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的模型(1)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分析

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分析

思考:
分析课本表格中数量关系你能得 出哪些结论?
原子种类 氢原子 氦原子 碳原子 氮原子 铝原子 硫原子 氯原子 铁原子
核电荷数 1 2 6 7 13 16 17 26
质子数 1 2 6 7 13 16 17 26
中子数 0 2 8 7 14 17 20 30
核外电子数 1 2 6 7 13 16 17 26
时间里,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实心的 球,是不可分割的。 2.寻找新的证据: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 内有带负电的电子。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电子是一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 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 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体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内,带负电的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 (J.J.Thomson ,1856~1940干) 那样镶嵌在其中。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1)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及原子模型
观点:原子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建模:请你能根据他的观点建立原子模型。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道尔顿模型 (实心球模型)
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
1.已有观点: 从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以后的相当长一段
读课本图1-20说一说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
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 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
子和中子→夸克
质子即为氢原子核(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α粒子即为氦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B D) A.构成一切物质粒子
B.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粒子
C.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阴阳离子共同 构成物质
阴、阳离子
所带电 性情况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显电性

分子可以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原子

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在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质子数、 中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中哪些发生了 改变?哪些没有?
质子数、中子数、 核电荷数没有发生 改变,核外电子数 发生了改变。
修正和完善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玻尔的分层理论
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
丹麦科学家玻尔
完善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 枣糕或西瓜模型
卢瑟福 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 分层模型
从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看,一个模型 的建立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建立模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才能 使它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说明:现在原子模型还在不断修正, 比玻尔的模型又有了很大的改进。)
下图中代表离子的是( D )
(说明:圆圈内数字代表质子数,“+”表 示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黑点代表核外电子)
(1)A原子核中有_8__个质子, _8__个中子。 (2)B原子核中有 _8__个质子,__9_个中子。 (3)C原子核中有_8__个质子,_1__0_个中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20
核外电子数 1 2 6 7 8 13 16
17
读表:从下表中你能获得哪些规律?
针对原子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必然的联系
✓ 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质子 带正电 1.6726×10-27kg

原子结构的模型比较了解玻尔模型与量子力学模型的异同与应用的研究与分析

原子结构的模型比较了解玻尔模型与量子力学模型的异同与应用的研究与分析

原子结构的模型比较了解玻尔模型与量子力学模型的异同与应用的研究与分析原子结构的模型比较: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中,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是两种重要的模型。

本文将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与分析。

一、玻尔模型玻尔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在1913年提出的。

该模型基于经典物理学的原理,并试图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1. 模型描述根据玻尔模型,原子由一个中心的原子核围绕着几个电子轨道组成。

每个轨道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能量,而电子则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之间跃迁。

当电子由高能级轨道跃迁到低能级轨道时,会释放出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子。

2. 特点与应用玻尔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现象,为后来量子力学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玻尔模型中的能级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原子和分子的能级结构研究中。

二、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是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的原子结构模型。

它在20世纪初由多位科学家,如舍里·雷蒙德·约瑟夫·路易斯和沃纳·海森堡等,提出并发展起来。

1. 模型描述量子力学模型认为,原子的结构不再是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粒子在轨道上运动,而是以概率波函数的形式存在。

波函数可以确定电子在不同位置的概率分布,而不是精确的轨道。

2. 特点与应用量子力学模型的特点在于它能够精确地描述原子的各种性质。

通过薛定谔方程等数学工具,可以计算出原子的能量、电子云分布以及光谱等相关信息。

该模型广泛应用于原子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三、异同与应用的研究与分析1. 异同比较玻尔模型与量子力学模型在原子结构的描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玻尔模型以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描述了原子的轨道和能级,而量子力学模型则引入了波粒二象性的观念,将原子结构看作是波函数的分布。

2. 应用研究与分析尽管玻尔模型在描述氢原子光谱和能级结构等方面相对简化且较为粗略,但它仍然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8年级下册 2.3.1 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子的结构(教师版含解析)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8年级下册 2.3.1 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子的结构(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3-1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子的结构目录 (1) (2) (3) (6) (8)一、原子结物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1)模型建立的时间和依据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2)当时对原子的认识认为原子是个实心球体。

