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9、1956——1976年,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有过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主要失误?其中的经验 教训有哪些?
提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 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1960年冬,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调 整。
主要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 经济建设。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 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 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过渡时期 53-56 全面建设 56-66 严重受创 66-76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中共八大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积极性受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生活有所改善。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 总的说来:有挫折也有成就 周恩来、邓小平在后期对 经济进行整顿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损失惨重、人民生活水平长 期低下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放卫星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1—1966上升 1960农村纠左,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 方针;1962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1965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七是,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八是,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过去的60多年里,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 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阔步前进,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 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展望未 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 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 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取得成就 F g h 乌鲁木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 设成就
大庆油田
14
兰新铁路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大港油田
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26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年代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 是什么?
27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 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
陈晓卿《百年中国》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17
大
一
革
小
命
步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8
1966---------1971------1975-------1976
周恩
邓小
爆
来进
平全
结束
发
行调
面整
整
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9
小数据: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经济基础落后,无以依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基础落后。
在剥削制度的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滞后于西方国家,而且还远落后于亚洲的日韩等国家。
194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新政府,他们尝试通过推进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来摆脱这种落后状态。
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强大,这些计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生产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等问题逐渐浮现。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内部矛盾。
新政府尝试通过剥夺旧社会概念中的统治阶级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满和反对,如城乡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实践中逐渐加剧,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效果。
三、受到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的第三个原因是外部政治压力。
中国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时,面临了苏联和美国的外部压力。
在内外压力的影响下,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四、领导人的指导方针微妙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领导人的指导方针也出现了微妙的平衡问题。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主要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
但计划经济也有其限制性,很难创造出真正的市场竞争和自由经济。
这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必须谨慎地平衡计划经济和市场制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麻烦。
这些问题是由于经济基础落后、社会内部矛盾、外部政治压力和领导人的指导方针的微妙平衡所造成的。
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从这些问题中吸取教训并改进理念,创造出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推动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新恢复“八大”所坚持的正确方 4、 “八字方针”: 针。
5、成就:
第二阶段:(1966-1976)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 星”,……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我们热烈地 向发射早稻、花生高产量“卫星”的同志们祝贺。”
问题: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影响较 大的模式,这两种模式有何不同?中国应该借鉴 哪一种?为什么?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筒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原因: 2、内容 (1)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合作化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国 民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千疮百 孔的烂摊子。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如何把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如何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 党开始领导了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取 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产生哪些严重的失 误?给我们的建设留下怎样的经验教训?
5、成就:
为什么会 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严重失误:
一、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 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三、文革期间,政治动荡。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有何启示?
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 的经济建设方针。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 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改”之间, 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 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 路线。
1、背景: 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必要性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2年)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可能性 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措施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 2、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实行“一化三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 3、实施: “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7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思之窗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自起诞生之日起,就 在步履维艰地发展着,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 造完成,它才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一个 组成部分,你能简要说出它的发展历程吗?
①诞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 ③进一步发展(或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④三座大山的重压:1927-1949年 ⑤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新中国成立初期 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 返 回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改造完成。
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过两种影响较大的 模式,这两种模式有何不同?中国借鉴的是哪一种模 式?又有何新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
1、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①农业合作化 ②手工业合作化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改造的必要性是什么? 改造的步骤和方法怎样?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出现哪些失误?为什么?
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 何启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㈠成就: 1、1953-1956年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一 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 确方针, 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 “八字方针”。建立 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有三大油田,摘了“贫油国”的帽 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有较大发展。 ㈡失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阅读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 势?因此,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它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什么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建设成就(1953—1957)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鞍钢场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全貌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58年2月,毛泽东在长春第一汽 车制造厂观看国产解放牌汽车。
宝成铁路通车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
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 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千疮百孔 的烂摊子。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如何把落 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如何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中共面临的新任务。 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党开始领导人民积 极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过哪些重大 成就,出现过哪些严重的失误?有哪些经 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呢?本课将为你作出 一一解答。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上海工商界庆祝公私合营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实行公司合营后, 私方举行大会,欢迎公方代表进厂。
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了公司 合营的新厂牌,职工和经理 互相祝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有一位资本家,在 被问到为什么接受社会 主义改造的时候,他说 “是的,我是一个资本 家,但我首先是一个中 国人。”他历述作为一 个爱国的资本家,如何 梦想兴办工业,救国富 强;可是在旧社会却尽 毛泽东接受工商界代表的报喜信 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 义的压迫和勒索。然后他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 面兴建了许多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 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 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有今天?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小结
1949:新中国成立
1949-195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53-1956:过渡时期(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 1956-1966: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十年文革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 )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实行“一化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经济基础。 ⑴体: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体两翼” ⑵翼: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
实质: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实质: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消灭了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论从史出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 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 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 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 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 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 这些规定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什么策略、 方式、步骤?你如何理解国家的这些规定?有何意义? 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 步骤: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从而 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阅读材料: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 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 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 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 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 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 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 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 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 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 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3-1956年)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至今)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小结: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指导思想 八字调整方针 社会主义总路线、 后 大跃进、 果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6- 1966年 两 个 阶 段 1966- 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主要成就:
影响: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遭 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56—1976)
㈠第一阶段: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1956—1966) ㈡第二阶段: 1966-1976年十年“文革” 影响:
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 遭到严重破坏。 ⑵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4、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
与总路线是啥关系? 其任务是什么?
返 回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
⑴制定: 1953—1957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 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 ⑵成就: 提前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互助组合并为农业社(1954)
互助组 初级生产合作社 高级生产合作社
农业社的农民在分粮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山西省太原市手工业者 举行庆祝合作化的游行
毛主席接见参加手工 业合作社的老艺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五计划”超额实 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 假如你生活在当时, 你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是什么?当时最主要的 任务是什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
社第 会一 主阶 义段 建: 设十 年
(1956 —— 1966)
1、中共八大: 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任务是由农业国建设 成工业国;提出经济建设方针。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片面追求建设高速度,要“多”和“快”。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内容:大炼钢铁;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②后果: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破坏; 导致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4、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 1962年经济好转,人民生活有改善 5、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