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论文 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界定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界定
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定义为一个社会形态,其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平等的分配。
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不再归属于个人或特定阶级,而是属于整个社会。
这意味着个人的私有财产将被废除,人们将共同享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即基于社会主义原则的生产方式。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将不再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而是基于个人能力和需求进行自由劳动。
这将导致劳动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
马克思还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剥削和破坏是不可持续的。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将会根据人们的真正需求进行,而不是为了追求无止境的利润。
总的来说,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定义为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最终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分配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基于合作和平等,个体的自由发展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论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理论

论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理论作者:冯方依来源:《华人时刊·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私有财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作用,得出私有财产的最终命运是被积极的扬弃,引出本文要研究的对象即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理论。
接着对私有财产要积极扬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出从私有财产的本身入手,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扬弃,因为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扬弃的意义重大。
只有通过对私有财产积极的扬弃,才能把这种异己的私有财产对人的完全占有和统治,以否定的方式加以颠覆,从而完成人对人所创造的财富的真正占有和统治。
【关键词】私有财产;积极扬弃;人的本质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81-0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符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私有财产关系辩证发展的最高顶点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从而实现共产主义。
因此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成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关键。
一、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原因首先,在私有制中,人的吃、穿、住、用等肉体上的感觉,只有被我们感受使用即直接占有时,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是我们的。
而这些全部的对象只有变成我们的资本,才能最终变成我们的生活手段。
当私有财产中的异化劳动及资本被共产主义积极扬弃时,我们作为生命表现的感性器官也就解放了,我们被他人占有了的生命解放了。
因此“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只有在此时,人才能不仅仅通过思维,而是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其次,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关系首先是一种经济关系,所以私有财产的运动是一种“经济的运动”。
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无论是未成形的还是完成了的革命运动,都必须为自己在前一种运动中寻找其存在的基础,这种基础不仅包括现实的、经验的基础,而且还包括理论的、意识层面上的基础。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探讨卡尔马克思在其早期不朽巨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与发展轨迹。
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现实深刻剖析的产物,也是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起点。
尽管该手稿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出版,但其内容对后世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种超越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构想——共产主义。
他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才能恢复劳动的社会性和人性,进而实现个人的真正解放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首先回顾《手稿》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随后集中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如何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展现其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起点,进而探讨这一早期思想如何预示并推动了马克思后期成熟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系统的梳理与诠释,《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力求揭示马克思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初步设想,以及这一设想对于理解和实践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奠定了其日后成熟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他不仅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而且试图通过哲学的维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植根于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洞察之中,他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关系,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是变成了奴役工人的手段,进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真正恢复其自由全面的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的发现与第一次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的发现与第一次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陈辞达ʌ内容提要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中,共产主义思想呈现独特的价值与意义㊂这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在此第一次对共产主义做了详尽的论述并与社会主义相区分,表现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㊁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这种理解本身是在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展开的㊂也正因此,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往往被理解为古典政治经济学㊁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共同影响下的产物㊂换句话说,此时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深入是以私有财产㊁人的类本质和异化劳动为基础的㊂然而这种理解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对于唯物史观形成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深化来说,这种基础上的理解具有怎样的意义?