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抗衰老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白藜芦醇的抗衰老作用

白藜芦醇的抗衰老作用
第一作者: 杨兰泽( 1956-)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肿瘤分子生物学 研究。
脑组织的积累可致神经组织损害,引起脑内神经元密度降低, 从而加速机体老化过程,并导致与衰老有关的多种疾病发生。 脂褐素和 MDA 作为两种脂质过氧化产物,不仅反映机体组织 的氧化应激的损伤状态,也作为评价衰老的重要指标之一〔3〕。
GSH-Px( U / ml)
84. 32 ± 12. 69 72. I 8 ± 10. 261) 86. 42 ± 11. 823) 92. 68 ± 12. 154)
NO( mmol / ml)
36. 20 ± 3. 16 46. 19 ± 3. 822) 42. 28 ± 3. 123) 38. 56 ± 4. 024)
〔关键词〕 白藜芦醇; D-半乳糖; 脂质过氧化; 抗衰老 〔中图分类号〕 R96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3) 03-0628-0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3. 03. 058
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葡萄皮、花生、红酒、多种药用植物 中的一种多酚类 化 合 物〔1〕,其 生 物 学 效 应 主 要 有 抗 肿 瘤、抗 氧 化、抗衰老、抗炎、降血脂、心血管保护、免疫调节作用等〔2〕。本 文研究了白藜芦醇对 D-半乳糖所致衰老大鼠抗氧化抗衰老的 作用及其机制。
半乳糖和药物后 2 h 大鼠心脏取血,离心制备血清用于生化指 标测定。另取大鼠脑组织液氮中冻存,检测前用生理盐水制备 成 10% 匀 浆,3 000 r / min 离 心 15 min,取 上 清 用 于 生 化 指 标 测定。 1. 3 各项指标测定 SOD 活性的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 GSH-Px 活性的测定采用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 MDA 含量的 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分光法,NO 含量测定采用亚硝酸盐法; 脑脂褐质含量的测定采用荧光法。各项指标测定严格按照试 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 4 统计学处理 用 SPSS 10. 0 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白藜芦醇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白藜芦醇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R= c sRe l mto H. i— se r l
I= ta s Re tm t t H. n — se r r ol
处理后 的样品容易带水 。薄层荧光扫描法的检测灵敏度较 低, 适用范 围较 窄。紫 外分光法操作简单 、 成本低 , 但检测
I Gl rn — c l4 2 cta sPe ed — 5
23白藜芦醇的检 测方法 .
醇 以及顺式 白藜芦醇糖苷 、 反式 白藜 芦醇糖苷 。后 2种形
式在肠道 中糖 苷酶 的作用下 可释 放 出 R s反式异构体 的 e, 生 理活 性 强于 顺 式 异 构 体 , 自然 界 中主 要 以 反式 存 在
常用 的检测 R s e 的方法有 高效液相色谱法 、 一 气 质联
白藜芦醇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维普资讯http
维普资讯

1 S dl o14 0・ ea N . 8
2 0 。 0 8 N0 7
Chi a Br wi g n e n
F rm dS mmay ou a u n r
白藜芦醇 的研究现状及应 用前景
李延华 王伟君 张兰威 马 , , 薇 陈丽安 ,
(。 1通化师 范学院 制药与食 品科 学系, 吉林 通化 14 0 ;。 3 02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食品科 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08;。 5063 东宁出入境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检疫局 , 黑龙江 东宁 170 ) 520
摘 关 要: 介绍 了 白藜 芦 醇 的资源 分 布及 化 学结 构 , 阐述 了其 生 理 、 药理 活性 及 相应 的 营养 保健 功效 及 其在 食 品 、 妆 品及 药 品方 面 的 化 键 词: 白藜芦 醇 ; 分离 ; 健 功能 ; 用 保 应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2 4 5 7 (0 8 0 — 0 0 0 5 — 0 12 0 ) 7 0 1- 3 0

