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1)

合集下载

壮族稻作农业史

壮族稻作农业史

壮族稻作农业史一、壮族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壮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其中广西是壮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在壮族人的生产生活中,稻作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稻作农业起源稻作农业是指以水稻为主要种植品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

而壮族稻作农业则更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2. 稻作农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人逐渐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唐代时期,广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广西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产区之一。

二、壮族稻作农业技术与特点1. 稻作栽培技术(1)水田建设:壮族人利用山地水源,修建了大量的水田。

他们采用了“梯田”、“坎田”等方式,将山地分成一层层的平台,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梯田文化”。

(2)育秧:壮族人采用的育秧方法是“泥揉法”。

即将稻谷放入泥浆中,揉捏后再晒干。

这种方法可以使稻谷迅速发芽,并且可以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3)灌溉:由于广西气候多雨,壮族人并不需要大量灌溉。

但是在旱季时,他们会利用山上的水源进行灌溉。

(4)收割:壮族人采取手工收割的方式,使用镰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收割。

2. 稻作农业特点(1)多样性:壮族人种植的水稻品种非常多样化。

据统计,在广西境内就有近千个不同品种的水稻。

(2)生态友好:壮族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非常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

他们通常采用有机肥料和天然农药,并且在耕作过程中不会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

(3)文化传承:壮族人将稻作农业视为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其传承下来。

在壮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水稻也是非常重要的食品和文化象征。

三、壮族稻作农业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 经济影响壮族稻作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稻是广西乃至中国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024秋新版七年级上册6-10课历史过关清单及知识点总结

 2024秋新版七年级上册6-10课历史过关清单及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知识点1.概述(1)世界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分布特点:①分布广泛②数量众多2.古人类代表(1)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

(2)蓝田人: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

(3)郧县人: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

元谋人、蓝田人和郧县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和使用工具(进一步锻炼了人类的双手和大脑)3.北京人(代表性的直立人)(1)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2)发现时间:1921年(3)发现第一个头盖骨学者:裴文中(4)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5)头部特征: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6)肢体特征: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7)生产生活状况:①生活环境:生活区域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美,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

②生产工具:a.材料:石块、兽骨和鹿角;b.技术: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c.用途: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③社会组织: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④用火:a.证明:遗址中有灰烬,烧石和烧骨;b.用途:烧食物,防寒,照明,驱兽;c.意义: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8)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9)意义: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山顶洞人(代表性的晚期智人)(1)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2)特征: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3)发现: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4)生产生活状况:①工具技术: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生活概况:知道人工取水,靠采集、狩猎为主,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③社会活动:他们的社会活动相当大,与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④生活观念:爱美意识强,有埋葬死者的行为⑤社会组织: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共同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

2023年浙江省高考1月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浙江省高考1月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2.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 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 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 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 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

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 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B. 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 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 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4. 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

一定以后,不得更貌。

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

”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 黄籍登记B. 白籍土断C. 貌阅之法D. 诸色户计5. 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 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 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 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 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6. 1896年,盛宣怀上奏:“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优质课件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优质课件

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
新课标新教材·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2版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 的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2012版)。
CONTENTS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福画指绘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事 刀耕火种的农业活动场景。农业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 始了定居生活。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 源和发展的?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 些对人类文明有更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导言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 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 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 河流战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 稻、粟、黍,并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 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 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 理解其意义。 2.了解稻作农业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的基 本状况。 3.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 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十年真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十年真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十年真题含答案2023年1.(2023年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3年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

