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差别
浅谈中西药区别

浅谈中、西药区别因为工作原因,有机会与中、西医临床专家接触,因此对中、西医区别,及中、西药各自优势,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西医、西药西医,就是指西方国家的医学.在现代社会里发展的西医学,该学科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我理解其为:对抗医学,是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论,对身体异常指标进行纠正的过程.西药则指指现代医学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西药基本分类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成分明确,对人体作用机制清晰.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比较精确.西药的研发思路,是通过对病症某个关键指标的进行分析,用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等试验方法,客观评价一个药物对该指标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应用到临床中进行相关治疗.例如:西医治疗,某病人出现腰背酸痛的症状,首先是进行相关检查,诊断是否为骨密度降低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如果确诊,对症给予能够调节骨代谢的相关药物,以升高骨密度.进行几个疗程治疗后复查骨密度指标,如果能够达到正常指标值,则可以判断为该病症已经治愈.后期再进行药物维持治疗,以保持骨密度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西药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的治疗都是类似的思路.西药优点:1、药物作用机理清晰,对疗效指标改善作用确切.西药存在某些不足:1、针对于某项指标的改善,不能完全评价对身体整体机能作用.2、药物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为了排除安慰剂等干扰因素,严格规定了病例的入组要求,及合并药品的范围.该试验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治疗中复杂状况.3、对于多病症的复杂、慢性病情,多种药物长期联合应用的情况下,虽然对单个指标有改善作用,但可能会导致新的药源性疾病,加重病情.二、中医、中药中药材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两个特点,一是,二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目的是协助恢复人体的平衡,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因此中医的治疗重点是人体整体状况.类似于一棵植物叶子蔫啦,中医关注的重点是解决根出现的问题,认为只有根治好了,自然叶子也就好啦.如果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解释,中医重点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脏器功能及整体机能,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还是以病人腰背酸痛为例,中医大夫首先会四诊合参,判断证候,辨证施治,如果诊断为肝肾亏虚,则采用对应补益肝肾的药物进行治疗,待肝肾机能调节正常后,自然可以起到改善腰背酸痛症状的作用.而在中医治疗期间,骨密度等仪器检测指标只被作为参考.还有一些中、西医明显区别的例子:例1:某些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根据西医理论完全无法解释,同种物质不能对人体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如果根据中医理论则完全符合,该药物通过改善人体免疫、脏器功能,把过高过低的状态都向身体机能平衡的方向调节,自然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例2,中医大夫普遍比西医更加强调,病人需饮食清淡均衡,生活作息规律、调节心态等等.不是因为中医比西医有耐心,而是以上要求符合中医养生的理论,能够改善身体的免疫力及整体机能,因此被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医按照辨证施治的要求,针对个体进行治疗,多采用中药饮片配伍,煎制汤药服用的方法,以下简称为“汤药”.“汤药”的优点:1、符合辨证施治原则,不断调整处方,更符合个体差异情况,更有针对性.2、适合于复杂病的调理,通过机能改善,能够改善病人症状,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3、汤药的剂量普遍大于中成药,起效时间更快.“汤药”的缺点:1、中医因辨证施治等要求,使其传承学习的难度加大.因此中医比西医更依仗于大夫的个人能力.好中医非常稀缺.2、汤药应用中,对疗效评价多依靠于病人的自我主观感受.无法排除安慰剂效应,以及个体差异情况.降低了中药疗效的客观性.3、汤药服用量大,口感差,部分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服用.4、汤药使用剂量大,加上大家普遍缺乏相应安全性意思,导致部分出现肝肾损伤的事件.强调:汤药长期服用中,朋友们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每三个月至少要检测一次肝肾功能,如果处方含有何首乌、马兜铃、、厚朴、粉防已、细辛等可能引发肝肾毒性的药物,至少每月检测一次肝肾功能.三、中成药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的精华.具有疗效确切、适应面广、服用方便等特点.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个年销售额上亿的中成药品种,也从侧面证明了中成药的疗效及应用.再以病人腰背酸痛为例,如果被诊断为肝肾亏虚,可以选用具有补益肝肾、健骨作用的中成药,通过机体功能的改善,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慢性疾病治疗中,中成药更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更利于长期服用.中成药优点:1、符合中医理论,通过调节免疫及机体功能改善症状.对于病人主观症状方面改善明显.适合于老年性、复杂性疾病防治.2、相对于汤药,服用更加方便,易于接受.更适合于慢性病的预防治疗.3、因为适应面较广,可以开展大样本、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能够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客观严谨的验证.因此安全性较好.中成药的缺点:1、不能进行辨证施治.2、中成药因为基于中医理论,还是着重于整体机能调节,该类指标的客观评价体系,目前还不完善.相对西药而言,中成药临床疗效指标还在摸索建立过程中.3、大部分中成药对于客观疗效指标改善方面,不及西药明确.综上所述,我的观点:1、中医、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不可能出现中西医结合这样的兼容状态.2、中药汤药因辨证施治的原因,无法与西药、中成药进行疗效对比.长期服用要高度关注安全性问题.3、中成药与西药进行疗效对比时,因理论基础不同,西药着重于客观指标的改善,中药着重于机能调节,目前很难采用同种指标比较,因此无法将中药与西药相互替代.4、中成药与西药的联用,目前具有一定临床可行性,两者在临床治疗中互为补充.但是验证中成药与西药是否具有协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5、对于药企而言,如果已有某领域领先的中药品种,建议研发同领域的西药品种.因为中药与西药不能相互替代,不会影响公司现有品种的销售,还可利用现有销售渠道,节省推广成本.6、药企对中成药进行上市后研究时,建议将中、西药联合应用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西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病理学,侧重于病理诊断和药物治疗。
