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9、1956——1976年,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有过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主要失误?其中的经验 教训有哪些?
提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 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1960年冬,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调 整。
主要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 经济建设。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 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 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过渡时期 53-56 全面建设 56-66 严重受创 66-76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中共八大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积极性受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生活有所改善。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 总的说来:有挫折也有成就 周恩来、邓小平在后期对 经济进行整顿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损失惨重、人民生活水平长 期低下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放卫星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1—1966上升 1960农村纠左,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 方针;1962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1965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七是,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八是,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过去的60多年里,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 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阔步前进,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 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展望未 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 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 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培养学习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3.学会如何让处理主观热情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1949年10月——现在)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曲折发展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法指导:主要把握三大问题 1.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什么?2.曲折是什么?3.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A级【知识梳理】1、背景: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理论上④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4、成就:1957年底①初步建立了②形成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B级探究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83页“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特点:1、优先及交通运输业2、重点发展区域在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由私到公)A级【知识梳理】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早日建成2、性质及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在中国基本确立。
必修二 第3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B
3、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 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表所示的数 据变化 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 B.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 C.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D.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
C
敞开肚皮吃饭” 的人民公社食 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人民公社的危害: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社会生产力 , 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 教训:
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一: 从国情出发
“大跃进” 失误: 1958 启示二: 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 生产关系的变 三年经济困难 革必须与生产 59-61 力水平相适应。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教训 值得总结? 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内容(教材83---84页)
②成果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高级农业合作社 (1)农业改造: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 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的原理.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对主要矛盾和主要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原理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大跃进”运动 (1960年冬)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 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人 民生活痛苦不堪。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2、“一五计划”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 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 缺不全;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
阅 读 并 归 纳
(2) “大跃进”-生产力超高速发 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急于过渡
“一大二公”
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 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 的经济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 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 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 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 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的证明: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克服重重 困难 ,开创新的天地!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 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 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势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比上年增加5.6% 比上年增加8.3%
经济开始好转 调整任务完成 (1962年底) (1965年)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经济开始好转 调整任务完成 (1962年底) (1965年)
(2)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
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成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
3、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1)内容
②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 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结论:大力恢复与发展 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2)结果: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1952年 466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810
(2)“大跃进”-生产力超高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急于过渡
“一大二公”
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 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 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 国民经济严重的
困难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比上年增加
4504亿元
11.9 %
3219亿元
15.1 %
1285亿元
4.6%
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
材料一的原因是: 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材料二的原因是:
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 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 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人 民生活痛苦不堪。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 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阅 读 并 归 纳
(1)总路线的内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容和特点?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一五计划” 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 实施的背景?
3、启示: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 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小结: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 形势的分析: 社会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性质: 党和人民 的主要任务: 2、“三面红旗” 内容: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危害: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原因: 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
小结: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 1967、1968国民经济下降原因: 2、较好时期 1973年:周恩来的调整 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3、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
问题1:八大对当时的形势作出 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2: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 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3: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 主要任务是什么? 问题4:八大的意义?
阅 读 并 归 纳
2、“三面红旗”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2)实质: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 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小结: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结果: 2、“一五计划” 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任务:“一化三改” 成就: 3、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对主要矛盾和主要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原理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960年冬)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①中共八大(1956) 对主要矛盾和主要 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探索中的失误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 片面追求高速度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蓬勃发展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①中共八大 对主要矛盾和主要 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探索中的失误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夸大人的主观作用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曲折发展
新’
社’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年底) 中 国 过渡时期 一化三改时期(1953—1956底) 社 会 主 全面建设社’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 义 建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设 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