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

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

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就东西关系而言,云南作为横跨东西两大文化区而又以东部经济文化为主的地区,省内及跨省区东西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优长互补的关系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了。

云南被划归西部经济文化区的滇西北一隅今天居住着藏、纳西、独龙、怒、傈僳等民族,再往西北,就是西藏自治区。

在古代,这些民族都属于氐羌民族集团,以游牧为生;今天,纳西、独龙、怒、傈僳等民族均早已完成游牧向农耕的转变,藏族则发展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

牧民以肉、乳为主食,要靠饮茶去油腻、净膻腥、助消化,并补充身体因缺少蔬菜而所需的各种养分。

藏区不产茶,与藏区临近的西北几省也不产茶,藏族人民对茶叶的需求便只能依靠盛产茶叶的川、滇两省,特别是云南。

故早在古代,就有商贾不畏山高路险将滇茶和川茶贩运至藏区,以后便逐渐形成从云南普洱经磨黑、南涧、大理、丽江、中甸、德钦,翻越梅里雪山到西藏察隅、左贡、拉萨、亚东、日喀则,再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及红海沿岸各国的“茶马古道”。

由这一古道所承载的东西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商贸交往直到民国年间仍然盛行不衰。

据谭方之的《滇茶藏销》统计,民国年间,滇茶入藏一年至少有一万担。

他描述这一交易盛况云:“滇茶为藏所好,以积沿成习,故每年于春冬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概藏人之对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大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概。

自拉萨而阿墩子(今德钦县升平镇),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茅,越重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27](P2-3)在这里,他已经将茶马古道对于加强民族联系的意义阐述得很清楚了。

这就是地理环境影响云南民族关系的第三个基本方面。

(四)由云南地理环境所自然形成的“边内结构”和“山坝结构”,对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所谓“边内结构”,指的是地理区位上边疆与内地的差别及其相互影响。

云南省的地理特点与民族文化保护

云南省的地理特点与民族文化保护

云南省的地理特点与民族文化保护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特点丰富多样,民族文化保护也是该省的重要任务。

云南省地处高原地带,地势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特壮丽,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首先,云南省的地理特点体现在其多样的地形地貌上。

云南省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起伏不平,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地貌形态交错分布。

东部是高山峻岭,主要有大理-丽江山脉、怒江-澜沧江山脉等,形成了壮丽的雪山、峡谷和瀑布等自然景观。

西部是高原地区,主要有昆明高原、滇西高原等,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业发展。

云南省还有一些独特的地貌景观,如石林、红土地等,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其次,云南省的地理特点还表现在其丰富的水资源上。

云南省拥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库,其中最著名的是滇池和洱海。

滇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被誉为“昆明明珠”,其湖水清澈见底,湖周围的风景如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洱海则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湖水湛蓝,风景优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此外,云南省还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如长江、澜沧江、怒江等,这些河流为云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云南省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多样的民族文化。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等最为知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和风俗习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例如,彝族的火把节和哈尼族的泼水节是云南省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此外,云南省还有许多古老的民族村落,如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等,这些村落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云南省宝贵的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云南省的民族文化,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云南省设立了许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对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

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开设了许多民族语言学校和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的语言专家和教育工作者。

云南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云南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二、云南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云南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边疆山区省。

全省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是全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国境线长4061公里。

全省山地面积占94%,河谷平地和坝区占6%。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釆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既与全国民族关系主流相一致,又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关系格局。

对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云南各民族所依托的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无疑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使云南成为中国古人类的发源地和民族成分最多的地区云南省位于东经97~31’至106。

12’,北纬21。

8+至29。

15+之间。

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跨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全省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分为三个阶梯逐层递降。

德钦、中甸一带为最高一级阶梯。

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的最高点。

滇中高原为第二级阶梯,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

西南部、南部为第三级阶梯,从北向南,平均每公里降低6米,最低点在河口县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海拔仅67.4米。

省境西部为横断山脉及其余脉,几条大江大河顺着山势地形,呈扇形向东(金沙江)、向东南(红河)、向南(澜沧江、怒江)流去,高山南北纵列,大江成帚状展开,高山峡谷相间。