本文将从医疗理念、诊疗方法、药物运用、历史渊源等方面探讨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一、医疗理念中医和西医在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因”和“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寻找疾病的根源,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阴阳平衡,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病理学,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寻找导致疾病的具体原因,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直接干预病变,强调对症治疗。
二、诊疗方法中医和西医在诊疗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多以药物为主,强调防病于未然,也包括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
而西医则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科学方法来明确疾病的诊断,药物疗法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
西医强调对症治疗,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容易出现药物依赖和副作用。
三、药物运用中医和西医对于药物的运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药多以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重视“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注重药食结合,强调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理作用。
而西药多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注重病因病理学,对症下药。
西药常常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容易出现耐药性和药物依赖等问题。
四、历史渊源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受到道家、儒家、农家等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强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注重德医结合,强调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
西医则源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理性、实证,重视解剖学、生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发展出现代医学体系。
西医强调科学性和专业性,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总结来看,中西医药文化虽然在医疗理念、诊疗方法、药物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各自具有优势和特色。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
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和经络等观念,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所引发的,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运行。
相比之下,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解剖、生理和病理等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强调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损害。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其次,中西医的诊疗方法不同。
中医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和听诊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进而进行治疗。
而西医则依靠现代科学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试验等来进行诊断。
西医注重使用仪器和设备来辅助诊断,例如X光、CT扫描和MRI等。
此外,中西医的治疗理念也存在差异。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体质、强壮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着重于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的病理损害,着重于对疾病本身进行干预。
西医更强调病因的解除和症状的消除。
最后,中西医还存在文化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的文化背景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相反,西医更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强调疾病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基础。
西方医学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种医疗体系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能够相互借鉴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综合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和特点,确保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是指中医学与西医学这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
虽然都是为了
