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024年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范文

《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篇一一、引言渤中凹陷是华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沉积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西南洼东营组作为渤中凹陷内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一直是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其环境指示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渤中凹陷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具有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西南洼东营组是渤中凹陷内一个重要的沉积层序,包含了丰富的烃源岩。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该区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成机理和形成环境。
三、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1. 岩石类型与组成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主要由泥岩、页岩和碳质泥岩等组成。
这些岩石类型富含有机质,是生成烃类物质的基础。
2. 有机质类型与成熟度通过分析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可以了解其生成烃类物质的潜力和演化阶段。
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成熟度较高,表明其已经进入了油气生成的高峰期。
3. 地球化学指标分析通过分析烃源岩的地球化学指标,如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地球化学特征。
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TOC含量和丰富的烃类物质,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油潜力。
四、环境指示意义1. 沉积环境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和三角洲等环境。
通过对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水深等环境因素,为恢复古代沉积环境提供依据。
2. 石油勘探指示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油潜力,为石油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该区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指导石油勘探工作,提高勘探成功率。
3. 全球气候变化指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还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依据。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南洼东营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营组地层水化学特征的成藏指示意义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营组地层水化学特征的成藏指示意义徐德英;周江羽;王华;庄新国【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3【摘要】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北部的富生烃凹陷,东营组是其重要油气勘探层位.通过对凹陷已有油气藏东营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南堡凹陷地层水总体属于NaHCO3型,矿化度中等偏低,东营组一段和二段以及北堡油田的保存条件最好.利用地层水地化特征参数开展了断层封堵性示踪.结合区域盖层特征、断裂活动性和油气成藏特征分析,指出在区域性盖层发育区,主干断裂和浅层分支断裂发育带是浅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而在东二段以下主干油源断裂带附近,应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总页数】5页(P285-289)【作者】徐德英;周江羽;王华;庄新国【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06300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3.2【相关文献】1.中小型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成藏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J], 罗群;吏锋兵;黄捍东;周海民2.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源控油气作用及成藏体系评价 [J], 庞雄奇;霍志鹏;范泊江;董月霞;姜涛3.盆地流线模拟技术分析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成藏油气运移模拟 [J], 李石宽;杨佳;刘百川;牛媛4.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营组东三段烃源岩排烃特征 [J], 陈雪; 姜福杰; 赵忠新; 王建伟5.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火山岩特征及其有利成藏条件分析 [J], 肖军;Kamaye Tourba;王华;王方正;马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位于中国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是该盆地上分布较广的凹陷带之一。
该凹陷岩性复杂,油气资源潜力大,目前已经发现一批大中型油田。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源,需要进行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一、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1. 碳链组成分析:南堡凹陷原油主要由C15-C19碳链组成,其中C17-C19碳链含量较高。
