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文章编号 : 6 10 7 (0 8 0 — 8 — 7 17 —4 9 2 0 )3 13 0
医药管 理 局则称 ,取消 中医”是 “
“ 科 学 的肆 意否 对
定 ” 甚 至 国 家 重 要 领 导 人 也 不 得 不 在 不 同 场 合 为 中 , 医药正 言 。其 实 , 对生 存危 机 , 医药 界在 奋起 辩 面 中
~ ~ 异, 消除差异 , 实现 中西 医学的 完美结合 。 一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起源; 差异 ~ 中图分类号 : 2 0 1 R — 3 文献标识码 : A ~ ~ ~ 近 代 以 来 ,随 着 西 医 和 西 方 科 规 模 地 传 人 学 ~大
一
至 有 些 人 以 “ 医 不 科 学 ” 由 数 次 提 出 了 “ 止 中 中 为 废
医药 ” 口号 , 中 医药 陷人 生存 的困境 。正是 在 这 的 使
种 背 景 下 , 家 卫 生 部 不 得 不 公 开 表 态 “ 决 反 对 废 国 坚
除 中 医 ” 并 称 “ 是 对 历 史 的 无 知 , 是 对 现 实 生 活 , 这 也
收稿 日期 :0 8 0 — 0 2 0 — 7 3 作者简介 : 申俊龙 (9 3 ) , 15 一 男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中医文化学 。
维普资讯
南京医科 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 版)
・
1 4・ 8
A T N VE l A I D C N I AN I G( o il ce c ) C A U I I T T S ME I I AL SN JN S c in e S aS
医学 界 ( 别 是西 医学 界 和学 术 界 ) 广 泛 赞 同 , 特 的 甚
中西方医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医学理论的比较分析引言中西医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诞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因此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医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劣,为了更好的比较分析,我们先梳理一下中西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第一章中西医学概述1.1 中医学概述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医学主要包括中医经络、针灸、草药、推拿等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中医认为人体的表面是可以反映其内脏器官状况的,所以在针灸治疗中常将针灸点选在反射区上。
1.2 西医学概述西医学源于希腊文化,通常被称为现代医学。
西医学采用了大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科学知识,如X光、核磁共振、药物治疗等方法,这些方法使西医学在医疗技术和临床治疗上处于先进地位,同时西医学也更加注重疾病的病因和通过手术等方法直接治疗疾病。
1.3 中西医学差异由于文化和传承方式的不同,中西医学的观念和方法在理论体系上差异较大。
例如,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而西医学更注重症状和病因的治疗。
此外,在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两种医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章中西医学理论2.1 人体构成从中西医学理论上看,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组成,脏腑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同时,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动态平衡,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西医学则强调人体的器官和系统,认为人体由多个器官和系统组成,当这些器官和系统出现问题时,疾病就会发生。
同时,西医学更注重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通过研究这些过程来理解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2.2 疾病形成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而西医学则更强调病因和生理机制的关系。
中医学主张以整体观念看待疾病,建立起整体疾病观,强调防治疾病的病因掌握和调整人体的生态平衡。
而西医学则主要考虑疾病所在的器官和系统,以及病因和病理过程。
中学生物教案:探索中西方传统医学的历史渊源

精品中学生物教案:探索中西方传统医学的历史渊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医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我们经常去医院看病,很多人也会自己尝试一些中药或西药来治疗疾病。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医学是如何从古代发展至今,又有哪些中西方传统医学的历史渊源呢?一、中西方传统医学的发展历史1、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医学体系。
我国古代医学实践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47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阴阳平衡和治标治本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2、西方传统医学西方传统医学源于古希腊,以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为代表,提出了“伤寒论”和“四体液论”,这是西方医学体系的开始。
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对罗马帝国后期的医学传承和自身创新的巨大贡献,成就了西方医学新的高峰。
随着时间的推移,泛西欧的医学学派开始出现,如荷兰的“荷兰学派”、德国的“柏林学派”等,这些学派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西方传统医学的异同1、中西方医学哲学差异中西方医学的重大区别在于哲学基础的不同,中国传统医学以阴阳平衡为主导,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认为人体是一体的、有机的,而西方医学更侧重科学实验和客观量化,将人体分解成部位和器官进行研究。
2、中西方医学疗法不同中西方医学的疗法也有所不同,西方医学注重通过药品和手术治疗疾病,根据证据进行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则强调草药疗法、汤药、按摩和针灸。
而且,实践中,这两种医学对于患者的态度和方式也不一样,中医注重“治未病”,也就是预防疾病,而西医则注重“治已病”。
三、中西方传统医学的合理应用1、对于中西方传统医学的理性认识尽管存在许多差异,但是中西方传统医学学科学科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解决人类的疾病问题。
中西方传统医学互有其长,可以彼此学习和借鉴。
