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研究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学校体育——亲历与感悟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学校体育——亲历与感悟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体 育 教 学 / 2 0 0 9 年 第 期
一~博一一一一 詈一师 ~ 一 一一~一分一午 年学生育划部 一一一一~一 ~一 一 ~中学一作~ } 职院 校脊

改革开放 中的 中国学校体 育
亲历 与感悟 2 世纪 8一 O年代 O O9
中国学校 体 育 的改 革 与发展

1 8 年 ,作者到 日本留学的 第五天 ,在广 岛宫 岛 ( 4 9 左一 )
( 时叫体卫司 ) 体育教育处参加 当 的 了工作 。 司里 当 时 人 才 济 济 , 个 处 各 室 的 人 都 很 多 。 当时 整 个 体 卫 艺 司 也 没 有 一 台 电脑 ,大 家 都 是 用 圆 珠 笔 不 停 地 撰 写 着 文 件 。记 得 体 育 处 的 同 志 们 当时 写 的 文 件 有: 大 学 生 体 育 合 格 标 准 中学 生 体 育 合 格 、《 标准 小学生体育 合格 标准 《 、 、 关 于 中 考 体 育 试 点 工 作 的 意 见 》 大 、《 学 生 体 育 场 地 器 材 目录 》 普 通 高 、 校体育教学指导 纲要》 中专 学校 、 体育教学指导纲 要》等 ,大家 写完 后 ,还 要 把 这 些 文 件 亲 自 糊进 信 封 并 寄 往 各 地 的 教 委 和 学 校 。那 时 的 体 卫 司 管 理 中小 学 体 育 课 程 教 学 的 事 情 不 多 ,几 乎 不 管 体 育 课 程 的 设 计 , 几 乎 不 管 体 育 教 材 编 写 , 不 也 也 太 管 教 学 管 理 , 因 为 课 程 的 宏 观 层 面 有 国家教 委基 础教 育司 统管 着 , 而 微 观 层 面 则 由 人 民 教 育 出版 社 分 管 着 ,加上基础 教育是地方教 育行 政 部 门 的 职 责 。 当时 的 体 卫 司 对 中 师学 校、中专学校 的体育也管得不 多 , 尔管 ~ 管 也 是 零 零 散 散 的 , 偶 没 有 专 门的 同 志 负 责 。 因 为 中 师 有 师 范司 、 中专 有 职 教 司 在 管 理 着 。 些 这 状 况 都 是 由 于 体 卫 司 成 立 的 时 间 不 长 ,管 理 全 方 位 的 学 校 体 育 工 作 刚 刚 开 始 的 原 因 。 当时 体 卫 司 主 要 的 工 作 大 多集 中 在 学 校 体 育 的 宏 观 政 策 、 定 和 标 准 的制 定 方 面 , 些 工 规 这 作又和国家体委 、 卫生部 、 共青团 中 2 .体 卫 艺 司 央等 部委有联系 。 因此 , 时 常 感 到 我 自己 面 前 的 工 作 不 是 很 明 确 , 也 不 1 9 年 的 夏 天 , 回 到 了 祖 国 , 是 很 稳 定 。那 几 年 ,好 像 似 在 打 零 91 我 余 ) 几 个 月 后 到 原 国 家 教 委 体 卫 艺 司 工 :我 参 加 过 大 学 《 暇 体 育 )的 编 派 鼻 祖 们 写 的 用 油 印 机 印 出来 的 文 章 ,可 谓 是 嫡 传 了 。 我 然 后接 触 了 “ 运动文化论 ”的有关理论 , 下保 丹 夫 、 村 敏 雄 、 原 泰 明 等 学 者 的那 中 出 些 富有 创意 的理 论使 我受益 匪 浅 , 再 以 后又 接 触 到 “ 体 教 育 ” 理 论 身 的 和 实 践 , 习 了 佐 佐 木 、 保 健 等 人 学 久 的理 论 ,后 来 又 接 触 到 影 山健 先 生 的 比较 异 类 的 “ RO S T P ”理 论 ,我 才 慢 慢地 对 日本 和 中 国 的 学 校 体 育 和体 育课 程有 了成 熟一 点的 认识 。 在 日本 留 学 与 任 教 近 八 年 ,其 间 经 常 回 国 ,与 国 内的 专 家 学 者 一 直 有 交流 ,也为 《 学校体 育》(9 2 1 9 年改 名 为 中 国 学 校 体 育 》 )杂 志 也 写 了 些 文 章 , 记 得 第 一 篇 是 日本 学 还 校 体 育 拾 零 , 如 其 名 , 零 捡 漏 文 拾 而 已 ;后 来 在 国 内 有 点 影 响 的 介 绍 性 文 章 是 小 集 团 学 习 》 ,由 于 是 教 学 方 法 论 层面 的 东 西 , 似 有 点 科 技 含 量 ,但 现 观 之 纯 粹 是 食 洋 不 化 ; 而 对 “ 乐 体 育 ” 较 多 介 绍 使 自己 快 的 很 长 时 间 被 误 判 为 中国 快 乐 体 育 的 提 倡 者 和 鼻祖 ,也 为 以 后 自 己 的 研 究和学 术境 遇埋 下 了诸 多的伏 笔 。 记 得 , 当时 的 国人 对 境 外 学 校 体 育 的 经 验 ,哪 怕 是 只 言 片 语 都 十 分 热 衷 , 真 熟 记 , 是 当时 全 中 国改 革 认 那 之切 、 放之迫的生动 写照和缩影 , 开 是 中 国 学 校 体 育 界 积 极 学 习外 国 经 验的心 态和精神的体现 。

