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承气汤加味儿科治验案例
小承气汤组成,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小承气汤组成,方解,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8)2. 阳明病……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09)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4)5.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6.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251)7.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74)8.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组成】大黄12g 厚朴6g 枳实10g【方歌】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约400ml,先服200ml,若大便,止后服,不便再服之。
【主治】阳明病,肠胃积滞,腹部胀痛拒压,大便不利者。
【加减】1.中风,兼便秘者加羌活(三化汤)。
2.兼痰涎壅盛,合小陷胸汤。
【禁忌】1. 脉微涩者,忌之。
2. 腹胀满痛,喜温喜压者,忌之。
【类方】1.大承气汤:为阳明病攻下之重剂,症见发热、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燥芒刺者。
2.调胃承气汤:为阳明病攻下之缓剂,临床表现以潮热、心烦、汗出谵语、大便燥结为主,腹胀满痛次之。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治脾胃虚弱、气壅湿遏胀满之方。
【临床运用】1.食停中焦。
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便秘32例临床观察

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便秘32例临床观察加味增液承气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通便、顺气的作用。
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的病症。
本文主要通过对32例患有便秘症状的患者进行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和临床表现,以期为便秘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和临床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选取32例患有便秘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年龄在20-65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符合便秘临床诊断标准,且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
二、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具体配方为:芒硝6克,大黄9克,厚朴9克,枳壳6克,山楂9克,神曲15克,茯苓12克,泽泻9克,甘草6克。
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粗末,加水煎煮,取汁液口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周为一个疗程。
三、结果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每周对患者的大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大便次数、大便形状、大便质地等情况。
同时观察患者的腹痛、腹胀、食欲情况等临床症状。
经过3周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中,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形状变得规则,大便质地变软。
其中28例患者大便恢复正常,4例患者大便虽未完全恢复正常,但明显好转。
且在治疗过程中,28例患者的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得到缓解,食欲明显增加。
四、讨论加味增液承气汤具有通便、顺气的作用,通过研究观察发现,该药方在治疗便秘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有效成分芒硝、大黄等药物具有通便、润肠的作用,可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改善大便质地,缓解便秘症状。
而神曲、茯苓等药物则具有调节脾胃、增强消化能力的作用,可以改善腹胀、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加味增液承气汤治疗便秘症状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更加系统地评价该药方的疗效,未来可以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在应用该药方治疗便秘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配方,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小承气汤加味治疗骨折病人并发便秘

朴 1 g炙 枳实 2 g 白术 2 g荆芥穗 1g 0, 0, 0, 0。
上述药 物用 50 水浸 透后 , 0 ml 煮沸 , 汁 取 3 0 l酌 情 口服 , 日。气 虚 者 加 黄 0m, 1N/ 芪、 党参 ; 气滞腹 胀者 加 木香 、 乌药 、 菔 莱 子; 血虚者加 当归 、 首乌 ; 瘀者 加川 芎 、 血 赤芍 、 丹皮 ; 亏者加火麻仁 、 津 生地 、 麦冬 。
,
10 0 34 0吉 林省 榆 树 市 中 医院
di1 . 9 9 j i n 0 7 —6 4 . 00 o:0 36 /. s .10 s 1x 2 1
3 12 0. 4
渣 , 吸收多余 的水 分 , 再 形成粪便 , 由肛 门
排 出体外 。可见 , 便秘是 大肠 的传导功 能
失职 的主要 表 现 。汉 代张 仲景称 便 秘 为
差 , 有 效 率 9 .% 。 总 43 讨 论
升 清降浊之 枢机 , 以达 补而 不滞 , 消不伤
正, 消食 化积 , 消痞 除满之 功 ; 厚朴 下 气 、
2 张 东 铭 . 能 性 便 秘 解 剖 生 理 皋 础 研 究 及 功 进 展 . 国 临 床 医 生 ,0 18: 中 2 0 , 5—6 .
