由生活,其中寄生生活方式的扁形动
物会对其他动物造成一定的危害。
食性
02
扁形动物的食物来源因种类而异,包括藻类、细菌、原生动物
等。
环境适应性
03
扁形动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
存和繁殖。
02
扁形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部分扁形动物可以通过分裂、出芽等 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如涡虫等。
变态发育
扁形动物的变态发育分为不完全变态 和完全变态两种类型,不完全变态是 指幼虫直接发育为成体,而完全变态 则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发育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onorchis sinensis)
华 枝 睾 吸 虫
(二)生活史
终寄主
人食未熟的鱼被感染
肝
卵随人粪入水中
华 枝 鲤科鱼 成虫 卵 睾 (第二中间寄主) (人肝胆管中) 毛蚴 吸 后囊蚴 (鱼肌肉中) 虫 胞蚴 雷蚴 的 尾蚴 生 活 史 尾蚴逸出螺体
毛蚴在螺体 内发育繁殖
卵被沼螺吞 食在螺体内 孵出毛蚴
理,寄生性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动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 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形态结构
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取食方便而直接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 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 表皮特化成皮膜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 产生固着器官(吸 盘、钩、锚等)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卵黄腺
后精巢
肝片吸虫
肝 片 吸 虫
(Fasciola hepatica)
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二、 吸虫纲(Trematoda)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肝胆管内)
(一)形态结构 体扁平、透明 具树枝状睾丸2 1.固着器 具口吸盘和腹吸盘
羊(中间寄主)
(2).牛带绦虫
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的主要区别
成虫长度 5-10M 2-4M
节片数 头节形状 顶突 卵巢
妊娠节片子 宫每侧分枝数
1000-2000 方形 无顶突和小钩 左右两大叶
15-30 分节脱落,自动爬出 牛
800-1000 球形 略伸出,2行小钩 左右两大叶,1小副叶
7-13 数节同时脱落 人或猪
几种常见绦虫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细 粒 棘 球 绦 虫 的 生 活 史
犬食含棘球蚴的 动物内脏被感染
狗(终寄主)
成虫(犬 小肠内)
卵随犬粪排出
头节凸出 (吸住犬肠壁) 头节凹入 棘球蚴
卵 六钩蚴
犬粪
内含多个头节
羊牛等动物吞食虫卵 后在肝及其他内脏器 官发育成棘球蚴
人误食虫卵也发 生棘球蚴,此虫 生活史终止
2.体壁(保护,物质交换) 胞饮小囊
线粒体
体表面
小刺
皮层:合胞体(syncytium) 基膜
基膜
肌肉层
环肌 纵肌
实质细胞
线粒体
核
肝片吸虫体壁纵切面
3.消化系统 消化管摄食
排泄管 储精囊 输精管 卵巢 卵黄管 输出管 排泄囊
口 雌性生殖孔 腹吸盘
口吸盘 咽
肠管 生殖孔
子宫 卵黄腺 成卵腔 受精囊 前精巢 输出管 后精巢 排泄孔
绦虫头部的排泄器官
4、神经系统
脑、纵神经索、环神经
无感官
绦虫的神经
5.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
侧神经 排泄管
精巢 卵巢
排泄管 子宫
输精管 储精囊 生殖孔 阴道 梅氏腺
孕卵节片
பைடு நூலகம்
输卵管 卵黄腺
成熟节片
猪绦虫孕节
绦虫节片
雄性生殖器官:
泡状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囊—生殖孔
雌性生殖器官:
子宫 梅氏腺 叶状卵巢—输卵管—成卵腔—阴道—生殖腔 卵黄管、卵黄腺
节片脱落情况 中间寄主
扁形动物各纲鉴别特征
体表 涡虫纲 吸虫纲 有纤毛 有皮膜 肠道 吸盘或口钩 生活方式 发达 简单 无 有 自由生活 寄生生活 (生活史中 有自由生活 阶段) 寄生生活 (生活史中 无自由生活 阶段)
绦虫纲
有微毛
无
有
六、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
1.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争养,化学刺激,机械刺激,传播微生物
2.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先天免疫,后天免疫
3.寄生虫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
寄主进化,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4.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 从而摄取被寄居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是相统一的,而这 种统一又必然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根椐这一原
