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_赵克明

合集下载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辣椒是一种受欢迎的蔬菜,它不仅可以提升菜肴的口感和风味,更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材。

辣椒的种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威胁,其中辣椒疫病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病害之一。

辣椒疫病会降低辣椒产量和质量,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研究和掌握辣椒疫病的防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一、辣椒疫病的病原及病症辣椒疫病的病原主要是疫霉菌,其孢子通过空气传播,侵染辣椒植株。

疫霉菌在潮湿多雨的环境条件下繁殖最为旺盛,因此高温多雨的夏季是辣椒易受疫病侵染的主要时段。

辣椒疫病的病症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斑点,逐渐蔓延并腐烂,受侵染的叶片会出现明显的腐烂和死亡。

植株的茎部和果实也会受到疫病的危害,表现为茎部和果实出现黑色腐烂并逐渐死亡。

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辣椒疫病会对辣椒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辣椒疫病的防治技术1. 合理选址布局辣椒的种植地点应选择排水良好、通风良好的地块,避免在低洼地和多雨潮湿的环境中种植辣椒,从而降低疫病的侵染风险。

在辣椒田的布局上应合理安排行距和密度,以增加通风性和阳光照射,有助于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 优质种苗选择选择品质优良的辣椒种苗进行种植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健康的种苗具有更好的抗病能力,能够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辣椒种植者应选择正规的种苗生产基地或者自行育苗,确保种植的辣椒种苗品质良好。

3. 合理施肥管理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增加辣椒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还能促进植株生长,使其具备更好的生理素质,有利于对抗疫病的侵染。

4. 合理灌溉管理辣椒疫病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更容易传播,因此在灌溉管理上应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过量灌溉导致水涝。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滴灌或喷灌,有助于减少土壤表面的湿润,降低疫病的侵染风险。

5. 病害监测及防治及时对辣椒植株进行病害监测,一旦发现疫病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防治,以抑制疫霉菌的繁殖和侵染。

辣椒疫病发生与防治

辣椒疫病发生与防治

辣椒疫病俗称黑杆,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

会发生在辣椒的整个生长期,最主要容易受到侵袭的部位是辣椒的根、茎、叶和果实。

感染疫病后对辣椒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严重时,辣椒减产50%以上,降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辣椒感染疫病有很大的原因,所以要先了解病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缓解并制止疫病蔓延,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让广大群众吃到放心菜。

一、发病症状辣椒疫病发生生的初期,从幼苗开始感染,先感染幼苗的根茎、根部组织腐烂、病部位置发现萎缩、幼苗倒伏,引起湿腐,严重时枯萎和死亡。

种植后,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深绿色水渍,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迅速膨大软腐,干斑变浅褐色,叶片脱落。

病斑扩张后病斑变长,病后部变黑褐色,皮质软化腐烂,病部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菌,病部上方枝叶迅速萎缩,容易折断。

果实感染疫病后,多由果梗或果实裂纹开始,病斑为浸水暗绿色软腐病,边缘不明显。

最初深绿色的水渍斑点不规则,潮湿,病部迅速扩大到整个果实,呈灰绿色,果肉软腐,果实脱水挂在枝头呈深褐色硬果实。

二、发病规律辣椒疫霉病是由辣椒疫霉引起的。

疫病菌的卵孢子可存活3年以上,卵孢子主要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孢子萌发并产生游动孢子,侵入辣椒的根、茎基和叶片。

1、灌水的方式对辣椒疫病的感染有很大关系,例如灌水较多,灌水时间较长,灌水量太大,这些现象会比较让土壤湿度过大,疫病顺着农作时的工具蔓延到土壤里,从而感染到辣椒根部,引起病害。

2、品种选择抗病性差,没有及时做好种子处理。

3、常年的连作地区,尤其是发生过病害且没有特别消毒,深翻的晾晒的地块,容易感染,其次是低洼地、排水不良,导致土壤湿度过大,不能及时通风的情况也易感染。

还有种植辣椒的平时管理过于粗放,没有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过于浇水或者是实施氮肥过多的情况下也会加重疫病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对于以上疫病的发生原因,要及时防治,控制,做出有效解决的措施。

