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i o d r o pr vde ee e e o t i e r t n e eac a iiai n. n r e t o i r fr nc fr her prpa ai r s r h nd utlz to o K e o ds Re v a r l Ex rc in; P so o ia ef c ; Bis ntess yw r s erto ; ta to hy il gc l fe t o y h i ‘
的制 备 研 究 和 开 发 利 用 提供 参 考 。 关 键 词 白藜 芦 醇 ;提 取 方 法 ;生 理 活 性 ;生 物合 成
中图 分 类 号 T 2 14 S 0 . 文献标识码 A
Adv nc s i s e a r lPr p r to s n t o ci iis a e n Re v r t o e a a i n a d he Bi a tv te
Ab t a t Re v r t l k o a a t r q i o e e p n , i k n o au a b o cie o y h n l e v t e — sr c s e ar , n wn s n h a u n n t r e e s o a id f n t r l ia t p lp e o d r a i s v i v dp e ye h n o o n s e e ae i ln s i h n lt e e c mp u d g n r td n p a t.On t e b s o o r ltd r fr n e ,t e p e a ai n t c n lge h a i f c rea e ee e c s h r p r t e h oo i s s o o e v r t l wee s mma z d i h s p p r c n en n h xr ci n me h d ,b oo i a cii n is n h ss f r s e ar r u o i r e n t i a e o c r i g t e e t t t o s il g c l a t t a d b o y t e i a o vy

白藜芦醇提纯与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提纯与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对较 高 。 1 1 超 声提 取 法 . 康 彦芳 等用 超声 波 法对 从 葡萄穗 轴 废渣 中提取 白藜 芦醇 的工艺 进行 了研 究 , 声 提取 6 i 超 a r n的提 取
率与有 机溶 剂加 热 提取 4 h的提 取 率相 当 。 曾里 等 用 超 声 波辅 助 提取 虎杖 中 白藜 芦 醇 , 讨 超声 波 探
l iMi x 、 o s c ) 豆科 的落花 生属 ( rc iL 、 明属 ( as ) 槐 属 ( oh r ) 百 合科 的芦 醇 属 ( e . s h A ahs ) 决 C si a 、 Sp oa 、 Vr a t m L 、 科 的蓼 属 ( oy o u ) 。 r )蓼 u P l nm L 等 g
扬州大学烹饪 学报
2 1( ) 5 6 0 1 2 : 7— 0
C l aySineJ u n l f n zo nvri ui r ce c o r a o gh u U ies y n Ya t
白藜 芦 醇 提 纯 与 生 理 活 性 的研 究 进 展
邢 花 ,谭 琴
( 州大学 旅游烹饪学 院, 苏 扬州 252 ) 扬 江 2 1 7
的 占空 比 ( 占空 比是 指 在一个 周 期 内方 波 为高 的时 间 与 为低 的时 间 的 比例 ) 的改 变 对 白藜 芦 醇 含 量 的
影响 , 结果 发现 占空 比较 小 的超声 波 辅 助提 取有 利 于保 持 较 高 的 白藜 芦醇 相 对 含量 。刘 树 兴 等 人 以 虎 杖为 样 品 比较 了 回流 提取 、 水浸 提 、 氏提 取 以及 超 声 波 提取 这 4种 方式 的提 取 效果 , 现 回流提 热 索 发
14 9 0年被 人 们首 次从 毛 叶藜芦 的根部 分离 而 得到 。 白藜芦 醇 广泛 存在 于许 多 天然 植 物体 中 , 目前 至少

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其良好的保健功效,白藜芦醇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而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研究主要包括提取方法、溶剂选择、工艺参数等方面。

目前,常用的白藜芦醇提取方法有溶剂浸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其中,溶剂浸提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首先将白藜芦醇所在的植物材料粉碎成适当大小的颗粒,然后加入适量的溶剂,进行浸提。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乙酸乙酯等。

浸提时间、温度、比例等工艺参数的选择对提取效果有重要影响。

在溶剂选择方面,乙醇是较为常用的溶剂之一。

乙醇既能够有效提取白藜芦醇,又能够保持其生物活性。

乙醇的挥发性较强,提取后易于脱除,不会对最终的提取物造成污染。

此外,乙醇价格相对较低,易于获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普遍。

然而,乙醇提取的白藜芦醇含量一般较低,提取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除了溶剂选择外,工艺参数的选择也对提取效果有重要影响。