这就不得不提到,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始终贯穿在将私有财产作为一个历史环节的发现与认识当中,并进而作为对这一历史环节的第一次的扬弃而体现㊂这种对私有财产的历史性认识,构成了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观念的一种早期话语㊂ʌ关键词ɔ历史环节私有财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马克思不仅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和黑格尔哲学出发,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也第一次详尽阐释了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㊂ 这些 手稿 是青年马克思第一次将国民经济学㊁德国古典哲学与共产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尝试,也是他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㊂ ①除了在思想渊源与发展上的重要地位之外,此时马克思基于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批判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阐发,构成了手稿当中的关键性内容,成为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批判的现实总结㊂一 历史环节的发现:私有财产下的共产主义内涵(一)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与现实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一节的论述与私有财产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后来的编辑给这一部分所加的标题就是 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 ㊂可以说正是在对私有财产的批判基础上,马克思开始了他共产主义思想的阐发㊂ 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是具有其科学性的,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运动当中的㊂ ②但是,仅仅简单地以私有财产本身构成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与呼唤是远远不够的㊂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以往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发现和昭示并不能够构成科学性的认识本身,只有对私有财产进行历史考察,将其作为一个历史环节来理解,才算抓住了其实质,才构成对以往政治经济学家的批判前提㊂马克思正是在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认识上,提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逻辑关系,从而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㊂因此,手稿中共产主义的内容,离不开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根基㊂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刻批判,得出了对劳动概念①②韩立新:‘ 巴黎手稿 :马克思思想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转折点“,‘哲学动态“2014年第7期㊂查芳灵:‘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⓪视阈中的共产主义及其价值向度“,‘经济与社会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的历史性认识,即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㊂同时从这种劳动的考察当中定义了私有财产的历史意涵,将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走向对私有财产根源的异化劳动的批判㊂ 马克思特别强调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而非原因,所以对私有财产的批判实际上等同于对异化劳动的批判㊂ ①那么马克思究竟是如何从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走向共产主义的现实批判的呢?马克思首先从私有财产的基础出发, 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 它还不表现为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 ②㊂这表明,马克思对待私有财产,并非把它当作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历史环节来把握与认识的㊂这里的私有财产,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模式下的私有财产而出现㊂正因此,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也就是对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批判㊂所以马克思将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私有财产的对立,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这也印证了马克思将劳动的异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私有财产矛盾根源的逻辑关系㊂只有在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下,也即异化劳动产生的历史条件下,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的矛盾意义才被彰显和理解㊂ 作为对财产的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对劳动的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 这就是作为发展了的矛盾关系㊁因而也就是作为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㊂ ③马克思在这里对私有财产本身的性质做出了区分㊂私有财产具有的主体本质是劳动,只有劳动才创造财富㊂但是在作为历史环节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中,这种主体的本质是异化了的劳动㊂劳动产品与劳动是分离的,这正是异化劳动的结果㊂这是私有财产历史内涵下的矛盾与分离㊂与其相对的是,资本在财富生产和占有中所获得的关键地位,从而将资本本身变异为客体化存在的 劳动 私有财产的产生根源,使资本作为 客体化的劳动 决定财富的归属㊂这里,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对于以往劳动价值论下财产关系的改变㊂这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的矛盾的发现和认识㊂在对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考察中,马克思走向了现实的批判,走向了这种批判的现实表现 共产主义㊂但马克思表露出的,并非简单推翻①②陈曙光㊁余伟如:‘共产主义思想:跃迁与升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第74页㊂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一切关系,而是要扬弃这一历史环节,推动历史与人的发展和前进㊂这种扬弃就反映在,私有财产的发展与变革本身首先要求这一历史环节的普遍化与彻底化,这也隐隐表现出唯物史观的一些原始思想㊂ 