高黎贡山是恩梅开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是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是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

各江强烈下切,形成气势磅礴的三大峡谷。

省境东部是云贵高原的主体,亦称滇东高原,地形波涛状起伏,大面积的土地高低参差,而在一定范围内又有平缓的高原面。

如从宣威起经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海拔2000至2200米,顶端平坦圆浑,形成一系列山间断层盆地,称为“坝子”,有的成群成带,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则孤立地镶嵌在山峦之中。

省境南部及西南部和东南部为中、低山宽谷盆地区,冲积坝子较多。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引言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北纬21°08′-29°15′,东经97°39′-106°12′,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

东邻贵州和广西,北接四川,西北角与西藏毗邻,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老挝和越南交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处在亚洲三个特色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东侧连接东亚季风区域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面和西面连接着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相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同时高山阻隔效应和纵横水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26个民族分布在云南各地,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风情各异、和谐统一、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区。

云南不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而且有“民族王国”之称。

占全国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的同时,在云南这块自然空间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本土文化,并通过不断吸纳众多的外来文化和异域文化,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布相适应的多种文化类型。

因此,从地理学的视角立题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生成的地理背景及其分布的组合特征,是地理学与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尝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在文化地理学中,以区域为单位的文化地理研究最能反映区域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气质,而这种特征和气质又置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云南地理空间除了历代沿革史上的政区含义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指一个内部相互联系与外部彼此兼容的完整地域,即云南文化区。

在文化区内,自然地理的差异性是其文化多样赖以发生、发展的空间基础。

因此,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觉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

经典人文地理云南

经典人文地理云南

经典人文地理云南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着丰富人文地理资源的区域。

无论是山水之美,还是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云南都以其独特而魅力的面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从云南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历史名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云南的经典人文地理之美。

一、地理环境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处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侧,是中国内陆边疆和西南地区的纽带。

她的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这里拥有了众多的自然景观。

云南的地势高低起伏,有许多山岳和高原地区。

较高的山脉与深广的低山丘陵相交错,构成了层叠的山地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有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等。

此外,云南还有著名的滇池,它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被誉为“滇中明珠”,吸引着众多游客。

二、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民族多样性最为突出的省份之一,这里有25个少数民族,占云南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等文化特色,使得云南成为了绚丽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在云南,你可以欣赏到傣族、哈尼族、白族等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表演,品尝到彝族、傣族、藏族等民族独特的美食,体验到不同民族留下的传统手工艺品等。

三、历史名胜云南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这里遗留下了许多文化和历史的瑰宝。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云南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里保留了很多明清时期的建筑,是中国铺装古街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

石林是云南的一颗明珠,被誉为“月华国际第一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灰岩大景观群之一,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著名。

还有泸沽湖、西双版纳等地,都是云南历史名胜的代表之一。

结语经典人文地理云南,无论是奇特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还是丰富的历史名胜,都为这里增添了无数别样的风采。

作为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云南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纷纷沉醉于这片净土的美丽与富饶。

告别忙碌的都市生活,来一场领略云南风情的旅行,必将为您带来一次难忘的体验。

云南民族的地理分布与多元文化的关系论述 (1)

云南民族的地理分布与多元文化的关系论述 (1)

云南民族的地理分布与多元文化的关系论述—浅论哈尼梯田文化中哈尼族的民族性格摘要:哈尼梯田雄伟壮观的形象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刚柔并济互为表里,恰恰与哈尼族的民族性格特征相类似,可以说是哈尼民族性格的真实写照。

哈尼族就其本性而言,是温和善良的与世无争的,在哈尼族塑造梯田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保持了发展其原有的性格塑造并形成了自己多元复合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哈尼族梯田民族性格迁徙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导致云南多民族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但其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国内权威的民族定义是如此表述的: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定义的内涵中包四个要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

四个要素中,共同的生活地域是最为基础的条件,共同的生活地域在民族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原生性的地位,而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与地理环境关系紧密,是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形成的间接影响因素。

云南地处北纬21b08c32d~29b15c8d,北回归线从省境南部穿过,位置上正处于热带与亚热带。

云南虽地处热带及亚热带区域,但由于纬度低、海拔高等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天气和气候非常复杂,形成了特殊的气候环境。

