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 第一编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
高考地理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A组基础题组一、选择题(2015·四川成都模拟)读南美洲部分地区图,完成第1题。
1.图中能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水量大B.纬度低→地形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多样C.山地海拔高→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多D.东部为平原→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形成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河流含沙量小,水量大,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2014·湖南长沙调研)读图,完成2~3题。
2.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a、b、cB.d、e、fC.a、c、eD.b、d、f3.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解析第2题,要求找出人类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d、e、f反映了地理环境要素与人类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第3题,江淮平原是我国的湿润地区,可将旱地改造成水田,不会产生盐碱化现象。
盐碱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半湿润区。
答案 2.B 3.D(2015·江西南昌高三调研考试)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
读图,回答4~6题。
4.序号②~③~荒漠所代表的地域分异不可能出现在( )A.亚洲B.欧洲C.非洲D.南极洲5.造成地表植被按序号①~②~⑤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差异B.海陆位置差异C.海拔高度差异D.坡向差异6.撒哈拉荒漠与塔克拉玛干荒漠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太阳辐射、下垫面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地形起伏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解析第4题,从图中水热状况推断六种植被类型分别为:①为热带雨林,②为热带季雨林,③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⑤为亚寒带针叶林,②~③~荒漠体现植被东西方向变化,显示水分逐渐减少,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南极洲纬度高,终年气温低,为冰雪覆盖的大陆,不会出现图示的水热条件,没有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D正确。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2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4题,9-10题)考点21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5-8题,11-27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考点: 整体性易【来源】2017年全国高考题一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图1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考点: 整体性易【来源】【全国百强校】2016-2017学年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寒潮会导致王蝶大量死亡,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间。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推测美洲王蝶停留于米却肯州的主要时段是()A. 2月至6月B. 4月至8月C. 7月至11月D. 11月至次年3月考点:地域分异规律中难【来源】【全国百强校】2017届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林线是郁闭森林的上限,树线是毗邻林线,由边界明显的“树岛”、孤立木及低矮树木所组成。
“林树下线”是干旱河谷区2200m左右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及孤立“树岛”的混合交错带。
下图为我国岷江上游林树下线与坡向的关系图。
(江西)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冲刺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Word版含答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
(2014·广东韶关一模)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解析第1题,各地理要素的形成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第2题,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答案 1.C 2.C3.(2013·广东文综,3)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
A.西藏自治区B.广东省C.内蒙古自治区D.甘肃省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省区跨经度广,且植被覆盖状况由西向东越来越好,故可能是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C(2014·日照检测)读“世界某大陆略图”,完成4~5题。
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阔叶林5.形成图中①②两地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纬度、水文B.地形、气候C.海陆位置、地形D.水文、土壤解析第4题,从阴影部分分布的位置可知,它主要分布在中亚、内蒙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景观主要是草原。
第5题,①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②地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答案 4.A 5.C(2014·成都模拟)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图”。
读图完成6~7题。
6.如果图中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则平原地区最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加剧B.泥石流频发C.土地沙漠化D.河流含沙量增大7.下面四幅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中,与10°S附近西部山地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6题,图示区域位于亚马孙平原,植被破坏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多。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如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为该地区主要的自然带,图中左上方给出了M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
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自然带分别为( )A.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B.森林草原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C.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2.该地区自然带由西北向东南递变的主导因素为( )A.地形 B.太阳辐射C.夏季风 D.地表径流3.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A.水分B.太阳辐射C.热量D.坡度解析:1.D 2.C 3.A 第1题,读图可知,Ⅰ、Ⅱ、Ⅲ、Ⅳ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北向南,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题,读图可知,该区域自然带递变的主要原因是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
第3题,同一自然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同海拔西坡多。
(2019·巢湖联考)喀喇昆仑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通过印度河巴基斯坦北部,向东延伸到西藏自治区北部,是世界中、低纬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区。
如图为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不同坡向冰川面积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 )A.各坡向面积分布比较均匀B.面积越大,退缩幅度越大C.面积越小,对气候敏感度越大D.分布总面积大幅度增加5.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面积在不同坡向退缩化比例不同,其中退缩比例最小的坡向是因为( )A.位于阴坡,气温低B.西风环流带来降水多C.大气稀薄,光照强D.坡度小,冰川易保留6.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冰川面积变化会使克勒青河流域( )A.冰川堆积地貌数量增多B.山地雪线海拔下降C.河流的水量大幅度减少D.湖泊的矿物质减少解析:4.C 5.B 6.A 第4题,从图中看,各坡向面积分布不均匀;图中偏北方向冰川面积分布最大,但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最小;冰川面积的减小主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面积减少大说明对气候敏感度大,图中冰川面积分布小的减少百分比大,说明面积小的对气候敏感度大,C正确;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不同坡向都减少,因此分布总面积减少。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生版)