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经验与规律的模式研究

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经验与规律的模式研究
(0 2 认为 我 国的 学校 体育经 历 了从 无 到有 、 20 ) 曲折 发 展 的艰 难历 程 , 具有 鲜 明 的时代 特征 。宋 和 平 展进行 阶段 划分 。肖 焕 禹(9 9 揭 示 了 中 日两 国学校 体 育 发 展 过 程 不 同 19 )
阶段的特征 和经验 教训 。谷世权 (9 4 论 证 了清华 大 19 )
国学 校体 育的 改革研究 提供理 论依据 。本研究 可以为 我 国学校 体育 改革 的研 究确 立一 个参 照 系 。 在这 个参
照 系 的帮助下 ,我 们可 以 明确学 校体 育改 革 的弱项 , 把学 校 体 育 发展 的历史 经 验 与规 律 和学 校 体育 改 革 结合 起来 , 增强 学校体 育改革 的针对 性和 可操作性 。
2 研 究 现 状 综 述
事业 能够健康 的发展 。 关键 词 学 校体育 百年发 展 经 验与规律
有关研 究状 况 表 明 , 现阶段 我 国学 校体 育发 展 历
史 的研 究 尚不 完善 。“ 国近 现代 学校 体育 百年 回顾 中 与展 望 ” 文 报 告会 (0 3 的 论 文对 学 校 体 育 目标 、 论 20 ) 思 想 的发 展 变化 以及课 程 等体 育 教 学 问 题进 行 了研 究 , 且反 映 出该 问题 的 实证 研究 较为 薄 弱 。李 林 等 并
以及其 实施 情况 。刘 志敏等 ( 0 2 阐述 了 14 — 9 9 20 ) 8 0 1 1
遵循 “ 从史 出” 论 的逻辑 轨迹 。我们 认 为只 有全 面 、 细
致地 了解 我 国学校体 育发 展 的全 过程 , 可 以提 出关 才 于我 国学 校体 育 发展 的具 有 客观 性 和普 遍 性 的科 学 结论 。我们 发 现 , 目前关 于 我 国学校 体育 发展 历史 经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2018年(第8卷)第15期体育大视野DOI:10.16655/ki.2095-2813.2018.15.255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①刘华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广元 611844)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为现代人才提出更新的要求,现代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需具备健康的身心,为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时期就开始重视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但是,政策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优化才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试图掌握其发展特点,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校体育 发展特点 改革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c)-0255-02①作者简介:刘华波(1980,1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篮球训练、篮球规则和裁判法、学校体育。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极为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不过,学校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无法在政府高度重视下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实现预期效果。

当下,我国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健康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过去式的体育政策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教育、文化、社会等原因,和学校体育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的相互作用下,无法正常地发挥学校体育政策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上的作用。

故研究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对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1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就是在1949年至1957年,为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党与政府开始出台各种相关政策。

在那个年代,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提升青少年的体质,从而增强祖国储备人才的体魄,党与政府根据当时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情况,逐步出台了各种学校体育政策,包括《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关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运动、防止伤害事故的联合指示》《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等,与体育相关的政策文件高达三十多个。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汇报人:2024-01-10•引言•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阶段目录•高等体育教育的影响与贡献•高等体育教育的挑战与展望•结论01引言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就寓教于乐,在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堂即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组织“华北协和大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随之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组织又创办了“华西大学堂”“协和华西大学堂”“华西协和大学堂”,后改名为金陵大学堂、协和大学堂、华西大学堂。

这是中国第一批大学。

20世纪初叶: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堂遭到守旧派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西洋文明是“奇技淫巧”,极力反对开办大学,在他们压力下办学者只好在书院中设学堂,坚持了30多年。

1922年:中国颁布了新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这就为创办大学创造了条件。

随之中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据统计从1922年到1937年抗战前,中国就创办了100多所大学。

