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历史发展

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历史发展

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历史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教育界更进一步的思考、试验、探讨和研究,高校研究性教学已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举措,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举措,研究性教学思想是经过长期的辩证、发展、演变而来的。

标签:高校;研究性教学;历史发展研究性教学的正式提出源自博耶报告。

1998年,博耶委员会在对全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型大学,提出应“对其课程和主流教学形式进行重大反思,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建议。

该建议很快引起了美国高校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强烈共鸣,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正式进入高教视野。

研究性教学思想是经过长期的辩证、发展、演变而来的。

在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就渗透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旨在“举一隅”而能反“三隅”。

这种启发式着意在学生进入似懂非懂、欲言而未能言的临界点上,介入老师的引导和激发,非常注重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引发“愤”、“悱”的作用,帮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与研究性教学引导启发学生立足自身情况,积极主动思考的理念是一致的。

另外研究性教学一方面一改孔子时代师道尊严的传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强调以学生研究性的学为主体,与孔子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教才是关键所在有所不同;再次,孔子的启发式是基于先在的结论进行启发而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其所得的知识是生成性的发展性,并非先有的。

萌芽于唐末,兴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的书院,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与研究性教学强调将研究融入教学的理念类似。

首先,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强调学习兴趣,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

书院学生学习重在自己理解,教师辅以指导,将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为读书的原则或程序,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

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综述概要

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综述概要

研究性学习的文献综述研究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欧美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

1.研究性学习在中国我国的研究性学习以上海、江苏等地为典型代表,现以上海的研究性学习为例,其发展轨迹为:——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其中的科技活动事实上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初萌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创造教育强调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手脑结合等,都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关系。

但当时创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小制作、小发明、创造技法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较为有限。

——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展开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将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使教学改革进入了课程开发领域,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上层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更趋活跃。

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小课题研究”、七宝中学的“人与自然”系列研究等。

这种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传统的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突破。

2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98年制订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四个领域,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层次的国家标准,除规定了所有中小学生在四个领域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正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精选】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精选】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

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

[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我国_研究性学习_的研究综述

我国_研究性学习_的研究综述

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叶秀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创造性人才提出的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

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学习方式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诸国纷纷提出“主题探究”和项目学习活动,开设了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日本文部省也把“综合学习”写进2002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新课程方案。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我国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和发展脉络“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是从上海开始的。

1999年初,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同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对研究性学习予以充分肯定。

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其核心是研究性学习。

2001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青海等七个省的高一年级进行试点。

2002年12月在上海举行全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专题研讨会,目的在于对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来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和梳理。

2005年12月3-4日,“首届全国研究性学习研讨暨成果交流会”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不同地域的与会代表和专家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

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走入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

一些大学包括全国重点大学也准备开设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价值正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

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时代精神的体现,有它独特的价值取向。

张华的文[1]认为研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我们在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研究性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当下的鲜活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消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离,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中发展儿童丰满健康的个性[2]。

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早来源于美国。

其实,“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是我国的专有名词,是我国学者在引进国外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改编,但是原理不变。

研究性学习对传统的授受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不仅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探究。

美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本文拟对其历史沿革进行简单的梳理,探究现代美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一、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美国的研究性学习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和南北内战,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扫清了障碍,19世纪末完成了近代工业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由此,针对社会问题和教育现状,美国兴起了以杜威、克伯屈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杜威主张教育的本质即生长、生活、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5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

[1]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也是在杜威“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所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都是希望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些先进的理论与实践为美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二战之后,美国与苏联处于冷战阶段,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得到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课人造卫星,这一科学领域的壮举使得美国举国震惊,纷纷开始对美国的教育进行改革。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倡导用发现法来进行教学,即我们所知的“发现学习”或“探究学习”。

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掌握学习课题、制订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展和总结,从儿童的好奇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注重学生的内在动机,独立思考、自行发现,这与现代的研究性学习的原理和过程都十分相像。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课程与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王新民1,李运萍2(1.河南师范大学教科所;2.河南科技学院职教所,河南新乡 453000)摘 要:研究性学习,它的理念最早源于孔子和苏格拉底;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研究性学习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倡导;今天的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时代发展性,它将有力推动世界教育及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起源;发展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5-0081-04 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研究性学习”这一词语最早是由上海教科研究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提出的[1,2],按“提出者”的说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汲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

但从涵义、理念和实践等诸多方面来讲,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却要久远得多,且其名称五花八门,如精神产婆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等。