每 天 力 求 在 同 一 时 问 平 心 静 气 的 体 会 便
以升为要 ; 药 合 用 , 升 一 降 , 二 一 相互 制 约, 相互 促进 , 升 浊 降 , 收 清热 通 便 清 共
之 功。另大 便 不 通荆 芥 穗 减 半 … ; 实 枳 味苦、 、 酸, 微温, 散温通性烈, 辛 微 性 辛 破 气消 积 , 消痞 止 痛 , 烈 , 泻 、 为 性 以 走
儿科小儿肺炎运用大承气汤

儿科小儿肺炎运用大承气汤
伟某,男,7岁。
2001年5月初诊,五天前因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经某市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用西药抗炎、止咳、平喘等治疗数日好转。
近五天来又发热、喘咳,午后尤甚,时有汗出,复用西药抗炎、止咳平喘无效,前来就诊。
证见发热(口温40~C),喘咳,鼻翼煽动,喉中痰鸣,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有力,听诊其两肺有较多湿哕音及少量哮鸣音;大便五日未解,腹部胀满,小便短赤。
辨证为痰热壅肺,津伤化燥。
治宜通腑泄热、清肺化痰定喘。
方用大承气汤加味:厚朴15克,芒硝5克(另兑),大黄、枳实、杏仁、贝母、桑白皮各10克。
药尽1剂,大便泻下硬质粪便数枚,稀水数次,热退,咳喘亦减大半。
次日复诊:体温正常,喘咳不甚,能进饮食,舌红、苔黄润,听其两肺尚有少量湿罗音。
改用生脉散加百部、贝母3 剂而收全功。
按: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以发热、喘咳、喉中痰鸣为主症,临床中常伴有出汗、腹满、便秘等症。
其病机多为外感所致.外邪犯肺、肺失清肃、气机宣降失职。
若外邪入里.伤津化燥,易致燥屎内结大肠.腑气不通,浊气上逆而更增喘满。
此种证候若单纯治肺.只是“扬汤止沸”.疗效不佳.余对此证则采用“釜底抽薪”以通腑泄热为主,兼以清肺平喘,每获良效。
然小儿肺炎.病位在肺,若里热不盛,燥屎未成,又非本法所宜。
此法一用,若大便得通,则不必尽剂.免伤正气。
(林中)。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737期】(小承气汤加黄连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737期】(小承气汤加黄连今日练习患儿,母素体虚寒,诞生十余日,忽目赤而肿,乳后即吐,大便色绿,夜啼不休。
舌白,指纹含青。
处方:——。
答案下期公布上期答案:小承气汤加黄连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上一期:经方临床医案练习【736期】上期原医案彭××,男,年三十五岁。
禀赋素强,偶停宿食,兼有湿热,夜起入厕,感受风寒而起病。
初起即发热吐泻,头疼体痛,自汗而畏寒,继则下痢赤白,小腹痛甚,里急后重,每便仅一、二匙,日夜无度,小便短赤,噤口不食,脉来浮弦而兼紧象,舌苔白腻,舌尖绛。
按病原系湿热挟食积阻遏肠胃,复感风寒外邪,闭束太阳经气运行之机,表寒外束,又有湿热内逼,以致身热下痢,此即所谓“协热痢”。
法当表里双治,以桂葛汤解肌表之邪,佐小承气汤加黄连下宿食而清湿热。
葛根12克桂尖10克杭芍20克大黄10克(泡水兑入)油朴12克枳实10克(捣)黄连5克生姜10克小枣7枚甘草3 克次日复诊。
服上方一剂始尽,即见汗出,汗后热退脉平,表邪已解,痢亦减轻,惟湿热食积尚阻遏胃肠,湿热内逼,痢未全止,每痢仍腹痛后重,遂以“通因通用”之法,拟大承气汤合槟芍顺气汤加减急下宿食兼清湿热。
生杭芍24克生大黄12克(泡水兑入)枳实10克(炒、捣)厚朴10克(炒)槟榔12克麦冬12克广木香5克芒硝5克黄连4克三诊,上方服后,得快利稀粪二、三便,腹痛后重及赤白痢均减去十之七、八,腻苔已退,稍进稀粥。
惟小便仍短赤,思食冷物水果。
此病状虽减而湿热痢毒未净,仍照原方加减主之。
生杭芍20克生大黄6克(泡水兑入)黄连5克油朴10克麦冬12克玄明粉5克广木香4克服后又下出溏薄粪便二次,痢遂止,肛门稍坠,食量较增,小便尚赤。
