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一、古代学校体育(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

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

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

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

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办洋务”,“兴西学”,近代体育运动传入洋务学堂,进入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21世纪以来,国家更注重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健康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基准。

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旨在清晰认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把握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明确发展目标。

通过文献查询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搜集了关于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历史变迁,不同时期教学大纲,时代背景等相关论文著作。

一、不同时期的学校体育1.转变时期的学校体育(1978—1984):体质教育我国学校体育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体育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体质严重下降,学校体育百废待兴。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文化水平提升,为学校体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学校体育开始走向新阶段。

1978年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布的大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准则。

1982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体育司工作汇报上,就如何抓好学校卫生工作,指出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三个为主”就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

这个时期以体质教育为核心,学校体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

反映了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体质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一定程度上只强调学生体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竞技运动的发展.这一思想过于重视竞技比赛,从而忽略了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

2.学校体育进入新时期(1985—1999):百花齐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低级的生理需要需求,它对于学生增强体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等方面显示出强大作用力。

学校体育发展史(全套完整课件)课件

学校体育发展史(全套完整课件)课件

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还引入了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攀岩、滑板、街舞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体育活动的丰富
定期举办校内、校际间的体育赛事,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和国内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交流能力。
体育赛事的举办与参与
鼓励学校开展创新性的体育活动和项目,如校园健身挑战赛、亲子运动会等,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注重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与体育相关,体现了对身心健康的重视。
古代希腊的体育活动
古希腊的学校教育重视体育训练,通过跑步、跳跃、游泳等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和意志。
古代学校的体育活动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教育以培养武艺高强的骑士为目标,体育课程包括骑马、剑术、射箭等,旨在培养骑士的战斗技能。
体育与德育、美育的结合
未来的学校体育将更加注重与德育、美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05
CHAPTER
结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体育课程逐渐在各个教育阶段得到普及,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课程普及
学校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运动条件和环境,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分析学校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可以发现学校体育的不足之处,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
丰富体育学科知识体系
学校体育发展史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校体育发展史有助于完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
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
研究方法

《学校体育学》沈建华-高教版

《学校体育学》沈建华-高教版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 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 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 古茨穆斯。

1 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 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八项运动”4 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 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 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 美国人发明排球20 世纪60 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 世纪60 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三.1949年~1979年间的学校体育思想
重要事件 主要思想
重要事件
新中国成立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
基本观点 主要特征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基本观点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主要是竞技体育思想,体育教学以技术教学为主,追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技术,注重教师、教材以及课堂为中心。
(1) 特征: ① 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② 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③ 注重老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④ 课程结构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⑤ 教学原则和方法基本采用了凯洛夫的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五大教学原则。
代表人物
伍德和赫塞林顿 高尔霍夫尔
特点
自然体育思想是20世纪前、中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思想。
二、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思想发 展的新趋势 1.动因 2.重大事件 3.特点
动 因
信息社会的到来 教育改革
重大事件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
(2) 高尔霍夫尔的学校体育改革 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夫尔设计了一种较为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实践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 他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生理学规律,符合学生需要的主张;建立了以保健和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要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性。
一 、原始社会的学校体育
一方面:在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也就没有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也就没有学校体育。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劳动技能的传授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即体育。
二 、 奴隶社会的学校体育
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中国学校体育开展史幻灯片48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较快。

为了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体育师资严重缺乏的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建立体育系、科,同时扩大现有体育系、科的招生名额。

在中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班,并举办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函授班、进修班等,加快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国还培养了一批体育硕士生和博士生来充实高校师资队伍,使我国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师资质量明显提高。

幻灯片49为了进一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我国于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评选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活动,1990年又举办了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

幻灯片50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至今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设备条件,特别在经济兴旺地区不少中小学已有了标准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并增添了大量体育器材。

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也本着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简易器材设备,以缓解场地器材缺乏的矛盾。

幻灯片51 体育器材设备法规建设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更促使各地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的投资,进行标准化建设。

幻灯片52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实行的是英国的教育制度。

学校一直没有规定体育为必修课程。

直到80年代末以来,香港中文大学率先规定体育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并给学分。

其后,浸会学院也把体育列为必修课。

香港地区教育署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公布了《小学体育课程纲要》和《中学体育课程纲要》(初稿)。

