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3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西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病理学,侧重于病理诊断和药物治疗。
本文将从医疗理念、诊疗方法、药物运用、历史渊源等方面探讨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一、医疗理念中医和西医在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因”和“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寻找疾病的根源,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阴阳平衡,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病理学,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寻找导致疾病的具体原因,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直接干预病变,强调对症治疗。
二、诊疗方法中医和西医在诊疗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多以药物为主,强调防病于未然,也包括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
而西医则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科学方法来明确疾病的诊断,药物疗法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
西医强调对症治疗,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容易出现药物依赖和副作用。
三、药物运用中医和西医对于药物的运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药多以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重视“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注重药食结合,强调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理作用。
而西药多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注重病因病理学,对症下药。
西药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容易出现耐药性和药物依赖等问题。
四、历史渊源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受到道家、儒家、农家等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强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德医结合,强调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
西医则源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理性、实证,重视解剖学、生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发展出现代医学体系。
西医强调科学性和专业性,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总结来看,中西医药文化虽然在医疗理念、诊疗方法、药物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各自具有优势和特色。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
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和经络等观念,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所引发的,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运行。
相比之下,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解剖、生理和病理等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强调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损害。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其次,中西医的诊疗方法不同。
中医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和听诊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进而进行治疗。
而西医则依靠现代科学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试验等来进行诊断。
西医注重使用仪器和设备来辅助诊断,例如X光、CT扫描和MRI等。
此外,中西医的治疗理念也存在差异。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体质、强壮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着重于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的病理损害,着重于对疾病本身进行干预。
西医更强调病因的解除和症状的消除。
最后,中西医还存在文化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的文化背景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相反,西医更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强调疾病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基础。
西方医学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种医疗体系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能够相互借鉴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综合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和特点,确保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中西医学是当今世界并存的两大医学体系,两者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过程,二者存在多方面的明显差异,表现在实践上,就是中西医的技术差异。
这种差异从何而来?本文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造成中西医技术上的差异。
标签:中医;西医;技术;文化;差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对于同一个对象,中西医采用的是极为不同的技术手段。
比如中医的脉诊规定了三十几种脉象,每一种都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再如中医描述的许多症状,诸如”背寒如掌大”、”项背强几几”等等,在特殊情况下,往往具有关键意义。
可是把这些脉象和症状资料拿到西医系统里,则多半是难于理解的,因而也就难于被西医采用。
因为这种诊断技术在西医的文化系统中得不到有意义的解释,无法在西医体系中得到认同。
反之亦然,西医的望、触、叩、听和理论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分辨能力日益提高,可获得大量临床资料,这些资料对西医而言,其诊断意义是十分清晰明确的。
可是如果把这一套临床资料,如化验单、超声报告或断层照片等送给一个纯粹不了解西医的中医师面前,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对这一套临床资料能进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处理吗?显然不能。
那么这种现象是单单的技术差异造成的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中西医的技术差异有哪些:中医学对技术的认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特别强调知识和操作规则,每每把它视作要素;如《内经》中便把具备一定医药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出色的行医者称为”上工”;而把那低劣的,”诊不备三常,疗不慎五过,不求余绪,不问持身,亦足为粗略之医”者称为”粗工”;二是技术也包括从师学习而获得的,或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能力和方法;故倘若”不终师术,惟妄是为,易古变常,自动循已”(王冰语,见《素问o徴四失论》注),则常被斥之为”妄作杂术”;三是基本不包含物化的手段。