随着寄生程度的发展,退化愈趋退化 如吸虫---肠道退化;绦虫---肠道消失 随着寄生程度的发展,强化愈趋强化 如绦虫--孕节内全为生殖器官,体壁皮膜形成微毛
总结
1.中胚层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发展的意义 2.寄生动物生活周期的复杂性
频繁更换寄主,多个幼虫阶段
其它种类的吸虫
肝片吸虫
日本血吸虫
肺吸虫
布氏姜片虫 三代虫
吸虫纲主要特征总结:
1. 均营寄生生活,少数为外寄生,多数为内寄生; 2. 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无一般的上皮细胞,大部分种类发展 为具小刺的表皮。 3.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趋于退化,外寄生者有眼点,内寄生者无 眼点。 4. 具有吸附器,如:吸盘、小沟等。 5. 消化系统简单。 6. 呼吸:外寄生进行有氧呼吸,内寄生进行厌氧呼吸。 7. 生活史趋于复杂,外寄生的种类有1个寄主,1个幼虫期,内寄 生种类有2~3个寄主,多个幼虫期。 8. 生殖系统趋向复杂,生殖机能发达。
沼螺(第一中间寄主)
受精卵:黄褐色,似灯泡,顶有盖,旁有肩峰样突起, 底有小疣沼螺吞食后才可孵化
受精卵-沼螺吞食-肠内孵出毛蚴-过肠壁成胞蚴
终宿主:人猫狗
误食 在总胆管发育成成虫 第一中间宿主
雷蚴 囊蚴 - 尾蚴 感染期
淡水鱼虾(第二中间宿主)
尾蚴:形似蝌蚪,体部和尾部。体部有眼点,溶组织腺, 成囊细胞和方形排泄囊,尾部长。
头节 颈部
妊娠节片
绒毛
液泡
2.体壁:营养与呼吸 皮层:合胞体、绒毛 基膜 肌肉层 实质细胞 无消化系统(绒毛) 体壁直接吸收营养
厌氧呼吸 皮层细 胞主体 线粒体 核 线粒体 合胞体
基膜
环肌
纵肌
实质
绦虫体壁横切面
3.排泄系统
原肾管型:
焰细胞和许多分支
两对侧排泄管
背 1对 腹1对(横管相连)
生殖器,繁殖力强。多有一个中间寄主
绦虫纲的分类
1、单节亚纲
旋 缘 绦 虫 成虫 幼虫
2、多节亚纲
细粒棘球绦虫
猪肉绦虫的幼虫
猪肉绦虫的成虫
米猪肉
米猪肉
绦虫纲
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间寄主为猪。 (一) 形态结构: 头节--顶突、吸盘、小钩 颈部--不分节,但可以不断以横分裂形式产生节片,是绦 虫的生长区 节片--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孕卵节片(妊娠节片) 1.体壁与营养 2.排泄系统:原肾管型,不同的发育节片有一定的区别 3.神经系统:头节神经节不发达,由此发出纵神经索踪贯整个节片。 4.生殖系统:非常发达 (二)生活史 孕卵节片 猪(中间寄主) 六钩蚴 囊尾蚴 人体内发育 (终末寄主) (三)危害与防治
口 子宫 雌性生殖孔 成卵腔 腹吸盘 梅氏腺 排泄管 储精囊 卵巢 输精管
口吸盘 咽 肠管 生殖孔 子宫 卵黄 卵黄腺 导管 受精囊 成卵腔 受精囊 前精巢 输出管 后精巢
卵黄管 受精囊 卵巢 输出管 劳氏管 雌性:卵巢1个-输卵管-成卵腔
子宫-雌生殖孔(前)
劳氏管
排泄囊
卵黄管 华枝睾吸虫雌性生殖系统部分放大 排泄孔
吸 虫 纲
吸虫纲的分类 1、单殖亚纲
体外寄生 不更换宿主
固着器在体后端,为锚或 小钩
三代虫
指环虫
3、复殖亚纲
(1).特征
阴茎 生殖腔 卵巢 消化管
口吸盘 咽 腹吸盘 子宫
成卵腔 梅氏腺
体内寄生
更换宿主
多具口吸盘和腹吸盘 卵黄管
输精管
(2).常见种类
前精巢
A、肝片吸虫(羊肝蛭)
牛羊等食草动物或人的肝胆管内
体表吸收养料
口、咽、食道、肠
(细胞外消化为主)
华枝睾吸虫成虫 形态结构
4.呼吸系统
行厌氧性(anaerobic)呼吸方式
5.排泄系统:为分支的原肾管:
焰细胞-分支小管-排泄管- S排泄囊-排泄孔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不发达,为梯形神经 感觉器官退化
7.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同体或异体受精
雄性:精巢1对-输精小管2条 -输精管1条-储精囊1-雄生殖 孔(腹吸盘附近)
在成卵腔或阴道内受精,同一或不同节片或不同个体
(二)生活史
头节附于小肠粘膜上
终寄主
猪 带 绦 虫 的 生 活 史
孕卵节片随 人粪便排出
囊尾蚴头 节翻出
成虫
孕卵节片
人食未熟 的猪肉
囊尾蚴
粪土
卵壳破裂消失
六钩蚴
卵
卵
猪食有虫卵的人粪便 含囊尾蚴的猪肌肉 人误食虫卵也成为中间 猪(中间寄主) 寄主,此虫生活史终止
(三)、绦虫纲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1.内寄生
(对寄生的高度适应)
2.成虫扁平带状,体分头节、颈部、节片3部分。
附着器官(吸盘、小钩、吸沟等)集中于头节
3.体表纤毛消失, 感官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
4.皮层具微毛,靠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
5.生殖器官高度发达,每一成熟节片都有一套雌、雄
囊尾蚴 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 内,可见小钩和吸盘,是感染期。
含囊尾蚴的猪肉叫“米猪肉”“米粉肉”“豆肉”
致病性 消化道疾病 癫痫,阵发性昏迷 局部肌肉酸痛麻木 视力障碍,失明
猪绦虫(Taenia solium)
猪绦虫(Taenia solium)
猪绦虫(Taenia sol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