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2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9、1956——1976年,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有过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主要失误?其中的经验 教训有哪些?
提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 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1960年冬,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调 整。
主要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 经济建设。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 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 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过渡时期 53-56 全面建设 56-66 严重受创 66-76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中共八大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积极性受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生活有所改善。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 总的说来:有挫折也有成就 周恩来、邓小平在后期对 经济进行整顿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损失惨重、人民生活水平长 期低下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放卫星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1—1966上升 1960农村纠左,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 方针;1962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1965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七是,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八是,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过去的60多年里,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 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阔步前进,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 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展望未 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 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 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4、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 困难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来的“左”倾错 误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三、十年动乱的经济破坏(1966—1976)
“左”倾错误严重发展,国民经济严重破坏。 1、原因: 全国大动乱,社会秩序混乱以阶级斗争为纲,停止生产 闹革命。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恶性膨胀。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
10、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 国发展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中国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C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到严重冲击
四、经验与教训 (由50-70年代社义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经济,处理好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 5、必须调
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
C、健全党内外民主
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问的比例, 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 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 映出 A.工业化建设严重倒退 B.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得到彻底纠 正 C.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1、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取得成就 F g h 乌鲁木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 设成就
大庆油田
14
兰新铁路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大港油田
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26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年代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 是什么?
27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 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
陈晓卿《百年中国》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17
大
一
革
小
命
步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8
1966---------1971------1975-------1976
周恩
邓小
爆
来进
平全
结束
发
行调
面整
整
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9
小数据: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5
1949 1952 1956
二、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1)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论断的? 依据是什么? 主要矛盾:P84 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国内形势)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方式: 赎买政策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 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1、目的: 2、内容: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实质:
课堂小结: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成功的探索(成就)
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 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 整的八字方针
D
4.(2008年高考上海卷)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
D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运送铁矿石
大 跃 进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时 期 的 漫 画
现代篇之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思维深化】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及提前完成的原因 1.特点 (1)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方针。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4) 在 发展 速度 上主 要考虑 原有 企业增 产能 力与农 业发 展水平 , 留有 一定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 1.毛泽东思想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 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3)纠正失误:1960 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调整工农业、 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1962 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 建设。
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发展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 成熟。
解析:C “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粮食形势一度紧
张,一些地区出现粮食脱销,粮食市场开始动荡,私营粮商同国家争夺粮食的 斗争十分尖锐。面对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的统购统
销,也就是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在中央统一管理下,实行由中央和地
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实际上就将农民的经济生活纳 入国家的计划管理体制,所以,正确选项为C。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合。
第12讲 学案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年——1978年)一、时空坐标1.理清新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1)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3)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2.掌握新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阶段特征、政策、成就和问题,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经济特色。
3. 抓住新中国四大政治制度和国家统一的政治主题,对比中西民主政治的不同特色。
理解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做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二、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提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材对应内容:必修一:第21、22、26课; 必修二:第18课;必修三:23、27、28、29课三、史实要点——完成下列填空阶段 政治、外交 经济 思想、文化、科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四、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1、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
《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民主监督的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左倾错误发展六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探索的评价及认识。
【思路点拨】这类题型,回答时的要求是从“所学知识”出发 加以归纳, “评价”要从整体上分成两阶段来把握二十年探索 的基本特征及其主流来作答,而“认识” 其实就是回答这二十 年的经验教训。