因此,有必要梳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脉胳,弄清研究性学习的传承发展关系,借鉴历史经验,彰显时代精神。

一、古代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求真理、发现知识,而不是单靠教师的传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古代就有了研究性学习的萌芽。

孔子是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入手,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他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要指导学生学习的门径,而不要代替他作出结论。

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也就是说,要想深入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这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才能遇事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式学习方法,它具有自主、理解和表达无穷层次的能力。

研究性学
习被用来提升学习者对于学科和个人偏好的了解,及其在实践当中的能力发挥。

研究性学
习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以及中世纪时期,它能够帮助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研究学科,从而促进发展。

研究性学习概念最初由哲学家查尔斯•阿米多•贝洛克提出,他认为学习者需要发现学习
的信息、然后进行反思思考,最终把这些信息和思考反映在实践当中。

他认为,充分考虑
和考虑问题以及学科知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此后,研究性学
习的概念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发展迅速,渐渐形成了在美国更加快速崛起的学术体系。

在20世纪,研究性学习开始把学习者定义为一个学习者,这个学习者要参与探究,并通
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来明白和理解问题。

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拼图中,找到它们自己的位置和内容,并在解决问题时,开发出语言、假设以及发现领域的理论。

在21世纪,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培养学生在学术及社会认知中的能力,而不仅
仅是考察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采取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找到思想发展的对策,以及识别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行动去解决问题。