2. 烷基化合物分析:原油中含有较高的正构烷烃(C21-C28),表明沉积环境多为陆相或者浅海相。
3. 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南堡凹陷原油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分布在-27.5‰~-32.5‰之间,表明该原油主要来自陆源有机质。
4. 生物标志物分析:原油中酸性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较低,表明原油来源于高等植物有机质,且曾经经历了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
二、油源对比分析1. 生物源对比: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相比,南堡凹陷原油中藻类生物标志物含量较低,而高等植物生物标志物较丰富,揭示了原油的主要油源是陆源有机质。
2. 有机质类型对比:南堡凹陷原油中藻类生物标志物含量较低,与盆地其他凹陷有机质类型不同,说明南堡凹陷的原油有其独特的油源类型。
3. 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相比,南堡凹陷原油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较低,表明原油来自于陆源有机质,并且可能受到了生物降解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南堡凹陷原油主要来自陆源有机质,可能经历了一定的生物降解作用。
与盆地其他凹陷相比,南堡凹陷原油的油源类型较为独特,可能与该区域特殊的沉积环境有关。
南堡凹陷原油的碳同位素分布也有一定差异,可能受到了生物降解的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南堡凹陷的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堡凹陷老爷庙区东营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地震属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南堡凹陷老爷庙区东营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地震属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而南堡凹陷是我国油气资源富集区域之一,近年来在南堡凹陷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较好勘探前景的油气田,如何对南堡凹陷的地质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对油气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爷庙区东营组是南堡凹陷中的一个重要层位,其沉积结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这一区域的地震属性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赋存形态,有助于优化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和策略。
因此,本研究将以南堡凹陷老爷庙区东营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属性分析的手段,探究该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油气勘探前景等方面的问题,为南堡凹陷地质勘探提供科学的支撑。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1.回顾南堡凹陷老爷庙区东营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历史,解析其地质构造特征;2.通过地震属性分析,研究该区域地震特征参数的分布规律,修正地质模型;3.研究该区域地震属性与油气勘探的关系,对油气勘探前景进行评估。
研究方法:1.采用岩心分析、测井数据分析等手段,回顾南堡凹陷老爷庙区东营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历史;2.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研究该区域地震特征参数的分布规律,如双曲指数、频散、振幅等参数,修正地质模型;3.采用地震属性与岩性特征的关联分析和初步油气勘探结果综合评价,评估该区域油气勘探前景。
三、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计划如下:1.前期准备(1个月)阅读文献,搜集材料,组织研究内容。
2.建模分析(2个月)对地震数据进行解释建模,分析沉积体系的结构与演化规律。
3.地震属性分析(2个月)从地震属性方面研究该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勘探前景。
4.综合评价(1个月)将前期建模分析得出的地震属性和岩性特征参数以及油气勘探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5.撰写论文(2个月)完成论文撰写工作,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研究成果预期通过对南堡凹陷老爷庙区东营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地震属性的研究,本研究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深入认识南堡凹陷老爷庙区东营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地质构造特征;2.研究该区域地震属性分布规律,修正地质模型;3.评估该区域油气勘探前景,为油气勘探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支撑。
南堡凹陷东营组巨厚堆积的关键控制要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南堡凹陷东营组巨厚堆积的关键控制要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王华;赵淑娥;林正良;姜华;黄传炎;廖远涛;廖计华【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2(019)001【摘要】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研究对象,采取时空演化与对比的方法,从东营组发育期构造活动的独特性出发,判别出凹陷边缘断裂的活动性在古近纪晚期进一步增大的同时,凹陷整体的坳陷作用也在进一步增强。