西医学的技术观念与中医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较少地含有理论、知识规则的成分;二是继听诊器、注射器、手术器械等诊疗物质手段和工具的发明及应用之后,对技术中工具和设备的地位及其作用就日益加强,今日之技术越来越成为科学理论物化的结果;三是技术中的经验、技能、规则和方法不再只是贮存于人脑中,而是以电子计算机等设施进行物化的”软件”了。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医与西医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理论产生差别,致使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疾病时的认知方法,理论体系,诊疗体系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局部与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从而提出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定义整体观念为: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在结构上相互沟通,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协调。
人体具有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并且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所以,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中医诊疗的过程中并不必知晓具体是哪里有病症,而是重点在于知晓机体那部分的平衡遭到破坏,以辩证的原则判断是虚实之症,寒热之症,进而进行调节,使机体整体趋于平衡状态。
而西医并不这么认为。
自从提出找病灶这一思想后,中西医的诊疗理论彻底背道而驰。
病灶即: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
如肺的某一部分被结核菌破坏,这部分就是肺结核。
一个局限的、具有病原微生物的病变组织,就称为病灶。
所以说,西医针对于病证发生处进行治疗,并不考虑其他部位。
它偏重从微观入手,以还原论为指导,对医学现象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以把握其实质。
(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抽象与具体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医学是一个历史悠久、复杂而又有着广泛影响的学科,其发展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中西医学作为两大传统医学体系,各自有着丰富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和不同之处。
同时,作为中西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医学不仅借鉴了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与变革。
中西医学的差异中西医学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理论不同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而西医学的基础理论是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等,强调分析性思维。
二、诊断方法不同中医学诊断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等方法,注重患者的整体表现和身体反应。
而西医学则采用床边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强调物理性检查和实验性诊断。
三、治疗手段不同中医学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治疗原则是“同病异治”(不同个体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目标是调整身体内部环境使其达到平衡。
而西医学治疗采用手术、药物、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强调疾病的定位和分级,针对病因病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和症状,恢复健康。
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作为古老而又深厚的医学体系,在现代医学的竞争与冲击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变革,面对现代疾病和医疗技术,中医学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一、理论创新中医学在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例如,由于肿瘤患者靠化疗药物维持生命,容易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中医学提出了基于中药、针灸等的中医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另外,中医学还注重对人体微循环和自体免疫功能的研究,探索确诊、治疗等方面的新思路,推动了理论创新。
二、技术创新中医学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
例如,推出了以“生命密码学”为核心的中医生命功能诊断技术,以及“网格化田间管理、精准栽培、规模化生产”的中药种植技术等。
这些技术成果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医学的普及和推广。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差异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差异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医学传统、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西医在疾病认识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1.理论基础:中医:中医基于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等概念。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体内失衡引起的,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身体的平衡。
西医:西医基于现代医学科学,强调生理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等理论。
西医通过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2.诊断方法:中医:中医诊断通常依赖于望、闻、问、切四诊法,包括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症状、询问患者病史和进行脉诊等。
西医:西医侧重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和CT扫描。
西医诊断更依赖于客观的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数据。
3.病因观念:中医:中医通常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等)和内因因素(情绪、饮食、不良习惯等),并认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导致疾病。
西医:西医更倾向于生物医学模型,强调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如感染、遗传、细胞异常等。
疾病的起因通常在于生物学机制的紊乱。
4.治疗方法:中医:中医治疗常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旨在调整体内的能量和平衡。
治疗通常是个体化的,依赖于病人的体质。
西医:西医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物理疗法等,以根据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来治疗病症。
治疗方法通常较为标准化。
5.预防观念:中医:中医强调养生和预防,倡导保持身体的平衡,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
西医:西医也注重预防,但更强调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生活习惯的控制,以降低患疾病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学往往采用综合的医疗方法,包括中西医结合,以综合利用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势,以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护理。
