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亿万年来海陆的变迁过程;2.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带来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等方面;3.帮助学生激发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的方式可以包括上网搜索、采集数据和实地考察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类比探究学习的方法;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归纳地球表面变化规律并能够判断其所带来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阶段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海陆变迁的资料,能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述以及变迁规律。

输出结果可以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并在班内展示。

2. 小组探究阶段将学生分成小组,标注好班级周边地图中的河流、山脉、水库等地貌,并让学生寻找相关信息,了解这些地貌形成的过程,以此类比亿万年来地球地貌变迁的过程。

3. 合作学习阶段在小组内让学生观察彼此小组补充的信息,然后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地貌变化规律、遗址文化等信息,让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4. 讨论分享阶段在合作学习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班级范围的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述说海陆变迁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防范措施1.在进行这个教学活动之前,要指导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免出现学生偏离教学重点,或是使用不当。

2.最好在实地考察或寻找信息资料时加强安全加强措施。

建议学生小组组成时有一名教师或家长负责管理。

3.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注意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质和认知水平。

五、评价方法1.以探究报告的方式,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2.书写沙龙的方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共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对学生提交的探究作品进行评估。

六、教师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前期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阶段提出了很多有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及资料。

在合作学习阶段中,小组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在讨论分享阶段中,同学们具有很强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也能够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寻找细节和关系的方法。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呢?从而引出海陆变迁的话题。

2. 讲授新课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如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荷兰的围海造陆等,让学生加深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

大陆漂移学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地球上的陆地在远古时代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逐渐分离漂移。

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出一些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如大陆轮廓的吻合性等。

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展示六大板块分布图,介绍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分析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并举例说明它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等。

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讲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著名山系多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2.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能够初步认识海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教学生认识海陆资源分布与利用;•能够初步表述相关海洋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1 什么是海陆比例?1.2 海陆比例的历史变迁第二课时2.1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与过程2.2 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四、教学策略1.项目式教学教师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课堂展示,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并解决问题。

2.情境式教学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海洋进行想象,能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3.案例式教学通过海洋活动痕迹和历史文化案例,增加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海洋知识。

五、教学手段和教具1.多媒体教学法,导入视频、图片等情境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2.本课教学将用到地球仪、碟式图、海陆比例图等教具。

六、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言,活跃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学习知识,并通过互动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2.班级小组活动,课上分为小组讨论展示,教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进行小组内部评估。

七、教学反思本次地理课教学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基本需求,通过项目、情境和案例教学法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任务。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海陆变迁》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理解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 培养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3. 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PPT、海陆变迁实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海陆分布,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是永远不变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2. 知识讲解(1)海陆变迁的概念: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讲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解释板块运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成因。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海陆变迁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变迁的概念2.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板块边界4. 海陆变迁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

2. 答案:(1)海陆变迁: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

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

(2)实例分析:① 案例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成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第1节“海陆变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的证据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识别海陆变迁的证据。

3. 使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证据。

难点:如何通过地图识别海陆变迁的证据,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海陆分布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2. 新课导入: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沿海地区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海陆变迁的证据。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通过地图识别海陆变迁的证据,并进行随堂练习。

6.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2. 海陆变迁的证据3. 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地图,分析我国某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证据。

2. 答案:根据地图,描述该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课堂互动的展开5. 作业设计及答案的详尽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
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
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

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

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