正像妇女从婚姻转向普遍卖淫一样,财富 也就是人的对象性的本质 的整个世界,也从它同私有者的排他性的婚姻的关系转向它同共同体的普遍卖淫关系㊂ ①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彰显,表现出财富的世界性与排他性㊂财富的世界性表现在,私有财产此时作为社会的主导和支配力量取得了至上的地位与魔力,它拥有着普遍化的力量,成为一切人追逐的目标,成为一切价值的基础和条件㊂而排他性则体现在,因为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导致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所以财富始终集中在资本所有者的手中,与劳动绝缘㊂正是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彻底化,矛盾本身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并发展成熟,从而诞生了共产主义的现实批判根基㊂ 共产主义是被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起先它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㊂ ②它必然要扬弃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关系,但是它同时又以这一关系的极致和普遍发展为前提㊂正是在这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环节的推进获得了它的意义㊂一方面,对于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认识和矛盾的揭示,必然要求一种现实的批判方案;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于私有财产本身作为一个历史环节的考察与认识的完成,是历史化认识的必然结果㊂ 因为理论之谜无非是现实生活之谜的思想表现㊂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生活之谜的现实解决,必将带来理论之谜的解决㊂ ③由此,从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认识出发,诞生了共产主义的历史条件和根基㊂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环节根基上的现实方案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历史的定位㊂ 既肯定共产主义就是废除私有制,又指明它只是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 最近将来 的一个阶段㊂这应该说是马克思对自己的共产主义观所作的最初的论述㊂ ④(二)历史环节下共产主义内涵的厘清与重赋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对于以往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梳理㊂ 马克思对①②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6页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5页㊂杨适:‘马克思 经济学-哲学手稿⓪述评“,人民出版社,1982,第95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社会主义理论作进一步广泛系统的研究是在1843年10月至1845年1月的巴黎时期㊂在巴黎期间,马克思一方面批判地研究了大量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另一方面实际地接触了具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法国工人运动㊂ ①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以往的共产主义思想之后,在私有财产历史环节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内涵进行了厘清与重赋㊂共产主义的思想首先来源于私有财产矛盾爆发下的社会情感与需求㊂因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和分离,共产主义首先表现为对于私有财产的重新分配㊂这正是马克思所谓粗陋的共产主义㊂ 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私有财产力图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㊂ ②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形式的扬弃,仅仅局限在私有财产本身形式的彻底化和平均化的实现,使私有财产作为社会矛盾的状态得到重新的分配和确立㊂换句话说,这实际上是私有财产的非历史性反思的结果㊂它将私有财产作为永恒的事物予以承认,只将私有财产的矛盾理解为社会分配的矛盾㊂只从其历史结果的修正和重置出发,却未解决其作为历史环节而产生的根源㊂这只能导致历史的倒退,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未能扬弃自身而不过是退回开始前的状态㊂这正是粗陋共产主义的粗陋性所在㊂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尚未完成的㊂ 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则从个别的与私有财产相对立的历史形态中为自己寻找历史的证明,在现存的事物中寻找证明,它从运动中抽出个别环节(卡贝㊁维尔加德尔等人尤其喜欢卖弄这一套),把它们作为自己是历史的纯种的证明固定下来㊂ ③其不过是将私有财产的卑鄙性和自私性普遍化,妄图从普遍平均的私有财产的分配和共享中来突破这一历史环节㊂然而,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的无产与有产的对立,不是由于分配,而是根源于劳动本身的异化和与资本的分离㊂这就表明,只有从劳动的异化根源和劳动与资本相分离入手,扬弃其产生自身的根源,才能够实现对于私有财产的批判㊂在粗陋的共产主义之外,马克思还对政治性质上或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以及废除了国家的共产主义既给予了肯定又给予了批评㊂这种共产主义①②高飞乐:‘从 巴黎手稿⓪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问题的早期探索“,‘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第4期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7页㊂的理论看到了历史环节下政治体制和国家自身变革的必要㊂从向着人的方向来看,它们比起粗陋的共产主义内涵,已经具有了更加历史化的内容,表现出超越历史环节的特征㊂然而,政治性质上的共产主义主张也未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历史环节的本质㊂它看到了人,但是没有看到人本身是在私有财产的历史环节当中存在的㊂而人的需要和本质的复归也是在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运动当中展开的㊂可以说这种共产主义抓住了人,却没有抓住历史的人㊂因此,无论是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还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它们都没有真正抓住历史环节的内涵,从而也就丧失了从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根基来推动现实批判与变革的使命㊂因而,这两种共产主义都是理论的空想,有着现实的呼声,却难以转化为现实的批判和变革,以推动历史的前行和人的解放㊂马克思在批判了以往的共产主义之后,得出了第三种共产主义的历史内涵㊂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㊂ ①这里我们能够明显看到,马克思此时对于共产主义的叙述是融合着两种话语的,即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话语和哲学的历史话语,这二者相互贯穿㊂然而,又必须注意到,虽然马克思以经济学和哲学的眼光考察了私有财产历史环节的内容和意义,但已经将对于现实历史环节的批判重心转向政治经济学㊂虽然马克思在考察异化劳动时谈到人的观念以及社会关系的异化,但根本基础是资本主义下创造私有财产的异化劳动㊂ 宗教㊁家庭㊁国家㊁法㊁道德㊁科学㊁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㊂ ②因此,要破除人的异化,实现人在历史环节下的复归,必须从私有财产入手㊂所以,共产主义是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基础上的共产主义㊂ 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㊂ ③这样的共产主义,既构成对于作为历史环节的私有财产的扬弃和推进,同时又构成对于人的本质在历史环节下的复归㊂正因此,马克思才会说: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㊁人和人之间的矛盾①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7 78页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8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㊁对象化和自我确证㊁自由和必然㊁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㊂ ①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正是历史的自然主义,也正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㊂离开了历史性的基础,人道主义不过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和空谈㊂这样,马克思在历史基础上所构想的共产主义才真正获得了其内涵㊂同时,马克思还区分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划分,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仅有的一次㊂ ②究竟该如何理解这种区分?是否因为马克思此时在 哲学上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存在着经济学和哲学的两种话语,特别是对共产主义㊁社会主义两阶段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成熟性 ③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来看,当然可以说此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唯物史观还未被创立㊂然而,即便在马克思成熟期的著作中,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话语和逻辑也是共同存在的,这构成了马克思理论分析的独特方法㊂关键是看这种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政治经济学,而哲学又是怎样的哲学㊂简言之,二者都必然是历史性的㊂因此,此时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认识,已经开始体现出历史性的内涵与根基㊂而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划分,一是由于以往众多共产主义理论的混淆,必须对共产主义的内涵本身进行厘清和重赋;二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个扬弃现有历史环节矛盾的历史运动,也就是革命运动,而社会主义则是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㊂这种区分恰恰是马克思在私有财产的历史环节基础上所得出的㊂ 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㊂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㊁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㊂ ④共产主义是在私有财产的历史环节下所展开的历史扬弃运动,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的新的社会历史阶段而存在㊂正是①②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8页㊂焦坤:‘论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⓪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㊂焦坤:‘论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⓪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㊂此时马克思对于私有财产作为历史环节的考察,决定了共产主义历史内涵的赋予,以及历史走向社会主义未来的可能㊂然而,在历史环节中的共产主义内涵里,不仅具有私有财产的政治经济学意涵,还具有哲学的,即关于人的本质的历史话语㊂该如何去理解这种哲学的历史话语?是如阿尔都塞所说,手稿 使哲学实现对它的对立面的绝对统治,使哲学取得无限的理论上的胜利,也就是促使它招致失败 ①,还是关于人的 共生的共产主义 ②这是必须回应的问题㊂二 历史环节下的第一次扬弃:共产主义的历史指向在私有财产历史环节基础上所得出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对私有财产历史环节的第一次扬弃㊂扬弃的首次出现必然伴随一个历史环节的认识而展开,是对于历史环节下矛盾和对立的揭示与变革㊂而在手稿当中,这种历史的指向呈现出哲学化的人的本质的含义与特征㊂作为历史环节的第一次扬弃,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指向历史环节后人本质的复归㊂因而弗洛姆认为,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从他关于人的概念中推导出来的 ③㊂固然马克思此时对共产主义的描述运用了费尔巴哈的哲学话语,强调人的本质的复归和还原㊂但又并非这样简单㊂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历史指向下人的本质的说明,不仅仅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套用,还呈现出对其哲学的某种内在性的超越㊂马克思在揭示所谓人的本质时指出: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㊂ ④这里社会的人就是指处在历史环节下的现实的人㊂这实际上已经是对于费尔巴哈抽象的㊁普遍的人的本质哲学倾向的某种改造和超越,引入社会历史维度作为人的根本基础㊂人的本质是在社会的生成当中所创造出来的, 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㊁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事实 ⑤㊂作为①②③④‘西方学者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⓪“,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252页㊂朱松苗:‘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⓪中作为共生的共产主义“,‘学术交流“2016年第11期㊂‘西方学者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⓪“,第69页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9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历史环节的社会生成创造着人的丰富性的存在和诉求㊂这意味着,共产主义作为人的本质的还原和复归是在私有财产的历史环节之中才具有其现实性和根本性意义的㊂同时共产主义所内含的人的现实内容并非永恒的和一劳永逸的,这种复归和还原的现实意义是在历史环节当中体现的㊂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论述的运用?进一步说,尽管此时人的本质已经体现出来源于历史环节的实际内容,但此时的共产主义仍带有人本质指向下爱的话语㊂马克思在‘手稿“和‘形态“中的 共产主义 概念所深蕴的人本精神,那就是对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冀望和通达途径的论证完全能够统一起来㊂ ①在手稿当中,有时我们能够看到马克思对于人的爱乃至信任等品质的强调和复归,而有时马克思又强调只有将人的本质放在历史环节的现实内容当中才有意义㊂这反映出马克思此时哲学思想的转变和逐步成熟的过程㊂在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已经将私有财产作为历史性的环节来考察,在哲学上,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也正发生着此种转向㊂共产主义一节在谈到人的普遍意识时就讲: 我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㊁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态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态,而在今天,普遍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并且作为这样的抽象是与现实生活相敌对的㊂ ②马克思首先说明人的普遍意识不过是现实共同体㊁社会的抽象㊂因而人的本质乃至价值的复归同样是在现实社会的历史情境下才获得其意义与可能的㊂所以关于自然界和人的创造的问题,马克思认为: 既然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创造问题,你也就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你设定它们是不存在的,你却希望我向你证明它们是存在的㊂ ③它们不是由一个主体或者一个历史事件而创造的,而是由历史环节的现实社会发展本身所塑成㊂但同时,马克思又表明,来源于现实历史环节中的人的普遍意识恰恰是与现实生活相敌对的㊂这种敌对性的存在很好理解,因为只有人的普遍意识与现实的生活相敌对,才会构成对于这一历史环节的批判和扬弃的方向与必然㊂但问题在于,其如何从现实社会的历史环节当中得出自身的内容而又跳出这一历史环节的结构本身,构成对这一历史环节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通过对于私有财产的历史环节的考察,进入现实的社会领域和矛①②熊进:‘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共产主义概念“,‘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6期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0页㊂。