背景介绍梳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为当今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目的高等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教育理念,为当今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此外,梳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素材,推动体育教育史的研究。

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02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0102西方体育的传入西方体育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体育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体育理念和运动方式,包括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教会学校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如基督教青年会的篮球、足球等项目。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述评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述评
征。 4拨 乱 反 正 、 面 建设 时期 的 体 育 课 程 ( 9 7 1 8 . 全 1 7 — 9 5) 41 导思 想 .指
在这段时间, 出现 了以“ 体质教育” 思想为主 , 技体育”“ “ 竞 、技能教
育” “ 、快乐体育” “ 、全面发展” 多种思想并存的态势。 等 42 -课程 目标 - 全 面锻炼学生身体 , 增强学生体质 ; 授体育知识 、 与技能 ; 传 技术 向 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及意志品质道德作风的培养 ;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 后备人才 。 43 程 内容 -课 17 9 8年 , 教育部制订并颁发 了《 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全 ( 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 年级每学 年都安排有体育基 试行 》 本知识 内容 , 体育 基础 知识” , 除“ 外 还增加 有“ 卫生保健知识” 并指 出 , 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 不集中于某一 项。 这套教材内容试图“ 打破 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 , 较 强的竞技意识。 5改革开放 的高速发展时期的体 育课程 ( 8 —1 9 . 1 6 8) 9 9 51 . 指导思想 : “ 终身体育” 快乐体 育” 和“ 思想 学校 体育 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 养学生对体育 的兴趣 、 培 爱好 , 使学 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 、 技能 , 养成锻炼身体 的习惯 。快乐体育思想是 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 和谐发展需要 出发 ,把运动作 为学生将来 的生活 内容 , 让学生体验从 事、 理解 、 掌握 和创造运动 的乐趣 , 从而激发学生参 加运动的 自觉主动性 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 52课 程 目标 . 19 年颁 布的《 2 9 九年义务教育全 日制小学初 中体育教学纲要》 沿用 了体育教 学“ 一个 目的 , 三项 基本任 务” 的提法 , 体育教学 的 目的是“ 通 过体育教 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 育 , 增强体质 , 进德 、 、 、 促 智 体 美全 面发 展” 强调小学阶段要 “ , 为提 高全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初 中阶 , 段强调要培养“ 社会 主义的建设者” 。 53 程 内容 .课 这一时期 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 , 其中 ,9 2 19 年颁布的第 个 义务教育 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 育全 日制小学初 中体育 教学大纲》 最具代表性 。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 , 强调 以基本动作 为主 , 小学 三至六年级 , 身体锻炼部分 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 目排列 , 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 田径具体 内容都经过再创 造 , 体操从 内容到 形式 , 以身 体锻炼为 目标 , 都 编选 比较 简单 的动作 , 并且把身 体素质 练 习单独作 为一类 。 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 比重 , 拓宽选用教材的范 围, 强调发展学生 的身体素质。 基本教材 中, 加大 了理论教材 的比重。 把 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 民族传统体育 ,编选 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 内容。与 18 9 7年的大纲相比 , 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 的比重增加了 , 而选用部 分有所降低 。 6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体育课程( 9 9 2 1 . 1 9 — 0 0) 61 .指导思想 :健康第 一” “ 指导思想 19 99年 6月颁布的 《 中国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的决定》 明确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 “ 是中华 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 一的指导思想 ,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 使学生掌握基 本的运 动技能 , 坚持锻炼身体 的 养成 良好 习惯 ” 。 62课 程 目标 . 从 “ 强体质” 增进健康 ” 体育课程 目标实现 了由单一的生物 增 到“ , 体育观到生物~心理一 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 ,也 就意味着体育课 程将在“ 健康第一 ” 育思想的指导下 , 教 通过 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 康水平的提高 , 培养学 生良好 的心理 品质 , 使学 生具有 良好 的人际交往 能力和合作精神 , 培养健康 的�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历史经验,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体育课程;近现代;发展演变;历史经验自清朝政府1903年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在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整整100年的发展历程。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系统回顾和探讨我国近现代100多年来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探讨,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1840-1949)1.1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1840-1911)1.1.1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1840-1902)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变革的书院,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

正是这些学校所开设的体操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也为癸卯学制体操课程的正式设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这时的体操课程是作为西学课程开设的,其内容主要是德、日的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一些运动性游戏,对外国(欧美、日本)的模仿也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王兵体育教育二班 201005034054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贴别是学校体育的显示需要和条件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发展新趋势。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

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实际开设的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由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有关的学堂、少数新军和军事工业中,因而它未能对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之变。

