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饮食文化中折射出的日本的民族性格

合集下载

日本饮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特点

日本饮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特点

日本饮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特点作者:王建兰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24期摘要:处于发达国家中的日本,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衣食住行,与一个国家的基本息息相关,因此总是能从其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本质特点。

本文就以饮食文化特点的角度出发,对其中潜藏的民族精神文化进行浅析,在了解其饮食特点的同时,进一步对日本精神特点进行一个层次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民族精神一、日本饮食文化起源虽然与中国一样日本属于亚洲文化的产物,但是关于饮食文化却各有不同。

日本与中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这可以追溯到汉文化传入日本,日本除了一直在使用的烧、烤、煮等烹饪方式之外,在平安时代由于中日交流的进一步频繁化,出现了新的烹饪技法,因此日本出现了油炸食品,进而奠定了日本料理的基础。

此后,日本由于食材使用以及茶文化的进入出现了“本善料理”和“怀石料理”形成了代表日本的经典。

直到明治时期,日本开始学习西洋文化,对日本人的认识习惯和结构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进而形成现在独特的日本饮食文化。

二、日本饮食文化特征及其民族精神饮食文化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和认知方式,也从根本上反映着这一地区人的精神结构,因此分析其特点能够正确的认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特点。

(一)种类繁多的日本饮食饮食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变迁,日本饮食同样如此,从最初的“精进料理”到“本善料理”以及之后的“怀石料理”和“普茶料理”都——对应了日本的绳文、平安、镰仓、江户时代。

另外,日本对外来的料理也抱持着一种热情,从古至今外来料理也极大的丰富着日本人的餐桌。

现如今的日本不仅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也不断接纳着源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食物,从欧式西点到法国鹅肝,从中国四川料理到韩国烧烤,各种菜系应有尽有。

在接纳外来料理的同时也向世界不断传送着日本料理的魅力。

从种类繁多的日本饮食中就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从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和饮食的多样化可以看出,日本從古至今便对外来事物抱持着机警的学习态度。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

因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

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舟船往来,互通有无。

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

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

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

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

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

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

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

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

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

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

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

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

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

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

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浅议日本的饮食文化

浅议日本的饮食文化

浅议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

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

日本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即和食也分为主食、副食。

主食是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海产品,饮食时常配以独特的日本酒。

在日本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

一、日本的饮食特征(一)生鲜海味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新鲜。

日本人的观念是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最适合食用的。

日本人喜欢生吃食物,无论是新鲜的蔬菜和植物还是生鱼、肉、鸡蛋等,认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

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欢吃海味,而生鲜海味则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这也主要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相关,四面环海,海鲜产品丰富多样,成就了日本的生鲜海味饮食。

(二)杂食性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饮食同样的也体现了杂食这一特征。

在二战前,日本的饮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鱼虾为主,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环境与日本当时的思想观念影响的,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们的饮食更加的丰富多彩,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深厚,认为食物要阴阳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终坚持杂食的阴阳平衡,使杂食成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三)注重形日本饮食的另外一个特设就是日本的菜讲究它的艺术性,注重的是色、形、味不同于中国的注重口味,讲究色、香、味日本的饮食更加偏向于食物制作的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大多数的菜肴都是以自然景观相关的,食品的名称很多都是直接采用景物的名称命名的。

所以对于日本的菜肴一般都是赏心悦目的。

日本的饮食文化论文

日本的饮食文化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日本的饮食文化---- 00000000000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

在日本,无论是遣唐使时期,还是禅宗传入日本时期,以及日明贸易时期和江户时代,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几千年政治、历史、文化的发展,它又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日本;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日本料理“饮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饮食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

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大米是主要食物之一,但受到地理、文化、宗教、历史各方面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改良,日本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虽然同为东方国家,吃饭时同样使用筷子,恐怕还是有很多人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不太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日本饮食的基本特征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