在浸提时间方面,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

然而,过长的浸提时间会导致溶剂中的杂质也被提取,从而降低提取物的纯度。

因此,需要在提取时间与提取效果之间进行权衡。

在浸提温度方面,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提取过程,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白藜芦醇的降解或损失,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温度。

此外,溶剂与原料比例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提取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提取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中。

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来加速溶剂与原料之间的质量传递的方法。

超声波具有高频振动、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可以有效破碎植物细胞壁,提高提取效率。

微波辅助提取法则是利用微波加热的特点,将溶剂加热至沸点,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

这些新的提取技术在白藜芦醇提取工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白藜芦醇制备与制剂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制备与制剂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制备与制剂研究进展摘要: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氧化、雌激素调节等多方面有益人类健康的生物药理活性。

白藜芦醇作为来自种子植物中的抗毒素,对人类健康有着特殊保健功能,具有较高推广和综合利用价值,引起了生物医学界工作者高度重视。

综述白藜芦醇在制备和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发与利用白藜芦醇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藜芦醇;制备;制剂;综述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免疫等作用,已成为科学家们高度重视的天然活性成分,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1]。

有关白藜芦醇的药理、纯化、分析等方面的综述较多,现就近年来有关白藜芦醇制备与制剂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促进白藜芦醇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白藜芦醇的生物学特性1.1 结构与性质白藜芦醇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1,2-二苯乙烯(3,4′,5-trihydrolystilbene),是非黄酮类的多酚化合物。

白藜芦醇的分子式为Cl4H12O3,分子量为228.25,有顺、反两种结构。

白藜芦醇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256~257℃,升华点为261℃。

白藜芦醇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

白藜芦醇对光不稳定,在365 nm的紫外光照下产生荧光,可与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起颜色反应[2]。

1.2 吸收与代谢口服白藜芦醇在肠道以葡萄糖醛酸酯形式易于吸收,人口服白藜芦醇1.5mg /kg于30 min血中达高峰,并在120 min恢复。

白藜芦醇按一室或二室模型分布于肝、脾等组织,主要由尿排出。

白藜芦醇苷静脉注射兔体内后,在体内呈二室开放模型,提示在兔体内由中央室向外周室分布甚快,消除亦颇为迅速,在体内不易蓄积[3]。

1.3 安全评价由于实验对象及防治目的不同,关于有效剂量的报告亦不同。

美国推荐成人白藜芦醇的有效剂量为4 mg/d(日服);白藜芦醇甙用于防治大鼠休克时的有效剂量为10 mg/kg(iv);大鼠口服的最大耐受量达300 mg/kg;大鼠口服20 mg/d,28 d后,组织学、血象、生化指标等均无变化;小鼠白藜芦醇苷的LD50为1000mg/kg(Po)[3]。

白藜芦醇的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的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的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作者:翟逸,刘钦松,任晓静来源:《现代食品》 2017年第10期摘要: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源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白藜芦醇主要从植物中提取,因受诸多条件限制,研究者已开始利用微生物合成白藜芦醇。

本文就目前白藜芦醇在微生物表达系统中合成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白藜芦醇;微生物合成;应用前景Abstract:Resveratrol is a polyphenolic compound of plant origin. It has many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as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anti-tumor, anti-aging and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esveratrolis mainly extracted from plants and has been limited by many conditions. Researchers have begun usingmicroorganisms to synthesize resveratrol.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synthesis of resveratrol inthe microbial expression system was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of resveratrol is prospected.Key words:Resveratrol; Microbial synthesis; Application prospect中图分类号:R284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葡萄、花生、桑葚等植物中。

白藜芦醇的合成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的合成研究进展

Ab ta t Re v r to s ak n fn n fa o o d o y h n l o p u d wh c t a u c i n f ie s e it sr c : s e a r li i d o o v n i sp l p e o i c m o n ih wi h d f n t s o s a e r ss— l c h o d a c n e lh c r o u n Th ln s r s u c sc n a n n e v r to r c r e a d l c i g p a t .Th r n e a d h a t a e f r h ma . e p a t e o r e o t i i g r s e a r la e s a c n a k n ln s ee a e t r i ca s n h ssf rr s e a r l h mia y t e i n i s n h s s r wo a t ii l y t e i o e v r to :c e c l n h ssa d bo y t e i.Th h mia y t e i eh d r f s ec e c l n h ssm t o sa e s Pe k n a to r i c in,W i i g a d W i i g Ho r a t n t n n t n - me c i ,He k a t n a d,c r a i n a d c r o y o o n o d n a t t o c ci n o a b no n a b n lc mp u d c n e s — t n Th i s n h ss me h d r l n els s e so u t r n t b n y t a e ta s e i e h o o y i . o ebo y te i t o sa ep a tc l u p n in c l e a d s i e e s n h s r n g n c t c n l g . u l Ke r s b o ce c n e h o o y; e v r to ;b o y t e i ;c e c ls n h ss d a c s i h e e rh y wo d : is in ea d t c n l g r s e a r l i s n h ss h mia y t e i ;a v n e n t e r s a c