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17-19 题。
17.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 )
A.山东半岛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新西兰
D.巴西高原
18. 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的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旅游日记 (1) 请结合材料描述迪拜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 (18 分 ) (2) 简述材料二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景观的成因。
到处是绿树成荫, 鸟语花香。 ”
(8 分 )
预测训练 读南半球 “理想大陆 ”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 题。
1. 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
A. 热带雨林带
)
A.该山地可能位于云贵高原
B.经度地带性规律
------ 珍贵文档 ! 值得收藏! ------
------ 精品文档 ! 值得拥有! ------
C.甲坡的水热状况优于乙坡
D.水分差异导致植被类型不同
16.乙坡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 珍贵文档 ! 值得收藏! ------
------ 精品文档 ! 值得拥有! ------
图1
图2
5.关于图 1 所示山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山是断块山
B.该山位于北半球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G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降低
D.该山常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高考地理 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检测

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某河位于哥伦比亚中部人烟稀少的山区,该河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
每年7—11月,河水会呈现五彩斑斓的景象,被称为“彩虹河”,由此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河流中呈现红色的地方与水生植物河苔草有关,河苔草在不同的光照和水体环境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在荫蔽处为绿色。
该草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要求水体洁净、透光、透气。
近几年,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河苔草的数量正在减少。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河苔草能够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是因为河苔草( )A.叶片较宽大B.叶片较厚实C.根系欠发达D.根茎抓力强答案 D 因为河苔草根茎抓力强,能避免被急流冲走,因此能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D正确;叶片较宽大、厚实,受力面积大,易被急流冲走,A、B错误;根系欠发达,容易被连根拔起,C错误。
2.每年7—11月,河苔草转为艳丽的红色主要是因为( )A.雨季泥沙多,水体浑浊B.旱季泥沙少,水体清澈C.雨季转旱季,光照充足D.旱季转雨季,光照减弱答案 C 根据材料,河苔草转为艳丽的红色需要有充足的光照,从而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每年7—11月,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该地降水渐少,由雨季转为旱季,河流水位下降,含沙量减少,光照充足,C正确。
名师点睛雨季转旱季,阴雨天变少,河流水位下降,水体中光照变得更充足。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南坡植被及主要农产品的垂直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该山可能位于( )A.武夷山区B.台湾山脉C.南岭地区D.横断山区答案 D 图示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说明位于热带;山顶有冰雪带,且海拔高。
结合备选项中各山地的位置、海拔,可判断可能位于横断山区南部。
其他三个山脉或主要位于亚热带地区,无热带雨林分布,或无冰雪带分布。
4.图中甲代表的植被类型是(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草原D.荒漠答案 B 甲位于落叶阔叶林下部、热带雨林上部,应为亚热带植被,又根据种植水稻可判断该处降水较丰富;据此可判断为常绿阔叶林带。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有基础练习和能力提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聚焦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基础导读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①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_______和_______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特征。
4.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_____,典型分布地区是____纬度和_____纬度。
5.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______,典型分布地区是____纬度。
尤以______大陆为典型。
6.高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有很大差异,形成自然景观__________。
山地垂直带谱与山地所在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
答案: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②物质能量 3.整体性4.热量低高 5.水份中亚欧 6.垂直分异纬度高度考点整合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由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组成。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生物循环: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22届高考地理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2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9题)考点2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0-24题,25-27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
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
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
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A.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2.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
A. 湖岸线长度变短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C.湖盆的面积稳定D. 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雨水花园是现代海绵城市建设中一项既经济又美观的滞留设施,主要用来处理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在居住小区、停车场、道路等可广泛修建。
下图是道路与雨水花园间带缺口的石坎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修建带缺口的石坎主要是为了A.方便城市居民进出雨水花园B.方便维修车辆进出雨水花园C.道路上过多雨水及时排入花园中D.花园中过多雨水及时排入雨水井4.雨水花园的建造可以A.减少地下径流量B.增加水汽蒸发量C.减弱降水量强度D.加快水循环速度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冰川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下图为2011—2016年祁连山中段北坡“七一冰川”26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随海拔的梯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 )A. 1月B. 4月C. 7月D. 9月6.形成“七一冰川”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B.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天气多C.积雪表面反射率低,消融加剧D.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少7.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会导致( )A.林线下降B.降水增多C.雪线下降D.冰川萎缩大约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逐渐隆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突破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2018·北京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
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解题思路答案纬度低,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海陆兼备。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解题思路2.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变式演练(2019·湖南师范大学附中考前演练)费尔南迪纳岛是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一个岛屿,面积635 km2。