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差异和相互补充为病患提供了更多治疗中医和西医在哲学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文化差异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哲学基础上,中医注重生命力和自然平衡,而西医则更加关注病因和病理学。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医疗方式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医疗方式差异比较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方式,从诊断、治疗方法和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种医疗方式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一、诊断方法的不同中国传统医学(以下简称“中医”)的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身体表现,闻病人身上的气味,问询病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切脉来确定病情和辨证施治。
而西方医学(以下简称“西医”)的诊断方法则是通过实验、检查和影像学等综合手段来确定病情,比如血液、尿液等常规检查,X光、CT、MRI等医学影像学检查。
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生动形象,但其诊断结果依赖于医师的经验和技能,缺少科学性和客观性;而西医的检查和影像学方法虽然科学准确,却缺乏直观、人性化的诊断方式。
二、治疗方法的不同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草药、针灸、拔火罐、刮痧、按摩等手段。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是因为身体失调,治疗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而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和手术。
西医治疗方法注重直接切入病因,尽快消除疾病的症状和病因,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中医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和轻微的疾病,并且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但治疗效果需要时间,康复速度慢;而西医方法更适用于急性、危重病,治疗效果明显,但药物的副作用和手术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三、医疗理念的不同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医和西医的医疗理念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
中医的医疗理念是“以人为本”,重视平衡、和谐和预防;而西医重视治疗疾病的直接因果关系,侧重疾病的治愈和技术创新。
中医的医疗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体内外在环境的平衡,强调食、气、精、神四个方面的调养和协调。
中医医师往往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体验、实践和沟通来获取结论。
但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但缺乏科学性,通过上下游关系传递信息的时间长,而受到限制;而西医的医疗理念则以“疾病”本身为中心,通过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等科学方法来进行医疗。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

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前言中西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这也导致了两种医疗体系的技术和理念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医的技术和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技术差异西医技术西医主要使用现代医疗技术,如X光检测、磁共振成像等高科技医疗设备,因此其诊断精确度较高、治疗方法也更加有效。
西医通常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即治疗病灶所在的特定部位。
例如,人们常见的拔牙、手术等都是西医的特色技术。
中医技术中医主要采用较为传统的中药养生和调理方式。
“药食同源”是中医独特的亮点之一,即运用药物和食物调理身体。
同时,中医在治疗上也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病理状态的防护和治疗。
中医也以针灸、拔罐等传统手法治疗疾病。
文化差异中西文化迥异,这也使得两种医疗体系的文化框架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个人主义与竞争力量,人们倾向于将自我利益置于优先地位。
因此,西医更多地强调现代科技、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手段,将疾病上升到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层面,更加注重医疗的效率和标准。
与此同时,西医治疗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通常只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选择。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
中医强调的是肝、心、脾、肺、肾五脏六腑的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是从整体调理身体出发,强调全人教育和整体疗法。
中医治疗的成本较低,因此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结论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文化和发展历史的背景。
西医在现代医疗科技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其治疗手段高效而精准。
中医则注重诊疗的贯穿和防范策略,因此其疗法相对安全、温和、可持续性强。
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医在医疗观念、价值取向和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更好地将中西医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点,对于人民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十方面: 1、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
2、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过
实体; 3、重视功能动态而超过形质; 4、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 关系; 5、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
6、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
抽象思维融会贯通; 7、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 8、喜重平衡均势而强调和谐统一; 9、重视时间因素超过空间因素; 10、长于直觉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 形式的逻辑推理。中国文化在总的趋 势上是“整体-实用”,具有阴性特 征
3、双方都重视动态平衡
4、双方都强调哲学指导
5、双方都强调临床观察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阳刚阴柔,动静升降 ●阴平阳秘;谨察阴阳,以平为期 ●五行生克乘侮
差
异 1、功能与结构的偏重不同 2、哲学思辨的地位不同 3、理论的普适与局限不同
2、传统有强大的延续性:不但在某 些时期蓬勃发展,而且经过移植或长 期中断,仍能凭借其前的观念、理论, 重新萌芽、滋长。 公元前6世纪-3世纪,是大传统 诞生时期。古希腊宗教、神话以及埃 及、巴比伦远古科学传统通过融合、 蜕变产生多个相关联的流派,包括自 然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哲 学、亚里士多德科学。
脉 喜 笑 忧 肌 思 歌 哕
皮 悲 哭 咳
骨 恐 呻 栗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表里经┐┌同名阳经┐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 │┌──────心中←───────┘ │└→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 │┌──────胸中←───────┘ │└→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 └───────肺中←───────┘