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

【初中历史+】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初中历史+】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四、大汶口文化 1.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_黄__河__下__游__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2.距今时间:约_5_9_0_0_-_4_4_0_0_年。 3.手工业: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_陶__器__。 4.特征: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_贫__富__分__化__。
【易错易混】 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代表有北京人、山顶洞 人等;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代表有河姆渡人、 半坡人等。 2.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但不是最早的水稻栽培遗存。
答:判断:同意。说明:河姆渡人使用磨制工具,北京人使用打制工具。河姆渡 人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思考 饲养家畜,原始农业发展;北京人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河姆渡人会挖掘水井, 认识 北京人不会。河姆渡人会制作简单的陶器、玉器和乐器。所以,我认为:河姆 渡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比北京人进步。(任选其中三点即可) (4)通过学习和仿绘活动,你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国家人文历史》 根据材料,归纳原始农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史料实证]下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C )
文化遗址
生产生活状况
湖南玉蟾岩遗址
人工栽培稻种
浙江上山遗址 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
【重点图片】
河姆渡人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磨制工具,处于新石器时代。 【思维构建】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源自同。学习方法技巧指导
示例
歌谣记忆法:将繁杂、枯 编写历史歌谣,首先要概括历史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水稻、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2.学生能够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和区域特征,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认识到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的趋势。

3.学生能够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初步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稻作农业的繁荣。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教学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讲述: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那么,北京人在采集、狩猎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引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农业逐渐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那么,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明确: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包括哪些方面?明确: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3.教师讲述:我国先民在距今约 2 万年前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距今约 1 万年前,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粟(小米)、黍(黄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种植稻。

4.教师提问: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5.教师讲述: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为了适应定居生活,人们还发明了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

6.教师提问: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什么区别?明确:打制石器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更加精细,功能也更加多样化。

7.教师讲述: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
谜语一
水里生来水里长,
小时绿来老时黄,
去掉外壳黄金甲,
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
谜语二
白如玉,
穿黄袍,
只有一点大,
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
学生:水稻。

教师:水稻颗粒饱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农作物,我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那么水稻最早是在哪里种植的?由哪一原始居民普遍种植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步入原始的农耕时代,去体味远古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吧。

新课探究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史料研读】
材料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

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值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问题探究】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答案提示: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世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

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稻作农业大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是稻作农业的成熟时期。

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才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显示出史前稻作农业的辉煌成就,并最终从史前走向了文明。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稻作农业是对栽培稻的耕种。

现代植物学、遗传学、农学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经人工培育驯化以后,改变其遗传性状而来的。

普通野生稻是一种多年生的可食用植物,栽培稻则是一种一年生的粮食作物。

要把普通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其中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尤其是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生产力水平还十分原始的情况下,这个过程更要漫长。

那么,我们的远古祖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如何把野生稻培育驯化成栽培稻的呢?1994年中美联合考古发掘了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两个遗址以及大约同一时期湖南省的考古学家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掘,都为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线索。

仙人洞是一个洞穴遗址,其附近的吊桶环是一个临时营地兼作猎物屠宰场的自然岩棚。

在这两地的发掘发现了三个时期的堆积(1)。

旧石器时代晚期只见于吊桶环下层(即j~o层),碳14测年未校正数据约在公元前1.8万年以后。

中石器时代(或归属旧石器晚期之末)包括吊桶环中层(即f~1层)和仙人洞下层。

以上两个时期主要出土打制石器,未见磨制石器,也无陶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包括吊桶环上层(即b~e层)和仙人洞上层,碳14测年约公元前1.4万~前9000年(未校正),最大的变化是新出现少量的磨制石器或局部磨制石器,特别是新出现了较多陶器。

其显著的特点是栽培稻、磨制石器和陶器共存。

同时还提取了两地三个时期的野生稻植硅石,结合花粉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仙人洞和吊桶环先民从采集野生稻到学会人工栽培水稻的漫长变化过程。

在中石器时代的吊桶环中层内g层,骤然出现有大量野生稻植硅石。

仙人洞下层也发现有野生稻植硅石。

说明这时人们大量采集野生稻成为其食物来源的主要部分。

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仙人洞上层出土有近似栽培稻的植硅石。

特别是吊桶环上层内自下而上各小层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的比例变化更能说明问题,由下部e、d层稻属植硅石野生稻、栽培稻大约各占一半,至中部c层的栽培稻植硅石比野生稻的多得多,上部b层出土大量稻属植硅石可能都属栽培稻(2)。