首先要以农业防治手段为首,化学防治为铺,从品种的选择—土壤消毒—轮作—田间管理—化学药剂等方面进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性品种由于疫病的卵袍子在土壤里能长时间存活,所以为了减轻该病的发生,应选择一些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辣椒疫病研究进展及综合治理

辣椒疫病研究进展及综合治理

2023年第10期现代园艺辣椒疫病研究进展及综合治理马思洁,朱天生*,李静霞,张学祥(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摘要院辣椒是全球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辣椒的种植面积占世界辣椒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辣椒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成为世界第三大蔬菜作物。

辣椒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辣椒栽培量不断增加,辣椒疫霉病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是辣椒生产的毁灭性病害。

因此,对辣椒疫霉病进行深入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研究综述了辣椒疫霉病症状及发病规律、目前国内外关于辣椒疫霉菌的研究进展现状,以及辣椒疫病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辣椒疫霉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达到控病增产的目的。

关键词院辣椒疫病;辣椒疫霉菌;辣椒疫病防治辣椒()是全球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1]。

辣椒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所含辣椒素可以帮助消化,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此外,辣椒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 含量很高,因此有着“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

在现代营养学研究中发现:辣椒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

近年来,我国的辣椒每年总产量高达6400万t[2],种植面积占世界辣椒总种植面积的40%以上,其辣椒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3],成为世界第三大蔬菜作物。

目前,辣椒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产业之一[4]。

辣椒疫病的病原菌是辣椒疫霉菌(),寄主植物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侵染上百种植物,从而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5],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随着我国辣椒栽培量不断增加,辣椒疫病的发展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辣椒的生长发育,影响了辣椒生长发育,最终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辣椒疫霉菌会侵染其叶片、果实等部位,导致果实腐烂,严重可导致田间植物萎蔫甚至死亡[6]。

如果不能有效防治,将会带来极大的农业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严重影响辣椒的生产[7]。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辣椒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辣椒疫病的发生给辣椒种植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辣椒疫病主要有炭疽病、普通火炭病、疫霉病、青枯病等。

疫病的发生会导致辣椒株型不正常,叶片变黄落叶,果实损伤严重,甚至导致辣椒产量的急剧下降。

对于辣椒疫病的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辣椒疫病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机体对病原菌进行防治。

可以通过施用益生菌来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抗病能力,减少病原菌的发生。

还可以利用拮抗菌或寄生菌来竞争性的侵染或杀灭病原菌,从而达到防治疫病的目的。

这些有机体可以通过直接施用或者制作有机肥料的方式投入到田间,从而控制疫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辣椒疫病进行防治。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化学农药可以用于辣椒疫病的防治。

通过喷施农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达到防治疫病的目的。

但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并根据农药的施用剂量和频次来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是非常重要的。

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手段来迅速有效地消除病原体。

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或高温处理来杀死病原体。

对于一些采收后容易感染疫病的辣椒,可以通过热水处理或气调包装等方式来防止病原菌的侵染。

综合防治是指在病害发生初期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在辣椒生长期间,可以定期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病害流行节点进行高压肥料追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使用天配面施肥,调节辣椒生长发育,提高其免疫功能。

要选择品种抗性强、适应性好的辣椒品种,选用优质种苗,并严格管理,减少病害的发生。

辣椒疫病的防治还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流行规律的研究,以了解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辣椒疫病的防治技术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治。