成就逆龄美肌的神话?|白藜芦醇的抗衰真相

成就逆龄美肌的神话?|白藜芦醇的抗衰真相

成就逆龄美肌的神话?|白藜芦醇的抗衰真相1白藜芦醇与护肤近几年来掀起了一阵葡萄籽精华护肤品和美容保健品的热潮,这些产品的明星成分几乎都是白藜芦醇。

其中,价格不菲,但火爆朋友圈的某一直销品牌就是典型代表,其白藜芦醇的产品包括面霜、精华液、口服胶囊等,该品牌甚至声称这些产品可以做到强化DNA修复和延长细胞端粒,最终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如此神乎其神的宣传让我下意识产生了怀疑,但毕竟“科学是评判真理的唯一标准”,下文我们就来寻根究底论一论白藜芦醇用于护肤的靠谱性。

2白藜芦醇:DNA修复与抗衰老谈到白藜芦醇在DNA上的作用,离不开与其密切相关的Sirtuins 蛋白质基因。

Sirtuins控制了多条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通路,又被誉为“长寿基因”[2]。

Sirtuins起初被发现当在线虫体里过量表达时,可以延长线虫的寿命。

随后另一组公鼠实验显示,过量表达Sirtuins--SIRT6的公鼠比普通公鼠的寿命要长15%[3]。

细胞培养实验表明人类特异Sirtuins--SIRT1能帮助DNA修复,加速线粒体运作[4],和更改衰老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结果[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白藜芦醇属于STACs 家族中(能够激活sirtuins的化合物)的一员,可以影响Sirtuins的活性。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Dr. David Sinclair在老鼠肌原内发现白藜芦醇和其他STACs化合物可激活“长寿基因”SIRT1来增强线粒体功能[4]。

另外,他们发现携带SIRT1的野生型老鼠跟剔除SIRT1的转基因老鼠相比线粒体质量更高,而且含有更多的被称为“细胞能量货币”的ATP。

这两项指标都表明了携带SIRT1的老鼠机体比剔除SIRT1老鼠的“代谢年龄”要年轻[4]。

尽管白藜芦醇和Sirtuins对于衰老调控的前途一片看好,近年来却有文献提出了对“长寿基因”本身的质疑。

一些学者认为Sirtuins延长寿命的实验中存在基因相互作用的干扰和其它混淆因素,因此延长寿命可能并不是Sirtuins本身的功能。

白藜芦醇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1] 丁涛, 尚智, 温富春, 等. 西洋参茎叶总皂甙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免疫功能作用的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6): 14-15.
[52] 许力军, 段秀梅, 钱东华, 等. 西洋参茎叶皂苷对CPHD患者细胞 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 (8): 901-903.
收稿日期:2020-11-05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0240014) 作者简介:李延姣,研究方向为药理学,E-mail: syeiop@ *通讯作者:王淑静,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Tel: 0451-84869572, E-mail: misswsj@
[41] 戴璐. 西洋参茎叶三醇组皂苷的分离,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10.
[42] Han L, Li Z, Zheng Q, et al. A new triterpenoid compound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American ginseng [J]. Nat Prod Res, 2015, 29(1): 1-7.
化、抗炎、免疫调节、血管保护、抗菌、保肝等 2(Bcl-2)家族蛋白是一类与肿瘤细胞凋亡基因
药理作用。近年,白藜芦醇广泛应用于医疗、保 相关的蛋白,其中Bcl-2、Bcl-xl等是抗凋亡基因, 健等多种行业。本文对白藜芦醇的主要药理活性 Bax、Bak等是促凋亡基因。Santosh等[6]发现白
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白藜芦醇的进一 藜芦醇与多西紫杉醇(DTX)联合用药,可上调
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此 1.2.2 调节信号通路 研究发现,白藜芦醇通过激

白藜芦醇及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及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及衍生物的研究进展SHU Linyi;ZHAO Hang;HUANG Wenli【摘要】白藜芦醇是一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多酚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益处,包括抗肿瘤、抗氧化应激、抗炎、对神经及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等.但是,低生物利用度妨碍了其治疗应用.因此,以二苯乙烯为基础得到的白藜芦醇衍生物或类似物受到更多的关注,它们比白藜芦醇有着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低的生物毒性.本文对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发新的白藜芦醇衍生物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9(041)013【总页数】6页(P2043-2048)【关键词】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衍生物;生物活性【作者】SHU Linyi;ZHAO Hang;HUANG Wenl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6.2白藜芦醇(3,4’,5-三羟基-1,2-二苯乙烯)是由多种植物产生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其膳食来源主要包括红葡萄、蓝莓、桑椹、花生、红酒、覆盆子等。