应该视病情选择治疗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和科学精神,以便更好地治疗疾病。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摘要: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在传教士的帮助下进入中国,由于中西医学之间理论和技术的差异,引起了科学界、医学界、哲学界、政治界的纷争和较量,中医药因此而数次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在人类的发展需要多种文化、多种学科支撑的今天,这种简单的存废讨论似乎有些太过极端。
面对中西医学的矛盾和差异,应该从源头加以消解,剖析其中西医差异形成的历史脉络,比较和分析地域及人文环境因素和思维与语言环境因素在其中发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差异,消除差异,实现中西医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医;西医;起源;差异近代以来.随着西医和西方科学大规模地传人中国.面对这种与自身传统知识体系迥异的新的知识体系的挑战,许多中医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仍然试图像以前吸收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那样将西医和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融会贯通。
于是,“改良中医”、“中医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主张纷纷提出,形成了近代中西医融通的三次高潮:“衷中参西的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中医学”。
遗憾的是,这些主张或者策略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特别是西医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赞同,甚至有些人以“中医不科学”为由数次提出了“废止中医药”的口号,使中医药陷入生存的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态“坚决反对废除中医”,并称“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甚至国家重要领导人也不得不在不同场合为中医药正言。
其实,面对生存危机,中医药界在奋起辩护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这一切争论都是中西医固有的理论和学说差异而导致的,化解危机的途径应是加强沟通和理解,这需要全面、深人地研究中西医差异的根源,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其学说发生和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其差异,从根源上消除其差异,从而探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古代中西医学的比较与评价

古代中西医学的比较与评价医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健康和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医学的理解和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和重点,其中中西医学是两种具有较为独特特点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中西医学的比较与评价角度来探讨这两种医学体系的差异和优势。
一、中医学的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先民时期。
中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病证诊断、中药学、针灸学等多个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诸多理论体系。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思想,用中药、针灸等方法调整机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中医学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与实践成果对中国人民的健康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贡献。
二、西医学的概述西医学是指源于欧洲的医学体系,其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西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等多个方面,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疾病。
西医学强调解剖学和病理学的作用,以病因病机为核心思想,采用科学和技术手段诊断和治疗疾病。
西医学的发展倡导现代化治疗方法,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确有很高的成就,例如在外科手术等方面已经较为成熟。
三、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中西医学作为两种独立的体系,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而西医则主张分析和研究疾病的具体机理。
从治疗方法上看,采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式的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减少副作用、促进健康的功能;而西医提倡的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具有更快、更直接、更稳定的治疗效果,但副作用也相对更大。
另外,两种医学体系还存在很大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参杂,例如中医所倡导的“和为贵”,西医强调的“客观性”等不同的理念。
这也体现了两种医学体系所面对的具体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差异。
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人类历史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医与西医作为医学领域的两大流派,代表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同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和西医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理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差异。
一、理论差异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
中医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密切,通过调节阴阳和平衡五脏六腑来治疗疾病。
中医还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论治。
西医学源于欧洲,其理论基础主要是以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为基础。
西医强调疾病的病理和生理机制,通过病因、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西医注重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实践,依靠药物、手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来治疗疾病。