(3)模型建立的意义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2.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提出了二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该模型很快被实验否定了。

3.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就这样问世了。

4.玻尔的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注意】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二、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电荷。

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显电中性。

2.原子核的秘密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得出:(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4)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高中化学鲁科版选修三课件:第1章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25张PPT)

高中化学鲁科版选修三课件:第1章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25张PPT)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
运动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__子__核__运 轨迹 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能量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_不__同__的能量,而且能量 分布 是_量__子__化_的。轨道能量依n(电子层数)值(1,2,3,…)的
增大而_升__高_ 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于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称为 电子 _基__态_;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_激__发__态__。电子在能量 跃迁 不同的轨道之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 表现出来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_光__谱_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2/4/132022/4/132022/4/132022/4/13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立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20 世纪 20 年代产生了量子力学模型。
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原子轨道
(1)电子层(n) 分层标准
电子离核的远近
n 的取值 1 2 3 4 5 6 7
符号 能量
K LM N O P Q 由低 到 高 ―――→
离核
由 近到远 ―――→
(2)能级 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可能 不同 ,所以同一
5.填空。 (1)用符号填写电子层所含能级种类: K 层:_1_s;L 层:_2_s、__2_p_;M 层:3_s_、__3_p_、__3_d_;N 层:_4_s_、__4_p_、__4_d_、__4_f。 (2)用数字填写能级所含原子轨道数目: s:__1__;p:__3__;d:__5__;f:__7__。 (3)比较下列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填“<”“=”或“>”)。 ①4s_>___3s_>___2s__>__1s; ②3px__=__3py__=__3pz; ③4f__>__4d__>__4p__>__4s; ④1s_<___2p_<___3d__<__4f。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1课时)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1课时)
2. 如图所示,画出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子核和其中两个 α粒子的径迹,其中可能正确的是(A )
解析:α粒子轰击原子核时,受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影响,应该 是背离原子核发生偏转,故选A。
随堂练习
考点二、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3.下列关于原子中各种粒子的数量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电荷数 B.原子序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C.核外电子数一定等于核内质子数 D.原子序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解析:根据原子,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从该等 式中我们可以知道A、B、C都是正确的,而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故中子数也不一定等于原子序数,因此D选项错误,选择D选项。
新知学习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① 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的质量
质子 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1.6726×10-27千克 原子核
(带正电)
原子
中子 不带电 1.674×10-27千克
(电中性)
电子 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9.1176×10-31千克
(带负电)
② 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原子的质 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新知学习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历程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的西瓜模型 卢瑟福行星绕太阳模型
波尔分层模型
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 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 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 实物的本质。
电子云模型
新知学习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以及带负电荷 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新知学习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历程
③卢瑟福原子模型(行星模,说明原 子中存在着很大空间。少部分α粒子方向 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极少 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小,质 量大。

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
• 将光谱按谱线之间的距离的不同进行分类,分为连续光谱 和线状光谱。
• 连续光谱:是由各种波长差别极小彼此不能分辨的谱线组 成的光谱。反映了微观粒子在运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连续 性
• 线状光谱: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离的谱线组成。反映 了微粒在运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不连续性。
• 原子光谱:任何单原子气体在激发下都会产生光 谱。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不同元素的光谱线不 同。
子核中。轨道及转动频率不断变化,辐射电磁波
频率也是连续的,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光谱。而
实验表明原子相当稳定,原子光谱也是线状光谱。
这一结论与实验不符。
• 4.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 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提出了核外电子 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他的基本观点是:
•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 动,不辐射能量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 量,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值依n(1,2,3,...) 的增大而升高③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 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 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 在原子核内部。
域离核的距离。是决定轨道能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取值范围:除0以外的正整数.
n=1、 2、3、 4、 5、 6、 7 ……
符号:K、L、M、N、O、P、Q……
他的基本观点是: 而实验表明原子相当稳定,原子光谱也是线状光谱。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卢瑟福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 例如钠原子受激发成激发态后,处于n=4的电子层的电子跃迁回n=3的电子层的不同能级是所形成的光谱就含有多条谱线 轨道及转动频率不断变化,辐射电磁波频率也是连续的,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光谱。