由吊桶环逐层的稻属植硅石分析显示,在中石器时代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从零星到大量存在。

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栽培稻时仍继续大量采集野生稻,两者比重随年代发生此长彼落的变化,直至完全取代野生稻。

估计经历时间达数千年之久。

这些发现对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玉蟾岩也是一个洞穴遗址。

地层堆积厚1.5米,共分6层,2层之下为文化层。

1993、1995年进行了两次发掘,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1.2万—前l万年,发现有烧火堆,以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为主的打制石器,骨锥、镞、铲、钩和角铲之类的骨角器,在文化层低层出土少量火候低、厚胎的夹砂粗陶器(复原一件绳纹敞口尖底的釜形器),大量半石化的陆水生动物遗骸和植物果核等。

最重要的是还在近底层发现公元前l万年左右的稻谷4枚,经鉴定兼有野、籼、粳稻综合特征,为演化中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实物标本。

同时,土样分析表明也存在水稻硅酸体,说明已开始少量栽培最原始的水稻(3)。

这一发现对探讨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从以上考古发现可以初步看出中国史前稻作农业起源的概略线条。

从大约公元前l万年前的全新世气候转暖的时期起,普通野生稻广泛生长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人们提供了天然谷类食物。

如在吊桶环、仙人洞遗址所看到的,中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大量采集野生稻为食。

经长期的采集实践,人们初步熟悉了野生稻的生长规律,逐渐对野生稻进行人工干预,但并未达到把野生稻驯化的程度。

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正是在对野生稻的反复人工选择的基础上,野生稻的遗传性状逐步被改变,初步驯化成功,基本形成稻属栽培种,即原始栽培稻。

原始栽培稻兼备籼稻、粳稻和野生稻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生稻向现代栽培稻演化中的古栽培稻类型,在演化史上具有一个亚种的全部特点(4)。

吊桶环和仙人洞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水稻植硅石资料也告诉我们,远古先民在初步掌握培育栽培稻的技术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仍不同程度地继续采集食用野生稻,由开始时人工栽培稻比重可能比较微弱处于辅助地位,逐渐到栽培稻超过野生稻以至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

可见,稻作农业起源于人们对野生稻的培育驯化。

掌握了人工培育驯化野生稻的技术以后,栽培稻的种植才有可能进行,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也才能有最基本的条件和基础。

中国的史前先民对野生稻的驯化早在中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野生稻的初步驯化成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是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阶段。

中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它与另一个亚洲栽培稻起源地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两个各自独立起源和演化的系统。

中国在玉蟾岩发现的栽培稻谷壳实物和吊桶环发现的栽培稻植硅石,都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同类最早的实例。

就中国范围来讲,根据目前的线索综合考虑,可以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范围。

在环境气候条件相似、文化底蕴接近的广大稻作起源区中,除上述吊桶环、玉蟾岩一类的山间小盆地或河谷地带遗存外,也有可能在平原、湖滨、低丘陵地区的新旧石器过渡时期遗存中,存在着走向农业的另一条道路,如在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发现的新旧石器过渡时期遗存就是一个线索(5)。

最终,汇聚在几个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基础深厚、发展较先进的考古学文化的区块中,形成多元发展交互作用的几个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心。

目前的稻作农业考古发现显示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突出,成为史前稻作农业起源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个区域。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稻作农业的产生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长江流域产生了较稳定的稻作农业。

稻作农业生产开始逐渐成为当时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

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为代表的彭头山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碳14测定年代大致为公元前7000—前6000年。

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彭头山遗址的发掘在许多陶片中都发现夹有大量的炭化稻壳和稻谷。

经有关专家鉴定,它们是否属于栽培稻尚不能确定。

但同时在彭头山还发现有水稻花粉,卵圆形,个体37.5—40微米,具单孔,孔较大,边缘加厚,孔径连加厚的边缘约10—12微米,花粉轮廓线较清楚,表面光滑。

研究者认为,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农作物的花粉在自然和人为选择下,其个体及萌发孔逐渐增大。