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的来源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葡萄、花生、松树、竹子等。

其中,葡萄是白藜芦醇的主要来源。

白藜芦醇在葡萄中的含量与葡萄品种、生长环境、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红葡萄的白藜芦醇含量高于白葡萄。

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酶法提取法等。

其中,溶剂提取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将白藜芦醇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蒸馏或浓缩等方法得到纯度较高的白藜芦醇。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丙酮等。

溶剂提取法的优点是提取效率高,提取速度快,但缺点是对环境污染大,且提取后需要进行溶剂回收。

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热效应,使植物细胞壁破裂,从而促进白藜芦醇的释放。

超声波提取法的优点是提取效率高,提取速度快,且对植物细胞壁的破坏较小,但缺点是设备成本较高。

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促进白藜芦醇的释放。

微波辅助提取法的优点是提取效率高,提取速度快,且对植物细胞壁的破坏较小,但缺点是设备成本较高。

酶法提取法酶法提取法是利用酶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壁破裂,从而促进白藜芦醇的释放。

酶法提取法的优点是对植物细胞壁的破坏较小,但缺点是提取效率较低,提取时间较长。

总结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酶法提取法等。

不同的提取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也将不断改进和完善。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是植物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1940年首次从毛叶藜芦根部分离得到。

由于“法国怪圈”现象的发现,白藜芦醇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我国对白藜芦醇生理功能方面的研究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8年开展起来的,现已经成为研究热点[1]。

目前已在虎杖、葡萄、花生等至少72种植物中发现白藜芦醇的存在,并且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

1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与来源1.1理化性质白藜芦醇化学名为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分子式为C 14H 12O 3,属于单宁质多酚,纯品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256~257℃,升华点26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乙酸乙酯、氯仿等),对光不稳定。

遇醋酸镁的甲醇溶液显粉红色,遇氨水等碱性溶液显红色,能和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呈蓝色。

在366nm 的紫外光激发下可产生紫色荧光;在紫外光210nm 处有强吸收,次强吸收峰分别出现在305~330、280~295nm 处[1-4]。

白藜芦醇在自然界中有顺式、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反式白藜芦醇苷4种存在形式。

植物中白藜芦醇主要以反式构象存在,且反式白藜芦醇苷的含量远高于反式白藜芦醇的含量。

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式构象能转化为顺式构象,其中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大于顺式异构体,白藜芦醇活性大于白藜芦醇苷。

顺式白藜芦醇在避光条件下只有在中性环境下较稳定。

白藜芦醇在光下呈现不稳定性,反式白藜芦醇在完全避光时,可以在乙醇中稳定存在数月,在高pH 值(≥10)环境下稳定性较差[1,5]。

1.2来源白藜芦醇的来源主要有植物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技术生产。

从自然界的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原材料主要是含白藜芦醇较多的虎杖和葡萄,提取的天然白藜芦醇具有绿色安全的特点,符合人们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要求。

但植物中白藜芦醇含量低,受限于原料来源、季节、生产能力和地区等问题,且提取纯化成本较高,因而人们开始寻求其他获取白藜芦醇的途径,主要有化学合成和利用生物技术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科学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5海峡科学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冯瑞陈继承林好薛丽华赖明耀庞杰[摘要]白藜芦醇是蒽醌萜类化合物,一种植物体内产生的天然二苯乙烯类活性多酚物质。

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提取方法和生理活性方面对白藜芦醇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白藜芦醇制备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藜芦醇提取方法生理活性研究进展0引言白藜芦醇(Resveratrol ,简称Res )又称芪三酚,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二苯乙烯(3,4,5-trihy-drolystilbence ),是含芪类结构的二苯乙烯芪类、非黄酮类多酚物质[1-2]。

白藜芦醇首次从毛叶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的根部分离得到[3],研究表明,它在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治疗炎症、脂质代谢紊乱、心脏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

