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水是怎样溶解物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水是怎样溶解物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水是怎样溶解物

……………………………………………………………最新资料推荐…………………………………………………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1

……………………………………………………………最新资料推荐…………………………………………………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2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溶解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溶解》 (2008-09-07 14:20:45) 转载 标签: 教育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

小学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酒精、醋、酱油、味精、高锰酸钾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晶与水分离。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8、高锰酸钾颗粒是黑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颗粒能能不能不能 分布是否均匀否否是是 是否有沉淀出现是是否否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能能不能不能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没有溶解没有溶解溶解溶解 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练习题全套(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吸气,是含有氧气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2.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到气管,再由口腔或鼻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3.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4.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5.通过分析探讨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运动都会增加我们的呼吸次数,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是有益 的。 6. 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7.人体通过呼气和吸气这种呼吸运动,不断进行着与外界的 气体交换。 8.我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吸入氧气进人血液,呼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9.与平静状态相比,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加。 10.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这一课时进行的记录。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发现平静状态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少的,跑步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多的。 11. 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12.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13.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单位是毫升,读取测量值时,要读最大数值。 14.肺活量的大小对身体的影响。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强。如果一个人的肺活量较小,就说明他的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的能力较差,那么一旦身体需要大量耗氧时,就会出现供氧不足、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15.增加肺活量最显著的方法是多参加体育锻炼,也可以通过一些调整呼吸的方法来增加肺活量。 16.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前肺活量的数据。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 1100—2600毫升;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 900-2000毫升。 16. 身体的生长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来自食物。 17.按食物的来源分,食物分为__动物_类食物和__植物_类食物。 18.按照我们平时所吃食物的主次分类,可以把食物分为主食和副食。 19.食物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按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分,也可以按主食和副食分,还可以按生食和熟食分。

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参考教案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钥匙、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 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 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风速的 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我 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 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 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 云; 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 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3. 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学重点 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学难点 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学准备 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说一说,并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 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

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马蹄撞击地面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手指撞击门比较响(比较刺耳) 笛子声嘴巴吹,手指按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三、探索 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汽车喇叭声——很响(强),比较刺耳汽车轰鸣声——响亮、刺耳 车子刹车声——响亮、刺耳、尖锐 活动二: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狗叫声——汪汪,比较响 马蹄声——比较沉闷(低),节奏感强知了叫——响亮、刺耳、令人烦躁 活动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球——咚咚咚 活动四: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敲门声——比较响、刺耳 闹铃声——很响、比较刺耳 鼓声——很响、比较沉 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研讨:

四年级科学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任登玲 一、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溶解”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已经了解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这一课是让学生观察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溶解的过程。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它们溶解后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本课选用了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能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难点: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五、教学准备: 容器架、盛水试管、滴管、玻璃杯、小匙、筷子、胶水、洗发液、醋、碘酒、酱油、食用油、课件、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炎热的夏天你们最喜欢喝什么?(饮料)老师现在就来制作一杯饮料。老师出示果珍,把果珍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珍会怎样? 提问:果珍在水里怎么了?(溶解了)回亿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2、引出课题。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学生讨论回忆已有经验。(食盐、糖等)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1、出示胶水和洗发液,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现象。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结果。 3、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看看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在水中溶解的吧!老师做演示实验。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

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优质教案 教科版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准备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六、教法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分别是什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一杯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一杯食盐溶液)?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是否有沉淀,能否看见颗粒……)。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怎么猜出是食盐的呢?它溶解了吗?它是怎样溶解的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2课《我们的营养》教案

四年级科学 2.我们的营养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都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及主要来源;知道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准备 酒精灯、镊子、火柴、培养皿、碘、滴管、纸。 花生、瘦肉、馒头各一份。 三、教学重难点 1. 知道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都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及主要来源;知道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2. 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出示一组照片(狼吞虎咽的和皮包骨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引入营养缺乏就不健康,营养全面人体才会健康。 2.教师提问:你知道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吗? 二、猜想与假设 1. 除了大家说的这些,还有几种,看资料卡,勾画出新了解的营养成分,说说它的作用及在哪些食物中。 2. 老师总结: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都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三、动手探究 1、食物中的营养素都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出来,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我们

