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合集下载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地震地层学》第二章(层序分析二)

上超
上超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T2 T3 T4 T6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削蚀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削蚀
削蚀
T2
T3 T4 T5 T6
四、地震层序边界识别——实例
顶超
顶超
1、主要地震反射 (1)反射同相轴明显; (2)反射同相轴延续范围比较大;
主要地震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
第三节 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一、 基本概念
主要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即主要地震反射追随 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而不是以跨时代的岩性地层单元。
2、年代地层意义
年代地层意义指界面具有区分地层时代新老的作用, 界面以下的地层比界面以上的地层时代更老。
2、顶超(顶部超覆)
成 因:
顶超发育期间,在基准面之上发生了沉积物 的过路情况(Sedimentary bypassing) 和小的侵蚀作用。
顶超通常与三角洲复合体相伴生。但也可见 于深海沉积中,如深海浊积扇,在那里的沉 积基准面是受浊流和其它深水作用控制的。
二 、沉积层序顶界类型
3、整一
地层对一个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整合面的平行。
2、在盆地边缘部位 (1)由于(横向)水体能量横向的渐变性,使得一些
岩性边界为过渡性界面,波阻抗没有明显的差 别,因此产生不了显著的反射波形。 (2)但是水位变化所影响的每个时期的沉积物之间 都具有相当大的声阻抗差,往往能够形成较强 的反射同相轴。即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意义。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层序地层学笔记 主讲操应长教授

层序地层学笔记  主讲操应长教授

层序地层学笔记主讲:操应长教授整理:地质学研09-1 吴平说明:括号内内容为个人理解或老师讲解。

另外:由于上课时记得匆忙,不完整或错误处在所难免,如有补充或错误改正一定要告诉我啊(多谢多谢!Qq:66681460)。

还有标题顺序还是遵照上课时的笔记,没有重新整理,如感觉不便或混乱,请自行处理吧,实在是太多了。

一、定义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学科。

时间的概念:界面是一个时间段关键词:旋回性:一套层序就是一个旋回,与地层旋回一致。

时间格架:全盆地对比的等时沉积体系。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在层序内部没有主要的间断面。

定义:基于属性分析定义的地层学分析:岩性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异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性地层学:基于岩石性质分析,岩石地层单元间的界面常为不等时的岩性界面。

层序地层学:异地层学:介于岩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

基于边界不连续面界定的地层单位,其界面为不连续面(以岩性地层接触关系为表现)二、发展三阶段:(一)概念的提出(二)地震地层学反射波速度反映密度差异核心: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一致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特点。

应用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可预测和确定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区域分布。

(三)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发展阶段二、层序地层学的特点一)科学性1、统一性: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2、等时性:等时界面3、时间性:层序界面代表一个时间段。

二)预测性三)综合性多种资料、多个学科的综合三、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1、概念和术语的统一问题2、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成因问题3、层序地层学单元的级序划分4、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5、陆地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closs、vail第一章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一、海(湖)平面与可容空间绝对海(湖)平面/全球海平面:指海(湖)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如地心的高度,与盆地内局部因素无关,其升降变化多受盆地位置、水深、盆内沉积物量等因素控制。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详细描述
上超通常与海平面上升、沉积物供应增加等因素有关,而下超则与海平面下降、沉积物供应减少有关。上超通常 导致层序地层向上翘起,而下超则使地层向下凹陷。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上超和下超的影响, 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地层结构和演化过程。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是一种有效的地层划分方法, 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上超和下超对油气勘探、矿产资源评价、工程地质等领域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对上超和下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层的形成 和演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05
实例分析
实例一:某地区上超与层序地层的关系
总结词
该地区上超现象明显,层序地层结构受到较大影响。
详细描述
该地区上超现象表现为地层向上倾斜,岩性逐渐变新。这种结构对层序地层划分 和对比造成一定困难,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解释。
环境治理与保护
层序地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土壤污 染、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成因 和演化过程,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 供科学依据。
04
上超、下超与层序地层的 关系
上超与层序地层的关系
上超是层序地层学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指在某一层序地层单元中,较新地层覆盖在 较老地层之上,表现出地层分布的超覆状态。
上超的形成与海平面上升、沉积速率大于侵蚀速率等因素有关,导致新地层在老地 层之上形成。
气候变化影响沉积物的性质和分布,如 气候变化导致河流的发育和沉积物的搬 运方式变化,影响地层的结构和组成。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对地层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 影响,包括地壳升降、断裂、褶皱等, 导致沉积环境的改变和地层的变形。
层序地层的演化过程
原始地层形成