一、日本饮食的特征(日本食の特徴)日本饮食文化有三大特点。

第一,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

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第二,日本饮食特色是“生”和“鲜”。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

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

第三,其饮食特点是“追求造型美”。

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

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

最近几十年,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剧烈的变化莫过于日常饮食。

今天的日本,随着人们口味的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各种食品充斥市场,烹调方式也各有千秋。

二、日本料理的种类(日本料理の種類)日本料理,有关西菜和关东菜之分,关西料理是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

简论稻作文化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简论稻作文化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简论稻作文化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

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包括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在稻作文化的培育下,也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性格特征。

一、日本稻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

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

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纪元前3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

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在日本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文化—农耕文化。

同时,日本也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日本通过金属器的使用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的传播,开始了以稻米为主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列岛上稻作文化的上陆,给稻作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变着日本文化。

日本的社会开始向弥生时代转移,形成了弥生文化。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通过渡人被传播到日本各个地方。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铁器道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力发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手段,更是反映一个民族历史、地理、社会、宗教、审美等多方面特征的镜子。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往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互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来揭示日本文化的特征,并期望能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日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两国在食材选择、烹饪技法、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异同。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如和食的精致与均衡、茶道的精神内涵、酒文化的社交功能等,并试图解析这些元素如何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致、内敛和重视和谐等特质。

文章还将关注中日饮食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未来,分析两国在饮食领域的合作与竞争,并展望中日饮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对中日饮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增进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也期待通过揭示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深受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日本人的饮食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业为主,食物种类相对单一。

随着农耕文化的传入,大米成为了日本人的主食,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米饭文化。

这一时期,日本饮食文化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陶瓷器的传入和使用,使得日本饮食更加注重餐具的选择和餐桌的礼仪。

到了奈良时代,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佛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素食文化开始在日本流行,同时,茶道文化也逐渐兴起。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体现,它强调礼仪、和谐和内心的平静。

日本饮食习惯和特点解说

日本饮食习惯和特点解说

日本饮食习惯和特点解说日本饮食习惯和特点解说日本饮食习惯和特点解说篇一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

因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早在绳文时代,日本已经有了明确的两性分工:妇女采撷坚果,男子打猎捕鱼。

以后,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基本特性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相反,他们的食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曾经不太发达。

同时,在历史上,由于牲畜主要用于耕地拉车而非食用,以及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一直不足。

但是,最近几十年,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肉类作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与鱼类“分庭抗礼”――日本四面环海,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自称“彻底的食鱼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产品而自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和身高、体重均有显着的增长。

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按照赖肖尔的说法,就是“食物更加丰富多彩”.日本人在饮食中兼收并蓄的特性,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

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

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本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生”和“鲜”.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

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新鲜有助于卫生,时鲜则有助于健康。

因为,“时鲜”之际,生长激素最旺盛,营养价值当然最高。

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万叶集》中屡屡可见的食用“时令”物的叙述,无疑就是一种证明。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日本饮食文化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一种饮食文化。

它非常讲究食材的新鲜、色彩的搭配和味道的独特。

同时,日本饮食文化也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

在这篇论文中,将会探讨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和食”(Washoku)的传统。

和食是指传统的日本饮食模式,它由主食(通常是大米)、汤、主菜和副菜组成。

这种饮食模式强调平衡、多样性和节俭,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营养均衡。

此外,和食还强调食物的季节性和新鲜度,以确保最佳的食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也是该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在日本,人们会用筷子来进食,同时会有一些特定的规矩来遵循,比如不把筷子插进饭中、不直接用筷子拿食物等等。

这些规矩体现了对食物和食用过程的尊重,也给人们的用餐带来了一种仪式感。

日本饮食文化不仅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寿司、天妇罗、炸鸡等传统的日本料理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美食。

其次,日本饮食文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其他国家的饮食中看到。

比如,在许多国家的餐厅中,人们可以找到日本风味的菜肴。

此外,日本饮食文化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日本人注重优雅和清洁,这也体现在他们对饭菜的处理中。

