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根本区别源于思维方式差异(详细)

合集下载

中西医的区别点

中西医的区别点

1.中西医的历史及文化背景2.中西医方法论的异同中医: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有机自然观;整体观念;恒动;司外揣内;辩证思维等西医视角:天人相分;原子论,结构论,实体论;数论;构造自然观,还原分析论;数理逻辑等3.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比较4.两种医学临床手段和预防措施比较5.医学人文比较首先明确其相同点:1.中医与西医都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与转归的科学。

(这里抨击一下前些年北大某教授说的中医是伪科学的错误论点)然而西医的理论体系较为独立;2.中医与西医的研究对象主要都是人体,当然,西医的研究对象相对广泛,比如:普通动物等。

其次,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差异造就它们之间的区别:1.起源及理论基础不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故其理论基础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辨证论治,四诊八法等等!同时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亦较大。

其发展主要取决于前人的总结! 而西医起源于西方国家,我们称之为“现代医学”,其形成及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药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中医原为中用,西医原为西用。

2.研究疾病的观念不同: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通常都是通过全身治疗来治疗某一部位的疾病!以宏观的思想来认识疾病。

故其研究疾病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治疗疾病注重经验;西医讲究微观的思想认识疾病,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治疗疾病注重微观证据。

3.诊断方法不同: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疾病;而西医通过体格检查的同时更主要借助医疗器械诊断。

故其诊断方法优于中医。

4.治疗方法不同:中医主要通过中药各种剂型或结合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而西医主要通过手术及化学药物对疾病治疗。

5.优势不同:中医的理论体系注定其优势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及功能性疾病;而西医的理论体系主要优势在于急性病、器质性疾病。

季羡林:中西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思维模式也不同,不能结合

季羡林:中西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思维模式也不同,不能结合

季羡林:中西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思维模式也不同,不能结合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一般都追溯到黄帝时代,可见其时间之久。

我不是什么哲学家,但是对许多问题往往有自己的想法。

我一向认为,世界文化可以分为东西两大体系。

东西之区分决定了它们的思维模式。

东综合而西分析。

我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综合与分析都是就其大体而言,在细微的地方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东西之分也表现在医药学上。

中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今天,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一般称之为中医。

与之相提并论者,则是以近代西方科技为基础的几乎统一了世界的现代化的医学,在中国统称为西医。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医学,比如藏医等。

我个人认为,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中西医学以及少数民族的医学都有存在的价值与能力,不能妄加评断。

几十年前,中国也曾有过否定中医的论调,那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

▲青年时代季羡林上面讲到,中医发展已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方面的外来的影响。

周秦以前的情况,渺茫难言矣。

大概是到了汉代,西方中亚一带的影响就开始显露。

带“海”字的一些东西都是洋玩意儿,“海”后来变为“洋”。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意见,中国的“岐伯”可能同印度的jivaka有关。

就以刮骨疗毒著名的华佗,也可能与印度有关;到了唐代,西方的影响更扩大了。

《外台秘要》中有许多外国(主要是印度)成分。

印度的眼科大夫,徒步转游四方,也来到了中国,并且给大诗人刘禹锡治疗眼病。

此时,波斯的医学也传入中国,结果是《海药本草》等著作的出现。

到了明朝末年,西方(欧洲)的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后来称之为西医,与中国传统医学,所谓中医,相提并论,并行不悖。

现在中国农村医疗情况,我不大清楚。

沿海地区和内陆恐怕不会是一样的。

在我的家乡是联合几个邻近乡村,组成一个诊所,医疗手段大概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这同解放前已经有天壤之别。

总而言之,目前在中国存在着两大医疗体系:一中一西。

简述中医西医差异

简述中医西医差异

简述中医西医差异作者:王一航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3期[摘要]中医和西医作为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在起源与发展、思维方式、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明确中医和西医的差异,不盲目迷信中医或西医。

[关键词]中医;西医;差异[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096-5249(2019)03-000-011.中医和西医在起源与发展上存在差异中医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通过历代华夏人民医学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完善,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组成了中医史上最耀眼的部分,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前人的归纳、总结与创造也同样丰富与完善了中医学,丰富的积累与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构成了现在的中医学。

西医,起源于古希腊,现在所说的西医指的是摒弃古代医学的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包括解剖学、细胞学、神经学等不同的部分,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进行发展,哈维、莫干尼、微尔啸、巴斯德等科学家的实验与思考使得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信息网络的发展也加速了西医的进步与发展。

2中医和西医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中医更加注重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道教、儒学等思想文化影响较大,道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思想在中医中就有所体现,而这些思想也使得中医更加注重从整体方面的思考问题,中医治病,更加注重调理,注重通过改善或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来治疗疾病,通过疏通调理等方式治疗疾病而非单方面的杀死病原体,同时中医还注重平时身体的调养和疾病的预防,“大医治未病”的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思想使得中医治病以人为一个有机整体,面对人体某些部位的病症,中医可以通过分析,在治疗人体该部位病症的同时对与该部位相关联的其他部位进行治疗,通过对人整体进行治疗而达到治疗人体某一处疾病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中医治病,治的是生病的人而非人的病。

论中西医学疾病观的差异

论中西医学疾病观的差异

论中西医学疾病观的差异导读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一个头晕耳鸣,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的患者,中西医学诊断的结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诊察之后,认为患者的疾病为“肾阴虚”。

而同样的患者,西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物理学检查、化验室检查等没有发现人体器质性的异常改变,因而诊断患者没有疾病。