1940年首先在白藜芦的根部分离出了白藜芦醇[1],之后这种天然多酚在超过70种植物中被检测到,包括桉树、榕树、云杉等,在中药虎杖、决明子中的含量最高,目前天然白藜芦醇的主要来源物是虎杖和葡萄,它被认为可能是受到紫外线辐射,外界各种因素的损伤,以及真菌或细菌感染等分泌的天然植物抗毒素。

1992年,西曼和克雷西在红酒中发现了显著浓度的白藜芦醇。

这一结果后来被用于解释法国悖论[2],这是指在法国某些地区,尽管那里的居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饮食[3],但法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很低。

虽然这一现象仍然存在争议,但已经提出了许多解释[4]。

最合理的解释之一是法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喝的红酒要多。

红酒中除乙醇外含有多种酚类化合物,包括白藜芦醇,这种天然多酚化合物对人体有健康的作用,据推测,喝红酒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负相关[3]。

迄今为止,白藜芦醇已被报道具有多种生物学益处,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真菌、抗炎、抗衰老、心脏保护、神经保护和其他活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藜芦醇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藜芦醇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 43(3) 345·基础论著·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藜芦醇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曾宇鑫* 汪梦 张晓 梁楠△(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四川 成都 610500)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寻白藜芦醇抗衰老的关键靶点及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查找白藜芦醇的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 数据库搜索衰老的相关蛋白。

将白藜芦醇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即为白藜芦醇抗衰老潜在靶点。

采用STRING 数据库找出靶点的作用关系,以DA VID 数据库分析结果,Cytoscape3.8.0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

结果:从PharmMapper 得到的91个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 )作用靶点,GeneCards 数据库得到的474个衰老相关靶点,两者取交集后共得到22个白藜芦醇抗衰老的作用靶点。

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IGF1、ESR1、MAPK1和EGFR 处于核心位置。

在GO 富集分析和KEGG 通路分析中,EGFR 、MAPK1和IGFR 均存在于PI3K-Akt 通路、FoxO 通路和HIF-1通路中。

在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中,EGFR 和MAPK1处于核心位置。

结论:Res 通过EGFR 、MAPK1、IGFR 调节PI3K-Akt 和FoxO 通路抗衰老。

关键词:白藜芦醇;衰老;网络药理学;EGFR ;MAPK1;SIRT1Anti-aging mechanism of resveratrol through the assays of networkpharmacology approach #Zeng Yu-xin *, Wang Meng, Zhang Xiao, Liang Nan △(Center of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for Preclinical Medicine,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anti-aging mechanism of resveratrol through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Methods: All targets were imported into the STRING database, DA VID database and Cytoscape3.8.0 to construct a “component-disease-target” interaction network. Results: A total of 91 targets and 474 aging-related targets obtained from PharmMapper and GeneCards database. Twenty-two targets for resveratrol anti-aging action were obtained. IGF1, ESR1, MAPK1 and EGFR are at the core of the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EGFR, MAPK1 and IGFR are all found in the PI3K-Akt pathway, FoxO pathway and HIF-1channel in GO enrichment analysis and KEGG path analysis. EGFR and MAPK1 are at the core of the “component-disease-target” network. Conclusion: Resveratrol regulates PI3K-Akt pathway and FoxO pathway to anti-aging through EGFR, MAPK1 and IFR. Key words: Resveratrol; Aging; Network pharmacology; EGFR; MAPK1; SIRT1衰老主要表现为机体功能的衰退、身体适应力减退。