只有在综合应用不同的防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疫病的发生,保障辣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性 遗 传 时 , 两 个 感 病 品 种 K yt 和 E n  ̄ p r 用 es r o e a vJ a e o分 别 与 i
1 选 用 、 育 抗 病 品种 防 治 辣 椒 疫 病 培
由于 辣椒 疫病 的传播 途径 多 , 原 菌 的 卵孢 子 在 土 壤 中 病 能长 期存 活 , 以 在适 宜 的 温 湿 度情 况 下 , 容 易造 成 辣 椒 所 很 疫 病 的暴 发流 行 , 辣椒 在短 期 内大 面积 枯 死 。而 适 宜辣 椒 使
等Hj l 对 6份辣 椒 材料 在 6叶期 进行 苗 期人 工接 种 , 3份 材 有
料 接 种 后 的 病 情 指 数 低 于 3 , l .5 % , 低 的 病 情 指 数 0 占 87 最
为 2 . ,没 有 高 抗 品 种 。 刘建 华 等 j 19 22 在 9 1~19 9 5年 间对 10 9 辣椒 资 源进 行 幼苗 6叶期抗 性 鉴 定 , 茄 门辣 椒作 感 7 份 以 病 对 照 , 据相 对抗 病 性 指数 (R , 到抗 病 材 料 6 根 I R) 得 0份 , 占 鉴定 资源 总数 的 5 5 .6% , 病 、 病 、 度 感 病 的 材 料 分 别 耐 感 高 占 2 .6% 、0 2 70 6 .4% 、 .4 %。 国外 辣 椒抗 疫 病育 种 工作 取 71 得 了较 大 的成 绩 , 定 出 的 S M 3 、 eena 等 品 种 具 有 较 鉴 C 3 4 Prn i l 好 的抗 疫病 能 力 , 以作 为抗 源 材 料 。但 总 的 说 来 , 椒 抗 可 辣 疫病 材 料并 不 丰 富 , 多 只 是 中抗 或 耐 病 品 种 , 少 有 高 抗 很 很 品种 , 谈不 上 有 免 疫 品 种 。另 外 , 椒 疫 霉病 菌 有 很 多 不 更 辣 同毒 力 的菌株 , 在某 地 被认 为是 抗 病 的 品种 可 能 在 其 它地 方 又成 为感病 品 种 。此外 , 据 国 内外有 关 学 者 对辣 椒 抗 疫 病 根 遗传 机 制 的研究 , 现辣 椒 抗 疫 病 的 遗 传 规 律 相 当复 杂 , 发 可 以说 不 同 的研 究 者 有 不 同 的结 论 , 的 认 为是 由单 基 因 控 有 制 , 的认 为是 由寡 基 因控 制 , 更 多 的人 认 为是 由 多基 因 有 但 控 制 的 【7。 19 。 9 9年 wakr等 【 研 究 辣 椒 对 辣 椒 疫 霉 菌 , le 0 ] P yoh oacpi 所 引 起 的根 腐 和 叶 片枯 萎两 种 症 状 的抗 h t t r as i ph c

辣椒疫病防治研究

辣椒疫病防治研究
z a fh i6 h oa u l 0@ 1 3. o 。 6 cr n
同 种植 条 件 、 同 管理 方 式 和 不 同种 类 药 物 防 治 下辣 椒 疫病 的发 生 情 况 , 讨 了辣 椒 疫病 的 综合 防 治 A 法 。 不 探 -
关 键 词 : 椒 ; 病 ; 治 辣 疫 防 中 图 分 类 号 :4 6 4 8 ¥ 3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2 6 ( 0 2 0 — 0 1 0 1 0 — 7 7 2 1 ) 90 6 — 2
隔 7d喷 施 1次 , 续 喷 3次 。 田 间 调 查 分 别 在 连
害 , 辣椒 的整 个生 育期 均可 发 生 , 发 生对辣 椒 在 其
产量 的影 响很 大 。研究 辣椒 疫病 的防治 对提 高辣
椒产 量具 有重 要 的意 义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材料 .
试验于 21 0 0年 在 河 北 省 种 业 集 团公 司 研 究
辣 椒 是重 要 的蔬 菜 作 物 之 一 , 因其 独 特 的 辣
味深受 消 费者 的欢 迎口 , 近年 在 我 国 的栽 培 面 积 不断 扩大 。辣 椒疫 病是 一 种分 布很广 的严 重 病
长整 齐 、 病发 生较 重 的 田块进 行 试验 , 疫 喷雾 药剂 有 A 5 甲霜灵锰 锌可 湿性 粉剂 7 0倍 液 , : :8 0 Az
法取 5个 样 片 调 查 记 载 , 片 调 查 2 每 O株 , 计 共
1 2 1 试 验 设 计 ( ) 培 技 术 防 治 试 验 : 合 .. 1栽 ①
i 0株 。调查 辣椒 疫病 的发 病情 况 。 0
实际 防治效 果/ 一 1 ( K ×P 1 / C 一 C 0 T ) ( K1

