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进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进展产生了重大阻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白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明白得“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进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缘故。

用资料分析法明白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明白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固社会、进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进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明白得及其对后世的阻碍。

四、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摸索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法选择:为鼓舞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纳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3.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看,善于摸索的学习适应,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0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0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核心讲授: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形成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取“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请回答:新旧儒学有何异同? 点拨:注意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异同: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 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传统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传统儒学批 评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 会政治秩序的公道性(如皇权独裁),即从批评时政转为保护现实统治。
核心讲授:新儒学为何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原因: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逢迎了时期的需要,“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利于统治者统治。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第三,重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大 力弘扬儒家思想。
例题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成心识形状的 群体。这里的“意识形状”成为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C )
例题2:《年龄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 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 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尽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增进了儒学的大兴。 (2)规定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法定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扩大统治基础。 (4)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学推行民间,成为独尊。 2、结果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许的正统思想,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 来传统文化的主流。 温馨提示:政治上的统一,离不开思想上的统一;而思想的统一则需要教育的支持。 这就是教育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原因。

历史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16张)

历史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16张)

小结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的需要
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
积 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 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从 无 为
加强中 央集权 成为时 代要求

2、社会危机
民族矛盾:边境匈奴问题 阶级矛盾:王国诸侯问题
到 有 为



土地兼并问题
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归纳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 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探究学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 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 3 汉武帝时期,中国思想 界逐渐由“百 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反映的根 本性问题是( )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D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 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 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 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 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 稽之谈。但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 限制君主 权力的过分膨胀,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④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 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⑤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 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自主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习题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
2.难点:
(1)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提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3)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4.视频观看与反思:
推荐学生观看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汉代篇》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观后感,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5.口头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1.汉初:无为而治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根本原因)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兴办太学;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

学术观点: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存在的。

翦伯赞认为,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抑压,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

《中国通史纲要》写道:“武帝即位不久,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在理论上维护‘大一统’的任务,就是要求树立为封建专制政权服务的思想体系。

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推崇儒术,罢黜百家以外的学派,只有通晓儒学的人才能做官。

从此,儒家经典逐渐成为学者们的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张传玺也指出,西汉前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亦很活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董仲舒就指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翦伯赞、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

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放宽思想限制的政策”,但“当时只是道家的思想武库里寻找无为而治的思想来作治国安民的法宝”,到“吴楚‘七国之乱’,暴露了黄老思想的局限性,这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兼合诸说’的措施,寻求更加适应统治的思想。

”董仲舒“所鼓吹的儒术跟原始的儒家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已经糅合了各家各派的主张,成了‘博采百家,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它兼顾了各方,顺乎时务,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思想统治工具。

”“董仲舒所提的‘罢黜百家’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了,但实际上‘百家’并没有罢黜。

相反,汉武帝的指导思想是博采百家,运用各家各派学说的长处,加以综合利用”,即“汉武帝所独尊的儒术,实际上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封建专制理论”。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春秋繁露· 基义》
• 客观:由于长期战争,社会经 济 破坏严重 • 主观: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欲图长治久安 • 2.表现:奉行休养生息政策 •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士兵归家,授予田宅等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 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积极:
1.经济恢复
消极: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 边境不6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三、儒学成为正统
• 1.原因 •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 2.汉武帝采取系列崇儒措施
太学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这有何意义?
•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生平 (前179 ---前104年)
三次应对,得到汉武帝赏识。著作: 《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创 立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糅合道家 、法家、 阴 阳五行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阅读以下材料,总结新儒学有哪些内容? 其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1.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和目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

《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

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

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

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颉刚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 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 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统治,于是所有其他有助 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他也都会吸取。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 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主张:三纲五常
目的: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2、董仲舒的新儒学
体系内容: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两者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3、新儒学“新” ?
与孔、孟儒学相比的不同:
对君主态度: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君权神授 对自然力量: 神学化(神秘主义)
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新儒学体系。
三 “独尊儒术”提出的影响 ——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
儒学成为选拔人才、授官的标准
(2)教育方面: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 有道理。 •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 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目的相同),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性质相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 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 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儒 影响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独尊儒术后,还有其他学说的存在吗? 其他学说仍然存在,独尊是指在官方学校中(教育上独尊)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积极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 实质
文化专制主义 3.太学
中央级别的学校 4.汉武帝尊儒的影响?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观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两者关系:用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
联系现实,思考“大一统”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 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
材料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 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 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 正规大学。
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影响
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课堂小结
董 仲 特点: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入儒家思想中
舒 新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儒 内容 “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三纲五常”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汉 武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措施
中央设立太学
帝 独
各郡县设立学校

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之,天人一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国家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至”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目的是什么?
观点:“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目的:为了加强君权;限制君权
如何评价以上观点?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 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 长久的。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即“天人同类”,天与人是“一类” 的意思,其论证的方法是“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体, 是天的“拷贝”,
如天是圆的,人的头是圆的; 天有日月,人有二目;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 天有阴晴,人有喜怒哀乐; 天有360日,人骨有360节。
探究三: 董仲舒在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什么新主张?目的是什 么?联系现实,说说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汉初
汉武帝时
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想 (焚书坑儒)
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后汉书.食货志》
无为而治有何消极作用
• 汉武帝时的社会危机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 匈奴问题
• 汉武帝怎样解决?——无为?有为?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 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④儒家: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河北广川人,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大学问家, 生活在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上承孔子,下启朱熹。 三次应对,著作《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赏识。 晚年《春秋繁露》,创立新儒学体系。
①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中央)
③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
太学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
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 这有何意义?
古代的太学
•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 学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温故知新(5min) 1.孔子的思想核心?如何实现?
教育上的贡献? 思想中保守性一面是指? 2.孔子、孟子、荀子民本思想分别是? 关于人性的论述? 3.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观点?(3点) 4.法家代表人物?思想的影响?举例说明 5.墨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4点)
学习要求: 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了解太学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