白藜芦醇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作者:郜海燕, 于震宇, 陈杭君, 陈文煊, 张俊, 毛金林, Gao Haiyan, Yu Zhenyu,Chen Hangjun, Chen Wenxuan, Zhang Jun, Mao Jinlin作者单位:浙江省农科院食品研究所,杭州,310021刊名:中国食品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6,6(1)被引用次数:24次1.陈镇泉;林娇健;陈君琛科学新发现与葡萄新品种 19972.Jang M;Cai L;Udeani G O;Slowing K.V.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natural product derivedfrom grapes 19973.Jeandet P;Bessis R;Gautheron B The production of resveratrol (3,5,4'-trihydroxystilbene) by grape berries in differentdevelopmental stages 19914.Ingham J L3,5,4,Trihydroxystibene as a phytoalexin from groundnuts (Arachis hypogaea) 19765.Mannila Erkki;Talvitie Antti;Kolehmainen Erkki Antileukaemic compounds derived from stilbenes in picea abies bark 1993(04)6.Iinuma Munekazu;Ohyama Masayoshi;Tanaka Toshiyuki Six flavonostilbenes and a flavanone in roots of sophora alopecuroides[外文期刊] 1995(02)7.郭景南;刘崇怀;潘兴葡萄属植物白藜芦醇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果树学报 2002(03)8.陈雷;韩雅珊葡萄不同品种和组织白藜芦醇含量的差异[期刊论文]-园艺学报 1999(02)9.Cantos E;Espin J C;Tomas-Barberan F A Postharvest induction modeling method using UV irradiation pulses for obtaining resveratrol-enriched table grapes:a new ‘functional fruit 2001(10)10.Gonzalez-Candelas L;Gil J V;Lamuela-Raventos R M;Ramon D The use of transgenic yeasts expressinga gene encoding a glycosyl-hydrolase as a tool to increase resveratrol content in wine[外文期刊] 2000(03)11.Sobolev V S;Cole R J;Dorner J W purifica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stilbene phytoalexins in peanuts 199512.Vidhyasekaran P;Lalithakumari D;Govindaswamy C V Production of a phytoalexin in groundnut due to storage fungi 197213.Dorner J W;Cole R J;Sanders T H Interrelationship of kernel water activity,soiltemperature,maturity,and phytoalexin production in preharvest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of drout stressed peanuts 199814.Victor S Sobolev;Richard J Cole Trans-Resveratrol content in commercial peanuts and peanut products[外文期刊] 199915.朱鸿津HPLC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01)16.Yu C;Shin YG;Kosmeder JW Liquid chromatography / 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inhibition of human cytochrome P450 isozymes by resveratrol and resveratrol-3-sulfate 2003(04)17.Sgambato A;Ardito R;Faraglia B Resveratrol,a naturalphenolic compound,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and prevents oxidative DNA damage[外文期刊] 2001(12)18.Revel A;Raanani H;Younglai E Resveratrol,a natural arylhydrocarbon receptor antagonist,protects sperm from DNA damageand apoptosis caused by benzo (a) pyrene 2001(05)19.Potter GA;Patterson LH;Wanogho E The cancer preventative agent resveratrol is converted to the anticancer agent piceatannol by the cytochrome P450 enzyme CYPl Bl[外文期刊] 2002(05)20.Kensler T W Chemoprevention by inducers of carcinogen detoxication enzymes[外文期刊] 1997(04)21.Bhat KP;Pezzuto JM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外文期刊] 200222.Banerjee S;Bueso Ramos C;Aggarwal BB Suppression of 7,12-dimethylbenz (a) anthracene-induced mammary carcinogenesis in rats by resveratrol:role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cyclooxygenase 2,and matrix metalloprotease 9 2002(17)23.Fabbro D;Parkinson D;Matter A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new treatment modalities[外文期刊] 2002(04)24.Atten MJ;Attar B M;Milson T Resveratrol-induced inactivation of 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cells through a protein kinase C mediated mechanism[外文期刊] 2001(10)25.Serrero G;Lu R Effect of resveratrol on the expression of autocrine growth modulator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2001(06)26.Asou H;Koshizuka K;Kyo T Resveratrol,a natural product derived from grapes,is a new inducer of differentiation in human myeloid leukemias 2002(05)27.Park J W;Choi YJ;Jang MA Chemopreventive agent resveratrol,a natural product derived from grapes,reversibly inhibits progression through S and G2 phases of the cell cycle in U937 cells[外文期刊] 2001(01)28.Lin HY;Shih A;Davis FB Resveratrol induced serine phosphorylation of P53 causes apoptosis in a mutant p53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外文期刊] 2002(02)29.Narayanan BA;Narayanan NK;Re GG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genes induced by resveratrol in LNCaP cells:P53-mediated molecular targets[外文期刊] 2003(02)30.Shih A;Davis FB;Lin HY Resveratrol induces apoptosis in thyroid cancer cell lines via a MAPK and p53-dependent mechanism[外文会议] 