因此,彭头山的这些水稻花粉与浙江河姆渡发现的水稻花粉形态一致,与现代水稻接近(6)。

特别重要的是,在属于同一文化的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稻谷和稻米,总数大约1.5万粒,是迄今中国史前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和稻米最多的一个地点。

经对373粒稻谷和稻米作形态分析研究,认定八十垱的稻谷遗存是一群籼、粳、野特征兼有的小粒种类型,而且是一个正在向籼、粳演化的多向分化群体(7)。

据此可以认为,彭头山文化已有了早期的稻作农业。

彭头山文化出土的稻作遗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早期最丰富的稻作农业资料,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彭头山古环境的分析也反映出彭头山文化的经济生活是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

彭头山地处澧水冲积平原澧阳平原的低岗上,东临洞庭湖,西倚武陵山,北有涔水,南为澧水,属亚热带气候。

人类在此居住以后,原生的杉木林遭到破坏。

彭头山文化时期,自然植被从森林演变为森林-草原。

人们在山岗附近的水域边缘种植水稻。

因此森林-草原的环境很可能是最有利于农业起源的地方(8)。

在八十垱遗址还出土有许多动物和家畜骨骼。

动物骨骼主要有鹿、麂、鱼骨,反映狩猎和捕鱼在当时经济生活中还占有一定位置。

家畜骨骼有牛、猪、鸡骨,其中牛骨较多。

此外,还出土大量菱角、芡实和莲子,可能为当时人们采集食用的野生植物。

略晚于彭头山文化的皂市下层文化时期,水稻的种植也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

在湖南岳阳坟山堡(9)、临澧胡家屋场(10)和石门皂市(11)遗址都发现有炭化的稻谷遗存。

从胡家屋场遗址的孢粉分析来看,当时人们选择的生活地点是在靠近丘陵和河流的平原地带,这里有着次生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松林景观,陆地杂草茂盛,蕨类植物丰富,气候温暖湿润,靠近河道又有充足的水源,正是发展原始农业的适宜地带(12)。

除从事原始的稻作农业外,人们仍需从事渔猎和采集以补充生活的来源。

采集经济是丰富多彩的,从胡家屋场所收集鉴定的12个碳化植物子实标本中,共有莲藕、梅、山桃、樱桃、柿和花生6个品种,除花生一个品种尚不能最后确定外,其它5个品种的11个标本既有果核还有破碎的果实。

同时,胡家屋场还出土了许多反映肉食来源的动物遗骸,而且越早的地层中越多。

经初步鉴定有水牛、羊、猪、鹿、鼠、兔和禽鸟等陆生动物和鱼、螺、蚌等水生动物。

除了牛、羊、猪有可能是人工饲养的以外,其余均为狩猎和渔捞的对象。

分布在鄂西长江两岸的城背溪文化的经济生活也是以种植水稻为基础的史前稻作农业。

考古发掘在城背溪文化的陶器夹炭陶上陶胎中往往发现有大量炭化稻草、谷壳的残痕(13)。

在宜都枝城北遗址采集到包含稻谷壳的陶片和红烧土块。

同时各地还发现有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石铲。

除长江中游地区以外,在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也发现有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文化遗存。

萧山市跨湖桥遗址和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遗址均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年在跨湖桥遗址的首次发掘,就已经认识到这是一处早于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4)。

2001年的发掘,不仅再一次地肯定了这一点,而且在t041o:9层,即该遗址的最底层,出土了许多稻谷颗粒。

同时还发现有稻作农业的生产工具骨耜,说明稻作农业已经诞生。

(15)渠南村遗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年发掘,发现有夹炭陶、石磨盘、圆石球等,陶器多厚胎,低温烧制,陶胎中可见明显的稻谷壳粒,粒形细长。

该遗址最早的年代(底层第7层)为距今9700年,最晚的年代(上面第3层)距今8200年(均未校正)(16),早于跨湖桥,成为浙江省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存。

上述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史前稻作农业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生产部门。

先民们有了新的食物来源,史前稻作农业成为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