治疗疾病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存在,但是中西医在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接下来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详细
探讨中西医的区别。
首先,在理论方面,中医重视“阴阳五行”观念,认为人体的生理活
动与宇宙自然规律相统一,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阴阳平衡状态。
而
西医则更加倾向于“基于现象”的思维,强调病因的病理生理学说和解
剖生理学知识。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病因病机的调查研究,而西
医则更注重病变的解剖形态,强调对病因的直接干预。
其次,在诊断方法方面,中医主张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
等四诊法来诊断疾病。
而西医则更注重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
检查,以科学、准确的方法判断疾病的诊断情况。
中医的诊断方法更
具有主观性和综合性,而西医更注重客观化和精确化。
再者,在治疗手段方面,中医强调借助草药、针灸、拔罐、推拿等
方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而西医主要采用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来直接干预疾病,以解决病因和
病情。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西医治疗更注重病因症状的精准消除。
综上所述,中西医在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
的区别。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借助中药、针灸等传统疗法
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而西医更注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实验
室检查、药物治疗等方法直接干预疾病的发展。
各有千秋,都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中西医的区别》PPT课件

整理课件ppt
4
中西医的区别
中医、西医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思维模式、归纳、诊断、 治疗疾病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的不同
整理课件ppt
5
中西医的区别
主要区别一:
中医、西医的思维模式不同,中医常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又说“上医医心、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可见中医的思维高度在于对 疾病的预防,以及全身心的调理。
——中西医的区别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李宏伟
整理课件ppt
1
中西医的区别
什么是中医? 中医是指中国的医学
什么是西医呢? 西医是指西方的医学
整理课件ppt
2
中西医的区别
从本质上来说中医、西医都有着各自领域、传统文化的底蕴 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理课件ppt
3
中西医的区别
18
中Hale Waihona Puke 医的区别主要区别四: 中医、西医治疗疾病的 方法不同,中医治病的 主要方法包括内治和外 治 内治就是指内服中药
整理课件ppt
19
中西医的区别
外治包括推拿、按摩、牵引、理疗、熏蒸、敷贴、针灸等;
整理课件ppt
20
中西医的区别
中医最具特点的治疗方法是中药、经络和穴位三种 。
整理课件ppt
西医在治疗、处理正在发生的器官、组织等局部病变,严重 的、全身性、急性病变、需要立即抢救的疾病方面有优势。
整理课件ppt
9
中西医的区别
主要区别二: 中医、西医在归纳疾病的本质上有区别,中医倾向
于看待疾病的整体,即“整体观念”。
整理课件ppt
10
中西医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治疗方案也有不同。
中医是以我国特有的阴阳学说为基础,从整体上讲求阴阳平衡,治疗方案首先讲求调理阴阳,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治本”。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和要素。
治疗方案讲求治本为主,标本兼治;西医是以解剖学和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非常客观和直观地把人体和病因分析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西医针对性地治疗,不等于是片面的和微观的,这是人们对中医和西医的误解。
中医不等于不讲求局面,西医不等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药品主要来源不同。
我说的是主要来源,其实西药也有不少是天然药的提取物,如最初的黄连素。
3、由于理论体系不同,同样的疾病,经中医诊断后,很难用西药去治疗,而经西医诊断后,也很难用中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正是使两者尽可能地融通。
现在三甲医院很难做到中西医结合,甚至根本都不存在这种结合,洋博士是不屑于中医中药的。
而一些县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开展的很好,在乡医院甚至中医大夫也用抗菌素,西医大夫也开中成药。
首先,要注意有以下几种禁忌:1. 忌临睡前吃东西:如果临睡前吃东西,肠胃等又要忙碌起来,这样加重了它们的负担,身体其它部分也无法得到良好休息,不但影响入睡,还有损于健康。
2. 忌睡前用脑过度:临睡前则做些较轻松的事,使脑子放松,这样便容易入睡。
否则,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即使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时间长了,还容易失眠。
3. 忌睡前情绪激动:人的喜怒哀乐都容易引起神经中枢的兴奋或紊乱,使人难以入睡,甚至造成失眠。
4. 忌睡前说话:因为说话容易使大脑兴奋,思想活跃,从而影响睡眠。
5. 忌睡前饮浓茶、喝咖啡:浓茶、咖啡属刺激性饮料,含有能使人精神处于亢奋状态的咖啡因等物质。
睡前喝了易造成入睡困难。
6.忌久卧不起: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睡眠太多会出现头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
7.忌当风而睡:房间要保持空气流通,但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时间长了,冷空气就会从毛细管侵入,引起感冒风寒等疾病。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差异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差异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医学传统、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西医在疾病认识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1.理论基础:中医:中医基于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等概念。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体内失衡引起的,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身体的平衡。