2002(03)31.Back SJ;Wilson LC;Eling TE Resveratrol enhances the expression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activated gene (NAG-1)by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p53[外文期刊] 2002(03)32.Hung LM;Chen J K;Huang SS Cardioprotective effect of resveratrol,a natural antioxidant derived from grapes 200033.El2 Mowafy AM Resveratrol activates membrane boundguanylyl cyclase in cor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Anovel signaling mechanism in support of coronary protection[外文期刊] 2002(5)34.Li HF;Chen SA;Wu SN Evidence for the stimulatory effect of resveratrol on Ca2+-activated K+ current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200035.Chan M M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resveratrol on dermatophytes and bacterial pathogens of the skin 2002(02)37.Hain Ruediger;Reif Hans-Joerg;Krause Elvira Disease resistance results from foreign phytoalexin expression in anovel plant 1993(6408)38.Fischer R;I Budde;R Hain Stilbene synthase gene expression causes changes in flower colour and male sterility in tobacco[外文期刊] 1997(3)39.Hipskind J D;Paiva N L Constitutive accumulation of a rsveratro]-glucoside in transgenic alfalfa increases resistance to Phoma medicaginis[外文期刊] 2000(05)40.田文忠;丁力;曹守云植物抗毒素转化水稻和转基因植株的生物鉴定[期刊论文]-植物学报 1998(09)41.梁辉;郑近;段霞瑜用基因枪法获得抗白粉病转芪合酶基因小麦[期刊论文]-科学通报 1999(24)1.韩晶晶.刘炜.毕玉平.Jingjing Han.Wei Liu.Yuping Bi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工程学报2008,24(11)2.花生中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粮油学报2009,24(10)3.牛培勤.郭传勇白藜芦醇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药导报2006,25(6)4.李燕.戴佳锟.祁洋.王永智.尉亚辉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及其合成途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向敏.匡晓东.杨勇.李彦杰白藜芦醇及其药理保健功能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2004(5)6.李延华.王伟君.张兰威.马薇.陈丽安.LI Yanhua.WANG Weijun.ZHANG Lanwei.MA Wei.CHEN Lian白藜芦醇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期刊论文]-中国酿造2008(4)7.胡凌云.王海钠.裴俊俊.刘玉国白藜芦醇防癌抗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东医药2010,50(5)8.郭景南.刘崇怀.潘兴.王季拴葡萄属植物白藜芦醇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果树学报2002,19(3)9.李胜昔.曾斌白藜芦醇致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20(6)10.黎永胜.文军.LI Yong-sheng.WEN Jun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学综述2008,14(3)1.张效莉.吴景东白藜芦醇对衰老小鼠GSH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变化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2011(4)2.彭源德.朱作华.刘正初.段盛文.李智敏.严理.覃连成.危杰中酵母发酵虎杖提取白藜芦醇技术初步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11(23)3.张宝红白藜芦醇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医院 2008(3)4.李梦青.康彦芳.封军来.居荫轩.刘桂敏从葡萄穗轴废渣中提取白藜芦醇[期刊论文]-精细化工 2007(3)5.康彦芳.封军来.杜鹏.陈炜.杨华白藜芦醇药理作用及其制备方法[期刊论文]-粮食与油脂 2006(11)6.夏立志.胡秋玲白藜芦醇对老年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3)7.夏海武.谭志静.苗永美.邓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11(4)8.叶秋雄.黄苇虎杖中白藜芦醇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10(5)9.黄卫文.黄寿恩.黎继烈.李忠海白藜芦醇的提取、检测技术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机械2010(6)10.宁静恒.向海艳酶法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工艺研究[期刊论文]-茂名学院学报 2008(3)) 2008(4)12.黄德成.李华.王华葡萄籽中白藜芦醇提取和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6(10)13.王小庆.李际强.陈戈.肖学彬.符云勇.王国荣花生中白藜芦醇提取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期刊论文]-粮食储藏2013(4)14.林轶.佟少明.王玉国.侯和胜超声波法提取葡萄皮中白藜芦醇[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08(23)15.冯丽.宋曙辉.赵霖.徐桂花植物多酚种类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07(10)16.刘斌斌.韩志远.蒋义国白藜芦醇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 BC043009的作用[期刊论文]-现代预防医学 2013(7)17.田春芳.张波.刘景磊.李荣飞.王晓琴.陈韩英HPLC法测定离体葡萄叶中茋化物的含量[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13(10)18.王永红.何丽君.李生英.许世红白藜芦醇[期刊论文]-甘肃高师学报 2009(2)19.刘苇芬葡萄皮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及其功能研究[期刊论文]-江西食品工业 2011(3)20.邓建平.姜丰.杨国顺葡萄细胞培养生产白藜芦醇的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刘长江.杨侃白藜芦醇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期刊论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5)22.范婷婷.王欣.刘颖白藜芦醇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7(16)23.张俊.葛林梅.房祥军.邵敏.郜海燕紫外照射对采后花生根中自藜芦醇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食品学报2009(4)24.谷春梅.韩玲玲.赵琳琳.曲洪生.宋鑫秀.潘姝.秦贵信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对不同生长阶段小鼠体内自由基生成的影响[期刊论文]-畜牧兽医学报 2013(9)引用本文格式:郜海燕.于震宇.陈杭君.陈文煊.张俊.毛金林.Gao Haiyan.Yu Zhenyu.Chen Hangjun.Chen Wenxuan .Zhang Jun.Mao Jinlin白藜芦醇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食品学报 2006(1)。