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这个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从理论上推论出来的逻辑体系,它是一个理论上的高度抽象.因为它是依据已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在此基础上的正确推理站立起来的,所以它又是一个科学的体系.他们设想的这个社会的各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特征都不能脱离其他特征而单独存在.在这个体系中,其中一个特征出现,其他特征就必然或者先于它,或者随它之后出现.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性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属于整个社会.也就是说,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全部生产力总和,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者联合起来组织成为社会,劳动者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与物质生产条件直接结合.在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同时,生活和享受的资料则由个人直接占有.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不同的所有者就不存在了.在全社会范围内,个人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个人劳动将直接互相交换,而不再需要通过物、通过商品的形式进行,不再需要表现为价值.这样,商品和货币就消失了.商品和货币消失以后,社会将以劳动时间为衡量劳动量的尺度.直到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时间才不再是财富的尺度.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之后,因为所有的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都一样,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所以阶级划分就不再存在.阶级消失,没有什么阶级需要加以镇压了,国家这种特殊的镇压力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国家失去镇压性质,政权消亡,人对人的统治消失.政权消亡之后,国家职能将由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的领导,即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社会将对自己拥有的劳动时间进行直接的控制,自觉确定比例,根据社会需要把不同数量的劳动时间直接分配到各个不同的生产领域.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这时表现为社会对劳动时间的直接按比例分配,即对生产的计划调节.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以后,个人把他的劳动量直接提供给社会,然后借助劳动券从社会储存中直接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这样,生产者的活劳动就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直接交换.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方式领了回来.在全社会的范围内,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与另一种形式的等量劳动相交换,这种交换不仅存在于分配领域,而且存在于生产领域,它是在生产和分配的统一过程内部完成的.马克思认为,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出发,这种按照等量劳动领取耗费等量劳动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形式上是平等的,事实上却是不平等的.但是,在劳动还是异化劳动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却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随着阶级和国家政权的消亡,社会意识必然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对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谈多少.随着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和各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将会消失,各民族将自行解体,逐渐融合在一起.大工业的发展使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的生产,与男子一样获得独立的经济收入.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以后,个体家庭将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男女之间将真正平等,两性间的关系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勿需干涉的私事.于是,旧的个体家庭就解体,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独立自主的男人和女人,这样自由的男人和女人将构成新的社会的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并行,过去那种社会活动的固定化,也就是使人奴隶般地服从它的分工将逐渐消失.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过去那种分工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个人对不同生产资料的分别占有及由此产生的分工,将在私有制消灭的同时,社会刚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就消失.而另外一些方面,如职业的划分,则保存下来,直到共产主义社会最初阶段结束时才会完全消失.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把人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的分工消失后劳动分工仍然存在.但因为人可以自由变换工作,所以这种分工已经不是自发的,而是自愿的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推测未来社会时,起初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设想的,没有分阶段.他们认为,这个社会在分配方面一开始就是各得所需的.后来,马克思发现,在还存在着把人终身束缚于某种职业的分工时,人们并不能各尽所能.在物质财富还不能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一切正常需要时,人们也不能各得所需.在劳动还是异化劳动的情况下,社会只有按劳付酬,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样,马克思就感到有必要对共产主义社会划分阶段,并从劳动和分配两个方面,指出了两个阶段的区分.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这个共同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最初阶段社会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劳动的差别决定消费的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实行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原则,劳动的差别不引起消费的差别.