只能检测出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2、阅读方法。 3、学生检验,教师指导。 脂肪:将在纸上反复挤压,纸上有油渍。 淀粉:将碘滴在馒头中,会变深蓝色。(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将碘滴在面粉液中。) 蛋白质:将瘦肉在酒精灯上燃烧,闻闻有没有烧焦头发的气味。 (指导学生使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闻闻头发烧焦的气味。) 四、合作交流(集体研讨)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用刚才学习的三种方法分别来检验这几种食物。出示4种食物:五花肉、面粉、蛋糕、蛋白。 2、实验中注意什么?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总结:看着这张表格,从营养角度出发,你会挑选哪种食物作为你的午饭呢?为什么?如果让你天天吃这一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五、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同样一日三餐,有的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溶解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上课讲义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 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 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 .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 .发给每一 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 .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 分钟内) 4 .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 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 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 .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呼吸器官图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引导:我们无论是走路、玩耍,还是学习、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那么我们的身体又是怎样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2、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我们的呼吸。 3、板书课题:1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教师引导: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那么,我们的呼吸是怎样进行的呢? 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 呼吸器官主要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活动二:感受呼吸的过程 1、什么是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吸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做吸气的动作,感受一下吸气的过程,反复进行三次。

指生说一说吸吸气时的感受。 教师引导: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就会进入我们的肺。 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自己的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然后感受胸的变化。再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吸一口气,感受腹部的变化,然后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出示资料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学生再次做吸气的动作,感受吸气的过程和人体身体的变化。 3、呼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深深的呼一口气,然后初步说一说呼气的感受。 感受呼气的过程 指导学生把手放在肋骨上,然后深深的呼一口气,感受胸的变化,再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呼出一口气,感受一下腹部的变化。 出示资料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学生再次做呼气的动作,进一步感受呼气的过程,感受呼气时人体的变化。活动三:了解氧气的作用 出示资料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讲解:人体在呼吸时,一般是吸进氧气,供我们人体需要,然后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又产生氧气,为我们人体提供呼吸,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神奇的自然界。 活动四:模拟人体的呼吸 出示课本22页的下面模拟人体的呼吸装置。 了解呼吸装置,认识呼吸装置的组成以及模拟的人体呼吸器官。 动手操作,进一步了解整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了解吸气、呼气的过程中人体各呼吸器官的工作情况。 三、研讨 1、教师引导:学习到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呼吸的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执教者:白云区广园小学黄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同时,设计实验中,要想把看不到的现象,变成看得到的现象,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的物体。 四、教学准备: 课件、钢尺、音叉、黄豆、橡皮筋、装水的水槽、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提出研究的问题。 1、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首熟悉的歌《幸福拍手歌》,好不好?我们一边唱,一边根据歌词做动作,来,我们唱起来! (视频展示) 师:同学们刚才在唱歌的时候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啊?(生:拍手的声音,跺脚的声音,歌声.......) 师:那你们能不能让我们的书、文具盒、桌椅也发出声音呢? 老师有个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但发出声音的方法要多样,孩子们,试试吧。开始! 生:演示。 2、师总结,引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成功的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那么关于声音,大家还想了解什么呢?

生:声音是怎么控制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师:今天,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现象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初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猜想 请大家大胆猜测,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生回答。。。。。。(预计:敲击、碰撞、摩擦、摇晃等)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那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真的找到了吗?还要做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三)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获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1、设计实验方案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有鼓和鼓锤、钢尺、橡皮筋,就用这些器材,怎样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请你们利用一分钟独立思考:怎样让鼓面、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 交流你的方法: 总结孩子们的方法:敲击鼓面,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都能让鼓面、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又有什么方法对他们,而它们又没有声音? 质疑:同样对物体用力了,为什么有时有声音,有时没有声音呢? 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 2、实验 A (1)师出示实验报告单。 师:提出实验的要求:(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①操作员动手操作,组员们认真观察,记录员填写实验记录单。 ②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汇报准备。 ③注意安全。 师: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任务了吗?开始实验吧!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课

2.我们的营养 1.我们了解的营养成分。 (1)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材料,、是人体的能源,具有促进人体发育、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 (2)把芝麻放在纸上挤压,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芝麻中含有。 (3)小麦、土豆、米饭中含有大量的。它们遇碘酒变成蓝色,这是特有的性质。 (4)不同的食物所含的是不同的,没有哪一种食物包含全部 的。为了保证,我们的饮食必须做到。 3.当好小法官: (1)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C。() (2)用烧烤法检验食物中蛋白质的存在时,最好把教室的窗户打开,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 (3)补钙是老年人的事,少年儿童就不用补钙了。() (4)检验食物中淀粉的存在时,取用碘酒的器材叫滴管。() (5)密封包装的食品即使过了保质期,只要时间不长,仍可以吃。()4.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提取面粉中的蛋白质。 我的实验步骤:

我的发现: 5.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搭配饮食才能使营养更全面? 2.我们的营养 参考答案 1.

