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标准化
层序地层学的标准化

图16 海进、正常海退和强制海 退的概念是由岸线基准面变化 和沉积作用相互作用定义的 (from Catuneanu,2006)
13
测井曲线剖面
2 数据资料及其客观性
2.4 资料的客观性和原有解释
图9所示,利用测井资料,根据进积朵叶相互关联的
概念模式,建立沿沉积倾向的三角洲系统。图9A为 未解释的横剖面,说明在每个井剖面都发育两个或 三个准层序。在没有时间序列控制情况下,准层序 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图9B)这是 在高频层序井间对比的普遍现象,最理想解释方案 则是完全依据三角洲进积模式进行解释。在这个实 例中,图9C解释的倾斜沉积遵循这样一个模式,这 个模式在向盆地方向倾斜沉积下超在最大海泛面上。 这种依据模式解释的正确性,只能通过独立资料和 地下储层生产数据来检验。
层序地层学
沉积序列11
Haq et al.(1987)
沉积序列111
Van Wagoner et al.(1988,1990) Christie-Blick(1991)
沉积序列1V
Hunt & Tucker(1992,1995) Helland-Hansen & Gjelberg(1994)
Posamentier et al.(1988)
成因序列
Frazier(1974) Galloway(1989)
T-R 层序
Johnson & Murphy(1984) Embry & Johannessen(1992)
图3 层序地层学模式(据 Catuneanu, 2006; 根据 Donovan, 2001修改)
Fig.3. 层序地层学模式(from Catuneanu,2006;modified afer Donovan,2001)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2

HST
陆
海
TST LST
层序地层单元基本展布特征示意图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层序和体系域
二、层序界面类型 1、不整合定义
不整合(Unconformity):一个分开新老地 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 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 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 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层序和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层序和体系域
一、层序定义
Mitchum(1977,1979a)的定义——由一组相对整合、连 续且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单元组成的一个地层单元,其顶底 界面均由不整合面或其相应的整合面
概念的缺陷
没有指定层序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也没有指出产生不整合面的任 何特定机理。
三、层序类型
依据层序底部的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 类型:
Ⅰ型层序 Ⅱ型层序。
Ⅰ型层序是指那些海面相对下降超过退覆坡折 点后形成的层序,其相对海面下降较大,使 层序的早期顶积层上超在早先层序的坡积层 上
Ⅱ型层序指那些海面相对下降没有超过退覆坡折 点后形成的层序,最低部位体系域称为陆架边缘 体系域(Posamentier等,1988)。该体系域可沉积 于陆架的任何位置。陆架边缘体系域的底界为Ⅱ 型层序边界,而顶界是陆架的首次大的泛滥面
一个层序沉积于一个由非海相侵蚀面为界的沉积旋回,沉积于一个“重要” 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
在大多数盆地中,基准面受海平面控制,因此一个层序是一个相对海平 面上升-下降周期的产物。
一个基准面旋回形成的理想层序
陆盆坡折边缘I型层序的地层几何形态,表现出5个分开的沉积组合,传统 的划分是三个体系域——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第3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
5 强制海退体系域(FRST) 6 海退体系域(RST)
7 密集段(CS)
最大海泛面:以退积到加积式准层序
组的转变为特征,常为HST的下超面
密集段
高水位体系域
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转移、 没有削蚀和下 陆架边缘体系域 切谷。微弱的加
海平面相对静止或 稍有上升期间形成
积或进积准层序。
LST
2 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TST): Ⅰ型和Ⅱ型层 序的海侵体系域,在海平面 迅速上升和构造沉降共同产 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 成的,以沉积作用缓慢的、 低砂泥比的、一个或多个退 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 沉积体系是:陆架沉积、三 角洲沉积、海岸平原沉积、 以及障壁岛、泻湖沉积为主
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间形成
初始海泛面:以从低
水位进积到海侵的退 积为特征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一 可容纳空间
二 层序的主控因素
1 海平面的变化
2 构造沉降
3 气候
4 物源供应
一 可容纳空间
可容纳空间 (Accommoda tion):可供沉积
物堆积的潜在空间 (Jerry, 1988), 可容空间受控于沉 积背景的基准面变 化,或者是海平面 升降和构造沉降的 函数
三 层序内部的关键界面
初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是Ⅰ 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 相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 超对应的界面 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 定界面被高位体系域下超,它从以退积式准 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 缩层伴生。在地震剖面上,最大海泛面对应 于最远滨岸上超点所对应的反射同相轴