在上述边界断层强烈活动和基底沉降强烈增速的"双强要素"联合作用下,南堡凹陷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均远离边界断层而发育于凹陷中心,并导致了在东营组堆积期大面积深湖相沉积的发育;其内部堆积了厚层的深湖相泥岩和大量的深湖浊积体,同时在凹陷北部的断控陡坡部位发育了大量的扇三角洲体系,在南部缓坡部位则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从而使东营组内部储层非常发育,且类型齐全;新近系巨大的地层厚度导致了东营组的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而生烃、排烃,从而构成了良好的"自生自储"组合。
东营组堆积期及其后的新构造运动又导致了大量的同沉积断层活动和晚期的再活动,这些断层有效地将东营组储集体与下伏Es3+Es2+Es1的"烃源灶"沟通,并将下部油气垂向运移至东营组乃至更浅层位的储集体内聚集成藏,从而造就了东营组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Dongying formation in Nanpu sag.Based on the uniqueness of tectonic activity of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Dongying formation,through the method of spatial-temporal comparison,it is determined that in late Paleogene,both the activity of boundary faults and the depression effect of the whole sag increased simultaneously.Under the combined control of‘two importantelements’from the intense fault activit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basement subsidence,the subsidence center and depocenter both migrated away from the boundary faults and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of the sag,which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ide distribution of deep lacustrine facies in Dongying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ick lacustrine mudstone and turbidity sandbodies.Meanwhile,agreat deal of fan delta in the northern steep slope zone and braided river delta in the southern gentle slope zone deposited,which led to well developed and various reservoirs in Dongying formation.The extra-thick Neogene strata caused source rocks reaching the threshold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hydrocarbonexpulsion,which formed favorable self-generated and self-contained combination.The tectonic movements during the Dongying formation deposition period and Neotectonic movements caused the activation of many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reactivation later.These faults effectively connected reservoir bodies with main hydrocarbon kitchen of Es3,Es2,and Es1below and vertically transported the lower hydrocarbon to the reservoir bodies in Dongying formation or even shallower strata.All of these lead to the great potential of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Dongying formation.【总页数】13页(P108-120)【作者】王华;赵淑娥;林正良;姜华;黄传炎;廖远涛;廖计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东营组下切谷特征及意义 [J], 曹华;龚晶晶;温玉焕;王红;李亮;汤大可2.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营组地层水化学特征的成藏指示意义 [J], 徐德英;周江羽;王华;庄新国3.冀东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J], 张英芳;姜均伟4.断陷湖盆缓坡带古河道定量恢复方法及油气地质意义:以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东营组为例 [J], 张自力;朱筱敏;陈贺贺;张锐锋;曹兰柱;施瑞生;谢爽慧5.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部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J], 夏景生;刘晓涵;王政军;文雯;唐小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冀东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摘要 :冀东探 区南堡 凹陷北 1 、北 2 3井 6井 、北 2 8井 、高 6井 、高 7井 、高 1 0井 、高 2 O井 、高 2 7井和高 3 9井 14个 2 样品的孢粉资料显示南堡 凹陷东营组为波形榆粉 高含量孢粉组合 。其裸子植 物 的松科 花粉含 董高 ,被 子植 物 的榆 粉属 、 栎粉属 、胡桃粉属和桦科植 物花粉丰富 。该孢粉组合 在东营组三段上亚段 为波形榆粉 ( l i l n e ud l u )一栎粉 属 Ump l is n u ss oe t o ( uro is 哑组 合 ;东营组二段为 胡桃 粉属( u l so eis 椴 粉属 ( ia o eis 亚组 合/ Q e it ) c de Jga p Unt )一 n e Tl e Unt ) ip e 松科 ( iaee Pnca )一藜粉 属 ( hnpd o i 亚组合 ,并 详细分析东营组二 段两个 不 同孢粉 亚组合 的形成 原 ;东 营组 一段 为雪松 粉属 ( e咖i C eoo i ls p l) Cd — t )一云杉粉属 ( i ao i) e s Pc pUs 亚组 合。通过南僵 凹陷与 渤海 湾盆地 其他 凹陷孢 粉组合 的对 比 ,结果 示南堡 凹陷 与渤海 e 湾盆地其他 凹陷孢粉组合 特征总体一致 ,然而又具有 自己的特点 。根据孢 粉组 合 中主要裸 子植物 和被子植 物花 粉的分 布时限以及少量新近 系繁 盛分 子的 出现 ,判断南佳 凹陷东营组 的时代为渐新世 。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渐新世 ;东营组 ;南堡 凹陷 ;冀东