西医:西医基于现代医学科学,强调生理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等理论。
西医通过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2.诊断方法:中医:中医诊断通常依赖于望、闻、问、切四诊法,包括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症状、询问患者病史和进行脉诊等。
西医:西医侧重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和CT扫描。
西医诊断更依赖于客观的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数据。
3.病因观念:中医:中医通常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等)和内因因素(情绪、饮食、不良习惯等),并认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导致疾病。
西医:西医更倾向于生物医学模型,强调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如感染、遗传、细胞异常等。
疾病的起因通常在于生物学机制的紊乱。
4.治疗方法:中医:中医治疗常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非药物疗法,旨在调整体内的能量和平衡。
治疗通常是个体化的,依赖于病人的体质。
西医:西医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物理疗法等,以根据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来治疗病症。
治疗方法通常较为标准化。
5.预防观念:中医:中医强调养生和预防,倡导保持身体的平衡,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
西医:西医也注重预防,但更强调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生活习惯的控制,以降低患疾病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学往往采用综合的医疗方法,包括中西医结合,以综合利用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势,以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护理。
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差异和相互补充为病患提供了更多治疗中医和西医在哲学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文化差异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哲学基础上,中医注重生命力和自然平衡,而西医则更加关注病因和病理学。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的区别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治疗方法,它们在发展历史、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应用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论述。
首先,中西医的发展历史不同。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和医疗实践,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中医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治疗手段。
而西医则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经历了长期发展和传承,在18世纪才逐渐形成了现代西医体系,以解剖、生理、病理学等为基础,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其次,中西医的诊断方法有所不同。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等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病情。
而西医则注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X线、CT等,以明确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再次,中西医的治疗原则不同。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阴阳五行,通过调节和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中的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多用于调理人体内部的功能和气血的流通。
而西医则主要使用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手段,通过直接干预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西医的药物应用也有所不同。
中医主要使用中药,包括草本植物、动植物组成的方剂,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和多途径的特点,在调节机体功能、抗炎、解毒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同时,中药的煎煮法、取药时间等也有讲究。
而西医则主要使用化学合成药物,这些药物具有单一成分、明确靶标和独特机制的特点,能够更加精确地干预疾病进程。
最后,中西医的治疗效果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以温和而稳定的方式调整人体的内环境,对于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具有一定疗效,但对于急性病和外科疾病效果较差。
而西医则在急性病和外科疾病的处理上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上能够取得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在发展历史、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应用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
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
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
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
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