总之,研究性学习从古代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被认可的学习方法,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
术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发展自身技能。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职业教育◇
科 技 疆向 导 Biblioteka 21年第 0 期 01 9
研究性学 习的历史发展概述
杨 翔 张丽 梅 ( 云南 省 红 河 州 卫 生 学校 云南 蒙 自
6 10 ) 6 1 0
【 摘
要】 本文 阐述 了 究性 学习的概念 、 研 概述 了研究性学习理 论建立于人 类早期教育 实践和教育思想 , 究性 学习近代和 当代发展 脉络 研
我国开展研究性学 习课程 的历史等 。
【 关键词】 究性学习; 研 创新 能力 ; 学模式 ; 教 素质教 育; 课程 改革
研究性学 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 . 已成为我 国基础教育 末 .德 困教育家赫 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曾对世界教育产 生过很大的影 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 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研究性学 习 响 他 把 观 念 的获 得 看 成 是 一 个被 动 的 过 程 . 分 强 调 教 师 和 书 本 的 过 是 指 学 生 在 教 师 指 导 下 . 自然 、 会 和 生 活 中选 择 和 确 定 专 题 进 行 权 威 性 . 而 忽 视 了教 学 活 动 的 复 杂性 . 制 了学 生 个 性 的发 展 当世 从 社 从 抑 研 究 . 在 研 究 过 程 中主 动 地 获 取 知识 并 应用 知 识解 决 问 题 的 学 习 活 界 各 围 的政 治 、 济 和科 学 文 化 发 生 深 刻 变 化 的 时 候 . 尔 巴 特 的 教 并 经 赫 动Ⅲ、 它是一种积极 主动的学习方式 是依 照科 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 育 思 想 便 受 到 有 力 的 挑 战 。 11 9 6年 ,十 在 他 著 名 的哲 学 著作 《 主 卡威 民 学内容 . 而在掌握科学 内容的同时体 验 、 从 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 主义 与教育》 中论证 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 他的“ 通过解决 问题进行学 掌 握 科 研 能力 的一 种 学 习 方 式 广 义 的 研究 性 学 习是 指 一 种 学 习 的理 习”“ 、从做 中学” 的教育思想开始被 人们接受 。 另一位 教育家克伯屈依 念、 策略、 基本思想及方法论 , 它适用于各 类课 程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 据杜威 的“ 从做 中学” 的教育思想又创 立了“ 计教学法” 其 中也蕴涵 设 . 性 学 习则 是 研 究 性 学 习 课 程 _1 “ 究 性 学 习 ” 国外 也 称 项 目课 程 、 着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实施 形 态 2。 研 1 3 在 主题研究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 习等 第三次热潮出现在 2 O世纪 5 O年代末 至 7 0年代 的欧美诸 国及 亚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 、 信息社会 的来 临. 教育更为世人瞩 目 课程改 洲 的韩 国 、 日本等 国, 主要 倡导者为美 围的布鲁纳 fBu o 施 瓦布 J rn 0. . 革 作 为 教 育 改 革 的 一 个 重要 内 容 . 引起 世 界 各 国 的重 视 . 世 纪 9 上 O年 0Sh a)费尼 克 斯 (.hnx 等人 。15 .cw b . PP ei) 9 7年 , 联 发射 了世 界 上第 一 苏 代 以来 . 世界各国的课程 改革都把学习方式 的转变视为重要 内容 研 颗人造卫 星. 美国政府受到 了极大的冲击和震动 . 感到 了失去科 学技术 究 性 学 习 作 为 对 传统 接 受式 学 习 的一 种 改 革 和 补 充 .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的领先地位 . 是 并把这种科技 的落后状况归因于教育的落后 . 由此 引起 了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新 教 育 理 念 在 教 学 领 域 的体 现 .它 是 以学 生 自主 他 们对 教 育 意 义 和作 用 的重 新 认 识 。在 此背 景 下 ,9 9年 , 名 的 教育 15 著 性 、 索 性 学 习 为 主 要特 征 在 现 行 的 学 科 教 学 中 . 探 引入 研 究性 学 习 , 心理学家布鲁 纳做 了题为《 教育过程》 的著名报告 , 出 厂教育 改革 的 提 可 以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此 . 我们 设想。 与此 同时 , 施瓦布教授在 16 9 1年所做 的题为《 为探究的科学教 作 曾专项进行中等卫校研究性学 习课程专题研究 . 借鉴基础教育研究性 育》 的报告 中得出了与发现法相似 . 但更具操作性 的教学方法—— “ 探 学习 的经验 和不足 . 根据职业卫校特 点 . 开展研究性学 习探索与实践 究式学习” 方法。美 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f. G g e 对 “ RM.an1 探究式 ( 相关论文已另文发表 ) l 本文仅就研究性学习的起 源和历史发展简 学 习” _ 4 从理论上加 以论证 . 因而探究式学习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桑德 要概述。 ( ..u d 和 特 罗 布 雷奇 ( To big) 对 探 究 式 学 习 的 技 能 进 RBS n ) Lw.rw r e 也 d 1研 究 性 学 习 的萌 芽 . 行 厂全 而 的研 究 。 究 式 学 习 的理 论 开 始 被倡 导 和 推 广 开来 探 以布 鲁 纳 研 究性学习理论是建立 在人 类早期教育 实践和教育思想不 断积 为首的教育改革派认为教育 的落后主要在于课程的落后 .他们的理论 学 累、 发展的基础之上 , 古今 中外的教育家关 于学习 、 探究 的教育 思想 . 上 的工 作 推 动 了课 程 改 革 运 动— — “ 科 结构 运 动 ” 为 研 究性 学 习 的发 展 演 变 奠 定 了坚 实 的历 史 基础 、春秋 m-L 的 “ i 子  ̄ 学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理 论 基础 主要 为 布鲁 纳 的 “ 究一 发 现 ” 习 观 : 探 学 马 思 结合 ” 的教 育 思 想 把 人 引 向 了 一个 思 考 的王 同 三 国时 的刘 徽 为 L 斯 洛 . 杰 斯 等 的人 本 主义 心 理 学 和 近 二 十 年 来 兴 起 的 建 构 主义 理 论 罗 章 算 术 》 行 的 注 释 及 其 贡献 . 人 们 引 向 r一 个 如 何 解 决 问题 的 王 等 。 进 把 国 , 培 养 发 现 问 题 、 析 问 题 与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正 是 今 日研 究 性 学 而 分 3当代 研 究 性 学 习 的概 述 . 习 的 主题 。 2 O世纪 9 0年代末至 2 世纪初 .研究性学 习已在世界几十个 国 l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 拉底倡导 的“ 对话式” 辩论 . 激励人们对 问题作 家和地 区实施并推广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 的浪潮席卷全球 . 知识经 出符合 逻辑的思考 .