康有为、梁启操、严复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保种。

严复在1895年1月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他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三次重大改革历程的比较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三次重大改革历程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
[ 1] 王冀生.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与特征【 电子科技大 J ].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 (02). [2 」 高新发.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J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1, (02): [3」 黄永军.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是 自 组织〔]. 国家教育 J 行政学院学报, , (05 ). 2005 [4 」 李晓波。 以股份制为契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 中国 J 高教研究, , (08) . 2003 [5」 张应强等.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J].高等 教育研究, , (06) . 2002 [6 ]李少华.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制度[J ].北京大学教育 评论, ,51. 2005 [7 」 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质「 中国高等教育, J].
书的 局面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它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
学校体育的实际和教育发展的实际严重脱离。 其间又由于“ 十 年动乱” 的影响, 使学校体育处于停滞状态, 国家教委已认识 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1979年国家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召开了著 名的“ 扬州会议” 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恢复, 并且在恢复、 调 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在总结十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1992 年8月5 日 颁发《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而且《 , 高等 学校管理职责暂行规定》 学校工作条例》 和《 两个文件的颁发 为旧《 纲要》 的出台也提供了理论依据。旧《 纲要》 的颁发在世
的原因之一是先前的研究大而化之 , 研究得比较笼统, 多数为 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对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实践性问题关 照不够, 如院系改革等问题。 3.全面性研究。原有的研究较为零碎, 都是从某个方面进 行探讨的, 对现代大学制度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较少, 如这方 面的硕士、 博士论文以及出版的专著较少。 4.案例研究。 从资料检索看目前只有两篇关于现代大学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笔者希望通过回顾与思考我国学校体育近六十年的改革发展,可以探索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演变规律,总结成绩与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这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扬州会议;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体育教育改革;学生体质 1.目的:比较各个阶段提出的体育教育思想,反思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为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2.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田野实证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3.我国体育教育发展历程分析当近代教育制度刚在中国确立时,学校体育便随之应运而生,尽管不同历史阶段赋于了它们不同的内容、形式及指导思想,但鉴于学校体育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按照自己利益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把学校体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

例如,20世纪初期出现的尚武精神、军国民主义、实用主义和发育主义等,就一直影啊着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体育,在改造旧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才从饱经风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

回顾60年的艰辛历程,学校体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1奠定基础阶段(1949-1965) 3.1.1明确方向建立机构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为了改变旧中国学校体育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同志于1950年和1951年,曾先后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并提出“健康第一”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

1951年7月,政务院通过《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4年,中央体委及高等教育部等六单位发出《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1957年颁布的党的教育方针又明确规定:“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以上文件和方针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在为学校体育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同时,通过借鉴前苏联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终于创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体育,并明确了它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所起的作用。

在此期间,中央教育部设立了体育指导处,高教部成立了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了群体司,共青团中央设立了军体部,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的领导。

3.1.2加强措施、完善制度为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落实,最初以学习前苏联教学经验和推行《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体育,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放羊式”或所谓“单元一贯制”的教学方式,并使以《劳卫制》为中心的群体活动及运动训练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据1955年对121所高等学校的统计材料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68。

9%。

但是由于对体育认识上的欠缺,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尚未真正树立;加之师资力量薄弱,体育经费与设施匾缺,以及我们工作中存在的某些缺点,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有些学校不仅未能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甚至连正常的体育教学都没有走上正规。

针对这种情况,高等教育部及国家体委等四单位,于1956年2月再次发出《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强调各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措施,把体育运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并要求各校对体育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在明确开展体育运动具体方针与步骤的基础上,制定体育工作计划,建立起必要的体育工作制度。

此后,为了使体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教育部颁布了教学计划,规定全国小学、中学、大学一、二年级,每周必修2学时的体育课。

在此期间,高教部又先后颁发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出版了高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统一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要求,开始在全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学文件,使教学秩序得以稳定,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开展。

特别是在1965年,由于国家体委颁发了《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和项目标准》草案,不少有条件的高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使高校体育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和活跃运动竞赛等方面都有新的起色,并在大学生中涌现出一批运动健将和全国冠军。

从总体上看,这段时期虽然受到“左”的思潮影响,但学校体育在曲折中仍在向前
发展。

3.2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遭到空前的洗劫。

新中国学校体育的成就和经验全盘被否定,方向被扭曲,教学秩序被打乱,师资队伍被拆散,场地器材被摧毁,学生体质大幅度下降。

高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破坏损失之惨重,几乎濒临彻底瓦解的境地。

3.3拨乱反正阶段(1976-1980) 1977年10月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经拨乱反正,学校体育才重新恢复。

1978年国家重新颁布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育部等三单位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党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开始重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恢复《两课、两操、两活动》及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因势利导,于1979年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及颁布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恢复调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