中国境内包含有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而云南境内就有除南热带和中热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区。

不仅如此,就是在很小的地区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也有几个气候带的差异如此多的气候类型和如此频繁变化的气候现象,使得原始人群为适应所居住的环境而在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差异性形成的原因之二是地形影响。

云南是以高原、山地为主的一个省份,高原、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4%,宽谷和盆地只占6%。

大致以元江河谷、云岭山脉东侧的宽谷盆地一线为界,把云南分为两大部分,此线以东是一块边缘破碎、中部较平坦的大高原,西部为山高谷深、山川并列的高、中山山地。

云南社会环境分析简短总结

云南社会环境分析简短总结

云南社会环境分析简短总结
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文化。

1、地理位置: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这使得云南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2、民族多样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2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近40%。

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和谐共处的关系,共同维护着云南的稳定和发展。

3、气候条件:云南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多样,既有热带雨林气候,也有高山峡谷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为云南的农业、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4、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支持,云南的经济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旅游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因素,云南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5、教育资源:虽然云南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资源得到了逐步改善。

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云南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合作项目。

总之,云南的社会环境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多
样化的气候条件。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云南的地理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化 (2)

云南的地理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化 (2)
这些语言文字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火把节:云南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云南傣族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互泼水祝福,祈求平安吉祥。 刀杆节:云南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表演刀杆舞,展示民族文化。 花山节:云南苗族的传统节日,人们欢聚一堂,举行歌舞表演等活动。
崇圣寺三塔:云南省大理市境内的 一处佛教文化景点,是云南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大理古城:融合了白族文化和洱海 风光,是旅游者必去的景点之一
云南民族村:展示云南26个民族的 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是了解云南 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去处
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 包括哈尼梯田、纳西古城等。
云南的多元民族构成使得该地 区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内外 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该地区重
要的旅游资源
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种类繁多,如彝族、傣族、纳西族等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这些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日常交流、文化传承、教育 等方面。
云南是中国的一个多地震的省份, 地震活动频繁,这与其所处的地质 构造位置有关。
气候条件:云南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和冷暖季节。 生态环境:云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包括高山、峡谷、森林、湖泊和河流等。 自然资源:云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如铜、锡、锌、煤等。 地形地貌:云南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和平原等。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班级:地理科学11—2班姓名:***学号:**********日期:2013/12/1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

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

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

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

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

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

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

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

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

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

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

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

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

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针对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单从经济方面来看,他们无力改变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制约。

四、巍山地理环境与巍山彝族民居的相互关系民居方面,人要生存都离不开栖居地,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就形成了不同的民居景观,彝族也不例外。

在村寨的选点上,就体现了彝族对所住地自然环境的认识,“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耕”,他们选择向阳的半山坡作为居住地,冬暖夏凉,气候适中,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在过去优良的生态环境中,既可上山放牧采集,又可下山种田。

这种民居的选择透露出当地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除民居选点之外,彝族的建筑风格也充分体现出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同”、“柱”、“势”三个观念模式是构成彝族建筑营构活动最深层的思想观念,“同”是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追求人人合一的大同理想,决定了建筑平面的配置思想;“柱”是对超现实生活层次的认识,是沟通天、地、神、人不同层面的通道,它形成了建筑的立体空间设计意向赋予建筑精神意义;“势”是阴阳、动静等生命力的强弱及位置,它是“同”和“柱”的综合与统一,它造就了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建筑环境观,使人的现实要求与精神要求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互动中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由同、柱、势组成的建筑深层心理观念系统,体现了彝族强烈的生命本源的观念。

五、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的影响人们常说“衣食住行离不开自然”,彝族的服饰也是独具特色的。

服饰的产生、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巍山彝民为例,他们因大多居住于高寒山区及二半山,其生产方式是半耕半牧。