第2 4卷
第 2期
现
代
地
质
Vo . 4 No 2 12 . Ap . 01 r2 0
21பைடு நூலகம்0 0年 4月
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结构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性的响应的开题报告

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结构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性的响应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南堡凹陷位于山东省东部,是中国东部大陆架深水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之一。
在该区域,东营组是最为丰富的沉积层序单元之一,而层序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于构造活动性的响应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本研究拟对南堡凹陷东营组的层序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以揭示其构造活动性响应的机理。
二、研究目的
1. 通过对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结构的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
2. 研究层序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构造活动性之间的关联。
3. 分析不同构造活动期间,东营组层序结构的差异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南堡凹陷东营组的层序结构展开研究:
1. 层序划分及层序边界特征。
通过建立地层剖面,综合使用震相、岩相及古生物等多种手段,划分出不同层序单元,并研究其层序边界的特征。
2. 层序结构特征。
通过分析不同层序单元的沉积特征以及层间关系,探究其层序结构特征,包括层序厚度、层序展布等方面。
3. 层序结构与构造活动性的响应关系。
通过对比不同构造时期,东营组层序结构的差异,研究其与构造活动性的响应关系,并从中探究油气勘探的方向。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岩相学、古生物学、地质地球物理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实验室测试,综合分析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等,对南堡凹陷东营组的层序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揭示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结构特征及趋势,探究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机理,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对于该区域的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一
定的意义和价值。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海相盆地之一,盆地内储层发育,原油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原油产区之一。
对于南堡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中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便于天津和河北等沿海地区的油气运输。
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原油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等内容。
这些特征的研究旨在揭示南堡凹陷原油产出的地质条件和成因,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南堡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原油组成和地球化学参数两个方面。
原油组成是指烃类组分在原油中的相对含量和组成类型,包括饱和烃、芳香烃、萜烯等。
地球化学参数则是指原油中一些特定的化学指标,如硫、氮、镍、钒含量等。
通过对这些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原油的类型、成熟度和成因,为后续的地质勘探和油气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南堡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油中硫、氮等含量较高,反映了原油成因和成熟度不同于其他地区;原油中芳烃、饱和烃的比值较高,表明原油成因多为陆相有机质生成;原油中镍、钒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反映了原油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针对南堡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在油源对比方面,主要是将南堡凹陷的原油与周边盆地的原油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南堡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与渤海湾盆地的其他凹陷和周边地区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南堡凹陷原油的地质成因和成因史。