2.(1)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蛋白质淀粉维生素 (2)脂肪 (3)淀粉淀粉 (4)营养成分营养元素营养平衡结构合理 3.当好小法官: (1)√(2)√(3)×(4)√(5)× 4.略。 5.简单点说早上营养丰富,中午吃饱足以,晚上尽量少吃。五谷杂粮是平常,大进大补偶调养。 五谷为养:大米、小米、白面、黄米、豆类。 五畜为辅:羊肉、牛肉、猪肉、狗肉、鸡肉。 再加上水果蔬菜配合,基本上就是人的机体所需要的营养了。 营养均衡,不挑食,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复习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有( )()()三种。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和( )三部分,( )的温度最高。3.食盐能够( )在水中,也能从水中( )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蒸发,最后析出盐的()。4.水除了能溶解()和()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等气体。5.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 6.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是溶解在水里的()。 7.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中的肥皂溶解的快。 8.()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9.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的过程。 10.()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1.()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可乐”里面含有大量的()。 A.氧气B.氯气C.二氧化碳 2.不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 A、味精 B、砂糖 C、淀粉 3.高锰酸钾()。

A、能够溶解在水里 B、不能够溶解在水里 C、只能溶解在热水里4.酒精灯熄火应该() A、用嘴吹灭火 B、用灯帽盖火c、用扇子扇灭5.用()的方法可以使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A.蒸发B.过滤C.沉淀 6.下列哪种方法在嘴里溶解方糖最快?() A.含在嘴里不动B.用舌翻动搅拌C.把糖块咬碎D.咬碎并搅拌7.一小匙食盐溶解在一杯水中,杯里的物质叫做()。 A、液体 B、液体混合物 C、溶液 8.下面哪一种物体不会溶解于水()。 A.巧克力B.食用油C.奶糖 9.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 A、食盐 B、细沙 C、面粉 10.在水里滴几滴油,油会()。 A.浮在水面,不能在水中溶解B.沉在水底,不能在水中溶解 C.在水中溶解了 11.水中的动物和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进行呼吸的。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 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一杯水不可以无限制的溶解盐,到一定程度,盐就不溶解了。……()2.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教科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

教科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章天气 第一课 教学内容: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间: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间: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第二课 教学内容: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 元知识点总结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第二单元溶解 一、填空题。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 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2.过滤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烧杯,漏斗, 滤纸,铁架台。 3.过滤实验中,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让漏斗颈的底部紧贴烧杯的内壁。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1.为了清晰的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2.高锰酸钾紫红色,呈颗粒状。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1.溶解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变成的颗粒 大小看不见,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某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能够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 2.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3.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比如高锰酸钾、食盐、酒精等,但也有许多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比如石头、面粉、油等。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3.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4.拉注射器活塞,压力减小,气体析出;推注射器活塞,压力增大,气体溶解。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 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6.水能溶解一些固体、液体、气体。 5. 溶解的快与慢 1.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 2.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切碎。 3.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是:液体是否被搅拌、水的温度、物质颗粒大小。 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一杯水不断加进食盐,直到再也不能溶解为止,这种食盐溶液,叫做食盐的饱和溶液。 2.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100毫升水能溶解 36克食盐。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4.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3.实验时,我们可以用量筒量水,用天平称盐。实验 完,应把盐水收集起来,做下一个实验。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溶解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溶解》归纳整理 《溶解》单元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在我们的课堂的实验中,哪些东西被溶解了?哪些没有被溶解了? 食盐、小苏打被溶解了,沙子与面粉没有被溶解。 如何说明食盐被水溶解了? 是食盐沉到杯子底部吗? 还是杯子里的水升高了吗?

或者是滤纸上留下了食盐吗? 在水中看不到食盐了,可以说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为什么说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滤纸上能看到沙子,在杯子里的沙子会沉到水底,杯子里的水变浑浊了。 为什么说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水会变白色,面粉沉到了杯子底部,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 总结: 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的则不能。 以上被溶解的物质都不能凭肉眼直接在水中观察到,而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直接观察到。 也就是说,溶解的物质不能被过滤出来,而不能溶解的物质能被过滤出来。 在过滤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操作要求? 1、一贴二低三靠 2、滤纸放入漏斗时,可将三层纸的一面朝风吹草动漏斗颈的长端,避免玻璃棒抵着的时候漏斗移动。 3、如果滤纸和漏斗内壁之间有气泡,会使过滤速度减慢。 4、滤纸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实验效果。如果滤纸太大,可以在折叠好后将多余部分剪去。如果滤纸过小,会使过滤操作变得很困难,速度也很慢,因此要及时换成大小适合的.滤纸。

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单元教案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