余热尚未全清,继拟下方治疗。
沙参13克寸冬13克木通10克生杭芍13克酒炙大黄6克厚朴10克服上方后饮食复常,神形健如,痢止溺清、腹痛若失而瘥。
按语余遇下痢之证,身热头体痛有表证者,当即以桂葛汤先解表邪。
小承气汤变通医治小儿病痛的注意事项-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小承气汤变通医治小儿病痛的注意事项-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将小承气汤稍加变通,或去厚朴加甘草,或用枳实,或用枳壳,改煎煮为沸水浸泡。
每获良效,从无攻伐太过或变生他病之虞。
兹将用药立意,适应范围,用法用量,注意要点以及典型病例简述于下。
1、用药立意小儿乳食不能自节,易饥易饱,最易食滞中焦,热结肠胃。
火热熏蒸,诸病丛生,或高热、或喘咳,或腹痛呕吐,或惊风抽搐它病日久或治疗不当,郁而化火,结于肠胃,以致腑气不通。
凡见是证(热结肠胃,腑气不通)无论为标为本、为果为因皆宜大胆投以小承气汤,以通其腑气、熄其邪火、断其贼路、防其传变。
2、适应证候大便2天以上不通,或通而不畅,腹部灼热胀满(或微胀),入夜则两颧发赤,额上冷汗如珠(此乃大热蒸内逼液外出,是最重要的临床指征),舌苔黄腻、中心黄厚,手足心发热,指纹紫滞或脉沉数者。
不必拘泥原方所列症状,因小儿易虚易实,变化迅速,其症状没有成人持久和典型,其程度也较之成人为轻。
3、方法及用量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稍加变通。
如热盛去厚朴加甘草,喘甚用原方加甘草,腹不甚胀满去枳实、重用生大黄。
用量以5~20g 为宜,1岁以下5g,1~3岁5~15g,3~10岁15~20g。
改传统的煎煮为沸水浸泡,将药置于陶制容器内,用沸水浸泡以将药全部淹没为度,用盖将容器罩紧(防止大黄所含挥发油跑掉),待微温一次顿服。
4、注意事项小儿易虚易实,难当猛剂,难禁攻伐,小承气汤属峻猛之剂。
若无是证而用是药,或虽有是证而用药太过,皆易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临证时须准确掌握适应范围和用药剂量,只要达到预期效果(解下稀便)即应停药,一般用药一次即可。
宜用浸泡而不用煎煮,沸水浸泡其味稍淡而其性稍缓,可防止攻伐太过,耗伤正气。
承气先导,诸药后行,用小承气汤意在缓解症状,控制病势发展,极少重复使用。
5、病案举例陈某,男,3岁。
大承气汤验案3则

20 年 02
第 J卷 7
第 】 期
河 北 中 医 药 学 报
J U N FH B ! C : Dp A ' O .C O R ALO E E T M L H RK, I - N i , Y C O 21
y 1 1 o 7
0 2O .1 0 2
维普资讯
河 北
中 医 药
芊 推
20 D0年
V
第 l 7卷
第 1 期
J U  ̄2L O E E T _ A O I C F H B [ C t ND丹 【 R C L C  ̄ A MA 0 D Y
1 No 1 2 ∞ 7 . 0
大等 圆 ,对 光反 射灵敏 ,颈 软无抵 抗 ,心肺 听 诊无 异 常 ,腹 微胀 。按 压 腹 部患 者 烦躁 加重 ,
肠鸣音正常。诊为阳明蹄实热结 ,神明被扰 。 可急下腑实,予太承气汤化裁:太黄 ( 后下) 、 芒硝 ( 冲)各 2 ,枳实、厚朴各 3 ,1 , 0 g 0 g 剂
月 6 日人 院 ,住 院 号 :150 2 。刻 诊 :心 悸 、 8
按 :本例 呃 逆 实 为 热 呃 ,明 ・ 景 岳 云 : 张 “ 呃 可降 可清 ,火静 而 气 自平也 ” 热 。患 者 因过 食 辛 辣之 物 ,致 胃肠 燥热 、腑气不 畅 ,影响 胃 气 通 降 , 胃气上 逆 ,动膈 致 呃 正切大 承气 汤
大 承气汤验案 3则
河 北省行 唐县 中 医院
关键词
乔军 华 习拴 成 ( 家庄 000 ) 石 560
大 承气汤 ;辨证施治 ;呃逆 ;神 昏谵 语;肠梗 阻
中 图分类号 :R299 8.