【中西医的差别】中医是临床医学,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
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它的理论体系都不会改变,可变的是不断进步和完善。
西医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每一味药都是一个复方,很多药品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成份,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然而有毒药品能治病以成为中医的共识,近几年利用剧毒药品砒霜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收到明显的效果,并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引进。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实事求是评价中医,正确认识中医。
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中医本质中最精粹的东西。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由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的医学进步。
中医是在她哪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只是认识疾病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已。
中医是临床医学,难道西医就不是根于临床的?西医用所谓的毒药,难道中医所用的中药就没有毒,砒霜中医也用,这难道是中医的区别?中医发展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技术获得纯单体化合药物,如果能的话,她也必然会利用纯单体化合物。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她认识的疾病观点与西医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配伍用药”观点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处方用药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西医所用的化学药,只要你专心去用,你大可用中医的理论去运用它,如何配伍运用到临床中,现代医学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也可用中医整体观去整合,自可对人体更有具体的整体、全面去认识。
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比如中医里经络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表述,藏器是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所涉及的器官的功能的表述,腑器是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的功能的表述等等,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
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
中医是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一定要继承发扬;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
殊归同途,都可以治疗疾病,但互有不足,相互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良药苦口(从医学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思想差异与处事为人观)一直没有太刻薄的说点什么,但是暴病总是要下猛药,而后缓和调之,方能痊愈。
于是倒想刻薄一回,给那些“奴性心态”的人一济苦口良药,使其知其根本。
前次提到,道家文化按照“南师”的观点就是一堂药店,无病可以漠不关心,有病必须进来。
那就从医药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
中医与西医的差别很大,其根本就是不同思维不同体系的两种医道。
拥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西医真正的研究对象是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西医只有找到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才能诊断是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确定不了病理因子或病理产物,西医往往就变得束手无策。
非典初期,西医因为没有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而盲目用药,导致病人出现许多后遗症,便可见其弊道。
一旦西医确定了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它的治疗目标就始终盯住了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较少再去考虑到人体本身。
从本质上看,西医的治疗目标就是把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消灭或切除,一旦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去除了,就认为病治好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么多的西医疗法和西药都有副作用,因为它研究时第一考虑的不是人本身,而是要消灭致病因子或去除病理产物,甚至对人体有所损害也在所不惜;其次才会考虑尽量减少这种损害,却不象中医在治疗时始终要同时兼顾人体的邪正关系。
所以西医的研究对象是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
从哲学观点看,它研究的是“静止的物质”。
中医的思想体系与其差别甚大,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最基本的观念之一。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而“证”或“证候”作为人体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是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最需要把握的对象。
证候是病人表现出来和医生从病人身上得到的关于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及其变化。
中医研究的证候中,一方面含有病人当时的病理状态,另一方面则更强调证候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以哲学的观点,它强调的是“物质的运动状态”。
这些说的可能有些玄妙,姑且简单化来说明开来。
中医的研究对象“人”在《皇帝内经》中已经说得很明确。
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天人合一”。