花生中含有白藜芦醇,其含量是葡萄的三十倍

花生中含有白藜芦醇,其含量是葡萄的三十倍

花生中含有白藜芦醇,其含量是葡萄的三十倍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花生中含有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 ---- 白藜芦醇,含量是葡萄含量的 908 倍,达到 27.2ug/g 。

邱义源指出,一般红酒约含一到二ppm的白藜芦醇,但花生芽却含有三十ppm,经过特殊方式培育后,更可以提升到三百至五百ppm,日前完成的动物研究,也证实了其食用安全性。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佩妮和台湾嘉义大学教授邱义源等的研究,花生中含有白藜芦醇,其含量是葡萄的三十倍。

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含量通常只有百万分之一,而花生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却高达百万分之三十。

台湾嘉义大学的邱义源教授最新研究证实,花生发芽后,其白藜芦醇含量迅速增加,化验分析表明,花生芽里的白藜芦醇含量是花生仁的 100 倍研究发现,花生发芽后的白藜芦醇含量比花生要高100倍,比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含量高出几十到上百倍。

台湾嘉义大学的邱义源教授最新研究证实,花生发芽后,其白藜芦醇含量迅速增加,化验分析表明,花生芽里的白藜芦醇含量是花生仁的 100 倍,而且花生发芽后,其蛋白质已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含量低,维生素含量全面提高,各种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

邱教授的这一重大发现,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之后,引起全球营养学界的极大关注,在美国、日本及台湾,迅速兴起了生产和食用花生芽的热潮,花生芽迅速走俏市场,成为一种新兴的高级保健菜品。

花生芽因富含白藜芦醇而身价大增。

那么,白藜芦醇到底有什么功效呢?原来,这种物质是一种天然的癌症预防剂,同时也是一种极有潜力的抗衰老天然有机物。

美国科学界已将白藜芦醇列为“ 100 种最热门有效的抗衰老物质之一”。

专家们指出,各种富含白藜芦醇的花生食品,今后将会在全球健康饮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二十一世纪健康营养食补的新时尚。

据报道, 2005年美国航天局已将花生制品确定为航天食品。

忌食长芽的花生温度高、湿度大、氧气足的环境中保存花生米,容易使花生长芽,也是霉菌生长的良好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2-08-29 15:1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1.1705.R.20120829.1514.002.html白藜芦醇抗衰老研究新进展楼旭丹1 汪海东1 夏世金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内分泌科;2.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40)【摘要】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抗毒素,主要来源于虎杖、葡萄及花生等植物中,具有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保肝、保护神经系统、调节雌激素及骨代谢等多种药理学作用,还可以模拟热量限制(CR)的抗衰老效应,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参与有机生物平均生命期的调控。

白藜芦醇对衰老的干预主要表现为抗氧化、抗自由基,免疫调节,抗炎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本文就白藜芦醇及其抗衰老干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白藜芦醇;抗衰老【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衰老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由遗传因素和内外环境互相作用下的生物学过程,这个过程从出生、发育、成长直到死亡,是机体功能退行性下降及紊乱的综合变化,具有累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生性、危害性5个生理特征[1]。