文献标识码 :B
竹叶石膏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咳嗽案

竹叶石膏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咳嗽案
患者,女,6岁。
患儿是我一小妹,2019-07-06,其母微信电话我说小妹回老家发烧了。
主诉:咳嗽2日。
患儿2天前因受疫邪(估计与近日老家许多家猪因发猪瘟大面积死亡有关,发病急促,群体发病)出现咳嗽,发热,最高体温38.3℃,今日出现乏力、纳差、口干,故其母找我开点中药治疗,刻下症:神清,精神疲倦、乏力,咳嗽,低热,口干,稍有恶心,素有便秘,近3天未解大便,小便黄,舌红苔微燥,脉无。
病机:疫毒耗伤气阴兼腑气不通。
患儿在暑热天气及猪瘟环境下感邪受病,根据患儿表现多为暑疫可能,疫邪从口鼻而入,则肺胃热盛,故发热、咳嗽、纳差,且暑为热,易耗伤气阴,故患儿精神疲倦、乏力,便秘亦加重。
治则:清热益气养阴通府。
方药:选用竹叶石膏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竹叶12g,石膏30g,麦冬12g,姜半夏10g,厚朴8g,炙甘草6g 2剂,水煎,每日1剂,每日2次,忌辛辣。
服完2剂后,咳嗽愈,胃纳、乏力明显好转。
但大便仍旧便秘。
更换生津润肠通便法,换方如下:柏子仁8g,杏仁8g,当归8g,白芍8g,麦冬8g,决明子8g,生白术15g,陈皮5g,炒麦芽10g 5
剂。
按:根据中医三诊辨此患儿疫毒耗伤气阴兼腑气不通不难,故选用竹叶石膏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去掉党参,怕对腑气不通不利,故只用炙甘草,2剂服完,咳嗽、纳差均好转。
但依旧便秘,此为患儿肠腑津液不足,故后更换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 。若挟湿加 苡仁 、 防 己; 兼 风邪加 防风 、 羌 活。为减少 乌 头 的毒副作用 , 用 乌头要做 到 : 剂量宜 由小到大 ; 乌头与 甘草 的用 量要相等 ; 煎熬 时加 适量蜂蜜 ; 文火久煎 2小时 以上 、 橘络、 白芥子 等 , 用 方如 自芥 二陈 汤 ( 白芥子 、 半夏 、 陈皮 、 茯苓、 甘草 ) 。兼 风邪加 天麻 、 僵蚕; 挟寒 邪 加干姜、 桂枝 ; 挟湿 邪加苍术 、 白术 ; 偏于上肢 加桔梗 ; 偏于下 3 除 湿 通 络 肢 加牛膝。此外 , 对 于局部 患处可 用 白芥 子涂 敷法 : 用 白芥 子 研末 , 葱姜 汁调敷 。但 由于 白芥 子对皮 肤有 较强 的刺 激 针 对湿滞经 络的 “ 着痹 ” 而设 的。湿 为 阴邪 , 其 性重 浊 粘 适 量 , 滞, 易损 阳气 。若 阴雨 连绵 , 久 居 潮湿 之 地 , 则 湿邪 从 肌表 而 性 , 故宜先用 凡士林涂 于患处 , 然后再涂药末 。 人, 留滞关节肌 肉 , 阻碍气 机 , 致使经气运行不 畅 , 发为 “ 着痹 ” 。 8 益气 通 络 临床表 现 : 肌肤麻 木不 仁 , 关 节重 着疼痛 , 或 筋脉 拘急 , 行 动不 针对气虚所 致 的 络道 不通 而 设 的。若 痹病 日久 , 正气 亏 便等 。治疗 当除湿通络 , 用药常选 秦艽 、 苡仁 、 苍术 、 防 己、 五加 耗 , 气机运行迟 缓 , 经 络之 气 痹 阻, 发 为 气 虚型 痹病 。临 床表 皮等 , 用方如蠲痹除湿汤 ( 自拟方 : 苍术 、 防己、 五加皮 、 桂枝 、 木 现 : 肌肉关节 绵绵作痛 , 日久不 愈 , 神疲倦 怠 , 劳 累更甚 。治疗 通、 苡仁 、 蚕 砂、 木瓜 ) 。兼 寒加川 乌 、 干姜 ; 挟 风加 防风 、 羌活; 当益气通络 , 用 方如黄 芪蠲痹 汤(自拟方 : 黄 芪、 党参、 羌活 、 独 湿郁化热去桂枝 , 加桑枝 、 银花藤 , 甚者加石膏 、 知母 。 