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不能没有对物的占有,但共产主义不单纯是对物的占有.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是人得到解放的条件,它本身并不是人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实现自己,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也就是人的解放和完善,才是人的根本目的.对于这一目的来说,共产主义不过是使它得以实现的社会发展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联合起来的个人,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任何个人都没有必要为了其他个人的利益和整个联合体的利益而放弃对自己的正常需要的满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本文稿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本身已经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我异化,获得了解放.在此基础上,人在共产主义社会内所取得的自由表现为三个层次:一、在非自由劳动的情况下对社会生产实行自觉控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这是最低层次的自由.二、在社会范围内人对生产实行自觉的有计划的控制,同时,个人劳动成为自由劳动.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自由.三、存在于真正的物质生产领域彼岸的以人类能力的发展为目的的自由.这是最高层次的自由.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最根本条件.随着人所得到的真正的自由的扩大,人的财富观念将不再是物,而是人的能力及其生活表现的丰富性,是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经过人的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到这时就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了人自己.从这时起,人类自由发展、自我创造的历史才真正开始.毫无疑问,只有经过共产主义这个环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我实现这个人类本身的目的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一旦达到了这个环节,人就会为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自我发展目标,从而超越共产主义社会而继续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简析论文.pdf

摘要:共产主义从诞生至今,其含义以及理论内涵都在不断发展,但其核心始终是“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终归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这三本经典著作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对共产主义做出阐释,对共产主义的表述有着许多区别与继承。
本文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共产主义关于人的思想核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一、三部著作对共产主义的表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到:“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开始时它作为普通的私有财产出现。
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作为积极的共同体确定下来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比如你们要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任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恩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从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文中突出“两个必然”“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二、三部著作中共产主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当我们将《手稿》中的上述思想与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论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

物 质 ,而 是为 了实现 自己和表现 自己 。 ’ 私 有财 产 与异 化 劳动 之 间是 相互 作用 的 。我们 都知 道 人 的需要 促进 私有财 产 的积累 。翻 阅历 史 ,无论 任何 在 资本 主义社 会 资本家 掌握 着大 量 的私有财 产 ,他们运 用 时期 ,工人 都 是被剥 削 的对象 ,他 们 的劳动所 得 也仅 够满 手 中 的资本想 方 设法来 获得 最大 的利润 ,而 工人 总是 受到 足 自身 以及 家人 的 生存需 要 ,所 以私 有财 产 的积 累主 要是 伤 害的一 方 ,他们 不得 不努 力工 作创造 出更 多 的商品 ,劳 对 资本 家来 说 的。马 克思在 《 手 稿 》的 “ 私有 财产 和需 要 ” 动越 加成 为不 属于 他 的被 迫 的强 制劳动 。 “ 工人 生产 的财 这 一章 节 中提 到: “ 每个 人都 指望 使别人 产 生某 种新 的需 富越 多 ,他 的产 品的 力量 和数 量越 大 ,f 4 而这 些 产 品又 要 , 以便迫 使他 作 出新 的牺牲 , 以便 使他 处 于一种 新 的依 都是 属于 资本 家 的,通 过市 场转 化为 资本家 的私有 财产 , 赖 地位 并且 诱使他 追 求一种 新 的享 受 ,从 而 陷入 一种新 的 固定 在产 品 中的物 化 的劳动 只有 小部分 作为 生存 资料支 付 经 济破 产 【 l 】 J ’ 。换句 话 说 ,马克 思认 为 ,资本 家私 有财 产 给工 人 。引用 马克 思 的说 就 是, “ 工人 在劳动 中耗 费 的力
பைடு நூலகம்文 化 论 坛
论马克思 {  ̄ 8 4 4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
彭秀鹏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摘 要 :私有 财产 是马 克思在 其理 论 中十分 关注 的 问题 ,也是  ̄ 1 8 4 4 年 经 济学 哲学手 稿》 ( 后文 中简称 为 《 手稿 》) 中重点讨 论 的一部分 ,而理清 私有财 产 与需要 、劳 动 、共产 主义 之 间的关 系 ,有 利于 《 手 稿》 的理解 。 关 键 词 : 私有财 产 ;需 要 ;劳动 ;共产 主义
简述马克思的私有财产理论

简述马克思的私有财产理论2019-04-13中图分类号:F019 ⽂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了私有财产的真正来源。
私有财产的产⽣是⼈类历史进步的标志,是决定社会向前发展的⼒量。
私有财产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产⼒的⾼度发展,⽆产阶级必须⼤⼒发展社会⽣产⼒,为私有财产的最终消亡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社会⽣产⼒研究背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了私有财产的真正来源,提出了共产主义是⼈的⾃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的著名论断。
私有财产的产⽣是产品剩余导致⼈类⽣产发展到新的阶段,是历史进步的标志,是决定社会向前发展的⼒量。
私有财产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产⼒的⾼度发展,⽆产阶级必须运⽤已经掌握的国家机器,⼤⼒发展社会⽣产⼒,为私有财产的最终消亡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证明,过早通过⾏政命令的⼿段宣布私有财产的灭亡,⼈为拔⾼⽣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实⾏纯⽽⼜纯的社会主义,这是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产⼒⽔平低下和普遍贫穷的根本原因。
