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传递、交流和扩散。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交通与交流。

地理条件不同,交通与交流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山区地形复杂,道路狭窄,不便于交通运输,这使得山区居民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文化传播的范围也相应受限。

而平原地区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文化传播也更加广泛。

从这个角度看,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其次,地理环境也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民族受海洋气候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其饮食、传统活动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与海洋文化有关。

而山地地区的居民则受到地形影响,他们通常以农业为主,注重祭祀和自然信仰。

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使得文化传播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对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的地区,语言和文字的发展通常相对缓慢,传统的习惯和表达方式得到了保持。

相反,在地理条件开放的地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加剧,语言和文字相互影响融合,可能形成新的方言或文字。

例如,位于欧洲中心地带的法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欧洲各个地区交流的中心,法语成为国际性的语言之一。

这表明地理环境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产出。

地理环境不同,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生活在沿海的居民往往对海洋、沙滩、阳光等元素感到亲近和热爱,他们的文化作品也常常表达这种情感。

而山地地区的居民则对大自然、山林等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创作。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交通与交流、塑造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影响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以及塑造审美趣味和文化产出等方式,使得文化传播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地理环境也与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势、气候、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因素,而文化传承指的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等的传统传承。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承1. 地势对文化的影响地势高低、平缓与陡峭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位于高山地带的地区,其居民通常需要适应高海拔的气候和严酷的自然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在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

2. 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气候的湿润程度、温度变化以及季节性的变化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产生了影响。

例如,处于寒冷地区的居民会发展出与冬季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冰雪运动等。

而炎热地区的人们则可能发展出与夏季消暑相关的活动,如清凉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的水上活动等。

这些习俗和活动都是基于地理环境的特点而形成的,也是文化的传承。

3. 土地资源对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种植业在农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某些地区的土地资源适合发展特定作物,如稻米、玉米等,这种特定的农业文化通过代代相传,将土地的特质传承下来。

二、文化传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文化传承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历史建筑、传统工艺、自然景观等的保护和传承。

这种保护行为能够有力地维护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了一定地区的生态平衡,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激励一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激励源。

例如,美丽的山水风景、壮丽的自然景观,会吸引人们前来观赏、体验,从而促进了相关文化活动的发展。

这种地理环境的激励作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力。

三、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塑造

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塑造

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塑造地理环境是一个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形态。

无论是地形地势、气候条件,还是土壤资源等地理要素,都对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习俗风情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塑造。

一、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1.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形地势对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比如,山区的人们由于生活在高山峻岭之间,形成了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同时,由于山地交通不便,山区人民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和乡土文化。

而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注重农业生产和商贸活动,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

2.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地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南方地区适合水稻的种植,因此南方地区形成了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和稻田文化。

相反,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适合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因此北方地区形成了以面食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和农耕文化。

3.土壤资源的影响土壤资源也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土壤肥沃的地区适宜农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会与农业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土壤贫瘠的地区可能导致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养殖、渔业等为主,从而形成与此相关的文化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例证1.西藏文化的形成西藏地处高原地带,其地形地势的特殊性使得西藏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西藏的地理环境严峻,人们生活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条件下,形成了勇敢坚韧的个性。

西藏文化中的藏传佛教也得到了地理环境的塑造和影响,比如僧侣们在寺庙中进行的冥想和修行活动与高原上的宁静环境相契合。

2.亚马逊雨林文化的形成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决定了该地区居民的经济活动以狩猎、采集、捕鱼等为主。

同时,湿热的气候条件也导致了亚马逊雨林地区的居民与其他地区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艺术表达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地理的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景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各地区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地理环境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例如,山区地区的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居民往往过着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生活。

这种地理环境下,人们更注重自给自足,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手工艺传统。

而平原地区的地理条件较为平坦,交通便利,居民更容易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因此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居民的饮食习惯。

沿海地区的居民往往以海鲜为主食,而内陆地区的居民则更多地依赖于农作物和畜牧业,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这种地理环境对饮食习惯的影响也进一步塑造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二、地理环境对居民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居民的价值观念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山区地区的居民常年与陡峭的山峦相伴,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他们更加重视家庭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这种地理环境下的价值观念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价值观念也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还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例如,生活在湖泊周围的居民往往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更高的意识,他们将湖泊视为生命之源,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居民则更加重视节约用水和保护植被,以适应干旱的地理环境。

三、地理环境对艺术表达的影响地理环境对艺术表达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了居民不同的艺术创作灵感。

例如,山水画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之美的赞美,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

另外,地理环境还影响着居民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地理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地理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地理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因素可以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从而影响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地理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一、地理对经济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导致不同的资源分布和生产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的人们通常从事渔业、航海和贸易活动,而内陆地区的人们则更多从事农业或畜牧业。