日本饭店的入口处会摆放洗手岩,以及放有纸巾和漱口杯。

这些细致的设计和关注细节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饮食的态度,也反映了日本人生活中的传统价值观。

综上所述,日本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闻名于世。

和食的传统模式、对食材的尊重和做工的精细、餐桌礼仪和食用方式的规范,都是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日本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饮食文化中折射出的日本的民族性格【摘要】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与中国在地理位置、民俗风情、民族性格、国家性质等方面上的差异,又使得日本逐渐发展了自身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大和民族;饮食文化;性格特点;交流合作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同中华民族发展史一样源远流长。

那么日本料理呢?中国对日本的饮食文化感觉,有一种一衣带水的同类感。

因此没有切身品尝过日本料理的人,大多都会认为日本料理只不过是中华料理的翻版,这是大错特错了。

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就已经形成了以寿司、天麸罗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大和饮食文化,并在世界美食中占据了牢不可撼的一席之地。

并且它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日本菜肴的最大特点
说起日本菜肴的最大特点,必然是“生鲜淡养”这四个字。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气候温和湿润,附近有着著名的北海道渔场,海产资源甚为丰富。

鉴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日本在饮食方面也逐渐倾向于鱼虾蟹贝。

“品生鲜海味,尝清淡美酒”,可谓是日本饮食的美趣。

另外,“生吃,少油”的饮食习惯也是日本料理的一大特色。

大和民族十分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生吃海鲜料理,再配以少许的日本特制酱油,不仅不影响海味的新鲜,反而使得肉
质更加嫩滑鲜美。

这与中华料理截然不同,中国人偏好蒸炸煮炖,且餐桌上多是鸡鸭牛羊。

而日本的岛国特征,决定了其山地丘陵众多,不宜发展畜牧业,使得日本人很少食用猪肉牛羊。

这也是造成日本菜肴简单而清淡的主要原因。

那么从“主食海味”的料理特点中反映出日本人怎样的民族性格呢?答案很简单:“以和为贵”。

日本早年对儒家思想大规模学习,尤其是孔孟的“仁爱”的主张在许多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日本民族视吃牛羊等大动物为不仁爱之举,因此大大减少了这类牲畜的食用。

那么,从“生鲜淡”三字又可看出什么呢?这三个字是日本料理的首要精神:生吃,鲜美,清淡。

日本料理烹调极其注重自然的原味,在日本,更有着“一位好的料理师必须成为食用者与大自然之间的桥梁”的说法。

这揭示了大和民族的第二个性格特征:“崇尚自然”。

从日本菜肴的特点中反映出日本民族第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养”字,即追求健康养生。

据统计,日本百岁以上老人超过两万,男女平均寿命均为世界第一。

其最大的秘诀就在于鱼等海产品及蔬菜的食用。

比如,日本人喜欢吃的鳗鱼含丰富的维生素e,可避免不饱和脂肪酸与氧结合成有害人体的过氧化脂质。

可见,正是出于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进一步赋予了日本料理少油清淡、多以海味为
主的鲜明特点。

(二)日本料理对“美”的追求
如果用“色、香、味”俱全来作为评价中华料理是否精良味美的标准,那么衡量日本料理的标准就一定要用“色、形、味”这三个字。

日本料理讲求美感,追求艺术性,这在寿司上有突出表现。

在这里简单介绍下最常见的握寿司。

日本握寿司是醋饭与海鲜或其他材料一起捏塑而成,其精华就在于食材的刀工。

特别是在处理鱼类时,倘若切太厚,会影响其与米饭的视觉比例;反之又稍嫌食材单薄,影响食欲。

技术纯熟的师傅在切生鱼片时,都会选取鱼肉鲜嫩丰厚的部位,以刀轻轻侧滑,鱼片便切割完毕。

以上种种,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又一明显的性格特征:“追求完美,认真严谨”。

整体美观、刀工精细,色泽调和是日本料理的基本要求,正如日本的插画艺术,追求艺术的极致美。

日本人做事讲求精准严谨,这点在工作中也是一样。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享誉全球,日本公司职员的忠诚、负责、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更堪称企业界的典范。