【参考】(1)评价:1956~1966年这十年的探索是“两头 好,中间差”,其整体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前进,主流是前进的。这是因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尚 未转移,工作的失误尚局限于局部,错误延续的时间只集 中在1958~1960年,错误还是在探索这个前提下出现的。 而1966~1976年的十年是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处于“左”倾 错误指导下,即使出现的局部经济建设成就,也是因为周 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 制“左”倾错误而取得的。
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社 经济 成就: 重工业发展迅速,尖端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会
失误: 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主
失调、三年自然灾难
义
正确决策: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整风运
建
动、全面整顿
设 在
政治 左倾错误: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
探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发展
点评:七千人大会是党在政治上落实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的重要步
6骤 、“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仍能取得一定成绩的主 要原因是 “文革”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周恩来、邓小 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 错误的抵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A.❖ B.❖ C.❖ D.❖
7、1956年,中共在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上有什么 重要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十年探索过程中 呈现的特点及表现。
课堂练习:
1、中共 “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 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 A.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 B.扭转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C.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总任务 D.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点评:本题属最佳题。C、D两项均是正确探索,但D才是前提与核
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既取得了重大 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其中
1956年9月到1957年12月,是“八大”路线的贯彻和 发展时期。一方面经济建设取得了好成绩,但另一方 面也逐渐滋长了“左”的倾向。
1958年到1960年,党的指导方针发生了严重的“左” 倾错误。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国家和 人民遭受重大损失。
2心、。 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观愿望超越了客观经济条
件可能性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农村土改运动
C.反右派斗争
D.反“右倾”斗争
点评:要弄清题意是不顾经济发展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
3、1958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 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这反映出当 时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加快改造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D点.评为:题发干展中的生“产大力公社,”急就是需认改为革规模生大产、公关有系化程度高,就越能促
1960年冬到1966春,是调整国民经济的六年,国民经 济重现欣欣向荣景象。但“左”的错误在经济工作的 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反而在政治、思想和 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
2、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内乱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动乱”。“文革”的
发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 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毛泽 东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 位。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操纵了“文 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全党全军和全国 各族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并终于以党和人民的胜利, 结束了这场内乱。
⑦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 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 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作法; ⑧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科内综 合能力。回答此问题时要注意抓住三个关键词:一是“变化”, 回答这类问题的一般格式是“从……到……”;二是“原因”, 建议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三是“特点”,应抓住十年探索 时期的主线,即探索中出现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参考】指导思想变化:由照搬苏联经验,到明确提出走符合 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变化原因: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 大林的个人迷信,也破除了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经验的迷信。特 点:正确探索——严重失误——纠正错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在 探索中曲折发展。表现:正确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 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严重失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 斗争。纠正错误: 1960年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
进生产力的发展。
4、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的反“右倾”斗争所产生的 严重后果是 A.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 B.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C.个人专断作风不断滋长 D.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
点评:反“右”倾斗争实际上是 “左”倾错误引申进入了党内。
5、1962年初,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的主 要议题是 A.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4.七千人大会
5、“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影响和作用 6、正确认识1956—1976年的成就、失误与教训
重要概念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 斗争、“二月逆流”、“四五运动”
易混史实
反右派斗争、“反右倾”斗争;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 主义建设总路线;“一月革命”、“二月逆流”。
知识体系 正确方针:《论十大关系》、八大经济建设方针、
A、高指标 B、高投资 C、高积累 D、 高能耗 (广东文综历史)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考题回眸:
年份
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
2001年 2002年“八字方针”中 的“调整”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左”的错误
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文革的导火线
三年经济困难最主要 原因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间 顺序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 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理论探索及意义
单元地位:
这是中国当代史的重点内容。近几年,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 为主,但大题有逐渐增多趋势。今后高考对这一部分的考查,仍 会以选择题为主,而且主要围绕总结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经验 教训,出大题的可能性也有。
(2)认识:
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正确反映并适合中国国情,否则就 会使建设事业遭到挫折和失败。
②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④在经济工作中要既反右倾也反“左” 倾 ⑤。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我们必须坚定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⑥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 势,必须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分析,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 的“阶级斗争”;
复习建议
一般掌握 :
1.《论十大关系》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3.二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4.十年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 5.文化大革命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
不必关注:
楷体字中对于一些事件的具体描述属点缀, 高考一般不会涉及。
重点内容:
1.中共八大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反右倾”斗争
05高考试题: (江苏历史)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 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
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广东历史)下列哪个运动包含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A、延安整风运动 B、“五反”运动 C、 1957年整风运动 D、“批林批孔”运动 (广东历史)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 错误的主要标志是
索
到“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
中 曲 折
50年代中到60年代: 中苏关系恶化 外交 70年代: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
前
关系改善、“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
进
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1958年
民族
以后,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阶段特征: 1、1956年9月到1966年5月, 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