目前发现在虎杖、葡萄、花生、桑葚等72种植物中均含有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顺式、反式白藜芦醇和顺式、反式白藜芦醇苷,在紫外光照射下,白藜芦醇苷反式异构体能够转化为顺式异构体,其中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大于顺式异构体,单体活性大于糖苷,植物中白藜芦醇通常以稳定的反式糖苷形式存在[5]。

随着白藜芦醇提取纯化技术和生理、药理活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1白藜芦醇的提取白藜芦醇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256℃~258℃,较难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乙醇、甲醇、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

在366nm 激发产生紫色荧光,遇氨水等碱性溶液显红色,遇醋酸镁的甲醇溶液显粉红色,并能和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起显色反应[6]。

白藜芦醇应在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碱性环境中不稳定。

在紫外光210nm 处有强吸收,次强吸收峰分别在305nm~330nm 和280nm~295nm 处[6-7]。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的传统方法为有机溶剂提取法和加热回流法。

有机溶剂浸提法所需时间较长,溶剂用量大,生产成本高;而加热回流法所需的温度较高,易造成活性成分的分解或挥发,提取效率低[8]。

随着对白藜芦醇研究的深入和高新提取技术的应用,从植物中提取白藜芦醇的先进工艺不断涌现。

新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白藜芦醇的提取率,而且减少提取时间,缩短生产周期。

1.1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利用白藜芦醇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包括:浸渍、回流、索氏抽提及恒温水浴等方法。

提取溶剂主要有水、乙醚、甲醇、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和丙酮等。

酸性醇法提取白藜芦醇效率较高,一般采用60%~80%酸性乙醇进行回流提取。

俸灵林等[9]研究发现甲醇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最高,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 )测定时,杂质峰干扰少。

但由于有机溶剂提取时间长,对热不稳定成分易被破坏,杂质含量高,不易纯化,萃取溶剂消耗量大以及污染环境等缺点,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开发新型提取方法。

1.2酶法提取与转化酶解提取法是天然产物提取的新兴技术,酶可作用于细胞壁,使之破裂、疏松,减小传质阻力,加速有效成分的释放。

白藜芦醇酶法提取条件温和,并能够减少中间环节,因此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和产物得率。

目前用于提取的酶主要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鼠李糖苷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葡萄苷酶等。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采用多种酶复合,以提高白藜芦醇得率,同时也促进白藜芦醇苷的转化。

应用较多的是纤维素酶和糖苷酶,纤维素酶能够水解纤维,使植物细胞壁破坏,充分释放细胞内含物,而糖苷酶可水解白藜芦醇苷促进其转化。

李梦青[10]将虎杖粗粉加入到纤维素酶和水中进行酶解,滤渣采取乙醇回流提取可获得白黎芦醇的收率高达1.5%。

黄志芳等[11]采用纤维素酶、β-葡萄苷酶、复合酶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得到复合酶的水解效果最佳,酶解后的提取物经分步溶解沉淀白藜芦醇粗品,含量可达65%,工艺稳定可行。

1.3超临界C O 2萃取法超临界CO 2萃取是以超临界状态下的CO 2流体为溶剂来提取分离混合物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和渗透能力以及良好的流动性和传递性,正逐步应用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分析中。

周锦珂等[12]采用超临界CO 2萃取虎杖中白藜芦醇,以95%乙醇作夹带剂,萃取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可2012884白藜芦醇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达33%以上。

曹庸[13]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对虎杖中白藜芦醇进行了提取,获得了初步萃取条件为:萃取釜压力5.7MPa,温度46℃,解析釜压力25MPa,温度50℃,以无水乙醇和2 -丙醇混合溶剂作夹带剂,萃取液中白黎芦醇含量为18%,提取率为75%。

2白藜芦醇的生理和药理活性2.1抗肿瘤活性在白藜芦醇的各项药理作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在抗肿瘤中的作用。

癌症最重要的机制依赖于其传播和转移的能力。

癌细胞最初以原发肿瘤的形式组在一起,一旦原发肿瘤形成,癌细胞将通过血液系统及淋巴系统散布于全身各处,并且形成新的肿瘤。

而双酚白藜芦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转移作用,能显著降低癌细胞的数量和重量[4]。

因此研究白藜芦醇的抗肿瘤作用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

据报道,白藜芦醇对鼻咽癌、肝癌、肺癌、胃癌、乳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等都有作用[14]。