因此,只有确⽴私有财产的观念,才能建⽴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推动⼈类社会的发展。
私有财产的起源马克思指出:“我们也看到⼯资和私有财产是同⼀的,因为⽤劳动产品、劳动对象来偿付劳动本⾝的⼯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的后果。
”马克思在分析了私有财产同外化劳动的关系以后⼜深刻指出:“ 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同⾃然界和⾃⾝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马克思从两个⽅⾯分别考察了劳动异化的问题。
⼀⽅⾯,从⼯⼈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来考察。
⼯⼈在劳动中创造了产品,但⽀配劳动产品的不是⼯⼈,⽽是资本家。
正如马克思指出:“⼯⼈⽣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量和数量越⼤,他就越贫穷。
⼯⼈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的世界的贬值成正⽐。
”也就是说,⼯⼈通过劳动创造的产品,却反过来压迫⼯⼈,这种⼯⼈与劳动产品之间的表现状态,是劳动产品与⼯⼈相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再解读[摘要]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问题贯穿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始终,是理解马克思整个思想的重要线索,然而由于马克思本人在论述两者关系时,没有对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原初意义与后来发展之后的形态作出清晰明确的说明,使得作为读者的我们常常会在理解两者关系时陷入困境。
针对这一理解上的困境,本文主要明晰了以上几个概念,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扬弃。
[关键词]外化劳动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马克思本人论述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关于这一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私有财产本身来源于异化劳动,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表面看来,它却相反地表现为异化过程借以实现的手段。
应当在马克思之外寻求对两者关系问题的解答。
第二种观点认为,究竟劳动的异化在先还是私有财产在先?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是不正确的。
青年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和私有财产在某种意义上是等同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断语是正确的,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关键是要区分两种劳动异化、两种私有财产或者要明确马克思所说的私有财产的三种含义。
在我看来,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但是,我认为,马克思本人虽然并未十分明了地解决问题本身,但是他的断言已经包含了对问题本身的解决,只是没有对此做出细致透彻的论述。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立足于马克思思想本身来寻求答案,澄清马克思所使用的概念的一些模糊之处,对其关于两者关系的论述作出合乎逻辑的分析。
一、外化与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讨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时,有时会混用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而这也正是造成读者误解的原因所在,因而我们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各自的概念内涵,明确两者的异同。
1.对象性存在和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外化,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指相对于自身而言的外在化存在。
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外化主要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作为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对象化存在;其二是作为劳动结果的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存在。
第一种存在又叫作对象性存在;第二种存在又叫作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存在。
下面将一一论述。
对象性存在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对象,是劳动借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
这一对象既包含纯自然状态之中的对象,又包含人化自然中的对象。
人化自然凝结了一定的主体力量的付出,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和对象化,但它有待于进一步地凝聚主体的本质力量。
人化状态之中的对象性存在,是始终作为劳动手段或者劳动对象存在着的,是有待被改造的对象。
对象性存在是人的主体本质外在化的前提条件。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首先必须要有对象性存在作为先决的条件,劳动者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这一劳动对象,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劳动对象的结合也就是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存在。
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又即对象化的本质力量,是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对象性存在之后,而形成的劳动成果。
主体本质的外在化是以劳动成果的形式存在的,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之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又是劳动的对象化。
与对象性存在相比,主体本质的外在化必然凝结着主体的付出,并且包含主体付出所作用于的对象——对象性存在;而对象性存在不一定非要包含主体力量的付出,可以凝结主体的付出,也可以是纯自然的。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主体本质的外化存在发展为自身的对立面,即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不属于劳动者,反而属于劳动者之外的他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是在第二个意义上使用“外化劳动”的概念的,即主体本质的外在化。
异化劳动是以外化劳动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外化劳动所形成的劳动成果,就不可能出现对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占有了,也就不会出现劳动的异化现象了。
马克思是通过对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与劳动者自身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关系来界定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
2.异化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史观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和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的影响。
在界定异化劳动时,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但是相比黑格尔,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具有现实的指向性。