他们就如日本料理的师傅一般兢兢业业,恪守岗位,倘若犯错就主动承担责任。

也许有人会说过于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特征,但是在这追求完美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日本人一丝不苟的动作态度,没有这种态度,日本企业根本不可能取得现有的辉煌。

我们还不能忘记日本在环保方面的“追求完美”。

初到日本之时,
我讶异于日本的街道、公园里都没有设置垃圾箱,但城市环境依旧整洁美观。

我当即询问了日本朋友,据说日本公民出门都会自觉地把垃圾带回家处理。

由日本人对环保的重视和城市风貌的维护也可窥见大和民族对完美的追求甚高。

(三)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本土,在吸收了中国茶道的基础之上,又融合了本民族的传统。

与中国随意的品茶方式不用,日本茶道自成一派,有固定程序和严格的礼仪,其中“和敬清寂”被看做是茶道的伦理准则和至高的思想规范。

但在这里我并不想介绍何为日本茶道,因为在日本茶道这一国粹的背后,我更加关注的是日本青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我到日本时曾经参加过日本大学茶艺社的活动,会员身着日本传统和服,在充满古香的和式房间内静心修习茶道,。

其中一名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学生告诉我,她很喜欢茶道和插花,因为这两样东西能够使她心境平和。

“尊重传统文化”,是我概括出的日本民族的再一个鲜明的性格特点。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的珍贵传统习俗与民间技艺更是不胜枚举。

但近年,变脸学徒短缺、戏曲人才匮乏等现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质疑与挑战。

尤其是当今的青少年,沉浸于美国、韩国等的文化影响中不可自拔,甚至忘了民族之本。

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可圈可点。

正如兰卉的《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日本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传统道德观念,为传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四)日本严谨的用餐礼仪
如若雅致的日本料理是日本饮食文化的“瑰宝”,那么日本的用餐礼仪可被美称为日本饮食文化的“精粹”。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的用餐礼仪能与日本媲美。

日本的用餐礼仪,小至用筷大至坐姿,都有详细的规定和做法。

例如使用使用筷子的八大禁忌是: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

诸如此类的礼仪正是“高素质”的最佳体现。

这也是我想说的又一点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即“文明守礼”。

黑船事件前的日本还是个封闭落后的古老封建国家。

但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文明开化,主张学习西方文明礼节,并积极推动社会转型。

到了1970年,日本一跃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

那么是什么支撑着日本的发展?是文化软实力。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而文明便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东西。

日本人在饮食这一细小的方面都能遵守礼仪,在会客、业务往来时必定更加谨言慎行。

这不仅是维护个人形象,更树立了大和民族的高尚情操。

我们始终坚信:一个大国的崛起主要是靠经济与科技,但捍卫大国形象的却只有是文明,蛮横无理的大国不会赢得别国的尊敬,亦不能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论
由以上所述的日本的饮食文化中可以得出的大和民族的性格特
征是:以和为贵,崇尚自然,健康养身,追求完美,认真严谨,尊重传统,文明守礼。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呢?是为了今后我们与大和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动态,增加亲近感与信赖感。

纵然日本在中国的历史上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并且至今都没有直面血淋淋的历史,甚至妄图篡改史实。

但我们如果揪住历史的错误不放,割裂与日本的合作,只会百害而无一利。

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但却成为了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无不证明了日本必有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之处。

在全球化日趋紧密的今天,我国必须在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的同时,加强与日本在贸易、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雅珂.《浅谈中日的饮食文化》[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报,2006.
[2]方海燕.2008年《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