地震地层的几种接触关系专业资料

地震地层的几种接触关系专业资料

下部边界
下超
底超
2、下 超
3、整 一
退积:不是退覆。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水进有关的 一种视削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 缘移动现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和湖相水进体 系域的顶界。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
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
上部边界
1、削截
2、顶超
下部边界
3、整 一
1、上 超
底超
2、下 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下 超 2、下 超
3、整 一 3、整 一
3、整 一 3、整 一
7
• 2、不整一界面:某一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射 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是通过反射终止的识别来确
定的,不整一反射有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
、削截、上超、下超
8
1)顶超: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下倾的 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 特征:其下同相轴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 成因:沉积过路冲刷
上部边界
整一时可以是连续面,也可以是不连续面!
上超,下超确定层序底面的标志 ①特征:有角度地向下终止
侵蚀河道
它是地层划分、对比,相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
1、削截
2、顶超
3、
上部边界
3)上超: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地震反射波沿底界逐层向上终止 ①特征:向上终止 ②成因:水位1相、对削截持续上升,持续充填堆2积、顶超
震反射界面 削截,顶超,确定层序顶面的标志
成因:构造挤压 河道下切 4)下超: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向原始倾斜面的下倾方向终止。 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 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合。

地层层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地层层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大多数准层序都是向上粒度变粗的序列
三角洲沉积环境
滨岸沉积环境,沉积速率=沉降速率
6. 准层序厚度的影响因素
一个准层序沉积的厚度(1-50m)主要受控于岸线推进
的水体深度。 影响因素: 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 准层序周期长短
沉积物供给
7. 准层序空间相变关系和形成机理
1°、准层序空间相变关系 1)垂向变化特征 准层序的空间相变关系是向上砂泥比值加 大、砂岩沉积厚度加厚,沉积物粒度变粗、 沉积水体变浅 2)横向变化特征 侧向存在变化,可减薄和尖灭; 准层序常常是不完整的; 横向是可以对比的
位于陆棚上,该位置的向陆方向,沉积表面处于或接近基
准面,通常是海平面; 而该位置的向海方向,沉积表面在海平面以下。
陆棚坡折(shelf break):
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沉积滨线坡折
陆棚坡折
3)层序类型
在地层记录中,可以识别出两种类型的层序,
即I型和II型层序。
I型层序 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底界, 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顶界。 II型层序 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底界,
都是沉积在以层序边界年代所限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
层序也称为“三级层序” 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 巨层序或大层序,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及层序
2)沉积滨线坡折和陆棚坡折 沉积滨线坡折(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是指陆
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造成的地形坡折(三 角洲,临滨沉积)
考虑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根据准层序垂向堆砌结构特征可以将准层序组划分成三个典型类型即进积式退积式和加积式准层序组22准层序组类型?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中央方向推进?尽管进积准层序组中的每个准层序都是一个向上粒度变粗水体变浅的沉积序列但是对于整个进积准层序组来说自下而上砂岩厚度不断增大泥岩厚度不断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总体构成一个向上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11进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沉积速度容纳空间腾空速度11?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方法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钻测井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1.可容空间 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1.可容空间 2.可容空间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 的关系
海平面的相对上升与海进、海退之间没有必然 的联系。当海平面相对上升,由于沉积物供给 速率的差异,可以发生海进、海退以及海岸线 的停滞不动
2)区域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