这对于油田勘探开发,尤其是对于潜在油气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比分析,对于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还应结合地层和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形成综合认识。
从以上分析可见,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对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深入挖掘南堡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的机理和规律,为南堡凹陷油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堡凹陷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本文以翔实的地质、岩芯和测井以及覆盖整个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工作基础,应用构造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油气地质学,沉积体系分析多种理论相结合。
以构造活动对沉积、层序及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为主线,分析了研究区断层体系特征及其活动性,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的层序地层格架,并针对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比分析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归纳了研究区在构造控制下的层序、沉积发育和油气成藏模式,最终实现构造-层序-沉积-成藏一体化研究的思路,并指出南堡凹陷东营组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域。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总结了构造地层学、陆相层序地层学以及石油地质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沿,结合构造-层序和构造-沉积这一国际盆地分析技术热点,提出了构造-层序-沉积-成藏一体化研究的思路。
并结合南堡凹陷勘探研究现状,和地震、地质等资料情况论证了在南堡凹陷开展构造层序地层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
总体上,断层体系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是研究断层对层序构成样式、沉积及油气聚集的控制的基础,而层序地层研究是沉积体系分析的前提,正确地识别各级层序地层界面、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精细对比不同单元的层序、沉积发育特征、厘定沉积—层序与断层活动响应关系、探讨油气聚集与幕式主干断层活动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标。
本研究拟采取层序地层学“点—线—面—体—时”和断陷盆地“断层活动—层序—沉积—油气聚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南堡凹陷的基本地质概况,南堡凹陷是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盆地,属于渤海湾盆地中油气资源丰富的小型凹陷。
该凹陷东北部以柏各庄控盆断层为界与柏各庄凸起、马头营凸起毗邻;西北部以西南庄控盆断层为界与西南庄、王老庄凸起为邻;南部缓坡与沙垒田凸起呈超覆关系。
该凹陷内总的构造格局呈NNE向,面积约1932km~2。
南堡凹陷古近系经历了4幕构造运动,东营组层序对应着4幕构造运动中的最后一幕,处于凹陷的断坳转换阶段,储层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勘探意义。
第三章对南堡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在认识南堡凹陷是一个北断南超的典型箕状断陷湖盆的基础上,将盆地结构总体划分为北部凸起带、北部断控陡坡带(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下降盘)、中央背斜构造带(南堡2、3、4号构造带)和南部缓坡带。
并对南堡凹陷主要断裂进行了分级和活动性研究,将凹陷内的断裂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其中控凹断裂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为一级断裂、高柳断裂、南堡1号断裂、南堡2号断裂、南堡3号断裂、南堡4号断裂等控次凹断裂;与主干断裂同生的次级调节断裂及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为三级断裂。
此外,对主干断裂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以及高柳断层进行了断层活动性研究,西南庄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可以划分为3段,其中东段最早发育与柏各庄断层共同控制南堡凹陷早期的沉降中心;中段和西段后期活动强烈,在西段形成了南堡5号滚动背斜构造带,而中段与东段交界处形成老爷庙横向背斜构造。
老爷庙横向背斜的定型期为Ed期,这与高柳断层在该时期的强烈活动将西南庄断层东段分割为两部分活动,导致中段和东段两个快速沉降带夹持密不可分;柏各庄断层的分段性活动不明显,直至高柳断裂发育才导致其沉降表现为南北两个部分不同的特征;综合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的活动性研究以及相关地质特征的分析,确定了南堡凹陷以西南庄断层伸展活动为主,柏各庄断层左旋走滑调整为辅的盆地形成机制。
第四章主要研究构造对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作用,首先建立起了全区的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对东营组进行最大洪泛面的识别追踪。
采取地震层序、钻井层序研究相结合,在研究层段充填沉积中可识别出12条主要的等时界面,其中一级层序—层序组界面2个,二级层序—层序组界面3条,三级层序—层序组界面3条,最大洪泛面4个,其中:①识别一级层序—层序组界面2个:Es35底界面、Ng底界面;②识别二级层序—层序组界面3个:Es33底界面、Es1底界面、Ed3底界面;③识别三级层序—层序界面3个:Ed3上底界面、Ed2底界面、Ed1底界面;④识别东营组三级层序内部的最大洪泛面4个:Ed3下mfs、Ed3上mfs、Ed2mfs、Ed1mfs。