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植物抗毒素,作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最强的激活剂,白藜芦醇可以模拟热量限制(CR)的抗衰老效应,参与有机生物平均生命期的调控[2,3]。

已有报道指出[4]白藜芦醇能增加酵母、后生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寿命,其抗衰老作用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的一般性质、代谢途径以及近年来白藜芦醇抗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白藜芦醇在临床应用中的良好前景及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白藜芦醇生理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1 白藜芦醇的一般性质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化学名为3,5,4’-三羟基-1,2-二苯乙烯(3,5,4’-trihydroxystilbene),分子式C14H12O3,相对分子质量228.25,为无色针状晶体,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早在1940年白藜芦醇首次被发现存在于白藜芦(white hellebore)的根中,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传统的中草药虎杖(polygonum cupsidatum)中也含有该种物质,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青睐是源于1992年Seimann和Creasy报道[5]在红葡萄酒中亦发现有白藜芦醇的存在,并提出白藜芦醇是红葡萄酒中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主要功能因子。

在对其自然资源进行广泛的研究后,白藜芦醇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抗毒素,一种至少存在于包括葡萄、虎杖、花生、桑葚、松树、朝鲜槐等12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基化合物[6]。

自然界中白藜芦醇以顺式和反式两种同分异构体的形式存在,反式异构体可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化为顺式异构体,这两种结构可分别与葡萄糖结合,形成顺式或反式白藜芦醇苷,发挥各自的生物学功能。

植物中白藜芦醇主要以反式形式存在,表明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强于顺式异构体,另有报道指出反式白藜芦醇才是红葡萄酒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成分[7]。

2 白藜芦醇的代谢无论在人类或者啮齿类动物,摄入的白藜芦醇吸收入血后70%以上具生物活性,其血浆浓度一般在30min内达到高峰,但白藜芦醇及其他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均较低,如口服25 mg反式白藜芦醇其血浆浓度峰值仅为2 μmol/L,半衰期约8-14 min[8]。

白藜芦醇的药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基础研究重点课题(No.10JC1404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171129)代动力学过程涉及肠肝循环,即游离的白藜芦醇通过肝脏代谢并由小肠粘膜细胞吸收后迅速与葡萄糖醛酸苷或硫酸盐共轭,从而以复合物的形式被重吸收或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因此游离白藜芦醇的血浆浓度和到达靶组织、靶器官的浓度均可由于肠肝循环及迅速的肝脏代谢作用而显著降低[9]。

但白藜芦醇是亲脂性物质,能与细胞膜、脂蛋白等含脂类物质较好地融合,表明其在细胞、组织中的浓度可能比血浆检测所提示的浓度略高,有学者提出白藜芦醇在小肠等耙器官中发挥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并以后续效应影响全身各脏器,而不依赖于血浆浓度,从而解释与低血浆浓度及高效的代谢速率不相一致的广泛药理学作用[10]。

部分白藜芦醇还通过肾脏进行代谢,在人体尿液中,已发现五种白藜芦醇代谢物,分别为白藜芦醇单硫酸盐、单葡萄糖醛酸苷白藜芦醇的两种同分异构体、二氢白藜芦醇单硫酸盐和二氢单葡萄糖醛酸苷白藜芦醇,总的硫酸盐结合物占尿液代谢产物的37%,总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占19%[11]。

3 白藜芦醇抗衰老的机制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保肝、保护神经系统、调节雌激素及骨代谢等多种药理学作用 。

2003年Howitz等学者[12]发现白藜芦醇作为最强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 SIRT1)的激活剂,还可以模拟热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CR)的抗衰老效应,参与有机生物平均生命期的调控[2,3]。

在去乙酰化酶sirtuins家族中,存在于酵母、线虫、果蝇中的Sir2对转录沉默、染色质稳态、DNA损伤后修复、延长细胞周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Sir2的7个同源基因SIRT 1- SIRT 7,其中SIRT1与Sir2的同源性最高。

人类的SIRT 1基因定位于第10号染色体,所编码的SIRT 1蛋白含有500 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62.0 kDa,具有较高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的脱乙酰化酶的活性,其蛋白结构保守,均含有一个由25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球状核心结构域,为去乙酰化酶结构域,该区域保守性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会导致其催化活性消失[13]。