其余如中医学诊断为“肝阳上亢”“心肾不交”“脾肾阳虚”的患者,西医学通过各种仪器的检查,如果没有发现人体器质性的异常,也会认为人体没有疾病。

相反,在另一种情况下,如临床上许多癌症早期的病人,许多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或病毒性肝炎隐匿期的病人等,病人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的症状和体征,但由于通过各种仪器的检查,发现了人体有器质性改变的各种证据,因此在西医学看来人体患有疾病的,而在传统中医学看来,由于没有可供临床望、闻、问、切的证候表现(无证可辨),因而也就认为人体没有疾病。

为什么相同的患者,中西医学诊断的结论会如此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医学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的,或者说,中西医学的疾病观是不同的,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状态的状态医学,而西医学则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的结构医学。

造成中西医学的疾病观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异又是由东西方各自的文化所决定的。

一般认为,东西方文化分别发源于源远流长的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

发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土地耕种为主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所需要的对天(自然)的依赖和顺应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人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是天(自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与天(自然)之间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是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主要认识,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元气论”物质观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起源于地中海地区的古希腊文明则是一种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工商业文明,工商业文明所需要的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逐渐形成了古希腊人所特有的“天人对立”的观念,认为人天(自然)对立,通过人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是古希腊人对天人关系的主要认识,而对西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子论”物质观则是在这种“天人对立”的观念基础上的产物。

浅谈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浅谈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中医是扎根于我国的传统医学,而西医则是随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才正式的进入我国的一门科学。

自从西医进入国门,两者的争端就从未停止过。

在此,我就浅谈一下中医与西医的差别。

(一) 两者对生命的认识的层面不同虽然每个人对现代化的效率的解释不太一样,以往现代化是高效率的代名词,而现在注重的是效益。

即不但要高效率,而且要低消耗。

而中医在治病时非常注重保护人体的正气,如感染性疾病,西医可称为“关门打狗”,而中医是“开门驱寇”。

西医讲究对抗治疗;而中医对待致病原,不但有“清”法,还有“汗”、“下”、“利”等法,使得邪有出路而不伤正。

又如内伤疾病,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等病,如此之多的诊断,临床上患者服用西药至少将近四、五种,多则二十种,而中医以证论病,一证统多病,从证型选药既简明也要扼要。

所以,中医,是把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宇宙的组成体来对待的,而西医则把人体当作一个机器来看,哪里有问题,就把哪里的“零件”换一下,所以两者在对生命的认识的层面上不同。

(二) 中医和西医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中医在形成初期,是吸收了“周易”,“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以《周易》,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是一以贯之。

表现为道家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尽管中国文化的内部博大精深,但都没有离此鸿沟。

就中医学自身发展而言,受道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就更大了。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岐黄之术的理论体系。

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

由于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所以,中医学在道教的影响下,以其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模式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将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转化为医学伦理,以此为基础来阐述和理解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

中西医思维差异之我见

中西医思维差异之我见
Ab s t r a c t : Tr a d i i t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we s t e n r me d i c i n e ha v e if d e r e n t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Th i s a r t i c l e ,f r o m t h e we s t e m h i s t o ic r l a c o n n o t a i t o n , t h i n k i n g me t h o d s ,t h e or y a n d p h l i o s o p h y a n d S O o n ,t he d i fe r e n t a n g l e s ,c a r r i e s o n 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 s e p a r a t e l y ,t h a t t r a d i t i o n l a Ch i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d we s t e n r me ic d i n e i n d i f e r e n t n a t u r e ,d i f e r e n t t h i n k i n g . W e s t e n r me ic d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 i s a n e x p e i r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Ch i ne s e me ic d i n e i s a s c i e n c e o f e x p e ie r nc e ; Tmd i io t n l a Ch i — n e s e me d i c i n e e mp h a s i z e s he t o v e r a l l , we s t e n r me d i c i n e f oc u s e s o n r e d u c io t n. At p r e s e n t t h e me d i c l a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he “ t c o mb i n a i t o n o f Ch i n e s e a n d

从思维方式看中西医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看中西医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看中西医的差异
肖小芹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4(10)3
【摘要】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其本质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本文从东西方人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 ,探讨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思维特点 ,并就中医学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以及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总页数】3页(P2-4)
【关键词】医学哲学;思维方式;中医学;西医学
【作者】肖小芹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1
【相关文献】
1.从“司外揣内”看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J], 史俊
2.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J], 孙晓凌;汪北华
3.从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 [J], 冯亚洪
4.从《骆驼祥子》英译本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J], 张亚婷
5.从中西医学的特点看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差异 [J], 杨卫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
林柳兵;苏凯奇;沈艳婷;阙任烨;李勇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8(33)11
【摘要】中医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整体观。

意象思维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在理论及临床治疗上,注重将人与自然相结合,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

疾病的诊断强调从整体出发,运用辨证的理论,着眼于正邪相争而引起机体的反应状态。

西医学起源于希腊学术,吸收了古希腊文化中的原子论、元素论等理论知识。

抽象思维是西医学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注重生物学内容、形态、结构和局部,注重实验、定量、分析,强调特异性、还原论的思想。

临床实践多通过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科学仪器,对人体的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中西医各有优势和不足,可互相学习借鉴。

【总页数】5页(P2133-2137)
【关键词】中医;西医;思维;模式
【作者】林柳兵;苏凯奇;沈艳婷;阙任烨;李勇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冠心病的中西医诊断思维差异认识的比较分析 [J], 黄正新;王召亿;李鑫辉
2.从中西医思维差异论述中医辉格问题解决之路 [J], 高雅;王彤
3.论中西医思维差异与殊途同归 [J], 张秀荣;刘国伟;卢甜
4.基于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中西医结合发展路径探索 [J], 李乐;胡晓燕
5.中西医结合的文化科学思考——浅谈中西医的文化特质与思维差异 [J], 门九章;李霞;寇永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