活、 威灵仙 、 牛膝 、 炙甘 草 ) 。若兼 血虚 加 当归 、 白芍 ; 兼 阳虚 加 4 清 热 通 络 肉桂 、 附子 ; 若属 营卫 不和者 , 宜改用黄芪桂枝 五物汤 ( 黄芪 、 桂 针对热滞经 络所致 的“ 热痹” 而设 的。热为 阳邪 , 常挟 风挟 枝 、 白芍 、 大枣 、 生姜 ) ; 若属气虚血滞 , 又宜改用补 阳还五汤 ( 黄 湿, 若寒 邪或湿 邪郁 久化 热 , 壅滞 经 络 , 发为“ 热痹” 。临床 表 芪 、 赤芍 、 川芎 、 当归 、 地龙 、 桃仁 、 红 花) 。 现: 肌 肤关节红肿 。 灼热 疼痛 , 扪 之灼 手 , 拒按 。治疗宜 清热 通 9 温 阳通 络 络, 常选药 物如石膏 、 银花藤 、 桑枝 、 地龙 等 ; 用方如加 减苍术 白 若痹病 日久 不愈 , 阳气受损 , 经 络失于温煦 , 致使经 气运行 虎汤( 苍术 、 石膏 、 知母 、 滑石 、 赤小豆 、 木通 、 防 己、 甘草 ) 。湿 盛 受 阻 , 即可形 成 阳虚痹 病 。临床 表现 : 肌 肉关节 冷 痛 , 四肢 不 加苡仁 、 蚕砂 ; 热盛加银花藤 、 栀子 ; 挟风加 防风 、 秦艽。 温, 面色苍 白, 畏寒 神怯 , 劳 则更甚 。治疗 宜温 阳通络 , 常选 药 5 行 气 通 络 物如附片、 肉桂 、 淫羊 藿 、 仙茅 等 ; 用 方如仙 淫通 痹汤 (自拟方 : 针对邪滞经络 、 气机 受阻 而设 的。临 床表 现 : 以肌 肉胀 满 仙 茅 、 淫羊藿 、 熟地、 杜 仲、 附 片、 桂枝 、 鹿 衔草 、 炙 甘草 ) 。若气 不适 , 疼痛难忍 , 时轻时重等为特征 。治疗 宜行气 通络 , 常选 药 虚甚加人参 、 黄芪 ; 兼血虚加当归 、 鸡血藤 。 物如苏 木 、 苏梗 、 乳香等 ; 用方如推气散 (自拟 方 : 苏木、 川芎 、 姜 1 0 养 血 通 络 针对 阴血亏虚 、 经脉 失养 、 络道不利 而设 的。若痹病 日久 , 黄、 甲珠 、 乳香 ) 。 因寒所 致 者加川 乌 、 桂枝; 因湿所 致 者加 苍 术、 防 己; 挟瘀 血加没药 、 桃仁 。 阴血亏虚 , 脉络失养 ; 或血虚气弱 , 推动无力 , 血运 迟缓 , 经 脉闭 6 化 瘀 通 络 阻, 皆可导致血 虚痹病 。临床表 现 : 面 色苍 白, 唇 甲无华 , 肌肉 针对瘀 血闭阻经 隧、 络道不 通 的痹病 而设 。临床 表现 : 关 关节软痛 , 或肌 肤麻 木不 仁 , 甚则筋脉拘 急。治疗 宜养血通络 , 节肌 肉刺痛 , 固定不移 , 尤以夜 间痛甚等 。治 疗宜化瘀 通络 , 常 常选药物如当归 、 熟地 、 鸡血 藤 、 白芍 、 制 首乌 等。用方 如加 味 当归 、 熟地 、 白芍 、 川芎 、 鸡血 藤 、 乌 梢蛇 、 炙 甘草 ) 。若 选药物如全蝎 、 桃仁 、 红花 、 鸡 血藤 、 川芎、 参 三七等 ; 用 方 如新 四物汤 ( 加桃红 四物汤 ( 桃仁 、 红花 、 归尾、 生地 、 赤芍 、 川芎 、 全蝎 、 桂枝、 兼气虚宜加人参 、 黄芪 ; 阴虚甚 加生 地 、 玉竹 ; 筋脉 拘急 甚宜 重 用 白芍 、 炙甘草 , 酌加木瓜 、 淮牛膝 。此 外 , 若 因血虚而 生风 , 症 牛膝 ) 。若瘀 血甚加三七磨酒兑服 ; 兼气滞加枳壳 、 乳香。 7 化 痰 通 络 见皮肤搔痒 , 四 肢麻 木 , 头 目眩 晕 时 , 又当养血 熄 风, 宜用 f 疗 针对痰浊痹阻经络 , 络道不利而设 的。痰滞经 络的临床 表 加僵蚕 、 天麻 、 钩藤等 。 现为 : 肌肤麻 木不仁 , 多局 限于某 一部位 , 日久不 愈。治疗宜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