辣椒疫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辣椒疫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北 方 园 艺 z s )3 5 o O :~ 5 o 5
・ 专题 综述 ・
辣 椒 疫 病 抗 性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杜 蕙 ,王 生 荣
(_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 甘肃 兰问 707; . 3 0 2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 0 甘肃 兰州 707) 300
等) 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现就其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介绍 。
细胞 内部 。被侵染辣椒根茎 部细胞 的细胞器退化 、 细胞
壁溶解 、 细胞质与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 , 而且 , 主的细 寄 胞壁 变薄 , 这可 能是 由于真菌 侵染 时 形成 的水 解酶 所 致 。另一方面, 入 寄主细胞 内 的 P cp i 菌丝被 颗 侵 .a s i c 粒状 的、 色较 暗的寄 主细 胞质所 包 围, 染 同时寄主细胞

要: 近年 来, 辣椒疫病在我 国不少地 区为 害严重 , 成为我 国辣椒生产 中的主要病 害之一 ,
如何 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减轻其为害是辣椒增产增收的关键 。了解辣据。现 系统综述 国内外有关辣椒疫病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抗性方面研究的
主要成就 , 并展望今后辣椒疫病的主要研 究方 向与前景 。以期为我 国开展辣椒 疫病的 防治和 抗 病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
第 一作者 简介 : 蕙 (9o)女 。 士 , 杜 17-, 硕 副研 究 员 , 究方 向 为植 物 研
减少对化学农药 的需求 , 降低 生产 成本 , 更重 要 的是 减 少了对空气 、 土壤 和水 污染 的可 能 , 同时降低 了有 害物
质在农产品 中的残 留 , 有显著 的经济效 益、 会效 益 具 社 和生态效益。
1 辣椒 对疫病 的抗 性机制

