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第八小组[摘要]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

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

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

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

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二、南北建筑之别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三、南北节日习俗宗教之异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大多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下面从我国几个重大的传节日来看来北之差;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们公认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更是无比的突出;吃团圆是这个节日里的重头戏;但是就中国而言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方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则吃米饭,北方家庭里面吃团圆饭时一般是一个家庭独立过,而在南方却喜欢一个家族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2 春节祭祖,这个习俗南北都有,但各有不同,在南方比较隆重,多在祠堂一个家族进行祭拜,然后进供物品给祖先,放鞭炮,越长越好,代表家丁兴旺;而在北方一般为家祭,只是在家中简单的供奉一些食物;3清明节,此节日本为提醒农民耕种的日子;但是后来了展成为一个祭祖踏青的活动;中国南方的清明时期有踏青和扫墓两大活动,而在北方只是外出简单扫墓;总体而言南北之差给我们的认识就是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饮食上南甜北咸;服饰上南秀北朴;等等;而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优柔,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四、南北文化代表影视作品北方文化代表:十三省、乔家大院、康熙王朝等;南方文化代表:倾城之恋、英雄无悔、商界等;五、南北代表旅游景区北方:1、山西绵山山西介休市;2、河南龙门石窟河南洛阳;3、辽宁本溪水洞辽宁本溪市;4、山西乔家大院山西祁县;5、故宫、长城北京等;南方:1、湖南天门山湖南张家界市;2、贵阳普渡桥石雕贵州;3、庐山山水空灵江西省九江市;4、大理博南古道云南大理;5、丽江古城等;从中国民俗各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合谐音符的基因和特色. 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对文化痴心的人们沉醉,然而我亦期盼着南北文化在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时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更绚烂更多姿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地理奥秘:奇妙的地理民俗

地理奥秘:奇妙的地理民俗

地理奥秘:奇妙的地理民俗地理民俗,是指与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相关的民俗文化。

它们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更是人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一种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地理民俗的奇妙之处,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全球各地,人们都遵循着各自的习俗。

有些风俗习惯是因为当地的气候、地形等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在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居住在冰屋中,这是为了适应极地寒冷的气候;而在沙漠地区,牧民们则在沙漠中建立帐蓬,以便于寻找水源和躲避风沙。

此外,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如非洲部落的图腾崇拜、印度的恒河沐浴等,这些习俗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二、奇特的地理现象地理民俗中还有一些奇特的地理现象。

例如,在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地区,人们利用地下溶洞建造住宅、教堂等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地下城市。

这些地下城市不仅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此外,一些地方还保留着神秘的地理景观,如印度的幽灵瀑布、西藏的隐秘湖泊等,这些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险。

三、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地理民俗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人们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人们利用藤蔓和树叶制作房屋,以便于攀爬和躲避猛兽;而在草原地区,牧民们则利用草场放牧牛羊,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

这些民俗习惯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四、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地理民俗也是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些传统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印度的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的代表性建筑,代表着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这些民俗习惯不仅传承了历史和文化,还为人们提供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总之,地理民俗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文化现象,它们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尊重,同时也传承了历史和文化。

中国地理的特点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国地理的特点及其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
地理环境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不同地区的 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影响了 民间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民间信 仰具有独特的特色,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 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地理环境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地理环境 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信 仰对象、信仰形式、信仰习俗等方面。
地理环境影响民族社会发展的文化 传承和特色发展
人口分布与流动的规律性
人口分布:受地理环境、 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中 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多西少、 沿海多内陆少的格局。
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 进程加速,大量人口从 农村流向城市,形成城 市人口聚集现象。
规律性:人口分布与流 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 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 四
响发民理 章
展族环
的社境
教育资源的分布与均衡性
地理环境影响教育资源分布,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 山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影响当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为当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科技发展的水平与创新能 力
民间信仰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民间信仰 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地理环境 的变化,形成了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相适应的信仰体系。
系对地
第 六
的民理 章
影族环
响关境
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历史进 程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民族文化的差异,进而影响民族关系 的亲疏。
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历程:历史上,由于战争、移民等原因,各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多 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种类型
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地域文化:讲述各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与风俗习惯

地域文化:讲述各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与风俗习惯

地域文化:讲述各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与风俗习惯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1.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得各地区人民在生产生活、建筑风格、服饰饮食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2.历史发展的积淀:各地历史沿革、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历史事件的积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

3.传统节日的庆祝: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地根据地域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传承地域文化。

4.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评剧、川剧等,以及各地的民间工艺、传统手艺等,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1.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人员流动和信息传播,各地域文化得以互相交流、借鉴、融合,使得地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2.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地域文化逐渐消失,同时也有新的地域文化不断诞生。

3.地域文化融合的案例:如各地美食、旅游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跨地域的文化活动等,都是地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体现。

三、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传承人培养等措施,加强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2.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文化产业,推动地域经济发展。

3.地域文化旅游: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4.地域文化教育:将地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结: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独特的文化特色与风俗习惯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增色添彩。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地域文化在保护和发展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南北春节风俗的差异的地理原因