分析白藜芦醇抗肿瘤活性机制的研究结果后揭示,白藜芦醇在肿瘤起始、促进和发展3个阶段都显示有抑制效果,在肿瘤起始阶段,能够抗突变,抗氧化,抑制自由基并诱导Ⅱ期药代酶,抗二噁英;在肿瘤促进阶段,具有抑制环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双重活性,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在肿瘤发展阶段,能诱导癌细胞分化,诱导癌细胞凋亡。

2.2对心脑系统的作用白藜芦醇以多维的方式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保护。

低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为各种疾病,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和室性心律失常等提供保护。

较高剂量的白藜芦醇可以促进细胞凋亡并作为化学预防药物的替代品[15]。

白藜芦醇通过与人体内雌性激素受体的结合调节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减少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并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抑制和减轻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16]。

2.3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正常细胞代谢产生氧化反应中间体,如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这通常是由细胞内酶如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等通过解毒作用产生的。

然而,氧化反应中间体不正常堆积的现象也可能发生,这种现象俗称氧化应激。

大分子物质(脂肪、蛋白质、DNA)可与氧化反应中间体发生氧化改性而具有危害性[17]。

白藜芦醇具有内在的抗氧化能力,这与其化学预防作用有关。

在体外,已经证实低剂量的白藜芦醇即可感应到具有解毒作用的酶。

在体内,白藜芦醇已被证实具有增加血浆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而这与降低患心脏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肌梗塞的风险具有紧密的关系[15]。

2.4抗菌作用白藜芦醇最初作为一种葡萄类植物在受到真菌感染、紫外线照射等不利条件作用时产生的植物抗菌剂而为人所认识[18]。

从野生山葡萄中提取的白藜芦醇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国外将采用干葡萄籽与葡萄果肉混合物于150℃经甘油提取的白藜芦醇提取物作为消毒剂杀灭细菌、真菌及病毒。

有研究报道,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含量与抗真菌能力有关[19]。

几项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促使多种病毒蛋白产物减少或堵塞,同时减少病毒DNA的数量。

另一研究表明,白藜芦醇通过限制流感病毒的复制机制而对治疗流感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体外白藜芦醇衍生物对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4]。

3展望白藜芦醇在制药、保健食品中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国内对白藜芦醇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其功能认识不足,市场份额较小。

但是国内已有由白藜芦醇提取物制成降脂、美容、减肥、抗癌等功能的胶囊产品,或者将其添加到各种酒类食品中。

相信随着人们对白藜芦醇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寻找富含白藜芦醇的植物、加快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增加其临床应用、注重实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王庆华,吕振岳.白藜芦醇的制备和检测[J].食品科技,2002(12):67-68.[2]赵克森.白藜芦醇的一般生物学作用[J].国外医学卫生分册,2002,29(6):374-376.[3]赵霞,陆阳,陈泽乃.白藜芦醇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8,29(12):837-839.[4]Shankar S.,Singh G.,Srivastava R.K.C hemoprevention by resveratrol: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 c potential[J].Frontiers in Bioscience, 2007(12):4839-4854.[5]程丽英,刘树兴.白藜芦醇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25-27.[6]郭景南,刘崇怀,潘兴,等.葡萄属植物白藜芦醇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2,19(3):199-204.[7]Soleas G L,Diamandis EP,Goldberg DM.Resveratrol:A molecule whosetime has come?And gone?[J].Cli nical Biochemistry,1997,30(2):91-113. [8]张敏,曹庸,于华忠,等.虎杖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J].林产化工通讯,2004,38(3):6-9.(下转第49页)42012886年第期(总第6期)食品科学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海峡科学可起到更好的减肥效果;(3)魔芋粉因其吸水性和膨胀性,易发生食道阻碍事件,因此开发魔芋减肥产品时要考虑到安全性和有效性;(4)KGM 与其他膳食纤维补充剂相比,需要较小的剂量就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因KGM 有降低血糖的功效,因此对低血糖症患者的用量要单独设置。