《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公布

《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公布

【 4 】兰成忠 , 李 本金 , 陈庆河 , 等. 辣椒疫病 的发生与综合防 治[ J ] . 现代农业科技 , 2 0 1 1 ( 2 4 ) : 1 9 0 — 1 9 1 . [ 5 】李林业 . 乐都县温棚辣椒疫病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 [ J 1 _ 北
方 园艺 ' , 2 0 1 2 ( 0 9 ) : 1 4 8 . [ 6 】赵克 明 , 陈雪 . 辣 椒 疫 病 生物 防治 的 研 究 进 展 【 J ] . 现 代农
辣椒 苗 期仍可用 9 8 % 恶霉 灵可湿性 粉剂 2 0 0 0倍 液
和5 0 %安克 ( 烯酰吗啉 ) 可湿性 粉 剂 1 5 0 0倍 液 灌
浇苗床 ,保证 辣椒 苗健康 。
4 . 2 . 3 施 药 时 机
辣 椒 疫病 好发于 高温 、高湿气候 环境 ,病 势 进 展 迅 速 ,所 以施药 时机 的选 取关系到病 害 的有效 防 治与否。一旦发现 植 株 开始发 病 ,需 立 即清除 病 株 或 剪 除发病 组织 。施 用有效 杀菌剂 ,抑 制病 害持 续
农药 , 2 0 0 2 , 4 2 ( 4 ) : 1 3 — 1 4 .
灌 ,也能有 效防止该病 的发 生。 发病期 : 初期 用 5 8 % 瑞 毒 霉 锰 锌 可 湿性 粉 剂 8 0 0倍液 ,3 0 % 氧 氯 化铜 悬 浮 剂 5 0 0倍液 ,7 5 % 百 菌清 可湿性粉 剂 6 0 0倍液 ,2 5 % 瑞 毒霉 溶 液 5 0 0~ 1 0 0 0倍液 交替使 用防治 ,隔 5~7 d喷 1 次 。叶面
喷1 次,可预防 疫病 的发生 。灌水前每 6 6 7 m 撒施
9 6 % 以 上的硫酸 铜 3 k g ,或 用硫酸铜 0 . 5 随水 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植保土肥 Zhibaotufei
20~25℃干燥条件下只能存活 2~3 天, 在水中的致死温度为 45℃(l0 分钟)。 我国各地的辣椒疫病均为 P. capsici 所致。 不 同的 P. capsici 株系或分离物其致病力也不同, 但 致 病 力 与 其地理分布无关。 该菌除侵染辣椒外,还侵染其他作物。 周启 明 等 (1984)报 道 该 菌 可 侵 染 9 科 21 种 栽 培 植 物 和 杂 草 ;任 光 驰 (1990)等 试 验 结 果 认 为 该 菌 可 危 害 茄 子 黄 瓜 、番 茄 、菜 豆、白菜、甘蓝、萝卜、胡萝卜、桃、杏和苹果等,对葱和蒜侵染 力弱,对辣椒的致病力最强。
三、结语 在以高产为目的传统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学农药是 造成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及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 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从传统农业向高 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 是进入 WTO 以后,我国农业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生 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技术 挑战,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至 2011 年, 生物农药在全世界农药市场上将占到 20% 的份额。 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特别是在 “十一五” 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要重点支持生物杀 虫剂、杀菌剂的研究与产业化。 因此,生物农药尤其是微生物 农药,在未来的 10~20 年里将迅速发展,在保护环境、保证人 类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蔡艳,薛 泉 宏 ,陈 占 全 等. 2007. 青 海 高 原 东 部 土 壤 辣 椒 疫 霉生防菌的初步筛选[J]. 西北农业大学,16(2):241-244. [2]常志州 ,马 艳 ,黄 红 英. 2005. 辅 以 拮 抗 菌 的 有 机 肥 对 辣 椒 疫病生防效果的研究[J]. 土壤肥料,(2):28-30. [3]程秉锉, 孙晓陆, 肖英等. 1996. 辣椒疫霉 病 的 治 病 性 及 其 影响因素[J]. 新疆农业科学, (6):273-275 [4]工志田 ,崔 元 瑜 ,何 江 等. 1992. 辣 椒 疫 病 与 土 壤 关 系 的 研 究[J]. 中国蔬菜,(4):23-24. [5]关天舒 ,李 凤 云 ,赵 奎 华. 2001. 沈 阳 地 区 辣 椒 疫 病 的 鉴 定 及其防治药剂筛选[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32(2):356-357. [6]梁耀琦,吕金殿等. 1992. 陕西线辣椒疫病发生与流行损失 研究[J]. 植物保护,16 (2): 14-16.
留和病菌抗药性问题的一条有利的途径。 一、辣椒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1.辣 椒 疫 霉 菌 及 其 生 物 学 特 性 辣 椒 疫 病 是 由 辣 椒 疫 霉 菌 (Phytophthora capsici)引 起 的