SIRT 1作为一种多功能转录调节因子,可以通过使多种控制代谢及内分泌信号的转录因子(FOXO、PGC1-α、p53、PPAR-γ及NF-κB)脱乙酰基而调节其活性,从而广泛参与调控哺乳动物细胞寿命的多条信号通路,并与细胞的存活和代谢过程及增殖、衰老和凋亡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14]。

CR是SIRT 1的强诱导剂,能增加SIRT 1在脑、心、肠、肾、肌肉和脂肪等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已有证据表明CR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包括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最显著者可延长50%[15]。

白藜芦醇可竞争性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致cAMP降解受阻而提高其表达水平,从而激活cAMP效应蛋白Epac1,引起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增加,进一步激活CamKKβ-AMPK 途径,导致NAD+及SIRT 1活性增强,最终改善年龄相关代谢表型[16]。

这为白藜芦醇的抗衰老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且目前已证实摄入白藜芦醇能使酵母、线虫、果蝇和低等鱼类等的寿命延长[4,17,18]。

3.1 抗氧化、抗自由基衰老的自由基理论认为[19]: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由基产生增多,而清除自由基的相关酶类活性下降,导致机体自由基生成和抗氧化失去平衡而引起细胞变性坏死或是凋亡,细胞功能丧失,最终出现整个机体的衰老。

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是导致衰老与老年性疾病的潜在因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机体抗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可有效反映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丙二醛(MDA)是自由基攻击后的降解产物,故可间接反映组织的损伤程度;脂褐素(LF)是 MDA与游离氨基,如磷脂酰乙醇胺、蛋白质及核酸等交联形成希夫式碱形式的产物,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其含量可体现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反映衰老的程度[20];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s)可影响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并随衰老过程逐渐积累于血管及组织内,因此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老年常见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以D-半乳糖注射法建立衰老模型的研究中[21,22],经白藜芦醇干预后,SOD及与其作用类似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MDA、LF及直接氧化产物一氧化氮(NO)则呈现下降趋势,血清AGEs水平亦明显降低,表明白藜芦醇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减轻机体的衰老程度。

Yee等[23]的研究表明在F2代杂交小鼠中,白藜芦醇的干预可减少年龄依赖的氧化生物标志物的堆积,如肝脏及心脏中DNA的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心脏及尿液中的氧化代谢产物8-同型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还有肝脏及肾脏中蛋白质的氧化产物蛋白羧基内容物(PCC)。

钠巴霉素的哺乳动物靶子中[24],mTOR/S6K1信号传导通路为衰老的关键调节途径,尤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起了重要作用。

白藜芦醇可抑制S6K1,减少氧化应激产物于血管内皮的堆积,因此可缓解衰老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并发挥不同程度的保护功能。

3.2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在维护和调节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免疫功能下降是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并可反过来加速机体的衰老过程,最突出的表现为胸腺萎缩。

胸腺是产生T细胞的场所,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等多种细胞亚型均在胸腺分化成熟,当胸腺随着年龄逐步萎缩后,T细胞数目减少,吞噬及分泌干扰素的能力受到障碍,特异性免疫功能随之下降。

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机体的衰老状况[25],研究结果显示[21]白黎芦醇可使胸腺指数升高而脾脏指数无明显改变,使CD8+T细胞数量增多而不改变CD4+T细胞数量,导致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值降低,进一步说明白藜芦醇能够减慢机体胸腺萎缩,使得T细胞数量增加功能增强,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组织的损伤过程。

另有报道指出[26],小剂量的白藜芦醇即可导致显著的T细胞应答,且CD8+T细胞增加的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提示白藜芦醇对衰老的机体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对免疫系统的这种影响并不引起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包括表型和基因型。

3.3 抗炎作用炎症因子与上述两个因素协同作用可加速整个机体的衰老进程,老年脑、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发展中均有大量炎症因子的参与。

IL-6、IL-8是反映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L-8还能趋化白细胞浸润并参与局部的炎症反应,这两种细胞因子随着衰老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1]。

白藜芦醇通过对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kB)和活化剂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的抑制效应,降低血清中IL-6、IL-8的含量,阻碍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化酶-2(COX-2)的合成,故能提高膜稳定性,从而影响促炎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