该岛气候凉爽干燥,草类茂盛。
岛上鸟类众多,但少有哺乳动物。
每年6月天气骤然变化“浓湿雾”从海上汹涌而来。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与费尔南迪纳岛成因相同的是( )A.菲律宾群岛B.夏威夷群岛C.马达加斯加岛D.马尔代夫群岛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费尔南迪纳岛上有火山口,是火山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夏威夷群岛属于火山岛,菲律宾群岛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马达加斯加岛属于大陆岛,马尔代夫群岛属于珊瑚岛。
故选B项。
2.关于费尔南迪纳岛上“浓湿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受南赤道暖流影响,水汽充足B.“浓湿雾”从东北方向涌来C.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D.雾的形成与大气透明度有关答案 C解析结合雾的形成条件,要有充足的水汽、静风、逆温等。
该区域有秘鲁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水汽容易凝结成浓雾,C项正确。
3.费尔南迪纳岛缺少哺乳动物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长期远离大陆,物种交流较少B.岛屿面积较小,食物资源不足C.气候干燥凉爽,难以适应环境D.火山活动频繁,生存难度较大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费尔南迪纳岛远离大陆,因此与大陆隔绝,相对独立,大陆上的哺乳动物难以到达,而且该岛的面积较小,生物的生活空间较小,食物不足,动物种类较少,天敌少,动物的优胜劣汰产生的进化作用较弱,动物进化较慢;而且该岛为火山岛,火山活动频繁,威胁动物的生存。
考向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生态问题(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解题思路答案(1)B (2)B (3)D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2.“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植被变化为例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如下图:变式演练(2019·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气候变化对植被演替有显著影响,长白山西坡海拔2 140~2 200米,原生植被以矮小灌木和苔鲜地衣为主,草本植物入侵后原生植被退化,被侵入地土壤水分增加。
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和坡度下草本植物入侵程度。
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草本植物的入侵方向是( )A.向较低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B.向较低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C.向较高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D.向较高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海拔较低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已经较高,故草本植物应向较高海拔入侵;从坡度来看,坡度较大处入侵程度较高,说明草本植物是沿陡坡入侵的,故C项正确。
2.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风力D.土壤答案 D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地的原生植被以矮小灌木和苔鲜地衣为主,说明该地的土壤发育程度较差。
陡坡土层较薄,土壤发育状况不如缓坡,故陡坡的原生植被长势不如缓坡,更容易被草本植物入侵,据此分析可知,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
3.与灌木相比,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使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是( )A.土壤蒸发加剧B.生长耗水减少C.植株高度减小D.枯枝落叶量增加答案 B解析与灌木相比,由于草本植物扎根浅,个体小,耗水量少很多,因此,在区域降水不变的情况下,草本植物相比灌木而言,耗水量会下降,从而导致土壤水分增加。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向1 自然带与水平地域分异(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一),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二)。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题思路答案(1)B (2)D (3)A自然带与水平地域分异分析思路1.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变式演练(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七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
我国某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
下图示意该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3题。
1.该平原是( )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该平原在3月份耕地上植被覆盖度大于25%,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农作物返青,覆盖度升高。
6月份,农作物成熟,收割,覆盖率降低,且该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等农作物,该平原为华北平原,B项正确;松嫩平原无法种植冬小麦,太湖平原、江汉平原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故A、C、D三项错误。
2.该地植被生长期内林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该林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B.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答案 A解析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发芽,光合作用逐渐增强,植被覆盖度随之增加;8月份,该地区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故该林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A项正确。
3.该地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出现峰值的时间及对应的农作物类型是( )A.4~5月冬小麦B.6月玉米、高粱C.8月冬小麦D.11月玉米、高粱答案 A解析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等农作物达到生长中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该地11月份玉米等农作物已经收获,植被覆盖度低。
考向2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题思路答案(1)A (2)C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2.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方法变式演练(2019·河北邢台上学期四模)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
有位诗人写道:“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
”读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1~3题。
1.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 )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答案 C解析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
2.诗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 )A.甲B.乙C.丙D.丁答案 D解析根据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
据材料信息“身躯矮小扭曲”可知,诗人描述的植被较为矮小,不会是乔木,最可能是灌木,故D项正确。
3.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人类活动C.降雪量D.地形坡度答案 A解析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使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阴坡,故A项正确。
技能提升运用综合思维加强地理实践微专题6 非地带性1.非地带性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岩石性质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2.非地带性因素3.非地带性与地带性的关系(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实践应用(2019·河南省名校联盟调研)我国甘肃某地位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年均降雨量386 mm,潜在蒸发量1 439 mm,下图示意其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状况。
不同植被类型样地地形、土壤等环境特征较为一致。
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5月底该地自然植被土壤含水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蒸发微弱B.降水较多C.积雪融化D.河流补给多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若蒸发为主导因素,则应在气温更低的5月中旬土壤含水量高;黄土丘陵区5月份没有积雪;河流补给主要在沿河地带而不会是普遍现象;5月底该地自然植被土壤含水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降水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