南北春节风俗的差异的地理原因

南北春节风俗的差异的地理原因中国是一个广袤而多样的国家,南北地域差异巨大,这种地理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北春节风俗的差异。

以下将从地理角度分析南北春节风俗的差异所产生的地理原因。

气候是南北春节风俗差异的重要地理原因。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春节期间常常是春意盎然、花开千里的季节。

因此,南方春节的风俗往往与农耕文化、自然景观有着紧密联系。

比如,南方人喜欢在春节期间赏花、赏春,举办花市、花灯会等庆祝活动。

而北方地区寒冷干燥,春节常常是冰天雪地的冬季。

因此,北方春节的风俗更加注重室内活动,如贴春联、贴窗花,以及以庙会、灯笼等为特色的庆祝活动。

农耕文化也是南北春节风俗差异的地理原因之一。

南方地区多山水丰饶,农业发达,春天是农民们收获和歇息的季节,因此南方春节的风俗往往与农耕文化和丰收有关。

比如,南方人会举行祭祀祖先和田土神的仪式,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

而北方地区大多为平原地带,农业相对较少,因此北方春节的风俗更多与民间传统、民俗活动有关,如舞狮、舞龙、放鞭炮等。

历史文化传承也是南北春节风俗差异的地理原因之一。

南方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春节的庆祝活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些传统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南方地区春节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北方地区历史相对较短,因为长期的寒冷环境影响,民间庆祝活动的形式较少。

因此,北方春节的风俗更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焰火表演、春晚等。

南北春节风俗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地理原因的影响。

气候、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传承都对南北春节风俗形成巨大影响。

这些差异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地域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习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提供资源和限制人类活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的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首先,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在海洋环境中,人们经常依赖海洋资源,如鱼类和贝类,发展出以海鲜为主的饮食文化。

例如,日本的寿司和意大利的海鲜意面都是海洋环境的文化产物。

而在干旱地区,人们则往往依赖稳定的水源和耐旱作物来维持生计,发展出以小麦、大麦等为主的饮食习俗。

这种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其次,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产生重要影响。

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促使该地区的穆斯林信仰极度保守,因为它们担心西方文化通过石油贸易进一步渗透进来。

而在印度尼西亚等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伊斯兰教的传播相对较少,而改宗基督教的人较多,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传教士往往为了赢得人们对救济资源的信任而进行传教活动。

地理环境所带来的资源和限制对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此外,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高山地区的人们往往形成紧密的社区,发展出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而处于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倾向于形成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社会结构,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机会。

同样,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影响人们的迁徙方式和交通工具。

在山区地带,人们通常依靠脚力或动物来进行交通,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地采用船只、火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

这种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交习惯和人际关系。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是双向的。

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反过来改变地理环境。

例如,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通常鼓励他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护和保护生态系统。

这些保护措施有助于维持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文化习俗还可以通过创造农田、建设灌溉系统等方式,改变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分配,从而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922014728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922014728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文章主要阐释的是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定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

正文: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倡热爱、保护文化环境是有必要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
境的关系研究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

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

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

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

【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

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

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

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

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

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

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

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

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

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

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

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

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

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

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

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

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

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

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

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

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

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

南方人相对精细。

二、南北建筑之别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

北方为窝,多封闭。

”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三、南北节日习俗宗教之异
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大多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下面从我国几个重大的传节日来看来北之差。

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们公认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更是无比的突出。

吃团圆是这个节日里的重头戏。

但是就中国而言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

比如说,北方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则吃米饭,北方家庭里面吃团圆饭时一般是一个家庭独立过,而在南方却喜欢一个家族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

2 春节祭祖,这个习俗南北都有,但各有不同,在南方比较隆重,多在祠堂一个家族进行祭拜,然后进供物品给祖先,放鞭炮,越长越好,代表家丁兴旺。

而在北方一般为家祭,只是在家中简单的供奉一些食物。

3清明节,此节日本为提醒农民耕种的日子。

但是后来了展成为一个祭祖踏青的活动。

中国南方的清明时期有踏青和扫墓两大活动,而在北方只是外出简单扫墓。

总体而言南北之差给我们的认识就是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饮食上南甜北咸;服饰上南秀北朴;等等。

而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优柔,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
四、南北文化代表影视作品
北方文化代表:《十三省》、《乔家大院》、《康熙王朝》等。

南方文化代表:《倾城之恋》、《英雄无悔》、《商界》等。

五、南北代表旅游景区
北方:1、山西绵山(山西介休市);2、河南龙门石窟(河南洛阳);3、辽宁本溪水洞(辽宁本溪市);4、山西乔家大院(山西祁县);5、故宫、长城(北京)等。

南方:1、湖南天门山湖南(张家界市);2、贵阳普渡桥石雕(贵州);3、庐山山水空灵(江西省九江市);4、大理博南古道(云南大理);5、丽江古城等。

从中国民俗各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合谐音符的基因和特色. 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对文化痴心的人们沉醉,然而我亦期盼着南北文化在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时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更绚烂更多姿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