这种地理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

地理环境还会影响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山区、河流和海洋等地理条件会影响人们的交通方式和交通网络的发展。

例如,山区交通不便,人们更多依赖步行或动物运输,而河流和海洋地区则更容易发展航运和贸易。

这些交通和贸易活动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影响文化的传承。

二、地理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地理环境还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差异。

例如,山区地区的人们通常过着封闭的生活,社会结构较为简单,以家族为单位,而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多居住在城市,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以社会阶层为单位。

地理环境还会影响人们的居住方式和定居模式。

例如,沙漠地区的人们通常居住在帐篷或地下室中,以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而沿海地区的人们则更多居住在木质或石质建筑中,以应对海洋环境的挑战。

这些不同的居住方式和定居模式会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进而影响文化的传承。

三、地理对宗教的影响地理环境还会对宗教产生影响。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导致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崇拜方式的差异。

例如,山区地区的人们通常崇拜山神或自然神,将山水视为神圣的存在,而河流地区的人们则更多崇拜河神或水神,将水源视为生命的源泉。

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宗教仪式和节日的形式和内容。

例如,沙漠地区的人们通常会举行沙漠祭祀活动,以祈求水源的丰富和庇佑,而沿海地区的人们则会举行海洋祭祀活动,以祈求捕鱼的顺利和安全。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习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提供资源和限制人类活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的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首先,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在海洋环境中,人们经常依赖海洋资源,如鱼类和贝类,发展出以海鲜为主的饮食文化。

例如,日本的寿司和意大利的海鲜意面都是海洋环境的文化产物。

而在干旱地区,人们则往往依赖稳定的水源和耐旱作物来维持生计,发展出以小麦、大麦等为主的饮食习俗。

这种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其次,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产生重要影响。

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促使该地区的穆斯林信仰极度保守,因为它们担心西方文化通过石油贸易进一步渗透进来。

而在印度尼西亚等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伊斯兰教的传播相对较少,而改宗基督教的人较多,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传教士往往为了赢得人们对救济资源的信任而进行传教活动。

地理环境所带来的资源和限制对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此外,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高山地区的人们往往形成紧密的社区,发展出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而处于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倾向于形成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社会结构,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机会。

同样,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影响人们的迁徙方式和交通工具。

在山区地带,人们通常依靠脚力或动物来进行交通,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地采用船只、火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

这种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交习惯和人际关系。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是双向的。

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反过来改变地理环境。

例如,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通常鼓励他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护和保护生态系统。

这些保护措施有助于维持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文化习俗还可以通过创造农田、建设灌溉系统等方式,改变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分配,从而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 ,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 ,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广大的疆域 ,纵深的腹地 ,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 ,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 ,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 ,其势宜合而不宜分 ,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 ,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 ,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 ,其间原因很多 ,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 ,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 ,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 ,纵使游牧民族南侵 ,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 ,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 ,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 ,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 ,并生生不息。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 ,长期绵延不绝。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 ,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 ,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 ,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 ,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地势等。

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受到其影响下的文化形成也会有所不同。

这篇文章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并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文化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农业发展,而农业又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炎热干旱的气候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灌溉农业和固定居住,这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聚集。

例如,古代埃及就是因为尼罗河的灌溉,使得埃及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相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牧畜业和游牧生活,迁徙性居住的文化便会形成。

北极地区的苔原民族就是典型的游牧文化,他们根据季节和动物迁徙的需要,追随着牧民生活。

其次,地貌与地势也是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各具特点的文化。

例如,山地地区往往是民族的聚集地,山地民族的文化常常具有保守、封闭的特点。

他们通过山脉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就是其一个典型例子。

而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海洋往往是与外界交流的媒介,这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了开放、多元化的文化。

希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文化与航海和贸易密切相关。

第三,水资源对文化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文化中对水的利用方式和重视程度。

亲水文化的形成受制于水的自然分布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在缺水地区,人们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和开发水资源的技术手段。

以色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实现了在沙漠之中进行农业活动的奇迹。

而在江南水乡,水资源的充沛使得文化中注重船舶交通和水上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

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还可以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植被、土壤肥力等。

例如,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有利于农业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聚集和文化的繁荣。

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克思曾指出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为自然被利用和改造的过程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比如原始人,人类刚刚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和湖岸河边。

为了对付十分困难和严峻的生活环境,人们结成几十个人的小群体即原始群,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

在原始群中,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更大。

人类共同采集可食的植物,捕食昆虫,猎取野兽。

人类使用天然棍棒和制作粗糙的石器,集体进行采集和狩猎,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

远古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决定性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种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的产生、衍变、丰富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及气候)和人文地理(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

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1)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实际上许多都是农业生产工具。