朝向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命题

朝向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命题吴和源【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7(035)003【摘要】层序地层学后Exxon时代,层序模式的多样化代表了科学家们对复杂地层记录及其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在赋予各种层序地层模式较强针对性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概念体系的不协调.因此,以寻求概念术语一致性为目的的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就成为当今层序地层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命题.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程中,正常海退与强迫型海退的识别与区分为层序形成过程的系统描述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这些过程可以独立于层序地层模式,所以成为迈向标准化成功的第一步;河流相层序模式中非常规体系域概念的引入,即低和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同样因其独立于层序模式存在的特性,代表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又一次成功的尝试.鉴于地层堆积作用过程的旋回性和复杂性,以及地层记录的非渐变性和不完整性,追逐层序地层模式多样性所表征的变化性,以及蕴含着变化性的标准化本质,将为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线索和途径.%In the Post-Exxon time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scientists came up with various sequence models of the complex stratigraphic records as well as its response mechanism, and endowed all models with strong pertinence, which aroused inconsistencies in conceptual system.Therefo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iming at seeking the consistency of termi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position of today's sequence stratigraphy.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identification anddistinguishing between normal regression and forced regression has laid an important groundwork for the system description of the sequence development, and has becom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the standardization as these processes are model-independent.The introduction of unconventional system tracts in fluvial sequence models, namely, low and high-accommodation system tract, turned to be another successful attempt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because of its model-independent feature.Considering the four particularities of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s-the complexity and the cyclicity in the stratigraphic accumulating process, the non-gradual change and the non-integrity of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s, chasing the variability represented by the diversity of sequence models and the nature of standardization containing variability will provide more clues and approach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总页数】11页(P425-435)【作者】吴和源【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对国外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的几点思考及L-H-T层序地层学 [J], 李绍虎2.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 [J], 姜在兴3.陆相层序的"非常规"体系域构成:层序地层学的一个重要进展 [J], 姚尧;梅朝佳4.层序地层学基础(3):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 [J], 李文汉5.古老地层学研究的新领域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与展望——访层序地层学研究专家朱筱敏教授 [J], 王大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层序地层学

