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9、1956——1976年,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有过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主要失误?其中的经验 教训有哪些?
提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 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1960年冬,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调 整。
主要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 经济建设。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 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 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过渡时期 53-56 全面建设 56-66 严重受创 66-76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中共八大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积极性受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生活有所改善。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 总的说来:有挫折也有成就 周恩来、邓小平在后期对 经济进行整顿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损失惨重、人民生活水平长 期低下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放卫星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1—1966上升 1960农村纠左,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 方针;1962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1965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七是,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八是,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过去的60多年里,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 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阔步前进,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 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展望未 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 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 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5
1949 1952 1956
二、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1)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论断的? 依据是什么? 主要矛盾:P84 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国内形势)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方式: 赎买政策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 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1、目的: 2、内容: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实质:
课堂小结: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成功的探索(成就)
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 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 整的八字方针
D
4.(2008年高考上海卷)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
D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运送铁矿石
大 跃 进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时 期 的 漫 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经济基础落后,无以依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基础落后。
在剥削制度的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西方国家,而且还远落后于亚洲的日韩等国家。
194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新政府,他们尝试通过推进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来摆脱这种落后状态。
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强大,这些计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生产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等问题逐渐浮现。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内部矛盾。
新政府尝试通过剥夺旧社会概念中的统治阶级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满和反对,如城乡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逐渐加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效果。
三、受到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的第三个原因是外部政治压力。
中国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时,面临了苏联和美国的外部压力。
在内外压力的影响下,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四、领导人的指导方针微妙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领导人的指导方针也出现了微妙的平衡问题。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主要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计划经济也有其限制性,很难创造出真正的市场竞争和自由经济。
这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必须谨慎地平衡计划经济和市场制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麻烦。
这些问题是由于经济基础落后、社会内部矛盾、外部政治压力和领导人的指导方针的微妙平衡所造成的。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从这些问题中吸取教训并改进理念,创造出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推动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培养学习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3.学会如何让处理主观热情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1949年10月——现在)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曲折发展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法指导:主要把握三大问题 1.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什么?2.曲折是什么?3.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A级【知识梳理】1、背景: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理论上④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4、成就:1957年底①初步建立了②形成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B级探究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83页“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特点:1、优先及交通运输业2、重点发展区域在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由私到公)A级【知识梳理】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早日建成2、性质及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在中国基本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
承百年现代化使命,启七十载曲折探索。
回归?创新?
艰苦卓绝奋斗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之 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53—1957)
授课人: 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2020年4月10日
苟德敏 联合录制
问题驱动: 为什么在经济逐渐恢复时,毛泽东改变了建立新民 主主义的设想转而提出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这表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及其 制约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选择的发展道路+分有创 意,采取的发展政策+分务实,采取的发展步骤又+分 温和 。
——胡鞍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向 社会主义转变(1949-1956年)》
(2019 新课标II·30) (2015 新课标I2 1956
恢 复 时 期
1966
1976
完
进军全国 统一大陆
成
纳
新
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国营经济
入
民 主
平抑物价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 商业
国 家
主
土地改革
计
义
划
遗
镇压反革命
轨
留
任
建交苏联 抗美援朝
道
务
恢复工农业、交通运输、贸易
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党中央的一个批示时写道: 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 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 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这种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 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
盾要日人建益民显 生立露 活集出 必来 须中品,统表市现一场为供的当应时计日的趋划粮紧食管张、,理不棉体法花、私制油商料投等 机活主
动日趋 猖撅。
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
遭受 侵略
轻工业 缓慢
重工业
农业落后
毛泽东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利弊得失 的深入分析和反复权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 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 苏联的成功经验起了很大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当时我 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和分散落后的经济状况难以适应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北➢洋19政49府年威3权月主党义模的式七:届强二人中政全治/会现报代告化意识新弱民/全主面危主机 义
国➢ 民19党49国年家6威月权《主论义人模民式民:庇主护专网政/军》阀/权力个人化/日本侵略 ➢ 1949年9月《—共—同据萧纲功领秦《》中第国2百6年条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整理
1840
1919
国平工很农业低村,仍化农然产不是品个能商体建品经率立济也的在很“低小汪。洋农大经海济”农的业基生础产力上水
➢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仍然是5种经济成份并存:国 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国家资 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且个体小农经济占 绝对优势。
——据晓东《社会主义经济回眸》整理
➢ 随着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始,农业落后于工业发展的矛
清王朝开明专制主义模式 议会政治民主主义模式 北洋政府威权主义模式 国民党国家威权主义模式
1840
1919
过渡时期
1949
1956
1966
1976
全能主义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 全面建设时期
百年现代化使命,七十载曲折探索。
1840
1919
过渡时期
1949 1952 1956
大 规 模 建 设 时 期
1966
1976
➢下表是各国大规模工业化前,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标志的现化大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1928苏联 1949波兰 1948捷克 1952中国
45.2%
65.5%
75%
26.6%
➢1952年全国参加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只占总户 数 的0.1% ,集体经营的耕地也只占全国耕地的0.1 % ,中
国际环境 经济基础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 论上开始走出苏联模式,总的政社治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同样 走上了特色的新道路。
不走寻常路
工业国
贫困落后的
农业国 土地改革
私有制
缺乏资金
贫困陷阱
工业化困难
➢ 毛泽东:“趁热打铁,组织合作社,趁穷过渡,富了就不好办 了。”
➢ 刘少奇:“这个问题提得太早了。现在是私有制社会,是可以单 干的,目前任务是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
惊人
70年 辉煌 成就 曲折
总结
经济发展政策
改革 理论
速度
实事求是 探索
制度
独立自主起步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之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年底)
问现题代驱化动:
相新清议➢➢王会11对中99朝政44于国05开治年年历 有明民专主《代什党制主新王么的主义民朝建义模七主模式大和国主式:政近 方义:移治代 略腐植论报败/历 与》涣告/散策届 构《/略政 想党论/权争府 ?联威合的流政目失府/标丧》失,革毛新泽能力东对
➢ 陈云:搞合作化,根据以往的经验,平均产量可以提高15%到 30%
殖民
西 方
扩张 提供资本
提供资金
海 外 原始积累 轻 工 业
重工业
贸易
公有制
苏
联
农业
重工业
轻工业
冷战
加速
缺乏外部支持
重工业
提供原 始积累
原有工业 基础弱
加速
控制资源 提供保障
农业
控制资源 提供保障
计划 经济 体制
前提
公有 制
毛 泽 东说 : “ 特别 值得注意 的 是 , 最近 苏 联方面暴 露 了 他 们在 建设社会主 义过 程 中 的 一 些缺 点 和错误 , 他 们走 过的 弯 路 , 你还想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