二、诊断差异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掌握症状,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来获取相关信息,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气血运行情况。
中医的诊断更侧重于整体观察和辩证施治。
西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医学技术和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分析。
例如,常见的西医诊断方法包括X光、CT、MRI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实验室检验。
西医的诊断更侧重于科学化的实验室结果和影像学表现。
三、治疗差异中医治疗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中药通过植物和动物药材制成中药汤剂来治疗疾病,推拿通过手法和按摩来促进经络的畅通。
中医治疗更侧重于调整整体机能和增强免疫力。
西医治疗则注重通过药物和手术等直接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等。
药物治疗通过给患者使用药物来改善病情,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或修复损伤组织,放疗化疗通过使用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
中西医学差异

论中西医学文化之异同摘要: 从中西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异同比较,综合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阐明了中西医学是相互对立的两套理论体系,但二者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前后相通的两道门,作者认为中西医的交融、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 又符合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医学中医西医中西医学差文化异性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西医学比较之研究不断、争论不休,甚至多次出现了废止中医的音符.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简单地看问题造成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逃脱其文化母体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支配着不同的行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医学各自的发展都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虽然世界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从未中断过交流,人们在解读过程中也有拓展、吸纳、碰撞。
然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从而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理论。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理论体系的辨证思维方法,并对各学科的具体方法提供逻辑指导作用。
医学发展的关键是医学方法论的变革。
分析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障碍。
本文试图从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作比较研究。
1 中、西医学的起源《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在公元前 800 至200 年这一阶段诞生。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
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等. 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外揣内, 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高深的; 《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 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 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
中西医比较史

浅谈中西医之异同中西方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两者各具特色的文化影响,中西方医学犹如两株植物,起初并无太大差异,却开出两朵无与伦比单截然不同的奇葩。
其实,医学在其发展的初期,也就是在理论形成时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总体上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来观察的,中西方医学奠基的时间大体相同。
以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为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而与此同时西方古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在死后其弟子们将他的学术思想整理成书——《希波克拉底文集》,该书的出现奠基了西方医学,两部经典著作虽然各具特点和体系,但都属于古典模式,以朴素唯物论为基础。
由此看来,中西医就像两颗刚刚发芽的幼苗,在发展初期几乎无不同,谁也无法料想将来它们会成长成什么样子,开出什么样的花朵,甚至都不敢肯定它们会不会在某一天就悄然夭折。
可是就是这样两种在初期几乎看不出异同的医学,竟然顽强地生长了下来,且渐渐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就像两个孩子,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下,不同的文化熏陶下,渐渐成长为了两个各有所长但同样优秀的人。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中西医开始有了不同。
张仲景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许多人被疾病夺去生命,现实逼迫医家进行新的突破。
由此,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继续沿着《内经》的体系与整体论的道路前进,张仲景在临床医学上确立辨证论治的原则,从而使临证医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西方恰逢古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社会相对安定,社会繁荣,这就为以盖伦为代表的医家提供了时间、精力、条件去游历、学习,尤其是盖伦研究人体解剖、生理,从而在遵循希波克拉底的整体论和四体液学说的基础上,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研究对象,确立了辨病论治的方法论原则,将单纯的解剖学发展扩充到实验生理学的层面,但盖伦的四体液病理学说存在大量的谬论,也成为后来中世纪西医临床治疗进步的绊脚石。
而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中西方医学也出现了更大的分野。