并在此基础上,将东营组层序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的层序地层格架样式,它们是在控凹断裂和凹陷内二级断裂的差异性活动下形成的,对层序的形成和内部充填有着不同的控制作用:①东部层序地层格架样式,主要包括高柳构造带和南堡4号构造带。
整个格架受控于西南庄断层或柏各庄断层与高柳断层形成的断阶构造样式。
最显著的特征是由于高柳断层在东营组层序发育期的强烈活动引起高柳断层上升盘的强烈翘倾而导致高柳地区形成一个孤立湖盆,独立接收沉积并最后充填。
整个东部地区的物源主要来源于侧翼的柏各庄断层。
②中部层序地层格架样式,主要包括老爷庙构造带、林雀次凹和南堡2号构造带。
物源主要来源于南北两个方向,在东营组发育期北部扇三角洲十分发育,而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规模也较大,一直延伸到南堡2号构造带附近。
③西部层序地层格架样式,主要包括南堡5号构造带和南堡2号构造带,在南堡5号构造带发育大量的反向调节断层,物源主要从西部缓坡带侧向供应为主;而南部物源一直延伸到南堡1号构造带附近。
综合分析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结构,建立了东营组层序构成样式,认为南堡凹陷层序地层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构造坡折带的控制作用,在南堡凹陷主要发育3种构造坡折带类型,分别是断坡带、枢纽带和断弯带。
①南堡凹陷的断坡带按照断裂坡折带分布的部位可以分为陡坡断裂坡折带和缓坡断裂坡折带,前者主要是南堡凹陷北部边界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以及东营组层序发育中后期高柳断层控制下形成的;后者主要是南堡凹陷南部缓坡带的坡折类型。
根据控制坡折带的断层组合样式的不同,又可将陡坡断裂坡折带划分为单阶式断裂坡折带和多阶式断裂坡折带。
单阶式断裂坡折带主要是指东营组层序发育中后期高柳断层控制部位,或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未发育调节断层的部位;多阶式坡折带主要是控凹断裂和内部调节断层共同控制的部位(如老爷庙构造带)。
②弯折带是由于沿半地堑式盆地陡坡带的控凹铲式正断层滑动导致断层上盘(缓坡带)弯折变换使沉积斜坡坡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带,用于描述盆地级别的箕状断陷控制模式,而断弯带是由于变形距离较近,铲式断层活动时,枢纽变形位置变形强烈并形成破裂形成断层,并造成地貌上的差异。
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带发育于西南庄断层西段下降盘,整体为一个滚动背斜,由于西南庄断层西段的强烈活动且变形受到南堡1号构造带的限制,从而发育了断弯型坡折带。
这种坡折带形成两个可容纳空间增加位置,一个受西南庄断层直接控制,另一个是受到由调节断层即南堡5号断层下降盘控制的可容纳空间。
③南堡凹陷东营裂陷幕初期(即Ed3x层序发育期),由于高柳断层上升盘的强烈翘倾作用,在高柳地区形成枢纽型构造坡折带。
至Ed3s层序发育期,在该区域形成孤立湖盆,成为典型的枢纽型构造坡折带。
尤为特殊的是,缓坡区暴露区域较小,剥蚀形成的物源较微弱。
由于孤立湖盆没有水源的补给,蒸发量大。
在较短时间内孤立湖盆迅速充填。
至Ed2层序发育期,高柳断层上升盘已经基本充填完全,高柳断层在这一时期成为东营组的控边断裂。
第五章主要研究构造对东营组各三级层序内部沉积体系的控制分析,首先通过岩芯观察和钻井岩性测井曲线资料,结合地震相的分析,确定了南堡凹陷东营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体系-滑塌浊积扇体系、辫状三角洲体系和河流三角洲体系等碎屑沉积体系类型以及湖泊体系,其中扇三角洲体系划分为(常规)扇三角洲体系和近岸水下扇体系。
并应用断层分段活动性分析、岩石矿物分析结合岩心、测井和录井资料、编制的砂体百分含量图和厚度图以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方法,确认南堡凹陷的5个主要物源方向,分别是西部的涧南方向物源、北部的黑沿子方向物源、落潮湾方向物源、东部的马头营凸起物源和南部的沙垒田凸起方向物源。
这些物源大部分具有继承性,东营组各期物源基本保持一致,南堡5号构造带、老爷庙构造带,高柳构造带等都是砂分散体系进入南堡凹陷并堆积的主要部位。
再此基础上建立了东营组各三级层序的沉积体系,并分析了这些沉积体系的垂向演化规律:整个东营组4个三级层序沉积体系的发育受到幕式构造活动的强烈控制,即裂陷幕活动由强变弱的过程对应着发育着东营组四周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向凹陷中心推进,湖盆范围不断萎缩的过程。
构造对砂体的控制作用表现为断裂剖面组合样式对砂体的控制和断裂平面组合样式对砂体的控制:根据边界断层、内部结构、平面展布、构造位置、发育演化阶段等特点,可将南堡凹陷的坡折带继续划分为断崖型、断坡型、同向断阶型、反向断阶型四类断裂剖面组合样式,控制着砂体堆积和展布。
而平面上可划分出四种断裂平面组合样式:调节带、横向背斜、帚状断裂组合和梳状断裂组合,控制着砂分散体系的展布。
第六章主要研究构造对东营组油气成藏的控制分析,构造控制着南堡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各个要素:①幕式构造运动控制着生储盖组合;②主干断层活动控制着沉降中心的分布;③构造运动控制着圈闭形成和演化;④构造控制着油气疏导体系;⑤构造控制着油气运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老爷庙构造带、南堡2号构造带、南堡4号构造带典型油气藏成藏模式,进而对东营组层序含油气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指出南堡2-3号构造带具有双向供源的可靠油源条件,可作为近期油气勘探的重点,而由于新构造运动在柏各庄下降盘形成的微幅构造极有可能成为该部位油气勘探的突破点。
本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1通过对主干断裂西南庄断裂和柏各庄断裂活动性研究,总结了西南庄断裂的分段活动性特点以及对物源体系和砂分散体系的控制作用,并藉此分析了老爷庙横向背斜和南堡5号滚动背斜构造带的形成机理。
2.在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划分了南堡凹陷东营组典型层序构成样式,并划分出3类构造坡折带:断坡带、枢纽带和断弯带。
特别通过对高柳断层活动性分析以及层序界面的精细解释,指出了在东营组层序发育早期高柳断层的翘倾作用,进而提出高柳地区在特定时期存在孤立湖盆的观点。
3.以体系域为基本单位,进行沉积体系的研究,通过构造与沉积分析认为西南庄断裂属于伸展性断裂,其物源入口具有继承性特点,主要是西南庄断裂早期各分段断层最后连接的部位;而柏各庄断层主要是通过左旋走滑运动调整西南庄断层伸展形成的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