1991年首次举行中学体育会考,从而大大推动了香港地区学校体育的开展。

香港地区学校每日有较短的课外活动时间,周六下午时间较长。

但学校运动竞赛比较频繁。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幻灯片1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幻灯片2内容提要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幻灯片4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幻灯片5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

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幻灯片6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

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

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

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

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幻灯片9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王兵体育教育二班 201005034054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贴别是学校体育的显示需要和条件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发展新趋势。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

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实际开设的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由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有关的学堂、少数新军和军事工业中,因而它未能对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之变。

康有为、梁启操、严复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保种。

严复在1895年1月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他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幻灯片2内容提要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幻灯片4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幻灯片5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

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幻灯片6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

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

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

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

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幻灯片9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

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幻灯片10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

但就体育而言,以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历史可以叙述。

所以,我国体育界只好采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幻灯片111.洋务运动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帝国不断入侵,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

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并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幻灯片122.维新运动时期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是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虽然维新运动为时极短,不过百日即宣告失败,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

特别包括西方资产阶级全面发展教育学说,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体育、卫生和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

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幻灯片133.《奏定学堂章程》随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推行“新政”进行改革。

其中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并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这一新学制执行后,由于各级学堂都安排了体育课,从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遍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无体育课的状况。

幻灯片14存在问题由于新学制基本上仿效和抄袭日本的学制,因而受日本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千篇一律的兵式体操为主,不但呆板、枯燥,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当时由于体操教员缺乏,许多学堂都由退役士兵来充当教员,这些人不但不懂体育,不会教学,相反教风极差,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课的实际效果。

幻灯片154、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教育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但体育方面并无根本改变,仍沿袭清末军国民教育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另一方面由于受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许多学校则在课外开展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比较注意活泼、愉快、机智的运动。

由于课内和课外两种明显不同的体系,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这种现象直至l922年学制改革后才逐渐消除。

幻灯片165、“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用先进,科学的观点论述体育的思想也陆续出现。

其中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即为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幻灯片176、1922年《壬戌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在我国的没落。

《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制定的,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幻灯片187、《新学制课程标准》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废除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幻灯片198.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探索及研究受到了体育教师的重视。

当时较为流行的即,为“三段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等。

这些方法虽然只是部分教师的初步尝试,其中还有不少缺点,但毕竟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幻灯片209、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这个时期学校课外活动及校内外运动竞赛比过去更加活跃,同时女子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重视了对师资的培养。

当时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这两所学校在培养体育师资方面比过去有很大改进,从而使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培养逐步完善和走向正轨;然而尽管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重文轻武和轻视体育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

幻灯片2110、两种政权与发展很不平衡的学校体育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同时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学校体育的很不平衡。

幻灯片22在国统区,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教育部还聘请国内外一部分体育专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体育师资,这一切反映了当时体育界有识之士对实施学校体育的某些设想和愿望。

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过一定影响。

由于学校体育不被重视,所制定的一些体育法令和措施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

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简陋不堪,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现象普遍存在,课外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康状况极差。

幻灯片2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

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使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新气象。

1941年创建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

幻灯片24三、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1949—1957)(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幻灯片25(一)初创阶段(1949—1957)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

1951年7月中华全国学生第15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中也提出要“积极开展学校中的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努力改进全国同学的健康状况,要使每一个,同学都具有强劲的体魄,能够胜任紧张的学习和繁重的工作。

为了适应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应该注意提倡军事体育活动”。

幻灯片26特别是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3年毛泽东同志又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更强调了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对纠正轻视学校体育,忽视学生健康的状况起了重要作用。

幻灯片27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始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也设有群众体育司学校体育处,此后各省市、自治区也于1953年相继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体育机构,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组织保证。

幻灯片28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

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

幻灯片29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

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查办法的通知》,又指出体育课是中学课程的一科,其成绩与其他各科成绩相同,按一门学科计算。

幻灯片30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进行介绍。

1956年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于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要求。

幻灯片31体育制度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