第1章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课件 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章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课件  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连续光谱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
讲授新课
依据卢瑟福模型和电磁学观点,以氢原子为例,从能量与电子的宏微结合的 角度分析,氢原子的光谱是连续光谱还是线状光谱?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与卢瑟福模型所描述的“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一致吗?
讲授新课
在一个被抽成真空、两端含有电极的玻璃管中充入低压氢气,然后在两个电 极上施加高压,使氢原子在电场的激发下发光,发出的光经过三棱镜分光后 得到如图所示的氢原子光谱图。
讲授新课
【任务1】 原子结构是怎样的?科学家是如何通过“问题产生——提出假说——实验验 证”的过程,一步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请依据原子结构模型发展材料,画出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
科学史话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
➖ ➖

1903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提出:原子是
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
对充有氩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蓝紫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A ) A.电子由能量较高的轨道向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时以光的形式辐射能量 B.电子由能量较低的轨道向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时吸收蓝紫光以外的光 C.氩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蓝紫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氩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课堂小结
【任务6】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所带来的启发?
人类智慧将光、三棱镜、光谱和原子结构建立起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光谱这 一宏观现象,进一步揭示了核外电子的微观运动状态。20世纪20年代,原子 结构量子力学模型的提出是多位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科学家们通过假说、 实证、模型等科学方法实现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外电子数是( A )
A.48
B.64
C.112
D.160
8、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 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 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 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
结论是( A )
中子数 0 2 8 7 14 17 20 30
核外电子数 1 2 6 7 13 16 17 26
①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并不是所有原子中都有中子; ④原子的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原子结构几种模型
中学阶段可表示为
+6 表示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 弧线以及数字表示电子运动 轨道和电子数目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都为一个电子 的1836倍,故电子质量可忽略不计。
原子核所带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 电性相反。
原子种类 氢原子 氦原子 碳原子 氮原子 铝原子 硫原子 氯原子 铁原子
分析下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核电荷数 1 2 6 7 13 16 17 26
质子数 1 2 6 7 13 16 17 26
氦原子结构
碳原子结构
氧原子的原子核就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的。
根据科学家们的测定: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 子不带电,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 正电荷(即+8)。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 数,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 原子呈电中性?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 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 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 阳运动那样。
意义:修正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认识到原子核很小,居于原 子中心,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4、波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9、填表。
2、在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_电__量__大__小__相__等___, __电__性__相__反___,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在原子中,_原__子__核__几乎集 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3、通过实验,科学家们最终发现原子核是由__质__子__和__中__子__ 构成,其中带正电荷的是__质__子___,不带电的是__中__子___。进一 步研究发现,这两种粒子又都是由__夸__克___构成。 4、科学上把__原__子__核__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_质__子__数___=__电__子__数___。
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质 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
夸克之父盖尔曼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原子内部半径大小级别

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课堂练习
1、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一个居于原子中心带_正___ 电荷的_原__子__核__与带__负___电的核外__电__子___构成。
原子模型: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意义:进一步修正了对原子的科学认识,特别是对核外电子 的运动特点进行了表述。
5.电子云模型 (1927年—1935年)
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出现概率大小的形象化描述。
1.道尔顿(1803年) 2.汤姆生(1904年) 3.卢瑟福(1911年) 4.玻尔(1913年)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 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成体育场,原子核就象体育场中心的一粒米。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研究微观粒子内部结构的方法: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 打碎核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最终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 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
实心球模型
(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西瓜模型
(发现了电子)
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了原子核)
分层模型
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1)
原子是质量、体积都很小的微粒。那么,原子是不是构 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能不能再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提出了原子概念,他认为原 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实心球模型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意义: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2、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 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可见, 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西瓜模型
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 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意义:电子是一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 各种原子之中。
5、提出原子核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_卢__瑟__福__,发现原子里 有电子的科学家是__汤__姆__生__。
6、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
体的是( C )
A.汤姆生 B. 卢瑟福 C. 道尔顿 D. 玻尔
7、近日,某省发现部分大米镉超标,镉超标易引起镉中毒。
镉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8,相对原子质量为112,则镉原子的
3、卢瑟福原子模型 (行星绕太阳模型)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 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原子)。
①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 的运动方向;
原子中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②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原子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 ③个别α粒子被弹回。
原子核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