成为西方教 育史上 的一 个亮点 德国洪堡 f 济时代 国际上 国防、 w. 经济 、 科技力量之间激烈的竞争 . 而创新人才又是 Hu b lt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 ,为世界科技与教育 的发 通 过教育培养 的, 以各种竞争的结果又演变为教育的竞争 由此可 m od) 所 展 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同时也为 当今 的研究性学习产生了积极 的 见 . 谁实施 了创新教育 , 谁就掌握了创造性人才培养 的机制 . 谁就在未 影 响。 牛顿的《 光学》 出的 3 个尖锐 问题 , 提 1 曾推动了物理学 的快速发 来世 界范同的竞争 中增加了获胜的法码 . 育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 教 展 。希 尔 伯 特 (i et 在 10 Sl r b ) 90年提 出 的 2 3个 数 学 问 题 . 对 2 又 O世 纪 的焦点 , 世界各 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 以适应社会 、 经济发展 的数学发展产生 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 . 任何事 与围际竞争的需要。在这种国际竞争 的大背景下 . 课改作为教育改革 物都是伴 随问题 的提 出和解决而发展 的。 可见 . 鼓励提 出问题 . 鼓励人 的一 项 重 要 内 容 , 起 了各 国 的重 视 。 国 纷 纷 出 台各 种 举 措 , 把 改 引 各 都 们去研究 、 思索直至解决 . 是推动学科 和人 的思想发展 的良方 革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作 为 重要 的 突破 口 . 图 在创 造 性 人 才 的 培 养 战 略 试 上处于领先地位。 2近 代 的研 究 性 学 习的 发展 脉 络 . 1 纪 以来 ,研 究 性学 习 ” 8世 “ 至少 被 大 规 模 地 倡 导 过 二 次 第 一 次 三 例 如 , 国初 中 开设 的 “ 样 化 途 径 ” “ 合 实践 活 动 ” 程 . 法 多 和 综 课 高 发 生 于 1 纪 末 到 1 纪 的欧 洲 , 要 倡 导 者 是 卢 梭 、 斯 泰洛 奇 、 中 开 设 的 “ 指 导 的学 生 个 人 实 践 活 动 ”T E) 程 . 中后 大 学 预 备 8世 9世 主 裴 有 (P 课 高 福禄倍尔等人 , 这个时期对 “ 研究性学 习” 的倡导受 到了“ 蒙运动” 启 的 班开设的“ 适度 发挥个人创造力 ”T P 课程 ; 国的“ ( IE) 美 以项 目为 中心 影 响 , 目的是把 人的精神从 中世 纪的蒙昧 、 其 迷信 、 盲从中解放 出来 . 的学习” 以问题 为中心 的学习” 和“ 课程 : 日本的“ 综合学 习” 课程 : 澳大 让 理 性 的 光 辉 照 亮 人 的心 灵 利亚的“ 在解决问题辅 导课 中的合作学 习” 课程 ; 国的“ 英 普通高 中课 第二次出现于 1 纪末至 2 9世 0世 纪 初 的 美 国 . 要 倡 导 者 为 杜 威 程 的 改革 ”拉 丁 美 洲 和 加 勒 比地 区 的 “ 学 教 育 ” 程 : 国香 港 地 区 主 : 科 课 我 (.e a), J w y 克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发展 国外发展
18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 研究性为特点的课程在美国、英国、澳大利 亚、日本、挪威、荷兰、法国等开展。 国外中小学界称为:
项目课程、 主题研究、 专题研习、 综合学习、 多样化途径学习、 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测试
19
PISA测试把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 标准确为:
7
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8
案例分析:
上海控江二村小学利用暑假,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了重新装 修。但是,由于时间太短,开学时,涂料和油漆还散发着一些刺 鼻的气味。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决定暂时停止多媒体 教室的使用。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却引起了一个班级的孩子 的兴趣。他们就此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是不是油漆有刺鼻的气味就一定有毒? 是不是所有用来粉刷的东西都有毒? 是不是有刺鼻的气味就一定对人体有害? 怎样才能将这些气味早些去掉? 除了人,还有谁能感觉到油漆的味儿? 学生们不仅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还真的去进行了探索与发现。 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孩子通过探索,找到了一种称作“洒金桃叶珊瑚” 的植物对有毒气体比较敏感,能通过这种植物来监测某种气体是否 有毒。并且,他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知道了用来稀释聚氨酯 清涂料的“二甲苯”也含有有毒气体。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社会形态
教学方法
老师 学生
教学水平
古代 农业社会
近代 工业社会
现状 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一、研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1
2
3
一、研究性学习的来龙 去脉 1 2
5
施瓦布对教材和实验手册提 供的三种建议:



实验手册或教学材料只提出问题和描述研 究问题的方法而不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 教学材料可以提出问题,但是研究方法和 结论可以是开放的 学生实验可以不限于教材或实验手册中指 定的问题,而是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收集证据,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提出科学 的解释
16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探究不在是成人的专利
关键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 儿童探究的课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 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 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儿童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 是否参与了探究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 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
17
三、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迅速找到 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获取信息) 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解释信息的 意义(分析信息,评价信息) 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 法和经验相连合(综合信息,表达信息)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