一种土传病害。 该属隶属管毛生物界,卵菌门、霜霉目、腐霉 科 、疫 霉 属 。 疫 霉 菌(P. capsici)在 土 壤 中 存 活 不 是 以 一 种 形 态,而是以不同形态即菌丝体、孢子囊、厚垣孢子和卵孢子等 多种互变方式存活。 这种形态结构的互变一方面有利于疫霉 菌(P. capsici)增 强 抵 抗 不 良 环 境 的 能 力 ;另 一 方 面 是 当 条 件 适宜时可以迅速萌芽侵入寄主。 寄主发病后产生新的孢子囊 和萌发后形成的游动孢子, 又借风雨或浸水进行再侵染,引 起病害迅速蔓延。
[关键词] 辣椒疫病 生物防治
辣 椒 疫 病 俗 称 “死 秧 病 ”,是 由 辣 椒 疫 霉 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 该病于 1918 年首次在美国新 墨西哥洲发现, 大水漫灌和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大面积流 行,常造成辣椒减产,甚至绝收,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辣椒的 毁灭性病害。 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辽宁、北京、江苏、陕西 等二十几个省市均有发生的报道,已成为我国辣椒生产上发 生普遍严重的病害。一般发病率为 20%,严重者达 50%以上, 甚至绝收。
辣椒疫病是典型的土传和水传病害,病原菌的休眠体在 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病原菌侵染源丰富,在大田生产中,如 气温适宜,连日降雨,辣椒疫病则大面积爆发,从而给辣椒生 产带来巨大损失。 目前辣椒疫病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大面 积用药不可避免地导致农药残留、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以及环 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由于该病的发生多从侵染根部开始,地 上部分表现症状时,再用化学方法防治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 果。 而生物防治安全、无公害、无污染,可以作为解决农药残
3.用地与养 地 相 结 合 ,提 高 耕 地 质 量 。 通 过 农 业 产 业 结 构调整,采用轮、间、套种方式,改革现有耕作制度和种植制 度,大力推广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等方法,改善土壤理化性 状,提高土壤肥力。
总之,在农业生产中施肥应坚持有机与无机相结合,氮、磷、 钾和中微量元素平衡施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的施肥原则。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孔 祥 斌,张 凤 荣,齐 伟 ,徐 艳 .集 约 化 农 区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对 土 壤 养 分 变 化 的 影 响 -以 河 北 省 曲 周 县 为 例 〔J〕. 地 理 学 报. 2003,58(3):333-342. [2]巴 彦 淖 尔 土 壤 . [3]郜翻身,李文彪,朴明姬。 阿荣旗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现状及 变 化 原 因 分 析 [J].内 蒙 古 农 业 科 技 ,2004,(3):2.
DOI:10.14070/ki.15-1098.2011.07.039
植保土肥 Zhibaotufei
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赵克明 1 陈 雪 2
(1.辽 宁 省 鞍 山 市 二 一 九 公 园 管 理 处 ;2.辽 宁 省 鞍 山 市 千 山 区 大 屯 镇 政 府 )
[摘 要] 阐述了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包括辣椒疫病的发生与防治以及防治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生物防治在 辣椒疫病上的应用情况。
千克和适量硼肥,现蕾期追施尿素 10~12 千克。 五、指导农业生产建议 1.利用土壤 养 分 测 定 值 ,根 据 农 技 部 门 提 供 的 施 肥 建 议
卡 ,调 整 N、P、K 的 比 例 ,确 定 合 理 施 肥 用 量 ,合 理 布 局 区 域 化种植结构。
2.有机肥和 化 肥 配 合 施 用 ,保 持 土 壤 有 机 质 平 衡 。 通 过 加大有机肥积造力度,秸秆还田,增加有机物肥料等措施,培 肥地力。
微生物农药开发途径多,不易产生抗性;对环境安全,无 公害,无残留;专一性强,活性高,生产成本低,发酵工艺简 单 , 对 非 靶 标 生 物 安 全 。 因 此 , 选 择 采 用 对 辣 椒 疫 霉 菌(P. capsici) 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无疑是一项值得 探索和研究的有效途径。 戴晓燕等(1999)用平板对峙生长法 筛选到两株对辣椒疫霉菌(P. capsici)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 细 菌, 并用硫酸铅沉淀法提取到对该菌有拮抗作用的抗菌蛋 白。 严占勇等(2005)筛选出 5 个对辣椒疫霉菌(P. capsici)有 较强拮 抗 作 用 的 芽 孢 杆 菌(Bacillus),室 内 测 定 其 对 该 菌 的 抑 菌带宽 8.0~11.3 毫米。 温室控病试验表明, 芽孢菌 Bn-130 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达 64.7%。
