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时期,它们之间有很多的风格差异。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一、意境和情感
唐诗注重意境的营造,多从大自然、人生哲理等主题出发,以简洁而深远的言语表达出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而宋诗则更注重人情世故,情感多从现实生活、行文经理等主题出发,在细致而精湛的描绘中表达出浓郁的感情和心情。
二、风格和语言
唐诗的风格多为清新淡雅、朴实自然,语言简练、含蓄而婉约。
宋诗的风格则多为凝练、深沉、雄浑,语言则更为细腻且有更强的形象感。
三、艺术手法
唐诗注重意境的抒发,借助于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营造诗歌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诗强调意象和气势,借助于声、色、味等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来刻画形象,增加氛围感和视觉效果。
总之,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是由于不同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思想观念、文学形态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它们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创作时期,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进行对比赏析。
一、艺术风格特点1. 唐诗的艺术风格唐诗以写景为主要特点。
唐代的诗人们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各种意象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感受力。
他们追求形象的艺术表现,通过具体的描写手法,力求将景物形象化、生动化。
同时,唐诗的艺术风格也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现,注重诗句的朗朗上口和韵律的和谐统一。
2. 宋词的艺术风格宋词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
宋代的词人们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词的写作风格更加自由灵动,不再受到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严格约束。
宋词更注重音乐性与意境的表达,通过巧妙运用词牌、对仗和押韵,使词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表现手法对比1. 描写手法唐诗以具体形象描写为主,注重表现景物的外在形态与特征。
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宋词注重抒发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2. 音韵表现唐诗追求和谐的音乐感与韵律感,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排布,使诗行更加抑扬顿挫。
宋词更加注重对词牌名曲的使用,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词的音乐感更为突出。
三、意境营造1. 唐诗的意境营造唐诗注重对景物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壮丽,营造出宏伟壮丽、奇崛迷人的意境。
2. 宋词的意境营造宋词侧重于写人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创造出温婉、细腻的意境。
同时,宋词也注重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主题情感相互烘托,使意境更加鲜明。
四、艺术价值对比1. 唐诗的艺术价值唐诗以其雄浑大气、自然真实的描写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宋词的艺术价值宋词以其细腻婉约的艺术表现和清新明快的音乐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唐宋诗词鉴赏期末论文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从广义上讲,词只是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但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诗和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诗和词的区别主要是在起源上就已经很明显了,再加上它们所被推崇的时代不同,这才导致了诗与词在外部形式,题材内容,以及抒情风格等方面有了一些差异,但究其根本还是起源。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再来看看唐诗的成就。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
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浅析唐宋诗风之差异

浅析唐宋诗风之差异作者:曾珍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7期摘要:唐诗、宋诗孰优孰劣?从古至今,争论从未休止。
从总体上说,唐诗独步千古,但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其地位和影响远超元、明、清诗。
唐诗与宋诗相比,一是气象不同;二是表达方式不同;三是美学品质不同。
关键词:唐诗;宋诗;风格众所周知,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但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其地位和影响远超元、明、清诗,也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从诗人数量还是诗作数量来说,宋诗均远远超越唐诗;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虽光芒万丈,但宋诗也有其独特的风貌。
一、唐诗与宋诗,气象不同1.唐诗的气象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于盛唐,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大气磅礴,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美妙奇异,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深沉博大,沉郁顿挫,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2.宋诗的气象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同时也因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宋朝诗人在写诗上又时常感到无法逾越唐诗,于是刻意求新,从而形成了宋诗注重技巧的风气。
宋朝开国之初的诗人寇准、晏殊的诗中,就掩不住伤春悲秋之气。
寇准《书河上亭壁》云:“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晏殊《中秋月》:“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这些诗艺术之精美,描写之细致并不逊于唐诗,但气象已不及。
宋词与唐诗的文化差异

宋词与唐诗的文化差异宋词与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虽然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风格、表达手法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宋词与唐诗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风格差异宋词多以写景抒怀为主题,注重细腻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感受。
其中,女子词、农村词和山水田园词是宋词的三个主要流派。
这些词作注重语言的细腻和情感的表达,以近似白描的方式呈现美的意象。
而唐诗则更加注重意象的转化和意境的表达,在表现手法和用词上更为简练而有力,以豪放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
二、题材差异宋词的题材广泛而多样,可以涉及个人的感情经历、社会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等。
情感描写是宋词的一大特点,往往能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细腻情感。
唐诗的题材也很多样化,但更多关注国家政治、民生百态、自然山水等方面。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壮丽的山水风景,也有社会动态和文化变革的抒发。
三、表达手法差异宋词注重情感的抒发和细腻的表达手法,常常运用对比、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达到情感的张力和感染力。
唐诗则更偏向于意境的营造,借助描写手法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产生深厚的思考与共鸣。
唐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往往通过几个简短的词句,就能刻画出一个深入人心的景象。