就是漆器、礼器也是与农业生产工具紧密相关的。

(2)再以大家都熟悉的货币为例。

最早的货币是牲畜、铜器、粮食,后来贝币成了单一货币,与钱有关的汉字,几乎都用“贝”字旁。

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布币是铲子形状。

刀币是刀削形状。

实际上布币、刀币的形状都是农业工具的形状。

(3)再说中国的历法,年节也都是与农历(阴历)紧密相关的。

二十四节气简直就是农耕日期表。

(4)此外,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婚丧风俗、古代的节目等等都与农业生产、农业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农耕文化。

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古代在东亚地区是传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的农耕文化曾经征服了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地。

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农耕文化。

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叫中国农耕文化,既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又是我们沉重的包袱。

比如,依照中国传统,过春节是中国人的习俗,也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

但这种节日是农业区、农耕经济下的产物。

在现代高度工业化的城市愈来愈多的人感到春节是个负担。

驱鬼、祭祖、吃年饭、守岁等传统活动已经在现代春节中显得极不和谐。

难怪青年人喜欢过洋节日。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比如河北一带的燕赵文化、山东一带的齐鲁文化,湖北一带的楚文化和陕西一带的秦文化等。

在边疆地区,既有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

又有西北部的拓荒者。

还有西南部的主人。

这些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

仅以丧葬为例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回族,不用棺材而用白布包尸,实行土葬,藏族则通行天葬,又称鸟葬,即将尸体送到山间切成小块,然后放在高台上让秃鹫吃掉,他们认为这们死者可以升天,这说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三面壁障一面临海的地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特性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

中国因地域纵深广大,东濒浩瀚无际的太平洋,北临茫茫戈壁和原始森林,西方是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庞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通行穿越困难,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此中华民族是一个颇具独创性的民族,其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中国地貌复杂,通行穿越困难等造成的与其他文明区域相对隔绝状态,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缘由。

如秦岭一带,在道路没有开辟之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非常困难,而他们与西南境外的联系却很早就开通了。

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极其艰险,所以他们的海上交通比内陆地区要发达的多。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二是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三是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的,同样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当然也有沿海而行的人。

比如唐代的高僧鉴真四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另外,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也是沿海而行的,所以说,海洋并非开放的唯一途径,地理环境并非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事实上,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以前,中国的确是当时东亚乃至全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无求于人,这使得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

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疆域、政区(1)疆域:西汉、唐、元、清、疆域超过“雄鸡式”、960万平方公里。

(2)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现代——省、市、县。

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人口,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中国有近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面积也达80万平方公里。

疆域辽阔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延续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回旋余地,这从代表各朝代文明中心的古都迁移中可见一斑。

中国仅著名的古都就有七个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古都位置的更替迁移,是文化中心转移的绝好地理表征。

中国文化不仅因古都转移而得以在广阔的疆域内传播延续,同样随着历代王朝的开疆拓土,占90%的大量汉族人口不断从黄河流域迁往南方、西南、西北、东北各地,文化上的优势和数量上的多数,使这些移民最终成为迁入地区的主体人口,他们所传带的文化自然也成为迁入地的主体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能辐射、传播、延续在更为辽阔的疆域。

纵观数千年中国文明史,呈现一种东方不亮西方亮、北方衰落有南方的此伏彼起状态。

这与诸多地域狭小的古代文明在遭到异族入侵或重大的自然灾祸时,因没有回避余地而会遭到毁灭不同。

中国因疆域辽阔,民族、人口众多,回旋余地大,因而大大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曲折延续而不至于中断。

二.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1、民族、人口:(1)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

华夏族指汉族。

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现有56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2)人口3个特点: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中国人口众多:中国这块土地是特别适应人口繁育生息的地方,苏联则不适应人口繁衍,故此曾奖励多生多育的“英雄母亲”。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

汉代,中国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北宋时期和近代也占三分之一。

当时人口众多是优势(人力资源)。

分布不均衡。

总的来看,各朝各代人口分布极具变化,但一般都是东南部和中原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是人口迁移频繁。

人口迁移主要受战争、宗教、经济的影响,同时人口迁移又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下面仅以乌兹别克人的迁移,说明人口迁移状况。

18世纪中期,俄国境内的乌兹别克人陆续迁移到中国新疆,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的城镇。

乌兹别克人一日三餐都吃奶制品,禁酒,忌食猪、驴、骡肉,喜欢吃牛、羊、马肉及蜂蜜和糖浆。

他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在他们居住的地区大都有较大的清真寺。

在公元19世纪中叶以前,乌兹别克人以经营商业为主。

他们组成商队,赶着成群的骆驼、马、骡,往返于新疆及中亚各地之间。

因此,乌兹别克人的足迹遍布新疆及邻国各地。

他们把乌兹别克人的文化传播到各地,又把各地的文化吸纳过来。

为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出杰出的贡献。

(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

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