区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是在掌握区域地 质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那些穿过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盆地地形带的高分 辨率地震测线构成区域地震测网。地震剖面应具有清楚的 海岸上超记录、较为简单的构造变形和较充足的控制井 (2)根据不整合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钻测井资料划 分沉积层序,并追踪反映海岸沉积的海岸上超点和顶超点 的靠近物源方向的沉积边界。利用同位素测年、古生物组 合和合成地震记录对沉积层序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年代标定 (3)编制层序年代地层对比图,将地震剖面上解释的层序 地层剖面转换成纵坐标为地质年代、横坐标为距离的剖面 图上,以反映各个层序的地质时代范围、各层序相对接触 关系及其空间展布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钻测井资料是盆地覆盖区较好的层序地层分析资料, 它主要包括系统的岩心和岩屑、各种测井资料、各种室内 分析化验资料、合成地震记录、VSP等 。具体研究内容 与解释方法如下:
(1)关键井岩性序列、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研究,并建 立岩性及其序列与电测曲线的响应关系。 (2)依据风化壳、底砾岩、古土壤、生物化石的断带 和岩性、沉积相的垂向突变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性确定 层序边界,并进行多井层序边界对比,通过古生物组合和 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确定层序的年代,建立盆地覆盖区年 代地层框架。 (3)识别最大海泛面或湖泛面,确定体系域类型。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一章 地震地层划分与对比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由于地震层序顶底存在不整合,横向不同位置缺失的地 层程度不一,因而,严格地讲,层序 也不是一个等时单位。 但是,层序作为一个地层单元,却不穿时。因为不整合之下 的地层永 远不会新于不整合之上的地层,反之则相反。另 外,用不整合划分的层序还具有成因意义。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因为同相轴等时,所以与其平行的波组、波系则也应是 等时的。
4.等时的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的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同 样的薄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大于30-50m(一个同相轴)厚 度的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小 于 这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 中的层系界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的,层面 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穿时的一样。
1.同相轴的等时性 2.地震层序的非穿时性。 3.波组-波系的等时性 4.等时的相对性
1.同相轴的等时性
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 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 。这是因为,岩石地层 单元界线并不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波阻抗差面,不满足形成 同相轴的条 件。 形成同相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这个界面存在波阻抗抗差。从一维角度如井、或露头看, 岩石地层单元满足这一条件。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的。由于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个想象推测的井间 、露头间的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因此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当然在大多数垂向加积的平坦沉积区,我们发现钻井划分 的岩石地层单元和地震地层单元一 般均满足等时条件。
④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二者一般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多次 校正,以便尽可能接近。 a.消除速度弥散影响,浅层往往V地震 <V测井 ,合成记录 相位浅于实际地震道 ,深层则相反:500-1000m以下,V地震 >V测井,合成记录相位偏深。 b.选择的子波频率必须与实际地震剖面接近。 c.注意极性的影响、排除速度陷境。即设法确定真实地震剖 面的极性,合成记录必须与实 际地震极性一致。在有两口以 上井的情况下,可通过比较多口井不同极性的平均速度曲线 的 接近程度及标定后反射特征的相似程度判断极性和标定的 正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
结论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3)编制层序年代地层对比图,将地震剖面上解释的层序 地层剖面转换成纵坐标为地质年代、横坐标为距离的剖面 图上,以反映各个层序的地质时代范围、各层序相对接触 关系及其空间展布
(4)确定海平面相对升降周 期,确定海岸上超的垂向 分量即海岸加积量及其与 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进 而确定同一层序内各个海 岸上超点处的海岸加积量 以及它们的累计量,即这 个层序的海平面相对上升 幅度。测定该层序的最远 上超点与上覆另一个层序 的最低海岸上超点之间的 海岸加积量,并以此作为 海平面下降的幅度,然后 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得出 各层序的海平面相对变化 曲线
1.沉积速率分析
沉积速率研究可以分析盆地沉积物的充填历史, 为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叠置样式研究、可容空间分析提供
资料。沉积速率系指单位时间沉积的沉积物厚度。对于