一.名词解释1.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 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 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 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 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 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 沉积滨线坡折带:(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Shelf-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 体系域:(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 低位体系域: (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
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 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
层序 地层学

地层结构stratigraphic texture地层结构(stratigraphic texture)是地层序列内岩层的叠覆与堆积型式。
通常所说的旋回性、韵律性、加积型、退积型、进积型沉积等,都属于地层结构的概念范畴。
地层结构概念主要是用于研究和描述相当于或略小于一个体系域的地层间隔内岩层的纵、横向总体(或优势)堆积方式,并可根据其成因或形态,将总体退积、加积、进积,或超覆、叠覆、退覆堆积的地层,分别称为退积、加积、进积,或超覆、叠覆、退覆结构的地层。
对于地层分析、预测来说,地层结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为有利于研究坝区渗漏边界条件,结合河谷地貌特征,可将河流松散堆积物的地层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型:1.单一结构型主要由卵砾(漂)石组成,透水性强而均一,但厚度一般不大。
下伏基岩可作为相对隔水底板,渗漏边界条件较简单,易于确定。
上游河段多此型式,由于谷坡高陡,松散堆积物多分布于谷底,所以渗漏主要发生于坝基。
此种型式可引起严重的渗漏,但易于处理。
2.多厚层结构型由多层厚度较大的粗、细粒物质组成,可分为两种情况:(1)自上而下颗粒组成逐层变粗的多层结构。
透水性自上而下逐渐变强,故可把它简化为上弱下强(透水)的双层结构。
显然,上部弱水层的透水性和完整程度对于控制坝区渗漏有重要作用。
(2)粗、细粒互层结构。
透水层强弱相间,因此对渗漏条件的控制取决于细粒弱透水层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若弱透水层能有效地阻隔上下粗粒强透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则有利于坝基的防渗。
上述两种情况均以基岩作为相对隔水底板。
若在岩溶地区,则下部边界需移到岩溶漏水带以下。
3.多薄层结构型常由透水性较弱的中、细砂或极细砂组成,并与厚度不大的粘性土层交互相间,属于平原河流的沉积模式。
粘性土层往往呈透镜体状,延续性差,因而各透水层之间具有一定的水力在系,当其叠加厚度较大时,同样可构成严重的防漏条件。
其下部常以早期沉积的地层作为不透水边界。
体系域system tract与海平面升降有关的同期沉积体系钻井资料层序、体系域地震资料层序、体系域露头资料层序、体系域层序地层学提供了地层岩性预测的最好模式SB 层序界面HST 高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 tractTST 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on system trackLST 低水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 tractSMST 陆架(棚)边缘体系域Shelf margin system tractTS 初始海泛面Transgres-sion surfaceMFS 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CS 密集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凝缩段(缓慢沉积段)由在极缓慢的速度下沉积的半远洋或远洋沉积物的薄层岩层组成,主要产于海进体系域内部或高位体系域的远端。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历史和地质结构的学科,也被称为地层学。
它研究地球表面各个层次的形成、演变、叠置、形态、性质性质和含矿条件等问题。
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通过对地质历史进行层序分析,揭示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和构造变化规律,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史、指导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层序地层学的详细介绍。
一、层序地层学的概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及其下部岩石的垂直柱状截面(地层柱)、水平展布面(地层露头)、空间分布(地层相)和时空演化过程。
它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岩性、结构、古生物化石、古地理和特征地质事件等方面的特征,建立地层序列和地层层位,随着研究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区域层序分析、盆地地层学、海相地层学、非海相地层学、构造地层学等。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石与古生物学、构造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正确的地图解读和理解,建立真实的地质模型。
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
