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合集下载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运用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中心而往往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

归因是动机的决定因素。

理性的归因有利于我们成功,反之,非理性的归因只会徒增我们的挫败感,无益于我们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模型。

韦纳指出,人们对于成败的原因有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

按照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的外在原因,按照稳定性这一维度,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

按照可控性来说,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人长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

在学习过程中,成败与否,我们都要进行积极归因。

考试失败了,不要归结为我们比较笨,能力比较差这样稳定的性的原因,换个角度,是这次试题太难了,并不是只有我考得不好,或是这次我不够努力,复习的不够全面。

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产生无助感,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拼搏,拾取信心,争取用努力换取下次最好的成绩。

当我们成功了,不要一味得觉得是运气好,踩了狗屎运,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对下一次的成功满怀信心抱有期待。

能力是稳定的,原因的稳定影响成败期待的继续。

能力好激发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争创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成败的真正的、逻辑上的原因,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想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

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作为老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

(完整word版)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完整word版)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

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

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

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

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

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

归因理论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反之,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他就会确信不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会取得能力之外的成就,从而引发消极情感,降低期望水平,削弱学习动力。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动机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动机
而其 他 三方 面 的原 因是 不 可控 制 的. 如表 1 所示 :
表1 韦 纳 归 因理 论 的 三 维 度 分 析
生能 够 意识 到英语 学 习 的重要 性及 其对 今 后就 业
发展 的影 响 , 但 却提不起 兴趣 , 觉得英语 学习太
苦, 常常 会有 放弃 的念头 , 直接 影 响 了英 语 学 习 的 效果 . 这些 学 生 的特 点就是 缺 乏动 力 和激情 , 也 就 是缺 乏英 语 学 习动机 . 因此 , 大 学英 语教 师 要致 力 于如 何 引导 学 生 积极 主 动 的学 习 , 激 发 学 生 的大
第2 3卷 第 2期
Vo 1 . 23 No . 2
四川 文 理学 院学 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3年 3月
Ma r . 2 0 1 2
身能 力 和任务 难 度 , 而不 稳 定 的原 因包 括 努 力程
0 引 言
随着 时 代 的不 断 发 展 , 英 语 已经 成 为 人 们 不
可缺 少 的交 际 工具 之 一 , 大 多数 非 英 语 专 业 的学
度和 运气 好坏 . 根 据行 为原 因的可控 性 , 可分 为 可 控制 原 因和不 可 控制原 因. 努力 程度 是可 控 制 的 ,
学生大 都乐 于接 受老 师 的帮助 , 寻 找老师 的帮 助 , 乐 意 向老 师和 同学请 教 , 并 表示 要 继续努 力 , 以求 下次取 得好 成绩 . 另外 7 6 . 9 % 的学 生认 为 自己没 有 考好 的主 要原 因 是 “ 这 些 试 题 太 难 ”、 “ 教 师 教 得 不好 ”、 “ 这 门课 程 引不起 自己 的兴趣 ” 等. 这 部 分 学生 往往 不愿 意 去 寻求 教 师 的帮 助 , 不愿 做 出 努力 , 缺少 学 习 动 机 . 从 学 生 的 问 卷 调 查 结 果 来

韦纳归因理论与学生自信心培养

韦纳归因理论与学生自信心培养
自我的内心体验。自信的学生一般活泼 、 坦诚、 虚心、 大度、 比 较开放 , 没有过多的 自责。 自信是人的生活风帆, 他能帮助人 们克服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障碍, 顺利到达人生彼岸。 曾经有人
身 体状况
任务难度
通过这三个维度可以分析任何原因。如果把成功归因于
内部的、 稳定的、 可控的原因, 就会提高工作、 学习的积极性, 使人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原因, 则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使人产生意外
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拟从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原理谈谈如何运 用归因的规律, 帮助学生克服自 重塑自 卑, 信。 一、 韦纳成就归因理论概述
这种可以改变的因素时, 就会对成功不抱期望。 这种期望作为
一种动力因素会对进一步的行为起作用。对未来成功抱有期 望的往往就继续努力,而对未来成功不抱期望的则可能止步 不前甚至自 自 其次, 暴 弃。 原因归因会引起情感反应。 对行为 结果的情感反应有两类: 一是与行为结果直接相联系的满意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面正确的个体差异观和个性教育观借助提倡新教育方法和新教育理念的契机通过对学生个性的适应培植和利用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韦 纳 归 因 理 论 与 学 生 自信 心 培 养
万 瑛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三部分习题, 例如“ 在探究‘ 干燥的种子是否含有水’ 你设 时,
计的方案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 “ 心的发源地都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 ”准备一个 ‘ “ 婴儿娃娃 ’ , 假设他已经出生10个月, 请你拟定一个照顾他一周的计划。 与 父母 、 老师交流, 改进计划的不足之处。 这类开放式的习题较 ” 好地体现了评价标准的改革方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 考, 得到个性化的答案。 除此之外, 武汉市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也多次进行考试评价制 度的完善. 2004年武汉市中考增加实验的考试的内容。 在考试形

韦纳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韦纳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浅谈归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

归因无处不在,无论是高明的心理学家还是普通的百姓。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学业的成败进行不同的归因。

学生的归因风格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本文拟分析几种归因理论,并探讨其对教学实践的一些启示。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海德认为归因可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给我们如下启示:1、当人成功时应归因为他的能力强,这样可以让他产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

2、当人失败时应归因为他不够努力,而不能归因为无能。

因为归因为无能会伤了其自尊心,会有羞耻的感觉,对未来缺乏信心,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

归因为他不努力,一方面可以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可以令他觉得自己是有过错的,他自己要负责,不能把责任推给老师,或怪试题太难。

这样他会更努力学习。

(二)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

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归因任国防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如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这样的,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会更好等等,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

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学生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有效的归因,并进行相应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心理学家韦纳等人在整合了前人的归因研究后认为,人们往往根据内外部、控制点和稳定性对行为进行归因。

根据内外部可以将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性格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

根据控制点可以把原因划分为“内控性”和“外控性”原因。

内控性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行为的结果,认为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于自己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外控性是指个体认为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根据“稳定性”,可以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容易改变的,是不稳定的。

对行为的归因根据上面的三个维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期待和情感),同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归因时,也会由于三个维度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具体如下:1、对学习成绩的归因不同会导致对以后的学习成绩的期待发生变化。

如果把学习成绩的结果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学习成绩的期待与这一次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

例如,如果认为这次学习成绩较高是由于运气的结果,那么可能产生下次也会较高的期待,也可能不产生,因为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学习成绩的高与低取决于以后的学习是不是努力或考试时的运气怎么样。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

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

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
归因倾向。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

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

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
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

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

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

这种间接压力更使该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

四.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
指通过一定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归因训练有多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也较方便的是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强化矫正法。

例如,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重要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

对那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予以强化,面对那些未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的学生予以引导,甚至明
确指出他们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这些学生改变了原来的归因倾向,经常在失败时使用努力归因,增强了成功的自信心并坚持努力学习。

国内外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归因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教师可把这种方法结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通过言语的反馈和奖励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归因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