层序地层学研究来说,应该求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
的原始地层厚度,这就要求做盆地埋藏史分析。目前, 用于盆地埋藏史分析的方法有沉积速率法,回剥法和岩 石骨架纵坐标法,其中回剥法是最常见的方法。所谓回 剥法就是忽略地层横向拉伸等问题,认为单位地层在埋
岸上超作为海平面变化的可靠标志。海平面 相对上升的可靠标志是海岸上超向陆迁移, 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可靠标志是海岸沉积物的 顶超现象,海平面下降的标志是海岸上超向 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显然,盆地边缘的高
分辨率地震剖面是确定海岸上超迁移规律和 海岸顶超位置的最好资料
海平面相对上升 的可靠标志是海 岸上超向陆迁移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基础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的相对变化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 沉降分析
1,沉积速率分析 2.古气候分析 3.构造沉降分析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沉降分析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的相对变化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 沉降分析
1,沉积速率分析 2.古气候分析 3.构造沉降分析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是在全球规模上,海平面相对 一个固定基准面如地表的高程变化。但是,全球表面永恒 的运动使人们不可能确定固定基准面地心相对于古老沉积 物的位置。因此,人们只能确定全球海平面的相对变化。 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幅度不能直接测定,所以,众多地
海平面相对静止 的可靠标志是海 岸沉积物的顶超 现象
海平面下降的 标志是海岸上 超向盆地中央 方向的迁移
一个海岸线的海进以一定地 层单元中滨海相向陆地方向 迁移为标志,而海退以滨海 向海方向迁移为标志
海平面的相对上升与海进、海退之间没有必然 的联系。当海平面相对上升,由于沉积物供给 速率的差异,可以发生海进、海退以及海岸线 的停滞不动
的相对变化
三、沉积速率、古气候和构造 沉降分析
1,沉积速率分析 2.古气候分析 3.构造沉降分析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地质 特征和实际资料情况确定层序地层学研究流程。 层序地层学工作流程的制定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即既能反映层序地层 理论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又 能反映工作流程的实用性。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基础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质学家提出了许多估算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方法 。
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方法能准确确定海平面 变化的规模以及构造运动幅度和沉降速率的变化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的相对变化
1)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标志
连续地震反射近似相当于地层年代界 面,上超地震反射的位置受控于标志着平均 高水位的沉积界面,因此,可将大陆边缘海
2)区域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
区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是在掌握区域地 质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那些穿过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盆地地形带的高分 辨率地震测线构成区域地震测网。地震剖面应具有清楚的 海岸上超记录、较为简单的构造变形和较充足的控制井
(2)根据不整合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钻测井资料划 分沉积层序,并追踪反映海岸沉积的海岸上超点和顶超点 的靠近物源方向的沉积边界。利用同位素测年、古生物组 合和合成地震记录对沉积层序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年代标定
层序地层学原理
讲课 提 纲
绪论
第—章 层序地层学理论框架
第—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海相层序地层学
第—节 碎屑岩层序地层样式 第二节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样式
第四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第二节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
1.可容空间
2.可容空间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 的关系
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
一、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从资料来源角度认为,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包 括露头资料的层序分析、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分析、地震 资料的层序分析以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在油气勘探开 发中的应用
从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考虑实际资料来 源情况,认为层序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该包括不同 资料的层序划分与对比、建立年代地层格架、分析控制 层序构型的主控因素、研究各层序不同体系域的沉积体 系特征、预测不同层序或不同体系域有利的生储盖层分 布和有利的成藏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