畜牧业在彝区生产活动中占相当的比重。

所以在服饰上也体现出畜牧业的特点。

比如“擦尔瓦”、“披毡”等,其制作原料皆为羊毛。

彝族大凡人死,尸体必覆一件“双披毡”。

双披毡如同汉区棺材一般重要。

大多在生前邀请赶毡能手制作好,并加以珍藏以备临时急用。

为避寒冷,女子所着裙子,采用层迭以增保暖。

脖颈佩围牌,以防寒气袭入。

彝区山川阻碍,形成居住分散,并因彝族支系复杂,政治经济发展不一,于是形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五彩缤纷的状况。

彝族的服饰,一方面有通常着装,节日盛装之分;婚服、丧服、祭服、战服之别外,还体现出性别、年龄、生育等标志。

从而折射出社会功利性。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创造和形成各自不同的服饰,“蜡罗把”盛行大裤脚,“厄尼蒲”则流行中裤脚,有些时候两个支系又都着小裤脚。

女子着装更是异彩纷呈难以描述。

又如大理云龙彝族属高山气候,农业生产是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它的绣花鞋多采用鞋头包裹较多的形式,鞋头微翘。

适合高山气候与农业耕作环境。

总而言之,随着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彝族服饰也因地制宜,体现出自然的功利性六、自然地理环境与彝族人民饮食文化的关系某地区,某民族食物的形成,是和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力方式有关。

或者说受到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制约,而经济和生产方式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因此,饮食结构往往带有地区和民族特色。

巍山彝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只能种植荞、麦及洋芋。

所以,“荞巴”、“洋芋”便成了生活在高山区彝民的主食,另外辅之以燕麦、小麦面等。

半山则适应于种植玉米、豆类、洋芋、荞麦等。

故,生活在这里的彝族食物结构较之高寒山区复杂。

玉米饭是主食,还辅之以洋芋、荞巴、豆类等。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

指饮食结构中的素菜和荤菜。

彝区素菜高寒地带大多为园根制品。

如酸菜、园根头、园根丝菜等。

春夏之际还辅之以野菜。

高寒地带气候寒冷甘燥,人体需要大量的维生素。

而园根是含维生素最为丰富的蔬菜之一。

这是与彝区生态适应分不开的。

二半山地带因其自然地理环境优于高山区。

所以素菜较之高山区丰富的多。

青菜、白菜、瓜类、豆类等应有尽有。

荤菜,高山区以猪、牛羊肉为主。

食法最为盛行的是“坨坨肉”、“全羊汤”。

这种食用方法,恰好与气候寒冷干燥和生态相适应。

因抵御寒风袭击,人体热能消耗大。

而牛羊肉本身属热性食物。

加上“坨坨肉”的特点是鲜嫩而不腥、肥而不腻,故能多食。

此食法可向人体输送大量热量。

因此,一个地方的饮食结构是与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不能人为的破坏食物结构。

说道的彝族饮食文化当然少不了酒文化,逢年过节、探亲访友、路遇知己,都必须准备丰盛美酒和肉食,畅饮一番。

每逢婚丧节庆或宾客观临,有“无酒不成敬意”、“有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这种以酒待客的习俗在彝族人家中较为普遍,彝族人内敛,不尚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借用了“酒以壮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自然地理环境与彝族宗教的关系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传播、影响的结果。

而彝区地理环境的险恶,首先构成阻碍人们与外界交往的天然屏障。

如前所述,巍山彝区处于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那里有纵横起伏的许许多多山脉。

高山耸峙、峡谷深邃。

造成内外交通的困难。

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能力的弱小,无商业贸易要求。

解放前夕众多家支的割据统治,凡此等等,使得人们很难打破文化隔离机制中的自然屏障。

形成不了频繁往来的文化交流。

一言以蔽之。

巍山彝民还无法摆脱对自然的过度依赖。

仍处于自然压迫之下。

加上社会意识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

这样,便给原始宗教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现在一部份彝民意识形态中还保存着图腾崇拜、灵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社会、自然背景下孕育而成的,它体现了文化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一个民族的经济,民俗,信仰等文化反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又受制于地理环境,逐渐演化就形成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态文化。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1]马军.论彝族文化习俗中的生态经济观人与自然[J]:79[2]郭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03):P10[3]颜其香,黄凤祥.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M].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3[4]马学良.彝族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钟仕民,周文林.彝族服饰[M]. 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12[6]朱文旭. 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J]. 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P235--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