辣 椒 疫 霉 菌 最 早 是 由 美 国 学 者 Leonia 分 离 , 定 名 为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菌丝无隔膜,生于寄主细胞间或细 胞内;孢子囊梗无色,丝状;孢子囊顶生;单胞,卵圆形;厚垣 孢子球形,单孢黄色;卵孢子球形,雄器有时见不到。 菌丝在
四、施肥运筹 1.小麦一般底施尿素 5 千克,磷酸二铵 20~22.5 千克,氯 化 钾 3~5 千 克 ;或 (11-27-7)专 用 肥 34~38 千 克 ,尿 素 5 千 克。 配合施有机肥 1000 千克和适量硼肥,在分蘖期-拔节期 追 施 尿 素 15~20 千 克 ,灌 浆 初 期 开 始 喷 两 次 ,每 次 隔 7 天 左 右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为 0.2%。 2.玉米一般底施尿素 3 千克,磷酸二铵 22.5~25 千克,氯 化 钾 4~5 千 克 ;或 (14-24-7)专 用 肥 43~48 千 克 ,尿 素 3 千 克。 配合施有机肥 1500 千克和适量锌 肥 ,在 大 喇 叭 口 期 追 施尿素 18~19 千克,拔节期-孕穗期分别追施尿素 4~5 千克。 3. 食葵一般底施磷酸二 铵 10~15 千 克 , 氯 化 钾 6~8 千 克;或(10-21-14)专用肥 22~32 千克。 配合施有机肥 500 千 克和适量硼肥,现蕾期追施尿素 15~17 千克。 4.番茄一般底施磷酸二铵 22.5~25 千克,氯化钾 8~10 千 克;或(10-23-12)专用肥 45~50 千克。配合施有机肥 1500 千 克,当第一穗果长到核桃大追施尿素 15~20 千克。 5.青椒一般底施磷酸二铵 22.5~25 千克,氯化钾 9~10 千 克 ;或 (8-24-13)专 用 肥 43~48 千 克 ,配 合 施 有 机 肥 1500 千 克 ,当 第 一 穗 果 膨 大 时 第 一 次 追 施 尿 素 15~20 千 克 ,第 三 穗 果时第二次追施尿素 4~5 千克。 6. 油葵一般底施磷酸二 铵 10~12 千 克 , 氯 化 钾 6~8 千 克;或(12-20-13)专用肥 23~27.5 千克。 配合施有机肥 500
2.辣 椒 疫 病 的 发 生 症 状 及 其 发 生 发 展 规 律 辣椒疫霉菌(P. capsici)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 引 起 严 重 的 病害。 幼苗期表现立枯,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茎倒状,有的 茎基呈黑色,最后枯萎死亡。 成株期发病在茎基部及分叉处, 病斑初为水浸状暗绿斑,病斑迅速绕茎一周,病部隘缩,变成 黑褐色,病部以上枝叶逐渐枯萎,最后整株死亡。 叶片染病, 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圆斑,直径可达 2~3 厘米,边缘黄绿色,中 央黑绿色扩展后使整张叶片黑褐色软腐,凋萎易脱落。 果实 从蒂部发病,初生暗褐色,湿度大时果实表面多见白色紧密 霉层,如天气干燥,成暗绿色干果,挂于枝上。 病菌易受细菌 二次感染,产生异臭。 湿度大时病部可见有稀释的白色霉状 物即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 在夏季只要相对湿度保持 95℃以上 4~6 小时,就可完成 侵染过程,2~3 天就可发生一代。 所以说,辣椒疫病是一种周 期短,蔓延快的毁灭性病害。 高温高湿的田块发病严重,低洼 地,重茬地,排水不良等发病均较重。 一旦受其侵染,植株 3~ 5 天凋萎,7~10 天整株死亡。 此时若逢雨,田间浇水,易造成 大面积病害流行。 辣椒疫病的田间发病可分为暴发型和蔓延 型,暴发型是指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越冬的卵孢子萌发侵 染根系造成辣椒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枯死,辣椒除根变褐易腐 烂导致青枯外,无其他的明显症状。 在大雨或灌水后土壤积 水情况下发生, 发病较轻的田块病株率 20%, 重者达 80%以 上,毁灭性大,损失极为严重。 蔓延型是指辣椒发病具有明显的 发病中心,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茎基和 枝 杈 处 并 形 成 黑 褐 色 条 斑。 出现的时间主要在辣椒初果后,高峰期一般在盛果期。 二、辣椒疫病的防治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轮作倒 茬、嫁接、合理套种、浅灌控水等栽培措施,抗病品种选育及 化学防治等。 辣椒疫病以土壤带菌传染为主, 进行合理轮作倒茬,可 降低栽培地的菌原量,减少侵染源,因此应与禾本科作物实 行 3 年以上的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虽然能够起到减轻病害的 发生,但由于土地的限制以及经济利益的原因很难实现。 采 用合理的嫁接、套种、浅灌控水等栽培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 控制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辣椒疫病 的发生。 使用抗病品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病害发生和流行,但 辣椒疫霉菌寄生性低级,寄生范围广,难以找到抗原,还没有 找到高抗或者免疫品种,在条件适合发病的情况下,几乎所 有的辣椒品种对辣椒疫病都有高度感染的,使得抗病品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