地球历史是地层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层次系统对地球历史进行分段和分类,对过去地球环境的演化和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出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和地球演化史的重要信息。
2. 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通过对地层中各种矿产赋存环境、古地理环境和矿床类型的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分布规律和含矿性质的特征,从而提高矿床的勘探效果和开采利用效率。
3. 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层序地层学还可以支持地质工程和环境保护。
地层信息可以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建设和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工程师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为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人类生存提供保障。
三、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1. 地层地层是以一定标志为界限所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厚度和广泛垂直分布的自然地质单元。
层序地层学的标准化课件

建立国际通用的层序地层学术语体系,统一术语的用法和定义,避免因语言差异造成的误解和混 淆。
案例三
制定统一的层序地层学数据格式,如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利用数 据资源。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要点一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趋势
要点二
层序地层学面临的挑战
04
层序地层学的应用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是层序地层学应用 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地层层序 、沉积环境、古水流等特征,可以预 测油气藏的位置和分布规律,提高勘 探成功率。
层序地层学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中主 要应用于盆地分析、烃源岩评价、储 层预测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等方面。
矿产资源调查
层序地层学的标准化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层序地层学概述 •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 层序地层学的应用领域 • 标准化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层序地层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研究地层有序性及其成因、演化和应用的学科。
地球化学分析
测定岩石中的元素含量、同位素组成等,了解地球化学演化 过程。
古生物分析
鉴定古生物化石,了解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演变。
数值模拟与预测
数值模拟
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地层形成、演化 过程,预测未来地质变化趋势。
预测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地层分布、资 源储量、地质灾害等做出预测,为地 质勘查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从传统地层的分类和对比,而现代层序地层学则引入了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 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更深入地揭示了地层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 的拓展,层序地层学将继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平面(低)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突变
25.5 FR
HNR
26.5
突变
SU of HST
海平面(高)
FR: LW3-1-1
23.8
SU of FSST
T HNR LNR
海平面(低)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LNR
25.5
FR
HNR T
5.4 沉积趋势
T LNR 23.8
FR沉积(河控)
河 控 三 角 洲
如:珠海组,SB26.5,SB25.5,SB23.8等
河控FR沉积
TST砂岩
SB 5-15°
三角洲前缘
CC*
前三角洲
突变
河控三角洲:高倾角倾斜反射为特征; 浪控或潮控:倾角<0.3°
SU of HST
海平面(高)
PY35-2-5
LNR T
SU of FSST
T HNR FR LNR
海平面(高)
海平面(低)
上超
上超
退积
下超
削截
SB2
南海样式(模式Ⅳ) 持续前积的最远点为海平面下降最低点,并非快降起点
1)海退无沉积?肯定有,FR已公认,与深水扇密切相关。 2)持续前积坡折点为快降起点?否!为最低点。 3)快降后先发育盆底扇? 否!阶段模糊,不能适应深水扇研究需要。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准层序
4. 层序界面
SU of HST
SU of FSST
T HNR LNR
海平面(低) 海平面(高)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基准面
时 间
地质事件
体系域
层序界面
沉积成因类型
强制海退开始 海进结束 完 整 旋 回 海进开始 强制海退结束
FR FSST LNR LST
5.1
TST: 海进沉积(T)
T
SU
浪控河口湾
HNR
S
MFS
CC*
TST:
海侵 沉积 ( T)
MRS 河流相 河流相 河口湾 滨海 陆棚 陆棚
曲流河相 阶状后退的 三角洲头部 及海湾相沉积 MRS