这个思想被儒生们用作了世事之中,其实可以说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文化的看待人与自然乃至这个自然界都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这点早就两千五年前就已经在一起著作中提出,而在三百年前,西方物理学观点才正式认证这个问题。
谁是祖宗,那就不言而喻了。
回到话题,中医认为治病的原因是体内阴阳失调所引起,就是在中医学的角度看来,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宇宙,当出现不和谐的时候,就会出现症状,中医把人体按照五行来划分。
中医时刻注意到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因为中医主要运用的是阴阳五行方法论。
阴阳五行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并非中医所独有,它作为古代中国人独创的处理事情的哲学思维方法,是古人发明的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
阴阳模式就如同我们幼时常常把人分成好人与坏人两类,但仅仅把人分成好、坏两类明显是不行的,所以古人又天才般将好再分好、坏,然后再分……,一直分到能比较客观公正的去评价那人为止。
这是从纵向看问题。
从横向来看,考虑事情仅考虑阴阳或好坏两方面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古人又引入了五行,用五行代表一件事情的五个方面从而来简化一件事情之间复杂关系。
当然五行思维又并不完全局限与“五”,可以是“四行”,也可以是“六行”,或“七行”等等。
换句话说,中医本身是一门带有浓厚哲学思想的自然科学,他是动态的医学,时刻根据病因的发展,变化改变其治疗方法。
例如,同样一剂药,不同的水质,水温,服用时间,剂量,药引,配药等的组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其内在变化非常重视病因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变化的方法。
中医是有一套完善的思想理论的,其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而西方医学没有理论指导,只有建立在实验与经验基础上的数据库资料。
“非典”发生时,中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指导医生用药;因为中医本身是研究人体医学的,它不管你病毒如何的变化,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体,按照一整套的理论把人体调节好,使其逐渐阴阳平衡,自然可以痊愈。
就因为如此,中医的治疗的死亡率几乎为零,到了非典中期,几乎都是在用中医的方法治疗,很大降低了死亡率,这是铁的事实。
西医就无法可施,因为冠状病毒是变种病毒,西医讲究是对病下药的,病毒改变了,西医就认为这一种新的病毒,需要重新研究其病毒,然后开发出疫苗才算解决。
当然,我一不懂医道,二也不是在贬低西医,只是想用这个问题来给那些对传统文化有着偏见心理人一剂良药,大叫中医不科学的人是否真正研究过中医,又可知《黄帝内经》有几张几节?西医进入中国才不过两百年的历史,没有中医,我们这个民族何以繁衍生存到今天?上述到一万年至七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医道的遗迹,那个时候西方文明还是一片黑暗而以。
当华佗已经使用了麻醉的方法治病救人的时候,西方还在用放血使病者失血后昏迷的方法来进行外科手术。
再说解剖学,早在两千年以前出土的文化中,就已经找到了人体骨骼的化石,从汉字的角度来谈吧!“心”这个字,怎么看就是一个象形字,假若祖先我们不通晓心得形状,何以造字?所以是要说这个问题,其一给那些“奴性心态”的人,别背负了祖宗,还不知道自己祖宗姓甚名甚。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其复杂多变的,这种复杂要求人以更全面的角度去认知事务与世界。
有人说累,那就不用活着,活着本来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觉得累,那人类社会就还是停留在原始社会,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作了人,那就不能只是为了呼吸,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
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就是文明,文明的内涵无非就是文化,连自己的文化都要抛弃,不知是否打算脱离人类社会?我知道现代的年青人习惯了西医的思维模式,看到的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久而久之,养成了直来直去的思维模式。
这是一个可悲的问题,学习西方没有学好,却也丢弃了自己的文化,最后搞得四不像。
读过许多西方管理哲学方面的书籍,总是觉得其少了一些什么,细细想来,少了魂,少了一种可以指导其应对千遍万化魂。
这个世界是动态的世界,没有什么药剂可以包治百病的,问题总是会不断地发生,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外国人有一句话:“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我看不是,他们不了解中国,智慧装在中国人的文化里,文化与智慧需要传承,只是到现在如今,我们这些子孙们把他们丢弃的太远,太远了,祖宗比我们聪明的多,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纪晓岚”的,却不知道纪晓岚确实是一个才子,可谓博览群书,却是一辈子不曾写书,只有一部“草堂笔记”传世,究其原因,他说所有的世间道理早就已经在古人的书中言尽,再言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一生就是在整理古人的书籍,编撰了《四库全书》。
并非有意贬低当地有一些年青人,尤其是那些号称时代精英的大学生,站在一个时代的严谨的角度来看,其就是一个地道的文盲!全社会都在拼命的浮躁,垃圾的媒体在一边摇旗呐喊,今天明星绯闻,明天他家漏水,认为心跳的感觉才是爱情,觉得自己想法都是对的,读到此文的诸君又有几人知道自己的祖宗来自哪里?出自何方?学习西方文化也要学习像的,许多美国人至今还在英国以及全世界寻根,英国人会以家族出自王室而骄傲的给你谈上半天,我们文化在哪里体现?在泡吧?在K歌?在低级的娱乐节目,还是在灯红酒绿的糜烂中?比比谁的房子大?谁的车更好?还是一些什么?更有甚者,竟然说不能要求所有人去知道这些东西,这种理论好似很有道理,其实是麻木透顶,数典忘祖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平,不是麻木,那是什么?这不就是鲁迅先生当天笔下的“闰土,阿Q”当代再现?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那些人,早在大约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宗几乎人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那个时刻,农耕刚刚开始,每个部落的人必须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星象来确定农耕播种收获,如果不知这些,那么一个部落的人就要面临生存的危机!话是说得重了些,也说得多了些,虽然一再的说到出世的心态,那只是面对自己的生活,我只是一棵草,没有去指责什么,也没有像有些朋友说得用我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别人如何,就算做“草”,柔和的身躯中却是也有着一中坚毅的骨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