四、文化内涵差异宋词在文化内涵方面,更注重个体的情感、人生哲理和社会关系的表达。
宋代社会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都市文化的繁荣使得宋词对个人的情感体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比之下,唐诗则更注重宏大的历史背景、国家的命运和文化的传承。
唐代是中国文化最繁盛的时期之一,唐诗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宋词与唐诗在风格、题材、表达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宋词追求情感的表达和个体的体验,强调精神内化与文化自觉;而唐诗则更多表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重思想的宏观抒发和文化的传承。
两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诗词宝库。
宋词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宋词与唐诗的比较研究唐诗和宋词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巍峨丰碑。
唐诗以其雄浑大气、纵横捭阖的瑰丽词藻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填补了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块重要空白,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而宋词则因其婉约精美、情感真挚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对庶民生活的浸润而博得人们的青睐。
然而,把唐诗和宋词相比较,两者存在哪些不同和相似之处?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进行比较研究。
一、题材和文学特点的不同唐诗和宋词在题材和文学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唐诗多以宫廷风景、爱情、思乡等题材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
唐诗充满着高远的理想和豪放的气象,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
而宋词则多以爱情、生活、自然为题材,尤其是著名的南唐词派更是以婉约风流、女色、闺情、田园为主要表现内容。
宋词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千古恨、凉州词等著名作品为代表,其艺术特色是配合音乐节奏,自然婉转,表现了人性中柔美的一面,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享受。
二、构词方法和语言风格的不同唐诗和宋词在构词方法和语言风格上也有不同,唐诗构词常采用平仄对仗、押韵、叠字、配合字、翻译思想、夹言回落等方法,语言风格朴实雄浑、奔放豪迈,比较好掌握。
而宋词则构词难度大,语言优美细腻,善于运用富有韵律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借物抒情、拟人、比兴等,给人带来浓厚的音乐质感和诗意韵味。
三、现实生活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唐诗和宋词在现实生活和历史背景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宏伟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均达到巅峰。
唐诗正是这个时期壮美文化的精华凝结;而宋代则是中国饱经战乱之后由北方移民所建立的王朝,文学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空间。
宋词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充满温情和感性的生活图景,抒发了普通百姓的不平凡的一面,突出了诗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艺术风格和传承现象的相似之处虽然唐诗和宋词在题材、构词方法、现实生活、历史背景方面有着不同,但它们的艺术风格和传承现象却十分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关键词:唐诗,宋词,文学特征,色彩描绘,艺术魅力
摘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也是值得后世一直发扬下去的。
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唐诗宋词更是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更高一层,但是虽然我们常把二者提到一起,他们之间区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风貌。
本文就二者在特征,色彩描绘,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做了阐述,说明它们的各有千秋。
正文:
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然而其风貌却各有千秋。
一、唐诗宋词说法的由来: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二、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句式、句法、韵律、对仗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词是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庄词媚”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
关系。
三、诗词中的色彩描绘和艺术魅力的差异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
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
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
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
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1、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
这类词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
第一类词表现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
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
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
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2、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
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
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
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
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
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
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
四、总结
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在我看来,唐诗和宋词还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很大的鸿沟。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与喜欢唐诗,而宋词更像是一篇篇记录生活的散文。
仔细比较,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
宋词的词人们则反复呻吟着相同的主题和情调,都是些什么歌妓啦、庭院啦,宋词太和生活靠近,而生活的太多杂碎之事是不容易入诗的。
宋词首先是用来唱的,它不需要象诗歌一样独立,它还需要曲子来补充。
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
而隐藏在内容背后的,是两代文人不同的体验与追求。
在唐朝,那个奋发向上的时代里,文人的心都是高傲而独立的,归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更喜欢和大自然接近,对繁华的市井生活产取鄙视的态度。
在宋朝,文人们大都对官宦生活,并以市井情趣为乐,宋词的基本情调是描写市井生活的悲欢的。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已经死亡了。
苏东坡等唐以后的许多文人都多次的贬低李白,显然不是针对他的文笔水平,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
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解放个性,坦荡豪迈。
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
针对唐诗宋词的异同我们不能单方面说哪个的成就和影响更高,二者的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