向上变 细的沉 积趋势
辫状河相 辫状河相 MRS
海相 海相
河流相
陆表不整合面 相对应的整合面 海相侵蚀的海退面 海陆分界面
FR底为渐变界面
坡 度 变 化 不 连 续
向 上 变 细
向 上 变 粗
5. 体系域
沉积趋势→堆砌方式 →沉积成因类型→体系域
SU of HST
顶置
SU of FSST
退覆
前积
海平面(高)
T
HNR
FR
LNR
海平面(低)
沉积趋势→堆砌方式 →沉积成因类型→体系域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T TST HNR HST
最大海退面
浅海
最大海泛面 体系域内正常海退面 海岸上超(修补相沉积)
5.2 HST&LST:
正常海退沉积 (HNR,LNR) Py33-1-1, HNR
T
SU of HST
SU of FSST
HNR LNR
海平面(高)
海平面(低)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FR底为渐变界面
岩相 渐变
LW3-1-1: LNR
海进侵蚀面(TRS)
海侵
风化壳
MFS
HST
Coal
TST
21
MRS & MRS
PY33-1-1
HNR
T
HNR
23.8
T
25.5
MFS
MRS
HNR
T
HNR
26.5
MRS-MFS重叠, TST几乎缺失
MFS & TRS
SU of FSST
T HNR LNR
海平面(低)
MRS
FR
底为突变界面
SB2
HST TST LST FSST 或
E-LST E-HST FRST
SU及CC* 与HST顶不整合 对应的整合界面 MFS 最大海泛面 MRS 最大海退面 CC** 与FSST顶不整合 对应的整合界面
HNR 高位正常海退 T 海侵 LNR 低位正常海退
SU 海退中的 陆表不整合面
与HST顶不整合 SU&CC* 对应的整合界面
层序均由海进,低位、高位正常海退, 强制海退沉积4个成因单元构成
时间
R
下降 基准面变化率
R
退积准层序组
盆地方向
沉积速率 时间
加积准层序组
R
海退 事件
海进
海岸平原砂与泥岩 陆棚泥岩 浅海砂体 单个准层序
R=
沉积速率 可容空间增加速率
由岸线基准面变化和沉积作用相互作用定义: 1)当基准面上升速率>沉积速率时,发生海进; 2)当基准面上升速率<沉积速率时,发生海退。
三角洲平原 (河流,煤)
LNR HNR FR
滨岸
25.5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陆棚
连续相变为特征
HST(河流沉积 ,三角洲平原)
河口湾 河流相
浅海相 陆棚相 陆棚相
HST:
HNR 沉积: 连续相变 为 特征
河流沉积 (三角洲平原)
浅海沉积 (三角洲前缘)
陆棚相沉积
浅海和非海相
底冲刷界面 最大海退面 最大海泛面 体系域内正常海退面 相的横向迁移 海岸上超(修补相沉积)
箱型 漏斗型
海平面(高) 海平面(低)
LST TST HST FSST LST
T HNR FR LNR
圣诞树型(组合) 突变界面
渐变界面
SB2
SB1
HNR:向盆地迁移;
砂体 砂体
LNR:总体向陆地迁移
砂体 砂体
T:快速向陆地迁移
FR:持续向盆地迁移;
箱型
漏斗型
海平面(高)
LST TST HST FSST LST
要求: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运用
3.1 统一体系域 界面
1)层序地层向高分辩层序地层 学发展;基准面变化周期替代
河 流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 离 超
正 常 强 制 海 海
海退 退 退
河 口 湾
正 常
三角洲平原
河 口 湾 滨 海 陆 棚
海平面变化,术语和内涵发生 转变,因为基准面变化曲线更 能准确描述时间段与体系域的 沉积成因关系。 2)在基准面变化曲线中,Vail 的海平面快速下降起点成为基 准面下降起点。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理 论
(简要介绍)
1、发展过程
层序地层学
(P.R.Vail)
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
层序
沉积层序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沉积层序
沉积层序
沉积层序
成因层序
T-R 层序 (海进-海退层序)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Cross,1988)
基准面变 化曲线 海进-海退 变化曲线
成因层序
界面统一。
向上变粗 向上变细 GS-成 因 层 序 ; DS-沉 积 层 序 ; TR-海 进 海 退 层 序 升 海 进
冰川消融很快而结冰很慢:海平面升快而降慢
降 海 退
海 进 相 海 退 相
3.2
基准面变化
取共同点
上升
井剖面位置 前积准层序组 井剖面 测井响应
强制海退底面 海退期的海底侵蚀面 体系域内部的正常海退界面
FR:离超(或退覆)
分离的阶梯, 陆架上的滨岸沉积
Amplitude extraction map along a seismic horizon, showing detached and downstepping forced regressive shoreface deposit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from Catuneanu et al., 2003a; image courtesy of PEMEX). The color code uses blue for sand and orange for shale.
从而,4分体系域,
三 角 洲 前 缘 相 顶 强 制 海 退 底 面
滨 海 到 陆 棚 相 变 化 面 海 退 期 海 底 侵 蚀 面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非 海 相 环 境 海 相 环 境
HST
沉 积 层 序
时间间断
LST
海 进 海 退 层 序
TST
HST
沉 积 层 序
时间间断
海退结束
水位下降 结束 水位开始 下降
水位下 降结束 层序界面 体系域界面 体系域内部界面 水位开始 下降 海进结束
时间
结束海退
据O. Catuneanu等,2002,2009
2.1
Vail-Haq模式
2.2 Vail-Haq模式: 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Vail-Haq模式(Ⅱ)
顶超 前积 上超 上超 顶置 离超 退覆 上超 前积 调整沉积
河流/海湾相
浅海
最大海退面 最大海泛面 横向相变 海岸上超(修补相沉积)
河流HST(三角洲平原)
滨海 陆棚
MFS → 所指
河流
河口湾
河流 LST
滨海
陆棚 陆棚
淡咸水混 合趋势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