他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这就是人的本质。
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劳动却是强制性的、被迫的,因而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由此出发,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具体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这四个规定依次递进,层层深入。
第一,从生产结果来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当前的经济事实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i[1]这一事实就表明了,劳动者通过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在此,我们还可以看出,马克思先在地设定了一个事实前提:即固定在某个对象之中的,物化的劳动与劳动是直接统一的。
也就是说,谁生产了劳动产品,谁就应该占有劳动产品,这才是本真状态,才是符合人性的。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呈现的活生生的现实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了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极不协调的甚至互相对立的状态,这是从对当前的经济事实的直接观察中得出的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又称物的异化。
第二,从生产行为本身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这就是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的异化。
因为“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ii[2]“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与工人对立呢?”iii[3]在马克思看来,作为既定的劳动成果之所以和劳动者相对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造劳动成果的劳动本身已经同劳动者相异化了。
劳动本身同劳动的异化又即人的自我异化。
自我异化与物的异化既在时间上是一先一后的关系,又在内在关系上是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iv[4]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很显然,此时的劳动,对工人来说,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是作为一种外在性的东西,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三,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正是在改造对象的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然而由于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又由于异化劳动把自由、自为的活动贬低为谋生的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造成了如下后果:“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v[5]可见,人的类生活由于劳动对象被剥夺而被剥夺,不仅对于工人是如此,而且对于不劳动而坐享其成的资本家而言也是如此;人的类本质因为劳动本身的异化而由目的变为手段、工具。
第四,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这一规定是由前三个规定直接推导而来的。
马克思指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vi[6]马克思认为,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之所以是异己的、敌对的关系,原因就在于这一劳动产品及劳动活动本身的主人是站在劳动之外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强有力的、敌对的人。
依此逻辑,由人物关系的异化,就可以推导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还说:“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vii[7]3.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在论述外化劳动时始终是在“主体本质的外在化”的意义上使用的,即强调作为劳动结果的对象化存在。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这一物化的劳动与劳动者是直接统一的,这也是外化劳动的题中之义。
而异化劳动是指物化的劳动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所代表的实体其实是同一个对象,即物化在对象中的凝结着主体的付出的劳动,即物化的劳动。
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多次并列使用两者。
例如“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viii[8]有时候,马克思在“异化”的意义上,使用了“外化”的概念,例如马克思在分析国民经济学的外化劳动概念时说:“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ix[9]这里的“外化”实质应是“异化”的意义,然而,正是因为马克思未对两者作出明确的区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文本著作时,会常常陷入困境。
其实,外化和异化是有区别的,区别之处在于当它们同时作为物化于对象中的劳动时,与劳动者的关系不同,具体而言,是相反。
外化劳动是一个人的活动、时间对象化于外在的世界中,同时这一外在的世界仍然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异化劳动也是一个人的活动、时间对象化于外在的世界中,但是,这一外在的世界不属于劳动者自己了,而是属于与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
在承认和认清两者区别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深入地去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这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两者同属于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其次,外化劳动是异化劳动形成的可能性条件,是作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没有外化劳动,根本无从谈起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以外化劳动作为逻辑起点的。
因为没有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外化劳动,也就不会有有别于劳动者的他人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了,也就没有异化劳动了。
再次,外化劳动只是异化劳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并非所有的外化劳动从一开始就以异化劳动的形式存在,也并非所有的外化劳动都一定会转化为异化劳动。
而只有当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由直接统一转化为直接对立时,我们才能说,外化劳动转化为了异化劳动。
由同一向对立的转化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对此,马克思有其深刻的论述,这又涉及到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私有财产。
二、私有财产要探讨外化劳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出私有财产从开始出现到后来发展的情况以及作为第一性的劳动和作为第二性的私有财产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
1.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
”x[10]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把劳动视为自己的原则(财富的主体本质),不再认为私有财产仅仅是人之外的一种状态(财富的客体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