中医学在封建社会中期,不仅确立了系统的理论,而且掌握了较好诊治的方法和有效的药物和方剂;而西方医学在中世纪时代遭到严重摧残,且如我提到,西方信奉“四体液病理学说”,临床诊疗上滥用放血、吐泻、利尿等方法,严重误导了西方临疹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摘要: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在传教士的帮助下进入中国,由于中西医学之间理论和技术的差异,引起了科学界、医学界、哲学界、政治界的纷争和较量,中医药因此而数次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在人类的发展需要多种文化、多种学科支撑的今天,这种简单的存废讨论似乎有些太过极端。
面对中西医学的矛盾和差异,应该从源头加以消解,剖析其中西医差异形成的历史脉络,比较和分析地域及人文环境因素和思维与语言环境因素在其中发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差异,消除差异,实现中西医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医;西医;起源;差异近代以来.随着西医和西方科学大规模地传人中国.面对这种与自身传统知识体系迥异的新的知识体系的挑战,许多中医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仍然试图像以前吸收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那样将西医和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融会贯通。
于是,“改良中医”、“中医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主张纷纷提出,形成了近代中西医融通的三次高潮:“衷中参西的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中医学”。
遗憾的是,这些主张或者策略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特别是西医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赞同,甚至有些人以“中医不科学”为由数次提出了“废止中医药”的口号,使中医药陷入生存的困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态“坚决反对废除中医”,并称“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甚至国家重要领导人也不得不在不同场合为中医药正言。
其实,面对生存危机,中医药界在奋起辩护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这一切争论都是中西医固有的理论和学说差异而导致的,化解危机的途径应是加强沟通和理解,这需要全面、深人地研究中西医差异的根源,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其学说发生和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其差异,从根源上消除其差异,从而探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中医和西医分别诞生于几千年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差异之大融和统一之难成为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
近百年来,这两种医学知识体系的矛盾聚焦于中国,其间争鸣和交融引发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并日益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
考察中陌医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三个非常清晰的阶段: (一)差异萌发阶段的中西医学公元5世纪之前的1000多年(在中国是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的北魏,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中西医学差异的萌发阶段。
这个时期东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从整体上说,两者很难分出高低。
就医学而言,早期中西医学具有共同特征,如被动性、非理论性、经验性、无地域性等,其救护本能与医疗行为、求食活动与医药知识、巫术活动与医学渊源、朴素原始的解剖知识、医事活动等都以临床实践和对人的整体认识观为基础,强调机体对疾病的自然抗御,忽略实验研究等,都是从人类求生的本能荒漠中走过来的,两者有众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在此期间。
东西半球北纬45。
附近的黄河流域与爱琴海区域,分别产生了两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中国有以黄帝名义著述的《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古希腊有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和盖伦的17卷本解剖学巨著《人体各部位的作用》。
将其进行比较,两者较相似,但更应注重它们之间隐而不显的差异.例如中国医学将阴阳、五行、元气等学说转化为医学理论,古希腊医学将原子论、元素论等转化为医学理论:中国医学以元气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古希腊医学以原子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中医注重功能性病变,发展了辩证论治,古希腊医学注重结构性病变,发展以解剖为基础认识疾病。
也许这两个医学体系在建立时期所萌发的差异正是日后中西医学分道扬镳的“基因”或“胚芽”,从而使中西医学向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各自发展。
(二)差异扩大阶段的中西医学公元5世纪到公元17世纪的1000多年(在中国是从南北朝的北魏到明朝灭亡。
在欧洲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中世纪)是决定性地造成中西医学差异的主要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就了中国医学发展辉煌的1000年.欧洲处于政教合一的黑暗的1000年,欧洲医学进入漫漫长夜的衰落。
此时,中国医学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时代的基础上长足地向前发展,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创造了西方医学无法比拟的辉煌成就,经典中医学的学术体系逐步完善、臻于成熟。
然而,欧洲医学却抛弃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被教会扭曲到神学道路上,处于停滞、衰落和凋敝之中。
所以说,这段历史将中西医学之间业已存在的差异扩大到了难以沟通的程度.对于造成中西医学现有差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差异加深阶段的中西医学从17世纪至今的短短300年。
元论是社会还是医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此时,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催生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欧洲全新的资本主义文明为欧洲医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全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特色;近代中国的专制社会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结束封建社会制度以后却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致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医学也因此进入了历史的低谷,没有多少新的突破而保持着业已形成的体系和特色。