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
医学学派
●克罗吞医学学派
●西西里医学学派 ●尼多斯医学学派 ●科斯医学学派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 (1)体液生理与病理学说
▲火(热)——血液(心)— —热湿——多血质(活泼型) ▲水(冷)——粘液(脑)— —冷湿——粘液质(镇静型)
▲风(干)——黄胆(肝)——
异
流 一、中西医圣的不同范式
■科学范式
▲准科学
潜科学 ◆显科学 潜科学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后科学
▲超科学
——
▼伪科学
范式:
科学范式就是在特定时期内,根 据权威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体系和社 会心理特征所制定的一整套原则、 理论、定律、准则和方法等。 1、哲学性范式:指基本原则,科 学信念,以至世界观等。
5、病因学说
张仲景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医圣祠
中西医圣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隋唐以后的医学建制 ◆张仲景医学的影响 ◆孙思邈 ◆金元四大家 ◆明清医学 ◆近代、现代中医学模式
华佗
华佗 · 五禽戏 虎鹿熊猿鸟 华佗 · 五禽戏
扁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意
郭玉
董奉
1、简述希波克拉底的主要医学成就
亚历山大利亚时期医学 ● 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 ●阿基米德古典力学 ●阿波罗尼圆锥曲线 ●亚里士多德生物分类法和 逻辑学理论
欧基里德
(公元前330-275)
阿基米德
(公元前387- 272)
1、医学中心的转移
2、解剖学和生理学成就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学派
名医辈出,学派蜂起
2、盖仑的主要医学贡献及其对后来
的医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医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简述古代中西医学不同范式的相 同点及其差异。 5、简述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及其对后 世的影响。 6、简述华佗的医学贡献。
与近现代科学革命密切相关:
中国火药、印刷术、磁针引起远航 探险、知识广泛传播的深远变化。 西方科学是一个历时悠久、覆盖面 宽广,然而并无固定地域中心的大传 统。它有四个特征: 1、历史极其漫长,大约3500年,它 最早的文献使用巴比伦楔型文字(陶泥 数学板)或者埃及行书体文字(林德 数学手卷),其后依次使用希腊文、
古代奴隶制社会的西方医学
一、古希腊医学
(一)概况 (二)古代自然科学的一般发展 历程与古希腊医学的分期
第一阶段:图腾崇拜和原 始宗教阶段 第二阶段:自然哲学阶段 第三阶段:系统哲学阶段 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
第一阶段:图腾崇 拜和原始宗教阶段
阿波罗
阿斯克雷庇亚
中西医学的历史比较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 裂。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 (鲁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 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 逻辑修辞使人善辨。) 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人为鉴,可正得 失;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
2、社会性范式:指各种社会因素对 科学的影响包括历史、经济、文化、 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等,特别是科学 共同体的社会和心理特征。 3、结构性范式:根据科学史上重大 科学成就而确定的定律、规则、方法 等,属科学因素。
文化背景与两种医学
文化与健康 一、文化与躯体健康 二、文化与心理健康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地域环境 □生产条件;生活方式 □社会制度
热干——胆汁质(兴奋型)
▲土(湿)——黑胆(脾)—
—
冷干——忧郁质(抑制型)
(2)灵气说
(3)解剖学知识
(4)整体观和预防思想
(5)关于医学道德
希波克拉底外 科手术用的器械
轴心时代辉煌的医学
●黄帝内经
●希波克拉底全集
1、都坚决抛弃了巫术和迷信
2、双方都强调整体观念
一、古埃及医学
一、纸草文献中的医药学记录
1、史密斯康氏纸草文 2、埃伯斯纸草文 3、赫尔斯特纸草文 4、柏林纸草文 5、康氏纸草文 6、伦敦纸草文
二、早期人体生理、病理的认
识
1、宗教崇拜与疾病认识 2、原始体液与病理学说 3、木乃伊制作的医学意义 4、医生与医学教育
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
1、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2、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3、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冒险-征服 4、内向与开放 5、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6、实践理性(实用)与思辨理性 7、羚羊挂角与板上钉钉 8、雾里看花与光风霁月-玻璃的世界
中西哲学与中西医学
●太极生两仪-阴阳学说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阿拉伯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
德文、英文等。 2、发展中心不固定,缓慢但不停 地在欧、亚、非三大洲许多不同地点 之间转移。(克罗顿、雅典、亚历山 大、巴格达、伊朗与中亚、开罗、科 尔多瓦、托莱多、罗马、佛罗伦撒、 巴黎、牛津、北意大利、剑桥等) 科学发展中心转移、“多文化、多 言语”现象意味着什么?
科学发展必须有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 文化氛围和人才的结合,但这样的结合很 稀有和不稳定。科学需要在适合其继续生 长、发展的地区立足。广义的西方世界具 有复杂地理环境和包括多种民族、文化与 文明的广大地区。 3、西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密切。宗 教精神是古代、近代一些大科学家的基本 动力。 4、两次革命:古希腊科学的开创;牛 顿革命。
阿斯克雷庇亚
蛇徽:西方医学
的标志
蛇徽:西方医学
的标志
轴心时代辉煌的科学、文化 和医学
雅斯贝斯:公元前800-200年, 巨人的时代
第二阶段: 自然哲学阶段
1、自然哲学的勃兴
●泰利士“万物由水所生” ●赫拉克利特四元素说
●毕达哥拉斯
●阿那克西美尼“气为万物本源”
石
刀
五行属性归类
自 然 界 人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 味 色 化 气 方 季 脏 腑 官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小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舌 肠 长 甘 黄 化 湿 中 土 脾 胃 口 夏 大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鼻 肠 膀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耳 胱 体 五 五 五 五 体 志 声 变 筋 怒 呼 握
中医的认知方法
1、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
司外揣内法 2、系统质与朴素的系统方法 3、道与心法体悟诸法 4、取象比类,类比推理 5、试探与反证
张仲景的伟大成就:
1、六经辨证;辨证施治
2、理、法、方、药
3、方剂之祖;伤寒113方;金匱262
方;总计269方。214药。 4、外科、妇科、人工呼吸等急救措 施和预防医学思想。
就将被迫重演历史。
站在世界医学史立场,回顾中西医
漫长历程,科学对待二者的差异、 冲突、交融,分析各自的兴盛、危 机、迟滞,冷静总结经验、教训。 看历史要具备三双眼睛。
古代的世界医学
现代科学基本上是西方大传统的产 物,不深究希腊科学特别是其渊源, 则不可能了解西方科学传统。 西方科学传统表现于两个方面: 1、并非一套孤立观念、学说、发 明、技术、人物的集合,而是从某些 共同问题和观念所衍生出来的一整套 理论、观察、论证、方法,它们相互 结合,成为有机体系,体系又产生不 同流派。
●元气论;辨证法;整体观;
平衡观;恒动观
●仁;人伦道德;厚德载物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西方哲学的认识论 ◆实物中心论 原子论 基本粒子 ◆整体由部分构成 ◆还原论 生命运动由较低级的物理、 化学等运动组成 ◆人是机器
中西医认知方法比较
西医的认知方法 1、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 解剖观察法 2、要素质与还原方法 3、证实、证伪与实验方法 4、形式逻辑严密 概念准确明晰 5、重视归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