参考文献:[1]刘佩英.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庞杰,李斌,谢笔钧,等.氧化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研究[J].结构化学,2004,23(8):912-917.[3]颜治,刘勤晋.魔芋葡甘聚糖的特性、保健功能及作用[J].饮料工业,2003(2):34.[4]刘红.魔芋的药用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2,19(3):35.[5]Hirsch J.Magic bul let for obesity [J ].BMJ,1988,317:1136-1138.[6]马立芳,郭卫红,何霭娜,等.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危害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24(4):375-378.[7]袁秉祥,李映丽等.魔芋葡甘聚糖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作用[J].陕西林业科技,1999(增刊):71-72.[8]刘红.魔芋葡甘聚糖对肥胖及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J].营养学报,2002,24(4):437-438.[9]黄训端,何家庆.银杏黄铜魔芋精粉对大鼠抗氧化和减肥作用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6(28):5.[10]Walsh DE,Yaghoubian V,Behforooz A.Effect of diet ary fiber,gl ucomannan,on bese pat ients:a clinical study[J].Int J Obes,1984,8(44):22-27.[11]Livieri C,Novazi F,Lorini R.The use of highly purified glucomannan-basedfibers in childhood obesity[J].Pediartr Med Chir,1992(14):195-198.[12]Nitesh Sood,William L Baker,Craig I Col eman.Effect of glucomannan onplasma lipid and glucose concentrat ions,body 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systemat 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 J Clin Nutr,2008(88):1167-1175.[13]Howarth NC,Saltzman E,Roberts SB.Diet ary fiber and weight regulation[J].Nut r Rev,2001(59):129-139.[14]黄琼,陈龙全.魔芋的保健功能及其加工[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2):55-56.[15]蒋鹏,陈立贵,袁新强,等.KGM/ALG 复合凝胶的制备及溶胀性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504-13505.[16]Chiu Y T,Stewart M.Comparison of Konjac Glucomannan Di gestibilityand Fermentabi lity with Other Dietary Fibers In Vitro.Journal of Medici nal Food,2012,15(2):120–125.[17]林建维,钟进义.魔芋多糖对小鼠肠道吸收功能的抑制作用与机制[J].营养学报,2009,31(2):164-166.[18]杨孟君,丁志平,孟晓燕.魔素胶囊减肥机理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5):46-50.[19]Vuksan V,Jenkins DJ,Spadafora P,et al.Konjac-mannan(glucomannan)improves glycemi a and other associat ed risk fact 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 ype 2diabet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etabolic trial[J].Diabetes Care,1999,22(6):913-919.[20]张茂玉,黄承钰,洪君蓉,等.魔芋食品对人体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J].营养学报,1989,11(4):25-30.[21]刘红,魏文科.魔芋葡甘露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脂质过氧化物和抗氧自由基酶类活性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5(4):l-3.[22]J oyce Keithley,DNSc,RN,FAAN,Barbara Swanson,DNSc,RN,ACRN.Glucomannan and obesity:A Critical Review[J].Alternative Therapl es,2005,11(6).(上接第46页)[9]俸灵林,郑昕,包文芳,等.RP-HPLC 法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6):534-538.[10]李梦青,聂媛,张洁,等.酶解法提取虎杖中自黎芦醇、白黎芦醇普、大黄素[J].精细化工,2008,25(5):467-470[11]黄志芳,易进海,刘倩伶,等.酶解法提取纯化虎杖提取物中自藜芦醇的工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1061-1064.[12]周锦珂,李金华,葛发欢.超临界CO 2萃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4,27(9):675-676.[13]曹庸.超临界CO 2提取虎杖白藜芦醇工艺[P].中国专利,ZL 02139912.3,2007-10-3.[14]Bhat KP,Pezzuro JM.Cancer chemopreventive activity of resveratrol[J].Ann NY Acad Sci,2006(957):210-229.[15]M.I.Fernandez-Ma.Mateos,Cantos-Vi llar.Bioactive compounds in wine:Res verat rol,hydroxytyrosol and melatonin:A review[J].Food Chemist ry,2012,(130):797-813.[16]Eks shyyan V P,Hebert V Y.R esveratrol i nhibits rat aortic vascular s moothmuscle cell prol iferation via est rogen receptor dependent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J].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7,50(1):83-93.[17]Arthur P.G.,Niu X.,Rigby P.et al.Oxi dative stress causes a decline inlysosomal integrity during hypothermic incubation of rat hepatocyt es[J].Free Radical Biology &Medicine,2008,44(1):24-33.[18]Dong W,Li N.,Gao D.Resveratrol attenuates ischemic brain damage i n thedelayed phase after stroke and induces messenger RNA and protein express for angiogeni c factors[J].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2008,48(3):709-714.[19]阎静.白藜芦醇及其苷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00(2):39-41.201288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