中西医学在这300年间定格的差异远远超越过去的1000年,而且其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近百年来,中国虽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但由于西医东渐使得中医不是如何实现自身的突破和革命。
而是如何处理与西医的关系,中医的存亡问题比发展问题显得更为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处于历史低谷的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活跃局面.但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之间固有的差异之深仍处于格格不入的程度。
二、中西医学差异的起源之地域与人文环境的决定作用一定的地域及人文环境始终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条件和制约条件,尤其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地域及人文环境的依赖和地域及人文环境对人类的制约决定了人类如何开展生产和如何进行生活,这就使得人类早期文明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域环境的烙印。
中西医学分别作为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起源之时就必然蕴含了这种由东西方地域环境及生存方式引发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学文化基因的差异古代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东南为浩瀚海围;西北近峭壁崇岭离隔,在这些屏障之外,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
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首先,地理屏障将我们的先民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隔绝开来,难以与外界交往,造成了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明显差异。
但这不意味着在古代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没有交流,只是说这种交流仅局限于在局部的有限的范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不可能因为有这些有限的交流而改变中国文化的特性和发展方向。
其次,在四方地理屏障围成的这一块区域中又多平原丘陵.腹地广阔,在这种地理环境中.适宜于强者生存,适宜于强悍民族进行战争兼并其他民族,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政治和文化系统。
再次,从农业的起源看。
中国有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一个在华北地区的黄河中下游一带主要是小米等黍类植物;一个在华中地区的长江中下游一带。
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具有革命意义的伟大事件,对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从此迅速发展起来,远远走在周围地区的前面。
而中心地区一旦走在周围地区前面就会对周围地区起着吸引和凝聚作用,使得整个中国自新石器时代文化就逐渐形成重瓣花朵或多元一体的格局。
因此,总体上,中国不适宜弱小民族长期生存,也不适宜诸侯长期割据存在。
事实上直到近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绝大部分时期都处于集权统治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都是65多来融合吸收。
数千年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变化.文化保持长期延续性而没有断层,即使北方民族统治时期,其文化仍然延续不变,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进入后仍然未能打破中国学术的封闭式的一脉相承的传统体系。
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滋生于中国古代的气候地理环境.中国远古时代气候一直趋向于干旱,干冷的冬季风的搬运形成黄土的沉积,青藏高原的隆起,海岸线的后退,沙尘暴气候的影响.黄土高原形成是一本自然界变化和地球变化的无字天书。
中医药学在这种气候地理环境中发生,其思维方法、技术手段和药物资源都受其深刻影响。
中医药学发展了几千年,一直保持着其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诊治特色.具有一种一脉相承没有中断的排外的、自我封闭的和超稳定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彤成显然与中国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然而,古希腊与中国地理环境大不相同,地中海地区重峦叠嶂,群山一直延伸到岸边,层层叠叠,绵延不绝,风景秀丽.它们导致交通不便,道路弯曲,田园空间有限。
城市拥挤,麦田、葡萄园乃至橄榄园面积狭小。
在大山面前,人类的活动总是望而却步。
在平原地区,由于缺少大片空地,农田往往呈带状或块状。
这种有限便利的环境导致数百个城邦小国长期以来彼此独立.城际之问的交流就包含了较多的国际交流的因素。
此外,古希腊所在的爱琴海地区,海陆交错,城邦之间通过海路交流更为方便和快捷,而海运的进一步发达又使得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邦(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相联系。
由此海洋给希腊文明打上了四万观念的烙印。
地中海,命运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嵌人世界上最广大的陆地:雄伟的、“特大型单一大陆”、欧一非一亚大陆,本身就堪称星球;在这里,一切都堪称早熟。
通过这三块相互粘连的大陆.人类找到了上演世界史的大舞台,并在那里完成了重大交流毫无疑问,宽阔的海洋环境造就了希腊人的自由天性,具有挑战性的航海探险活动扩大了希腊人的眼界,培养了一种富于冒险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地中海的地缘环境催生了航海贸易,在商业信息交流中学习了古代美索不达尼亚、古埃及文明,形成早期古希腊文明。
除此之外,撒哈拉沙漠和大西洋也深深影响着地中海的地理环境。
每逢夏季,撒哈拉干燥灼热的空气笼罩整个地中海,在4月和9月间,强劲的东北季风丝毫不能减少撒哈拉的酷暑,增加不了空气的湿度。
为了等到一滴水,要遭受6个月的干旱:10月大西洋饱含水汽的低气压开始自西向东缓缓推进,沿途狂风大作,夹着暴风雨,有时是暴风雪,干涸的河床水位急剧上涨。
但这都让地中海的冬季温暖如春,在地中海地区当冬天植物休眠时雨量充沛,而植物生长需要水分时,降雨却消失了。
由此,这种地理环境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方医学之开放性特征。
融合性特征,能够容易吸收苏美尔医学(苏美尔医学是我们所知的最古老的医学)、亚述和古巴比伦医学、波斯医学和古印度医学。
信息在大范围的交流产生创新意识,更容易接受并吸收不同地区、不同王朝的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创造的医学成就,促进整个古希腊医学的产生和繁荣,这是古希腊医学迅猛发展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